非典病毒流行病学
非典病毒流行病学
SARS病毒在世界各地极为普遍。大约有15种不同冠状病毒株被发现,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有些可使人发病。
SARS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感染(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该病毒对温度很敏感,在33℃时生长良好,但35℃就使之受到抑制。由于这个特性,冬季和早春是该病毒疾病的流行季节。SARS病毒是成人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儿童感染率较高,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很少波及下呼吸道。另外,还可引起婴儿和新生儿急性肠胃炎,主要症状是水样大便、发热、呕吐,每天可拉10余次,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水样便,极少数情况下也引起神经系统综合征。
病毒的生长多位于上皮细胞内,也可以感染肝脏、肾、心脏和眼睛,在另外的一些细胞类型(例如巨噬细胞)中也能生长。如今人类冠状病毒还没有合适的可作研究用的动物模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是指各种医学科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包括新药筛选)研究),因此对冠状病毒的分离工作难度很大,需用人肝脏细胞、气管及鼻黏膜细胞,经器官培养才能分离得到。增殖病毒也要用上述材料,亦很困难。
SARS病毒的血清型和抗原变异性还不明确。SARS病毒可以发生重复感染,表明其存在有多种血清型(至少有4种已知)并有抗原的变异,其免疫较困难。
禽流感真的比非典厉害
在学术上,禽流感是一种动物源性疾病,一般不会形成人间的传染病。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使人类发病。禽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被分为h1到h15等15种亚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引起,而人对其中的h1和h3亚型易感。
目前在韩国和日本等地流行的禽流感病毒属h5n1型,通常只在禽类中传播,很少感染人类。此外,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目前尚未发现由于吃鸡肉和鸡蛋而受到感染的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在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总部发言人彼得·科丁利说,尽管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越南的禽流感患者和疑似患者之间有相互传染的迹象,但“这种病毒可能转变成一种具有极强传染性的普通人类流感病毒”,从而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科丁利说,世卫组织之所以认为禽流感可能比非典更具威胁是考虑到两个因素,首先是这种禽流感一旦变异后可能会成为普通人类流感病毒,而人体对于新的流感病毒几乎没有任何免疫力。
其次,人类的流感病毒远远比非典病毒更具传染性。科丁利解释说,流感病毒可以在空气中迅速传播,而非典病毒则通常在近距离接触后才会被传染。所以一旦禽流感变异为普通人类流感传播开来,其蔓延速度将大大超过非典。
世界流感研究中心主任艾伦·海伊也赞同科丁利的分析。他认为一旦禽流感病毒和人体病毒混合后其潜在危害十分可怕,“我们现在对此知之甚少,也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必要措施”。
钩形虫的流行病学
弓形虫病是由一种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人和动物的感染。弓形虫属于形体最小、结构简单的一类叫作原虫的寄生虫。猫和其他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它寄生在这些动物的小肠上皮细胞内,形成囊合子(许多文章称作“囊合子”,不够准确)随粪便排出,其他哺乳动物和鸟吃进去发生感染,在它们身体的组织内发育成为包囊。囊合子和包囊是弓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虽然弓形虫并不“挑剔”,但是除了终宿主以外,在其他动物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繁殖,不能向外界散播它的后代。[2]
弓形虫属顶端复合物亚门(subphylum Apicomplexa),孢子虫纲(clss sporozoasida),真球虫目(order Eucoccidiorida),细胞内寄生性原虫,其生活史中出现5种形态,即滋养体(速殖子,tachyzoite);包囊(可长期存活于组织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200μm,破裂后可释出缓殖子,(bradyzoite);裂殖体;配子体和囊合子(oocyst),前3期为无性生殖,后2期为有性生弓形虫生活史的完成需双宿主:在终宿主(猫与猫科动物)体内,上述5种形成俱存;在中间宿主(包括禽类,哺乳类动物和人)体内则仅有无性生殖而无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常可造成全身感染,有性生殖仅在终宿主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发育造成局部感染,囊合子由猫粪排出,发育成熟后含二个孢子囊(sporocyst),各含4个子孢子(sporozoite),在电镜下子孢子的结构与滋养体相似,囊合子被猫舔食后,在其肠中,囊内的子孢子逸出,侵入回肠末端粘膜上皮细胞进行裂体增殖,细胞破裂后裂殖子逸出,侵入附近的细胞,继续裂体增殖,部分则发育为雌雄配子体,进行配子增殖,形成囊合子,后者落入肠腔,在适宜温度(24℃)和湿度环境中,约经2~4天发育成熟,抵抗力强,可存活1年以上,如被中间宿主吞入,则进入小肠后子孢子穿过肠壁,随血液或淋巴循环播散全身各组织细胞内以纵二分裂法(endodyogeny)进行增殖,在细胞内可形成多个虫体的集合体,称假包囊(pseudocyst),囊内的个体即滋体或速殖子,为急性期病例的常见形态,宿主细胞破裂后,滋养体散出再侵犯其他组织细胞,如此反复增殖,可致宿主死亡,但更多见的情况是宿主产生免疫力,使原虫繁殖减慢,其外有囊壁形成,称包囊,囊内原虫称缓殖子,包囊在中间宿主体内可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终生(呈陷性感染状态)。
有哪些原因引起了麻疹呢
麻疹是急性病毒传染病中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皮肤病,麻疹在临床上表现的特征通常为发热,咳嗽,鼻炎,结膜炎,颊或唇粘膜出现粘膜疹(koplik斑)和皮肤散在的斑丘疹。病因学和发病机制,麻疹由副粘液属的麻疹病毒引起,麻疹(与水痘相仿)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主要通过前驱期和出疹早期病人鼻,咽,口的飞沫传染,也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核传播。通过未感染的人或物品间接传染少见。传染期从出疹前2~4日持续到出疹后2~5日。皮疹消退时病毒已从鼻咽部分泌物中消失。在疹后出现轻度脱屑时,已不再具有传染性。
非典型麻疹综合征通常与以前曾接受过麻疹灭活疫苗(现已不再使用)免疫有关。据推测,灭活的麻疹病毒疫苗不能阻止野毒株病毒感染并能使病人致敏,以致临床表现明显改变。不过已经知道,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也会发生非典型麻疹综合征,这很可能是由于贮藏不当致使灭活不全的结果。流行病学,在广泛进行计划免疫接种之前,麻疹每2~3年流行一次,其间伴有地区性小流行。近年来在美国发病的流行病特点变化很大:现在,暴发常见于以前接受过疫苗的十几岁的少年和青年及未接受过疫苗的学龄前儿童。母亲患过麻疹的婴儿,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差不多能维持一年,一年后易感性增高。患一次麻疹后能产生终生免疫。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几种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乙肝病毒不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居住同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或共用厕所等,没有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也没有发现乙肝能经过昆虫传播。
耳鸣的流行病学
耳鸣的发病率统计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作者分析了1453例耳鸣患后提出了有关耳鸣的发病率,根据随访资料发现耳鸣患病率为17.8%,其中49.1%的患者偶有耳鸣。据报道听力下降的患者中至少有70%伴有耳鸣症状。如将耳鸣不足5分钟者也计算在内,则大约60%的人在一生中曾经有过耳鸣的症状。以耳鸣为主诉的病人约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0-20%。美国和欧洲有17%的人体验过5分钟以上的耳鸣,患者的耳鸣严重影响生活、睡眠、精力集中、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因耳鸣而犹如残疾,65岁以上33%的人有过耳鸣。据此保守估计,中国分别有10%的人体验过耳鸣,5%耳鸣者医药治疗,2%患者的耳鸣严重影响生活、睡眠、精力集中、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随着饮食习惯的变化等因素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工业、环境噪声的增加,耳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因此,耳鸣已经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如何护理口罩
一、1、清洗 ,先用温水和肥皂轻轻地揉搓纱布口罩,碗形面罩可以用软刷蘸洗涤剂轻轻刷净,然后用清水洗干净。请注意,千万不要用力揉搓,因为如果纱布的经纬间隙过大就失去了防阻飞沫的作用。
2、消毒
将洗干净的口罩放在2%的过氧乙酸溶液中浸泡30分钟或在开水里煮20分钟或放在蒸锅里蒸15分钟,然后晾干备用。这种方法适用于纱布口罩和碗形面罩。
3、检查
再次使用前,应该仔细检查口罩和面罩是否仍然完好,对于纱布口罩和面罩都可以采取透光检查法,即拿到灯前照看,看看有没有明显的光点,中间部分与边缘部分透光率是不是一致,如果有疑问就要更换新的。不论怎样,面罩和口罩在清洗3至7次以后一般就要更新,质量特别好的口罩可以清洗10次。活性炭吸附式口罩要注意定期更换活性炭夹层,如果活性炭夹层是不可更换的,用过7至14天就要更换,这种口罩是不能清洗后再重复使用的。
二、带口罩注意事项
1、有些场合不用戴口罩
医学界一直对人们上街戴口罩防非典有争议。人们戴口罩上街不能预防非典,而且会造成人们的心理恐惧,注意勤洗手才是重要的个人防护措施。有些人习惯在冬季戴口罩,认为戴口罩既可以御寒,又能防病。但长期戴口罩会降低人的御寒抗病能力,反而更容易患感冒。
2、与非典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应该戴口罩
2003年4月,非典在北京城区流行,追究其原因主要是医护人员对首发非典病例警惕性不高,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接触首例非典病人的医护人员没有戴口罩、护目镜、乳胶手套、脚套,也没有穿隔离服,结果不少参与救治首例非典病人的医护人员被感染。在医院里,非典病人的陪床家属和到医院探望非典患者的人也容易被感染。医院的护工、清洁工、急救车司机、电梯工这些有机会接触非典病人的工作人员也有被传染非典病毒的可能性。
大量的事实证明,非典可通过近距离呼吸道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因此,医护人员、非典患者的家属等会经常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人需要做好个人防护。此外,到医院就诊的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最好也要戴上口罩。
3、不是所有口罩都能防病
口罩一般可分为民用和医用两种。民用的有4层、6层、8层和12层棉纱口罩、含有化纤成分的混纺口罩、加一层活性炭的黑口罩和印有卡通图案的1到3层布口罩,其中只有12层棉纱口罩可阻止病原体的传播,戴其他口罩根本不能防病。
医用的有12、16、18和20层棉纱口罩、滤材口罩、符合N95或FFP2标准的防护口罩,还有处理尸体时戴的活性炭过滤的防毒口罩,一次性外科口罩、一次性“猪嘴”口罩。
发热门诊和非典隔离病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戴N95口罩或12层以上棉纱口罩,加戴鼻夹的外科口罩。口罩只能一次使用,湿了就起不了阻隔病原体的作用了。戴口罩应盖住鼻部,不要老用手触摸口罩,也不能把口罩挂在脖子上反复戴。戴过的棉纱口罩可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也可用压力蒸气蒸20分钟灭菌。
奥密克戎病毒潜伏期最长多久能检查出阳性 奥密克戎病毒症状和感冒症状有什么区别
如果是得了普通感冒的话,会出现咳嗽、流鼻涕、全身乏力、发热等症状,一般病程在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而奥密克戎病毒症状以轻症为主,一般是上呼吸道的症状较重,咳嗽、咽痛较多,部分病人有发烧症状,以中度发热为主,38度、38.5度,消化道症状比较少,以往是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较多。
如果怀疑自己是奥密克戎病毒感染者,建议看自己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史以及核酸检测是否阳性进行判断。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史有四个要点:
1.在发病前14天,有接触过来自疫区的发热病人,或者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
2.在发病前14天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病人。
3.发病前14天有在疫区生活或居住的历史。
4.发病前14天接触过聚集性发病的病人。
板蓝根没那么神
最近,南京某宾馆推出了麻香板蓝根、美极板蓝根、上汤板蓝根、板蓝根蒸饺和板蓝根饮料等板蓝根药膳,据称能预防甲型h1n1流感。
记得2003年初非典型肺炎病毒肆虐时,在突如其来的恐慌中,有人说板蓝根能抗病毒防非典,全国的“板蓝根颗粒”顿成紧俏药品,有的市民深夜排队早晨才能在个别医院、药店买到两盒。情人节那天,有男孩不送玫瑰花、而赠给女孩板蓝根颗粒。“你问我爱你有多深,送你一包板蓝根”即是当时的写照。当然,在后来非典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人心渐稳的情况下,医学专家辟谣:与1988年“甲肝”在上海和周边城市暴发,上海市科委和中医学会工作总结里明确否定板蓝根对“甲肝”的治疗作用一样,板蓝根也没有抗非典病毒的能力。
回忆“文革”前我刚进入药材公司时,板蓝根只是用量很少的小品种。后来由于其在配合其他药物协同作用下,对流感、乙脑、流行性腮腺炎、红眼病等有较好的疗效,很快成为备受追捧的流行药,有时用量甚至超过了白术、当归、甘草等最常用的药材。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汉代《神农本草经》收载“蓝”为上品药,印花布用的蓝靛即是其叶(大青叶)提取出的染料。板蓝根味苦性寒,具很好的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可治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痄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
是药三分毒,板蓝根亦不例外。中医认为脾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板蓝根,因其可能加重病情;板蓝根有抑制病菌病毒的作用,但如果长期小剂量服用也会产生耐药性;板蓝根不能当茶饮,长时间用会使一些人出现头昏、胸闷、呕吐等症状。
两次大范围病毒流行证明,板蓝根不能防治甲肝、非典,不应该乱用、多用,但它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的作用还是肯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中药板蓝根抗病毒作用机理研究”,首次发现板蓝根具有清除由死亡病菌引起内毒素的功能,可充当内毒素“清道夫”。
当今甲型h1n1流感从墨西哥、美国、西班牙、韩国、日本、中国香港一路走来。在中国大陆,市民热抢中药板蓝根的景象再现,南京还出现了“板蓝根药膳”。钟南山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中医临床和民间用于清热解毒的中药,比如板蓝根,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对预防和治疗甲型h1n1流感有效。”“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新生事物’,全世界医疗界对它还都在了解阶段。这个时候指望一种中药能起到神效,无疑是不正确和不理性的。”
其实,板蓝根是好药,其实谁都知道这样一句成语——“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弓形虫的流行病学
弓形虫病是由一种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人和动物的感染。弓形虫属于形体最小、结构简单的一类叫作原虫的寄生虫。猫和其他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它寄生在这些动物的小肠上皮细胞内,形成囊合子(许多文章称作“囊合子”,不够准确)随粪便排出,其他哺乳动物和鸟吃进去发生感染,在它们身体的组织内发育成为包囊。囊合子和包囊是弓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虽然弓形虫并不“挑剔”,但是除了终宿主以外,在其他动物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繁殖,不能向外界散播它的后代。 [2]
弓形虫属顶端复合物亚门(subphylum Apicomplexa),孢子虫纲(clss sporozoasida),真球虫目(order Eucoccidiorida),细胞内寄生性原虫,其生活史中出现5种形态,即滋养体(速殖子,tachyzoite);包囊(可长期存活于组织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200μm,破裂后可释出缓殖子,(bradyzoite);裂殖体;配子体和囊合子(oocyst),前3期为无性生殖,后2期为有性生弓形虫生活史的完成需双宿主:在终宿主(猫与猫科动物)体内,上述5种形成俱存;在中间宿主(包括禽类,哺乳类动物和人)体内则仅有无性生殖而无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常可造成全身感染,有性生殖仅在终宿主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发育造成局部感染,囊合子由猫粪排出,发育成熟后含二个孢子囊(sporocyst),各含4个子孢子(sporozoite),在电镜下子孢子的结构与滋养体相似,囊合子被猫舔食后,在其肠中,囊内的子孢子逸出,侵入回肠末端粘膜上皮细胞进行裂体增殖,细胞破裂后裂殖子逸出,侵入附近的细胞,继续裂体增殖,部分则发育为雌雄配子体,进行配子增殖,形成囊合子,后者落入肠腔,在适宜温度(24℃)和湿度环境中,约经2~4天发育成熟,抵抗力强,可存活1年以上,如被中间宿主吞入,则进入小肠后子孢子穿过肠壁,随血液或淋巴循环播散全身各组织细胞内以纵二分裂法(endodyogeny)进行增殖,在细胞内可形成多个虫体的集合体,称假包囊(pseudocyst),囊内的个体即滋体或速殖子,为急性期病例的常见形态,宿主细胞破裂后,滋养体散出再侵犯其他组织细胞,如此反复增殖,可致宿主死亡,但更多见的情况是宿主产生免疫力,使原虫繁殖减慢,其外有囊壁形成,称包囊,囊内原虫称缓殖子,包囊在中间宿主体内可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终生(呈陷性感染状态)。
病毒性肠炎流行病学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正常,少数偏高,分类淋巴细胞增加;
2.大便常规及培养大便镜检大多无特殊发现,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3.特异性诊断实验
(1)取粪便作直接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颗粒;
(2)用酶联免疫附试验或免疫酶斑试验(Immnnoenzymedottest)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从粪便中提取病毒RNA,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检查有无轮状病毒的RNA电泳图谱,既有诊断价值,又可区别不同型病毒感染;
(4)血清学检测,感染后5天,血中可检测出特异性IgM抗体,亦有助于本病诊断。
(一)传染源患者与无症状带毒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急性期粪便中有大量病毒颗粒,病后可持续排毒4~8天,极少数可长达18~42天。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传人,经粪—口或口—口传播,亦可能通过水源污染或呼吸道传播。成人轮状病毒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常呈水型暴发流行,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
(三)易感人群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以9~12月龄发病率最高,6月龄以下少见,但近来人工喂养新生儿发病也较多,成人感染后多无症状或呈轻症表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则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壮年中造成流行。
(四)流行特征人轮状病毒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发病率甚高,几乎每个人都感染过轮状病毒。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节(12月~2月),但热带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轮状病毒成人腹泻可在一年四季发生,但流行和暴发在我国多发生于4~7月。
非典病毒
目前所知,造成全球非典灾难的病毒为冠状病毒,该类病毒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代表株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还有人冠状病毒、鼠肝炎病毒、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初生犊腹泻冠状病毒、大鼠冠状病毒、火鸡蓝冠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等。
人冠状病毒是引起人类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常引起成人的普通感冒。儿童的冠状病毒感染并不常见。但是,5-9岁儿童有50%可检出中和抗体,成人中70%中和抗体阳性。冠状病毒感染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地区,我国以及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芬兰、印度等国均已发现本病毒的存在。在美国华盛顿D.C.地区,连续4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状病毒占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的10%-24%。在美国密执安州的一次家庭检查中,证明冠状病毒可以感染各个年龄组,0-4岁占29.2%,40岁以上占22%,在15-1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这与其它上呼吸道病毒的流行情况不尽相同,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大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病率降低。冠状病毒也是成人慢性气管炎患者急性加重的重要病原。
据科学家研究,此次引发非典蔓延的(SARS)病毒属于一种新的冠状病毒 , 一种RNA病毒,它与现在已有的冠状病毒比较结果显示,其核苷酸水平的相似性极差。当RNA病毒(比如HIV病毒和流行性感冒病毒)在活细胞内迅速增殖(基因组复制和病毒体装配)时,它们可以在短期内较容易地在不同组织中改变其遗传结构,变异性极强。
SARS就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全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情进展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