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门穴针刺怎么操作
风门穴针刺怎么操作
风门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在背部,平第2,3胸椎棘突间水平背正中线外侧1.5寸,即旁开2横指。
简易取穴:俯卧,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背后向腹侧直刺,与背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向周围。
功能主治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可交通一身之阳,故其祛风通络,解表清热之力强,针之可疏散风寒,宣泄邪热,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灸之振奋经气,紧密腠理,固表强卫,以预防伤风感冒。多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咳嗽,气喘,项强背痛,胸中烦热,风眩头痛,中风,水肿,荨麻疹,百日咳。
注意事项
1.针刺风门时,沿肋骨长轴向前内斜刺,不可与肋骨长轴垂直刺入,因其内侧的肌肉较丰厚,较为安全。
2.穴区生面及外侧部肌肉较薄,不可深刺,避免刺伤壁胸膜及肺,造成气胸。
3.忌进针过快,过猛,穴深部为肺脏,直刺过深,可损伤肺脏,造成气胸。
4.肺气肿,肺结核等肺病或风心病等心脏病患者,忌重刺本穴,这是由于长期肺病或心脏病患者抵抗力减弱,局部组织脆弱,重刺会损伤正气,且使组织损伤,不易修复,造成意外事故。
5.年老体弱患者,肌肉瘦薄,进针时,防治押手按压过重,使组织深陷,导致针刺过深,从而超过欲刺的深度,伤及肺脏。
风府穴针刺怎么操作
风府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俯头,背项正中线,枕外粗隆下2横指,第1颈椎水平。
简易取法:正坐伏案低头,或俯卧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取穴。
进针方向:与项部冠状面成90°,直刺。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禁艾炷灸,艾条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在附近,如捣针即向捣针方向放射。
功能主治
风府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又主治中风舌缓等风疾,具有祛风散邪,醒脑开窍,清热泻火,镇静安神之功。用于治疗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感冒风寒,头痛,项强,眩晕,鼻衄,咽喉肿痛,呕吐不止,癫狂。
注意事项
风府穴正对颅腔内的延髓和小脑,因此针刺该穴要十分谨慎,才能防止意外发生。
1.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直刺时男性均值为36.83mm,女性为30.96mm;症见刺向鼻尖方向时,男性均值为42.22mm,女性为40.90mm;针尖向口方向刺入时,男性均值为44.43mm,女性为40.90mm。因此本穴的针刺深度控制在1中指同身寸左右为宜,超过1.5同身寸以后其危险系数不断加大,2同身寸为针刺该穴位绝对不可逾越的危险深度。
2.要注意针刺方向,一般针向鼻尖方向较直刺安全;针尖向口部较直刺和针尖向鼻尖为安全;而针尖向喉结时则多会碰在椎骨上,不易进入椎管。
3. 要仔细体会施术时的手感,在针刺风府过程中,容易遇到两种阻力,一种是坚韧而有弹性的阻力,为项韧带,黄韧带或寰枕后膜阻挡之故;如果针下再出现空松感觉时,即说明针尖已进入椎管内膜外腔处,此时不可轻易深刺,应缓慢送针;而是紧接空松感之后(深约1.5寸时),如针下再遇到柔软的阻力时,即说明针尖已刺到硬脊膜处,病人可出现上下放散的酸胀感,此时更不宜再深刺,应立即停针。另外,针刺风府严禁提插和大幅度捻转。
秉风的简单找法 秉风穴针刺操作手法
前倾坐位或俯卧位,在冈上窝中央约肩胛冈中点上缘上1寸处取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主治:疏风活络,止咳化痰,主治肩臂酸痛,肩胛痛。配天宗,天髎治疗肩胛痛;配肩贞治疗肩痹酸痛。
针刺期门穴怎么操作
期门针刺方法
取穴:仰卧,乳头线与第9肋下缘交界处。
简易取法:
1.剑突下端旁开4寸,
2.男性可任取体位,女性取卧位,乳头直下,往下数两根肋骨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腹侧面向背侧面斜刺与腹前臂成45°。
进针深度:斜刺,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微痛感,有时向腹后壁扩散。
作用主治
期门为足厥阴肝经脉气汇聚的处所,肝脉布两胁,肝为藏血之脏,该穴具有疏泄肝胆,调和表里,清热散邪,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伤寒热入血室,过经不解,胸胁支满,胁肋胀痛,肝脾肿大,呕吐,呃逆,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乳痈,疟疾诸症。
针刺期门注意事项
1.禁直刺过深,否则针尖可通过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膈肌,腹膜及腹膜腔而刺伤肝(右侧期门穴),横结肠或胃(左侧期门穴)。尤其是右侧期门穴,如针刺加提插和捻转,可损伤肝脏而引起肝出血,后果严重。
2.对右侧期门穴下内部因是肝脏右叶前缘,故进针时宜用指切押手法,使针尖沿爪甲缓慢刺入,这样一则取穴准确,二则能掌握一定针刺深度,可防治针刺过深伤及肝脏。
3.对体瘦者,忌用长针,年老体弱者,肌肉瘦薄,皮肤松弛,用长针直刺,进针虽浅,但在留针时由于患者体位移动,呼吸幅度加大,咳嗽等,针体会徐徐自行进入,所以宜用短针斜刺。
天突怎么针刺操作
天突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仰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上方向后下方与额平面成45°。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胸前部放射。
功能主治
天突穴居至高,其气以通为顺,尚有宣肺化痰,下气平喘,利咽开音之功,现代临床用于治疗哮喘,咳嗽,咳逆上气,暴喑不能言,咽肿,喉中生疮不得下,呕吐,噎膈,甲状腺肿大,肺痈等症。
配穴:配天突,扶突,合谷治疗甲状腺肿大;配少商,商阳,少冲治疗咽喉肿痛;配哑门,廉泉治疗暴喑。
注意事项
1.针刺天突穴时,可先直刺0.3寸,再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方刺入1寸,针尖不能左右偏斜;
2.对于肺气肿病人不能深刺,谨防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3.若直刺过深,针尖易穿透气管壁而伤及气管粘膜,此时可出现硬而有轻度弹性的针感,同时患者有气管作痒而欲咳嗽的现象,针体亦随咳嗽动作剧烈颤动,应立刻退针0.2-0.3寸,嘱病人休息片刻然后再向前方斜刺。
4.留针期间,嘱患者少做吞咽动作,如突然出现咳嗽,因急将针退至皮下,待咳嗽平息,再刺入针,如咳嗽不止,宜起针另则穴位。
束骨准确位置 束骨穴针刺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正坐或卧位取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通经活络,清热散风。
主治:癫痫,头痛,项强,腰背及下肢痛。
配穴:配气海俞,委中,承山治疗腰背痛,下肢痹痛;配通天治疗头痛。
大迎的位置图片 大迎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闭口鼓气,下颌角下前方下方沟形凹陷处是穴。
进针深度:针0.2-0.3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功能:疏风清热,调和经脉。
主治:口眼歪斜,颊肿,牙关紧闭,牙痛。
针刺孔最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孔最穴常用配伍
1.本穴清肺止血,善治热伤肺络之咯血,衄血等出血疾患。配曲泽,合谷,肺俞,鱼际,针刺泻法,治疗肺热咳血;配风池,迎香,合谷,少商,针刺泻法,治疗肺经蕴热鼻衄;配太冲,肝俞,肺俞,针刺泻法,治疗肝火犯肺之咯血;配尺泽,鱼际,百劳,然谷,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阴虚火旺之咯血。
2.配少商,合谷,内庭,关冲,少商,关冲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泻肺胃,消肿利咽,治疗肺胃热盛之咽喉肿痛。
3.配鱼际,扶突,天鼎,太溪,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利咽开音,治疗风热失音。
4.配合谷,大椎,针刺泻法,疏风解表,泄热止痛,治疗风热袭表之热病无汗,头痛。
5.配尺泽,肺俞,曲池,风门,大椎,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疗风热咳嗽。
6.配少商,尺泽,丰隆,太白,肺俞,太白针刺补法,丰隆针刺平补平泻法,余穴针刺泻法,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浊阻肺,肺失宣降之咳嗽气喘,喉间痰鸣,痰稠量多等。
7.配风门,肺俞,尺泽,足三里,丰隆,四缝,四缝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白色或黄色粘液,余穴针刺泻法,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治疗痰热阻肺之小儿顿咳痉咳期。
8.配合谷,大椎,丰隆,膻中,中府,针刺泻法,清热化痰平喘,治疗痰热气喘。
9.配曲池,手三里,天井,外关,阳池,合谷,针用泻法,舒筋活络,通络止痛,治疗经脉痹阻之肘臂挛痛,腕痛,上肢不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