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高血压脑病发病机制

高血压脑病发病机制

高血压脑病多发生在急进型高血压病和严重的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后者一般病情严重,血压显着性增高。血压多在250/150mmHg左右才发生之,但急进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未达到200/130mmHg时,亦能发生高血压脑病。

据文献报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继发性高血压只要血压中等程度增高,也有发生高血压脑病的可能性。少见的原因有主动脉狭窄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高血压脑病的发生机制相当复杂,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与脑循环自身调节功能失调有关。

高血压脑病的发病机制我们都十分的清楚了吧,在生活中我们要对高血压脑病引起一定的重视,我们发现了疾病的时候,要积极的治疗,生活中要配合医生做检查,饮食中不要吃辛辣的食物,祝

头痛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引起头痛的常见病因有:

1.颅脑病变

(1)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等。

(2)血管病变: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3)占位性病变:脑肿瘤、颅内转移癌、颅内白血病浸润、颅内猪囊尾蚴病(囊虫病)或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4)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

(5)其他: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组胺性头痛)、头痛型癫痫。

2.颅外病变

(1)颅骨疾病:如颅底凹入症、颅骨肿瘤。

(2)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

(3)神经痛: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及枕神经痛。

(4)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头痛。

3.全身性疾病

(1)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伤寒、肺炎等发热性疾病。

(2)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力衰竭。

(3)中毒:如铅、酒精、一氧化碳、有机磷、药物(如颠茄、水杨酸类)等中毒。

(4)其他:尿毒症、低血糖、贫血、肺性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期及绝经期头痛、中暑等。

4.神经官能症 神经衰弱及癔症性头痛。

(二)发病机制

主要发病机制有:①血管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外血管收缩、扩张以及血管受牵引或伸展(颅内占位性病变对血管的牵引、挤压);②脑膜受刺激或牵拉;③ 具有痛觉的脑神经(Ⅴ、Ⅵ、Ⅹ三对脑神经)和颈神经被刺激、挤压或牵拉;④头、颈部肌肉的收缩;⑤五官和颈椎病变引起的头面痛;⑥生化因素及内分泌紊乱;⑦神经功能紊乱。

脑动脉硬化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管径500μm以上的脑部大、中动脉,东方人Willi's环周围主要脑动脉病变严重,并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以往认为,小动脉主要承担和调节血管阻力,高血压主要引起小动脉硬化,近来发现正常时脑主要动脉占整个脑血管阻力20%~30%,慢性高血压时可达50%,长期高血压必然导致脑部主要动脉壁粥样硬化损害。

(二)发病机制

高血压脑小动脉硬化主要发生在脑实质直径<200μm小穿通动脉,血流侧压力持续超过中膜平滑肌最大收缩力时,血管平滑肌变性坏死,失去收缩力,血管被动扩张,内膜受损,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渗入,导致小动脉纤维素性坏死,引起高血压性脑病是急性失代偿表现。

持续慢性高血压,在血流侧压力与各种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下,小动脉壁发生结构性代偿,平滑肌肥大增生、玻璃样变,胶原、蛋白和聚糖等结缔组织成分增加,管壁增厚,称为高血压小动脉硬化,血管壁耐受高血压能力增强,但调节血流的舒缩功能减低,血压降低时可引起腔隙性梗死。

由于长期高血压,可在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发生玻璃样变或动脉壁变薄部位形成微动脉瘤,血压急骤增高时,此动脉瘤破裂为导致自发性脑出血的主要原因。长期脑小动脉硬化可引起皮质下白质局灶性缺血软化,CT或MRI表现白质疏松,如有明显痴呆症状,称为Binswanger皮质下脑病

高血压脑病的病理病因

高血压脑病患者的血压急剧升高,导致颅内压升高,造成脑水肿,引起一种变化急骤的临床综合征,常发生于急进型高血压及少数缓进型高血压病人。也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血管性高血压和嗜铬细胞瘤等病人。临床上以血压突然急剧升高、头痛、呕吐、烦躁、抽搐和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

一、发病原因

任何类型的高血压均可发生高血压脑病。

1.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占1%左右,高血压病史较长,有明显脑血管硬化者更易发生。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出现高血压的疾病,如:急进性高血压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也可发生。

2.继发性高血压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血压中等程度增高,也有发生高血压脑病的可能。

3.某些药物或食物诱发高血压脑病少见情况下,高血压患者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同时,又服用萝芙木类、甲基多巴或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也会引起与高血压脑病相似的症状。进食富含胺类的食物也可诱发高血压脑病。

4.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高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脑灌注突然增加,亦可引起高血压脑病。

二、发病机制

高血压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两种学说:

1.过度调节或小动脉痉挛学说正常情况下,脑血管随血压变化而舒缩,血压升高时,脑部血管收缩;血压下降时脑血管扩张,当血压急剧升高时可造成脑膜及脑细小动脉持久性痉挛,使流入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减少,导致缺血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内水分外渗增加,可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在此基础上可发生坏死性小动脉炎、斑点状出血或多发性小栓塞,引起脑血液循环急性障碍和脑功能损伤,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

2.自动调节破裂学说脑血管通常随血压变化而扩张或收缩,以保持脑血流量的相对稳定。直接测量脑膜血管的直径和用同位素间接测量入脑血流量,均说明血压下降时脑膜血管扩张,血压升高时则收缩。正常人当平均动脉压(MAP)在60~120mmHg之间时脑血流量是恒定的。血压明显上升,如MAP≥180mmHg时,自动调节机制破坏,原先收缩的脑血管(血压升高时收缩)由于不能承受过高的压力而突然扩张,产生所谓被动性扩张现象,结果脑血管过度灌注,脑血流量增加,血浆渗透压增高,渗入血管组织周围而导致脑水肿和颅内高压,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

温馨提示:本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弥漫性脑水肿,脑重量增加可超过正常脑的20%~30%。脑外观苍白,脑回变平,脑沟变浅,脑室变小,脑浅表部位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Virchow-Robin腔隙扩大,脑切面呈白色,可有瘀点状出血或微小狭长的裂隙状出血及腔隙性病损等。

头痛是什么引起的

头痛是因头颈部痛觉末稍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部所致。颅脑内外各种组织因含痛觉神经末梢多少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疼痛敏感的组织与不敏感的组织两类。头痛主要是因为痛觉敏感组织受刺激造成。

引起头痛的病因众多,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不能归因于某一确切病因,也可称为特发性头痛,常见的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后者病因可涉及各种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全身性疾病如发热、内环境紊乱以及滥用精神活性药物等。具体如下:

一、颅脑病变(35%):

(1)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等。

(2)血管病变: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3)占位性病变:肿瘤,颅内转移癌,颅内白血病浸润,颅内猪囊尾蚴病(囊虫病)或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4)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

(5)其他: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组胺性头痛),头痛型癫痫。

二、颅外病变(20%):

(1)颅骨疾病:如颅底凹入症,颅骨肿瘤。

(2)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

(3)神经痛: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及枕神经痛。

(4)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头痛。

三、全身性疾病和神经官能症(15%):

(1)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伤寒,肺炎等发热性疾病。

(2)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力衰竭。

(3)中毒:如铅,酒精,一氧化碳,有机磷,药物(如颠茄,水杨酸类)等中毒。

(4)其他:尿毒症,低血糖,贫血,肺性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期及绝经期头痛,中暑等。 神经衰弱及癔症性头痛。

四、发病机制

主要发病机制有:①血管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外血管收缩,扩张以及血管受牵引或伸

展(颅内占位性病变对血管的牵引,挤压);②脑膜受刺激或牵拉;③具有痛觉的脑神经(Ⅴ,

Ⅵ,Ⅹ三对脑神经)和颈神经被刺激,挤压或牵拉;④头,颈部肌肉的收缩;⑤五官和颈椎

病变引起的头面痛;⑥生化因素及内分泌紊乱;⑦神经功能紊乱。

如何鉴别高血压脑病

1.出血性卒中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均可出现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如高血压、剧烈头痛、呕吐、癫痫发作,甚至昏迷等。高血压脑病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为一过性,脑出血神经功能缺失体征固定并可加重,SAH可见脑膜刺激征,CT检查有肯定的鉴别价值,高血压脑病显示弥漫性脑水肿,脑卒中可见高密度或低密度病灶证据。

2.尿毒症性脑病 尿毒症合并高血压并出现脑部症状时,须鉴别为高血压脑病或尿毒症脑病引起。高血压脑病常伴癫痫发作和黑矇,降压后症状迅速好转;尿毒症肾功能障碍严重,常伴扑翼样震颤或肌阵挛,血尿素氮或肌酐增高,透析治疗后症状可缓解;尿毒症患者很少发生癫痫样发作和黑矇,有助于鉴别。

3.高血压脑病与高血压危象都是高血压的特殊临床表现,共同特点均表现血压急剧升高,但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不同。

4.颅内肿瘤,可通过脑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或CT等检查加以确诊。

5.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的肺水肿需与高血压脑病鉴别,前者有明显肺水肿症状体征,纠正肺水肿后血压下降,可资鉴别。

6.颅内占位性病变:虽有严重头痛,但为缓慢出现,非突然发生,其他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灶性神经体征亦是进行性加重。血压虽可升高,但不及高血压脑病的显著增高。

高血压脑病是怎么回事

任何类型的高血压均可发生高血压脑病。主要病因:

1.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占1%左右,高血压病史较长,有明显脑血管硬化者更易发生。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出现高血压的疾病,如:急进性高血压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也可发生。

2.继发性高血压 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血压中等程度增高,也有发生高血压脑病的可能。

3.某些药物或食物诱发高血压脑病 少见情况下,高血压患者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同时,又服用萝芙木类、甲基多巴或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也会引起与高血压脑病相似的症状。进食富含胺类的食物也可诱发高血压脑病。

4.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 高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脑灌注突然增加,亦可引起高血压脑病。

头痛的病因

一、病因

1、颅脑病变(35%):

(1)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等。

(2)血管病变: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3)占位性病变:脑肿瘤,颅内转移癌,颅内白血病浸润,颅内猪囊尾蚴病(囊虫病)或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4)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

(5)其他: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组胺性头痛),头痛型癫痫。

2、颅外病变(20%):

(1)颅骨疾病:如颅底凹入症,颅骨肿瘤。

(2)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

(3)神经痛: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及枕神经痛。

(4)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头痛。

3、全身性疾病和神经官能症(15%):

(1)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伤寒,肺炎等发热性疾病。

(2)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力衰竭。

(3)中毒:如铅,酒精,一氧化碳,有机磷,药物(如颠茄,水杨酸类)等中毒。

(4)其他:尿毒症,低血糖,贫血,肺性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期及绝经期头痛,中暑等。 神经衰弱及癔症性头痛。

二、发病机制

主要发病机制有:①血管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外血管收缩,扩张以及血管受牵引或伸展(颅内占位性病变对血管的牵引,挤压);②脑膜受刺激或牵拉;③具有痛觉的脑神经(Ⅴ,Ⅵ,Ⅹ三对脑神经)和颈神经被刺激,挤压或牵拉;④头,颈部肌肉的收缩;⑤五官和颈椎病变引起的头面痛;⑥生化因素及内分泌紊乱;⑦神经功能紊乱。

相关推荐

肺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男女发病率相当。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近10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因素的影响,患病高峰年龄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50岁逐渐向60一70岁推移。从肺部基础疾病发展为肺性脑病一般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事件。其发生率为40%~50%,病死率为30%左右。 发病机制 慢性胸肺疾患发生呼吸衰竭,由于肺通气功能严重受损,体内CO2潴留造成高碳酸血症,出现呼吸性酸中毒,PaCO2升高,CO2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脑组织细胞的“钠泵”瘫痪,钾离子从细胞内移至细胞间隙,而钠离

高血压脑病概述

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encephalopathy)是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因血压急剧、持续升高导致的急性脑循环障碍综合征。任何类型高血压只要血压显著升高,均可引起高血压脑病,但临床上多见于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中毒症等,也好发于急进型或严重缓进型高血压伴明显脑动脉硬化的病人。除血压突然升高外,常伴剧烈头痛与神志改变,有时还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眼底检查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视网膜小动脉痉挛,但不一定有出血、渗出或水肿,降压治疗后可迅速恢复。 高血压脑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弥漫性脑

高血压脑病与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患者,由于动脉太突发急骤升高,导致脑小动脉痉挛或脑血管调节功能失控,产生严重脑水肿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脑病亦为内科较为常见的急症,是指脑细小动脉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痉挛或广泛微血管栓塞,脑供血发生急性障碍,也可能脑内小动脉因血压极度升高而被迫扩张,从而使大脑过度灌注,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急进型或严重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尤其是伴有明显脑动脉硬化者;在妊娠中毒症,肾小球肾炎,肾血管性高血压和嗜铬细胞瘤等继发性症状性高血压患者中亦时有发生.发病常先有血压突然升高,

高血压脑病如何预防

1、注意抗高血压药、利尿药、抗精神病药、抗忧郁药、左旋多巴、抗胆碱药和血管扩张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与服用上述药有关时,应按医嘱减药或停药。 2、查明并治疗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疾患,如心脏病、脱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尿道炎等。 3、控制诱因和适度锻炼,改变体位时要缓慢,如由卧位起立时先缓慢坐起,数分钟没有症状后再慢慢起立行走。早晨起床要特别注意由于睡眠后压力感受器反射迟缓。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热水浴、饱餐、运动后以及气候炎热时,外周血管扩张,也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4、经常立位工作者,如理发师、教师、外科手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一、发病原因: 在肝脏病变的基础上,某些因素可促使病儿发生昏迷,这些因素是: 1、出血: 最常见为消化道大出血,因肝硬化时侧支循环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很易导致肝性脑病。 2、感染: 严重肝病合并感染时健康搜索,因病原体及其毒素损害肝脏,加重肝细胞坏死和功能障碍,又因代谢增强,使机体内源性氨生成增多鶒。 3、血pH改变和低钾血症: 当血pH增高时,血氨增多,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低血钾时易发生碱中毒,增加氨的毒性。 故呕吐、腹泻,使用利尿药或激素等,有排钾作用的药物均能促发肝性脑病呼吸过度的呼吸性碱中毒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 1、氨中毒学说 血氨升高是肝性脑病的临床特征之一 (1)氨的形成和代谢:血氨主要来自肠道、肾脏和骨胳肌产主的氨。在结肠部位以 NH3弥散人黏膜内而被吸收,游离的NH3有毒性,且能透过血脑屏障;NH4+呈盐类形式存在。相对无毒,不能透过血脑屏障。游离氨NH3与NH4+的互相转化受肠腔pH值的影响。 当结肠中pH>6时,NH3大量弥散入血;pH

缺氧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一)脑血流改变:当窒息缺氧为不完全时,体内各器官血流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肾上腺等组织血流量,如缺氧继续存在,这种代偿机制失效,脑血流灌注下降,出现第2次血流重新分布,即供应大脑半球的血流减少,以保证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灌注量。此时,大脑皮质矢状旁区及其下的白质(大脑前、中、后动脉灌注的边缘区)最易受损,如窒息缺氧为急性完全性,上述代偿机制均无效,脑损伤发生在代谢最旺盛部位(丘脑、脑干核),而大脑皮层不受影响。 (二)能量代谢障碍:被认为是其主要机理,脑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氧化,缺氧时无氧糖酵解使糖消

急性肾炎的危害有哪些

急性肾衰竭:不足10%患者可发生少尿性急性肾衰,多见于1、高龄患者。2、持续高血压,尤其舒张压增高明显者。3、大量蛋白尿,呈肾病综合征患者。4、持续少尿者,氮质血症持续一周者。 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病在急性肾炎时的发病率比急性心力衰竭低,这可能与及时合理的治疗有关。高血压脑病常见针状是剧烈头痛及呕吐,继之出现视力障碍、意识模糊、嗜睡,并可发生阵发性惊厥或癫痫样发作。 血、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持续明显增高者。 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小儿时期,急性左心衰竭可成为急性肾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咳嗽、咳痰、

5种头痛可致命千万不要忍 脑血管病性头痛

很多老年人患有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因此伴生而来的头痛症状也较多。比如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就是头痛,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会引起剧烈头痛,感觉仿佛刀劈或是爆炸一般。而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缺血性中风发作时,严重头痛是唯一的临床表现。一般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症状只是头昏和钝痛,只有当急性高血压和高血压脑病发作时,会发展到头痛难忍,有爆裂沉重感,若血压骤升时,有可能成为中风的前兆。

高血压肾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1肾病和高血压病是相互影响的,一旦出现高血压合并肾病的情况,病情就会比较严重。 肾实质性高血压,发病机制是肾单位大量丢失,导致水钠潴留和细胞外容量增加,以及RAAS激活与排钠激素减少。高血压又加重肾小球囊内压,加重肾脏病变。通常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g;通常需要3种以上降压药物联用,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联合治疗方案应包括ACEI或ARB。 肾血管性高血压,发病机制是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脏缺血,激活RAAS。此情况通常需要医治肾脏问题:经皮肾动脉成形术;血运重建;肾移植;肾切除等。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