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肺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肺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男女发病率相当。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近10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因素的影响,患病高峰年龄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50岁逐渐向60一70岁推移。从肺部基础疾病发展为肺性脑病一般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事件。其发生率为40%~50%,病死率为30%左右。

发病机制

慢性胸肺疾患发生呼吸衰竭,由于肺通气功能严重受损,体内CO2潴留造成高碳酸血症,出现呼吸性酸中毒,PaCO2升高,CO2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脑组织细胞的“钠泵”瘫痪,钾离子从细胞内移至细胞间隙,而钠离子与氢离子则进入细胞内,细胞内渗透压增高,细胞外水分渗入,结果导致脑细胞内酸中毒及脑细胞水肿,脑细胞功能障碍,神经传导及细胞代谢受到严重抑制,从而引起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低氧血症在肺性脑病发病机理中占次要地位。

发病因素

1.基础病因 慢性阻塞性肺病为肺性脑病的主要基础病因,其中慢性肺心病所致约占85%。

2.诱发因素

(1)急性呼吸道感染,严重支气管痉挛,气道内痰液阻塞,使肺通气功能进一步下降致体内CO2潴留。

(2)治疗不当 镇静剂应用不当,特别是使用吗啡或苯巴比妥钠,引起呼吸抑制;供氧不当,如高浓度氧吸入,降低了颈动脉窦对缺氧的敏感性,导致呼吸抑制。

(3)心力衰竭,使脑血流减少,加重脑缺氧及脑代谢功能紊乱。

缺氧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一)脑血流改变:当窒息缺氧为不完全时,体内各器官血流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肾上腺等组织血流量,如缺氧继续存在,这种代偿机制失效,脑血流灌注下降,出现第2次血流重新分布,即供应大脑半球的血流减少,以保证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灌注量。此时,大脑皮质矢状旁区及其下的白质(大脑前、中、后动脉灌注的边缘区)最易受损,如窒息缺氧为急性完全性,上述代偿机制均无效,脑损伤发生在代谢最旺盛部位(丘脑、脑干核),而大脑皮层不受影响。

(二)能量代谢障碍:被认为是其主要机理,脑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氧化,缺氧时无氧糖酵解使糖消耗↑,乳酸增加,导致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ATP↓、细胞膜钠泵、钙泵功能不足,使钠、钙离子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原性脑水肿,钙离子还可激活受其调节的酶,引起胞浆膜磷酯成分分解产生大量花生四烯酸;进一步产生血栓素,前列腺环素ATP↓→cAMP↓①影响突触之递质传递;②影响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③许多依赖cAMP的血管活性物质功能下降→脑血管痉挛→脑组织受损。

(三)神经毒性物质:脑缺氧时→兴奋性AA、氧自由基增加→阻断线粒体的磷酸化氧化作用,破坏细胞结构及酶等。

高血压脑病发病机制

高血压脑病多发生在急进型高血压病和严重的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后者一般病情严重,血压显着性增高。血压多在250/150mmHg左右才发生之,但急进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未达到200/130mmHg时,亦能发生高血压脑病。

据文献报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继发性高血压只要血压中等程度增高,也有发生高血压脑病的可能性。少见的原因有主动脉狭窄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高血压脑病的发生机制相当复杂,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与脑循环自身调节功能失调有关。

高血压脑病的发病机制我们都十分的清楚了吧,在生活中我们要对高血压脑病引起一定的重视,我们发现了疾病的时候,要积极的治疗,生活中要配合医生做检查,饮食中不要吃辛辣的食物,祝

什么是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又称肺心脑综合症,是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及肺功能衰竭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及脑循环障碍。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肺部损害致二氧化碳潴留及缺氧,引起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加之因肺部循环障碍及肺动脉高压更进一步诱发或加重脑组织的损害,而引起肺性脑病。

这种疾病早期可表现为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工作能力降低等症状,继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呈嗜睡,昏睡状态,重则昏迷。主要系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引起的二氧化碳麻醉所致,此外还可有颅内压升高,视神经乳头水肿和扑击性震颤,肌阵挛,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等各种运动障碍,精神症状可表现为兴奋,不安,言语增多,幻觉,妄想等。

免受肺性脑病折磨你要做好预防

肺性脑病对于患者的折磨是很大的,相信大家对此一定会有所了解,每位肺性脑病患者要想将这种疾病治好,一定要选择一家正规专业的医院,以免影响了自己的病情,对于健康的人来说,要想免受肺性脑病的折磨,我们就要积极的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肺性脑病的预防进行一下详细的介绍,希望下面的文章可以帮到大家。

加强对原发病的防治、禁烟,阻止肺性脑病向呼吸衰竭发展。慢性呼吸衰竭由代偿转入失代偿的直接诱因常为呼吸道感染,一旦发生应立即治疗,防止呼吸衰竭恶化。住院积极诊治,治疗原则是纠正缺氧、改善通气、治疗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和消除诱因等综合疗法。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加强安全防护,将患者转移到安全房间,避开窗边,以免出现意外,去除房内的不必要的设备和危险物品,如热水瓶,刀,剪,绳子,以免伤人和自伤。对于出现早期肺性脑病症状的患者,除进行必要的监护外,需及时和肺性脑病对于患者的折磨是很大的,相信大家对此一定会有所了解,每位肺性脑病患者要想将这种疾病治好,一定要选择一家正规专业的医院,以免影响了自己的病情,对于健康的人来说,要想免受肺性脑病的折磨,我们就要积极的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肺性脑病的预防进行一下详细的介绍,希望下面的文章可以帮到大家。肺性脑病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说明病情,让家属配合治疗,并请家属陪护,同时派专职护理人员守护。患者出现脾气性格改变,情绪反常,暴躁时,应以说服劝导的口气,并配合必要的治疗,切不可用镇静剂使患者安静,否则会加重患者病情,使患者进入昏迷。

对于出现早期肺性脑病症状的患者,除进行必要的监护外,需及时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说明病情,让家属配合治疗,并请家属陪护。同时派专职护理人员守护。患者出现脾气性格改变、情绪反常、暴躁时,应以说服劝导的口气,并配合必要的治疗,切不可用镇静剂使患者安静,否则会加重患者病情,使肺性脑病患者进入昏迷。加强安全防护。将肺性脑病患者转移到安全房间,避开窗边,以免出现意外。去除房内的不必要的设备和危险物品,如热水瓶、刀、剪、绳子,以免伤人和自伤。

艾滋病发病机制

(一)病毒感染过程

1.原发感染

HIV需借助于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包括第一受体和第二受体。HIV进入人体后,在24—48小时内到达局部淋巴结,约5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份。继而产生病毒血症,导致急性感染。

2.HIV在人体细胞内的感染过程

吸附及穿入:HIV-1感染人体后,选择性的吸附于靶细胞的CD4受体上,在辅助受体的帮助下进入宿主细胞。经环化及整合、转录及翻译、装配、成熟及出芽,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

3.HIV感染后的三种临床转归

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形成慢性感染,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典型进展者、快速进展者和长期不进展者三种转归。

(二)抗HIV免疫反应

抗HIV免疫反应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以特异性免疫反应为主。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特异性细胞免疫,人体免疫系统主要通过针对HIV蛋白的各种特异性抗体、特异性CD4+ 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和CTL直接或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抑制病毒复制。

(三)免疫病理

1.CD 4+ 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感染HIV后体内CD4+ 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分为3个阶段:①急性感染期:CD4+ T淋巴细胞数量短期内一过性迅速减少,大多数感染者未经特殊治疗,CD4+ T淋巴细胞数可自行恢复至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②无症状感染期:CD4+ T淋巴细胞数量持续缓慢减少,多在800~350/mm3之间,此期持续数月至十数年不等,平均持续约8年左右;③有症状期:CD4+ T淋巴细胞再次较快速的减少,多在350/mm3以下,部分晚期病人降至200/mm3以下,并快速减少。

2.CD4+ 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T辅助细胞1(Th1)细胞被T辅助细胞2(Th2)细胞代替、抗原递呈细胞功能受损、白细胞介素-2产生减少和对抗原反应活化能力丧失,使HIV/AIDS病人易发生各种感染。

3.异常免疫激活

HIV感染后,CD4+、CD8+ T淋巴细胞表达CD69、 CD38和HLA-DR等免疫激活标志物水平异常的升高。异常的免疫激活状况不仅可以衡量血浆病毒载量的变化,还可以预测CD4+ T淋巴细胞减少的速度。

肺性脑病是怎么回事

1、氨中毒肝性脑病机制学说

血氨增高是肝性脑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约有80%的氨在肝脏代谢,转化为尿素及谷氨酰胺。肝功能减退时,肝脏将氨转化为尿素的能力减弱,如果存在门体分流,肠道来源的氨不经肝脏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系统。

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干扰脑的能量代谢。血氨过高可以抑制大脑的三羧酸循环,使消耗大量能量,最终导致大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代谢紊乱。对肝硬化大鼠模型的研究证实,氨不仅是诱发脑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发现氨可以促进脑细胞凋亡。

2、氨基酸代谢失衡肝性脑病机制学说

正常人大多数氨基酸如芳香族氨基酸(AAA)主要在肝脏降解,而支链氨基酸(BCAA)主要在肌肉、肾脏和脑中降解。肝功能衰竭时氨基酸代谢紊乱,AAA在肝脏中降解减少,故血氨浓度升高。与此同时胰岛素在肝内灭活降低,血中升高的胰岛素促进BCAA进入肌肉降解增多,导致血浆BCAA浓度下降。因此进入脑组织的AAA增加,可形成假性神经递质阻碍神经冲动的传导。研究发现,BCAA/AAA值的测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脏受损情况,其比值越低,肝脏受损越严重,且容易出现肝性脑病。

3、神经递质的改变学说

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正常情况神经细胞的冲动传导依靠神经递质来完成。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错综复杂,随之研究的进展,高血氨症已经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是肝性脑病发生最重要的因素。肝性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探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对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肺性脑病是如何发生的

肺性脑病是肺源性心脏病并发症之一,亦是呼吸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导致机体组织的细胞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潞留,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死率高,是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重视对肺性脑病的早期诊治。

肺性脑病常由于急性呼吸道感染、严重的支气管痉挛、呼吸道痰液阻塞等,使肺通气与换气功能明显降低,或由于治疗不当,特别是使用镇静剂不当,使用吗啡或苯巴比里钠引起呼吸中枢抑制,或供氧不当,如高浓度氧吸人.降低了颈动脉对缺氧的敏感性,导致呼吸抑制,或由于心力衰竭、离子紊乱,诱发肺性脑病的发生。

肺性脑病病人原有慢性肺部疾患.如胸廓病变或脊柱严重畸形等,也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如脑炎、脑外伤、重症肌无力危象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因呼吸衰竭未能有效纠正,在临终阶段也可发生肺性脑病。

相关推荐

急性肝衰竭是如何引起的

【常见病因】 1.病毒性肝炎 为急性肝衰竭的多见病因,甲,乙,丙型肝炎病毒均引起爆发性肝炎。 2.化学物中毒 药物如甲基多巴,氟脘等,可能引起肝衰竭,肝毒性物质如四氯化碳,黄磷等也可造成肝衰竭。 3.外科病症 肝衰竭可能在手术,创伤,休克等的病人中发生,长原先有肝硬变,阻塞性黄疸等肝功能障碍。 4.其他 妊娠期多在后3月。 【发病机制】 1.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即往认为ALF主要是原发性免疫损伤,并继发肝微循环障碍。随着细胞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研究的深入和对肝微循环障碍在发病中作用的研究,

肝性脑病严重吗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有急性与慢性脑病之分。是严重肝脏病由于急性或慢性肝细胞功能衰竭所致的大脑功能障碍。是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肝性脑病过去曾称为肝性昏迷,因昏迷只是肝性脑病全过程的一个表现,且某些门一体分流的患者,仅有意识行为改变而并不发生昏迷,所以肝性昏迷一词现已很少使用。 门体分流性脑病强调门静脉高压,门静脉与腔静脉间有侧支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流入

戒酒综合征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有躯体依赖的酗酒者,在戒酒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失去酒精的抑制作用,产生大脑皮质和(或)β-肾上腺素能神经过度兴奋所致。 (二)发病机制 1.酒精性震颤(alcoholic tremulousness) 发病机制被认为是戒酒后中枢和周围神经β-肾上腺素能受体过度兴奋所致,即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增高,使骨骼肌收缩速率增加,因而干扰了神经-肌肉的传导或肌梭活性,致使这些患者的震颤强度增加。 2.戒酒性癫痫(alcoholic withdrawal seizure) 发病机制不清,有人提

肺性脑病的病因

肺部病变(70%) 由于慢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脊椎侧弯、后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症等引起的。主要是肺部损害致二氧化碳潴留及缺氧,引起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 肺循环障碍及肺动脉高压(10%) 肺部或全身疾病导致肺循环障碍及肺动脉高压,导致CO2中毒、或CO2麻醉、呼吸性酸中毒和缺氧,诱发或加重脑组织的损害,而引起肺性脑病

头痛是什么引起的

头痛是因头颈部痛觉末稍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部所致。颅脑内外各种组织因含痛觉神经末梢多少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疼痛敏感的组织与不敏感的组织两类。头痛主要是因为痛觉敏感组织受刺激造成。 引起头痛的病因众多,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不能归因于某一确切病因,也可称为特发性头痛,常见的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后者病因可涉及各种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全身性疾病如发热、内环境紊乱以及滥用精神活性药物等。具体如下: 一、颅脑病变(35%): (1)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

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

病因复杂,可能与营养代谢、药物及中毒、血管炎、肿瘤、遗传、外伤或机械压迫等原因相关。它们选择性地损伤周围神经的不同部位,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在周围神经发病机制中轴索运输系统意义重大。轴索内有纵向成束排列的神经丝和微管,通过横桥连接,从神经元胞体运输神经生长因子和轴索再生所需的多种物质至轴索远端,起营养和代谢作用;也可影响神经元传递信号,增强其代谢活动。轴索对毒物极其敏感,病变时正向运输受累可致轴索远端细胞膜成分及神经递质代谢障碍;逆向运输受累可引起轴索再生障碍。 分类 由于疾病病因、受累范围及病程不同,周

肺性脑病西医治疗方法

1、去除诱因:主要是防止肺部感染复发,切记禁用安眠药和镇静药(主要是Ⅱ型呼衰患者),勿高浓度氧吸入。 2、积极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和CO2潴留时抢救肺性脑病的关键性措施,方法已如前述,常规治疗无效时,应果断的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给予机械通气,确保CO2的排出和低氧的纠正。 3、呼吸兴奋药的使用:肺性脑病的早期使用呼吸兴奋剂,效果较好。方法见呼吸衰竭的治疗。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原则是大剂量,短程疗法。琥珀酸考地松400~800mg/d或地塞米松20~40mg/d,静脉给药。疗程3~5天。 5、脱水

脑出血的诊断方法

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发病突然,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有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膜刺激征,可伴有意识障碍,应高度怀疑脑出血。头部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1)有瘫痪体征时,需要与脑炎、脑脓肿和脑肿瘤鉴别。鉴别要点有年龄、起病形式、有无发热、有无外伤史等,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颅CT和MRI对鉴别有帮助。 (2)与外伤性颅内血肿,特别是硬膜下血肿鉴别。这类出血以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为主,但多有头部外伤史,头颅CT检查有助于确诊。 (3)对发病

病毒性脑炎是怎么回事

一、病理改变 散发性脑炎又名散发性病毒脑炎、非特异性脑炎及非典型性脑炎等。它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综合征之一,主要包括散发的、病原一时不明的病毒性脑炎和感染后变态反应性脱髓鞘性脑病等两类疾病,但临床上难以区分。 病毒分离与血清学研究表明,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包括ECHO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腺病毒。脱髓鞘性脑病可能是病毒感染损害了患者的免疫机能,从而导致脑的变态反应脱髓鞘改变,与急生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发病机理在致相同。 1、病毒性脑炎病理改变 肉眼可见脑膜血管明显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脑脊液轻微混浊或呈淡黄色,个别甚至呈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见有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及心律失常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上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心力衰竭 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以右心衰为主其诱因绝大多数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中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25%~70%。 肺部感染 是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最多是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和致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中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感染是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的主要病原体。 呼吸衰竭 是指由于多种疾病引起的肺通气和(或)通气功能障碍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