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治疗呕吐的穴位都有哪些呢

治疗呕吐的穴位都有哪些呢

1、止胃痛按揉足三里穴

胃痛时,可用双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痛麻胀感后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2、止呕吐指压内关穴

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止呕。压时有酸胀感说明按准穴位,2分钟后恶心呕吐可缓解。

内关穴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之功效。主治心痛、心悸、胸闷气急、呃逆、胃痛、失眠、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腹泻、精神异常等。

3、治休克掐压人中穴

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中风、中暑、中毒、过敏时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掐压患者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反胃想吐按什么穴位

1、反胃想吐按摩上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5寸,和食管相对应,是食物进入胃的通道。按压上脘穴,对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反胃、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2、反胃想吐按摩中脘穴

在胃部正上方4寸的地方就是中脘穴,这个穴位是治疗胃脘痛、腹胀、泛酸等很重要的一个穴位,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3、反胃想吐按摩下脘穴

在胃的底下,肚脐上2寸处,胃和小肠的连接处,对应人体的小肠。下脘穴位于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关口,因此掌握着食物消化吸收的大权。

对于食物在胃里下不去导致的食谷不化、腹胀、胃痛、呕吐以及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肠炎等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而且,因为它在胃的下部,对于因为中气不足导致的胃病、胃下垂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4、反胃想吐按摩足三里

足三里在胫骨外侧,膝盖下方约3个指幅处。

患者仰卧,治疗者分别指压左右足部穴位。若患者自己指压,坐在椅子上较易进行。对一般的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呕吐、胃积食或肝脏、胆囊病症等症状有效果。

5、反胃想吐按摩百会穴

百会穴连接两耳之问直线与眉间中心的直线的交点,即头顶处。

治疗者两手包住患者头部,左右拇指缓慢轻轻指压穴位。对于缓和宿醉引起的头痛、头重效果明显,且能抑制晕车呕吐时的心神不宁。

6、反胃想吐按摩巨阙穴

巨阙穴位于心窝正中央。使患者仰卧,治疗者跪在一旁,指尖朝患者喉咙方向两手手指并拢相叠,以中指尖反复指压心窝。如此,可缓和呕吐的胸部苦闷。对胃酸过多、胃积食、慢性胃病有效。

妊娠反应呕吐怎么办 穴位治疗

孕妇呕吐时,可以通过刺激内关穴来进行缓解。

内关穴位于手腕的手掌侧,手腕的内侧有粗横纹,从横纹中央,朝手肘方向三指宽处,内关穴就在二条粗筋中间。经常按压,能够改善孕吐不适。

另外,进食后万一呕吐,可做做深呼吸,或散散步,能缓解。

呕吐艾灸哪里图解 呕吐取穴定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中府: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缘直下1.5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建里: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神阙:肚脐中央处。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肾俞: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水分: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与外侧踝尖连线的中点,条口穴外开一横指。

三焦俞:在背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位敷贴治疗呕吐 脾胃虚寒呕吐敷贴方法

症状:脾胃虚寒所导致的呕吐表现为饮食稍多即可发生呕吐,时发时止,平日消化不良,胸脘痞满,不欲饮食,面色晄白,肢体倦怠无力等症。

敷贴穴位:神阙穴(肚脐)

敷贴方法:将生姜100克,洗净后同50克橘皮一起捣碎,然后加入米饭团约50克,一起捣成泥状,外敷于神阙穴上,上面盖上纱布,再用热水袋在敷贴处热熨20分钟。

敷贴穴位: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膻中穴(两乳连线中点),脾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方法方法:用生半夏20克,黄连5克,公丁香15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后用黄酒调和成稠膏状备用,进行敷贴时需现在中脘穴处拔火罐15分钟,然后在分别在每个穴位上进行敷贴,最后盖上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小儿推拿治呕吐

1、运内八卦

内八卦在手掌内侧,为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之一,具有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的功能,对于治疗小儿胃气上逆、呕吐等有很好理气止呕的作用。用左手托起小儿四指,使其掌心朝上,用右手的拇指外侧缘在内八卦穴上运揉50次。

小儿推拿治呕吐

2、推板门

板门穴位于小儿拇指掌侧,大拇指的大鱼际处,按摩此处具有升降之功,能够宽胸利膈、消食化痰,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呕吐泄泻。将小儿的手掌握住,掌心向上,使大鱼际处暴露,按摩时用右手拇指端桡侧从腕横纹处推向拇指指根处100次。

小儿推拿治呕吐

3、揉中院

中脘穴位于肚脐直上约4寸处,为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主要可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小儿呕吐可通过揉中脘穴来健脾和胃,和中止呕。将小儿平躺在舒适的床上,用手掌根部着力,在小儿的腹部中脘穴处做环形揉动50次。

4、摩腹

摩腹即按摩小儿的腹部,通过对小儿腹部的按摩刺激能够更好地健脾和胃,理气止呕。在按摩时用手指的掌面在小儿的腹部做顺时针方向的环形抚摸约5分钟。

妊娠期间反复呕吐怎么办

点穴疗法缓解妊娠呕吐

妊娠呕吐分补法和泻法。补法:内关穴,继以背部循压法,再点膈俞穴,可抑制胃气上逆。肾俞穴,能安胎补气。足三里穴,引胃气下降。泻法:太冲穴,有止呕作用。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

穴位:内关、膈俞、肾俞、足三里、太冲。

如有头痛者,加前额推运法。

点穴次序:由上而下,依次点穴。

治疗效果:轻者,呕吐数天,不治自愈。重者,点穴4~5次,即可治愈。

步廊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平躺,从乳头向下摸1个肋间隙,该肋间隙中,由前正中线旁开3横指处即是步廊穴。步廊穴位于胸部第5肋间隙,位近心肺,为足少阴肾经脉气所发,刺激该穴位具有宽胸降气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心胸疾病;其行气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乳痈;和胃降逆,用于治疗呕吐。

步廊的准确位置图片 步廊穴的功效作用

功效:宽胸理气,和胃降逆。

作用:步廊穴位于胸部第5肋间隙,位近心肺,为足少阴肾经脉气所发,刺激该穴位具有宽胸降气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心胸疾病;其行气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乳痈;和胃降逆,用于治疗呕吐。

主治:胸胁胀痛,咳嗽气喘,胸闷心悸,乳痈,呕吐。

穴位敷贴治疗呕吐 饮食不节呕吐的敷贴方法

症状:由于饮食不节制,饱餐过量,暴饮暴食或者嗜食酒辣肥腻的食物,导致食滞消化不良而出现呕吐酸腐,或者吐出带有未消化的食物,嗳气厌食、脘腹胀满以及大便秘结或者溏泄等症状。

敷贴穴位:缺盆穴(人体的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敷贴方法:取生石膏8克,伏龙胆20克,食盐2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用白酒调拌成糊状后外敷于缺盆穴处。

相关推荐

晕车呕吐出血怎么办

一般来说晕车吐出血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止呕,而最快见效的止呕方法就是穴位按摩,可以试着鸠尾穴 ,是治疗晕车的特效穴: 位置:位于心窝正下方,最底下肋骨稍下处。 做法:端坐,进行缓慢的深呼吸,用拇指的指腹稍用力的按下去,吸气时拇指稍微抬起,反复的进行按压,直至晕车呕吐症状缓解为止。 功效:鸠尾穴具理气、宽胸、静心、宁神、消除疲劳等功效,对于晕车、呕吐、反胃、胸痛等症状比较好的疗效。

8大偏方治疗呕吐

治疗呕吐8大偏方: 呕吐小偏方1 【组成】干姜、人参。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常嚼服。 【主治】虚寒呕吐呕吐小偏方2 【组成】葱白连须、生姜1 片、苏叶1.5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虚寒呕吐呕吐小偏方3 【组成】干姜6 克、炙甘草3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虚寒呕吐呕吐小偏方4 【组成】干姜30 克、附子15 克、炙甘草9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呕吐呕吐小偏方5 【组成】干姜、肉桂、白术。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虚寒呕吐呕吐小偏方6 【

山楂吃多了难受怎么办 穴位按摩

中脘穴位于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经常按摩中脘穴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吞酸、呕吐一定效果。上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按摩上脘穴可治胃痛、呃逆、范围、呕吐等症。

如何按摩能缓解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是胃内容物返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和呕吐,但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任何疾病只要影响到胃,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都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胃部不舒服,随后就开始感觉恶心。妊娠呕吐是指妇女怀孕时出现的恶心、呕吐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情况严重时我们还是要去看医生。 按摩主穴 按揉> 中脘穴 位置: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处。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平躺,按摩者用拇指或中指按压中脘穴约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摩约2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为佳。

女性拔罐位置图图解 缓解子宫疾病按摩中脘穴

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一是能调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滞。此穴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消化不良、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满、呕吐、 溃疡、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 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最女性拔罐的主要穴位之一。此穴位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厉兑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厉兑穴主治疾病

厉兑穴具通经活络,清热和胃,苏厥醒神的功效,适宜于昏迷,鼻出血,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痫等病治疗。通过按摩方法刺激该穴位还可以效改善和缓解呕吐,但需要注意的是,妊娠反应引起的呕吐不要轻易按摩该穴位,以免引发意外。

上吐下泻最快的办法 按摩止吐泻速效

合谷穴属于大肠经,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接,按摩合谷穴能安和肠胃,降逆止呕,其传入部位与呕吐的神经支配基本相同,所以是止吐的特效穴。 定位: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左右共2穴。 按摩手法:用一手手掌贴住另一手手背,拇指指端置于合谷穴上,向下按压并揉动3-5分钟,两手交替进行。 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脾胃属中焦,内关穴可通常三焦之气,故可治疗心,胸,胃等方面的疾病,相对于中焦而言,内关为止吐常用穴, 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恶心呕吐

晕车吐出血了怎么回事 晕车呕吐出血怎么办

一般来说晕车吐出血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止呕,而最快见效的止呕方法就是穴位按摩,可以试着按下面这些特效穴位: 鸠尾穴 位置:位于心窝正下方,最底下肋骨稍下处。 做法:端坐,进行缓慢的深呼吸,用拇指的指腹稍用力的按下去,吸气时拇指稍微抬起,反复的进行按压,直至晕车呕吐症状缓解为止。 功效:鸠尾穴具理气、宽胸、静心、宁神、消除疲劳等功效,对于晕车、呕吐、反胃、胸痛等症状比较好的疗效。 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别名虎口,位于人体的手背位置,第二掌骨中点,也就是第一掌骨的末端与第二掌骨基地部连线的中点。 做法:在晕

小儿推拿治疗呕吐

、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位,家长以拇指直推膻中穴1~3分钟。 (2)、家长用两拇指,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30~50次。 (3)、顺、逆时针摩腹各1分钟。 (4)、以拇指端按揉足三里、内关穴各约1分钟。 2、随证加减 (1)、伤食吐型:呕吐频繁,口气臭秽,呕吐物常伴未消化的乳块或食物残渣,大便量多,气味酸臭,或溏或秘,腹部胀满,吐后则舒,嗳腐厌食,矢气恶臭,舌质淡,苔厚腻。 常用手法加: a、清脾经100次,揉板门300次。 b、清大肠20O次,退六腑100次。 c、以指点揉中脘穴1~3分钟。 (2)、

小儿推拿治疗呕吐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位,家长以拇指直推膻中穴1~3分钟。 (2)、家长用两拇指,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30~50次。 (3)、顺、逆时针摩腹各1分钟。 (4)、以拇指端按揉足三里、内关穴各约1分钟。 2、随证加减 (1)、伤食吐型:呕吐频繁,口气臭秽,呕吐物常伴未消化的乳块或食物残渣,大便量多,气味酸臭,或溏或秘,腹部胀满,吐后则舒,嗳腐厌食,矢气恶臭,舌质淡,苔厚腻。 常用手法加: a、清脾经100次,揉板门300次。 b、清大肠20O次,退六腑100次。 c、以指点揉中脘穴1~3分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