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语言”你懂几个?
宝宝“哭语言”你懂几个?
“哇哇”一声巨响,响彻了整个楼道,吓坏了爸爸妈妈,小宝宝又在做运动了——哭!这个时候,爸妈表现也是各异,经验善浅的爸妈慌了手脚,比宝宝还要紧张;一些爸妈置之不理,反正也就那样了,哭累就消停了;一些爸妈摸摸尿裤,没湿,于是就用微笑武器哄着小娃娃。其实,宝宝哭声中含义还是很丰富的,但是许多爸爸妈妈并不一定听得懂,今天小编就给列个单,看看宝宝哭到底是为了啥。
※宝宝因为饥饿啼哭的信号
暗语一:我又饿又渴
啼哭解读:当宝宝的哭声带有乞求感,声音由小到大,很有节奏,这个时候如果用手触及宝宝面颊或嘴边,他会马上扭转头,张开小嘴一副找东西吃的样子,并有吸吮动作;如果妈妈把手拿开,没有给喂奶,宝宝会哭得更厉害。当宝宝因口渴而啼哭时,他们会嘴唇发干,时不时地小舌头舔嘴唇,而且显得很烦躁。
提醒:如果是因为宝宝饿了,这个时候妈妈应赶紧给宝宝喂奶。只要一给奶吃,哭声立即停止。如果是因为渴了,妈妈要马上给宝宝喂水,喂了水后立刻就不哭了。
暗语二:我好撑啊,吃得太多了
啼哭解读:宝宝如果被喂得太饱,他们也会哭。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喂奶后,宝宝哭声尖,同时乱蹬两条小腿,如果妈妈贴着他的小肚子抱起,宝宝会哭得更厉害,嘴里往外吐奶或溢奶,甚至出现呕吐。
提醒:妈妈这时不必哄宝宝,哭可促进宝宝消化。
※宝宝因为身体不适啼哭的信号
暗语三:我尿裤子了,好湿啊
啼哭解读:哭声不太大,且哭时没有眼泪,两条小腿一个劲地蹬被,大多发生在睡醒或吃奶后。
提醒:妈妈可以摸摸小宝宝的屁股看看湿了没有,如果湿了,就换上干净的尿布宝宝就不哭了。
暗语四:热了or 好冷
啼哭解读:如果宝宝觉得好热,他们的哭声很大,神情不安,小胳膊和小腿直舞动,脖子上有很多汗。如果宝宝觉得冷了,他们的哭声不太响,较低沉但有节奏,宝宝哭时不怎么动身体,小手小脚摸上去有些凉嘴唇有些发痒。
提醒:热的时候,妈妈给宝宝适量减掉衣或被,安放在凉爽之处,宝宝马上就会安静下来。宝宝的手脚凉凉的,妈妈就要给宝宝加被子、衣物,或是把他放在暖和的地方时,这样宝宝就不再哭泣了。
暗语五:妈妈抱,我要妈妈抱
啼哭解读:宝宝是想妈妈了吧。这时候宝宝哭声平和,带有颤音,很有节奏感,宝宝的头不停地转动,一幅“左顾右盼”样子。妈妈走到跟前,宝宝会对妈妈流露出企盼的神色,虽然哭声变小,但仍然哼哼唧唧地叫个不停。
提醒:妈妈懂得啦,赶快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拥抱吧。
暗语六:谁刺我啊,很痛的好不好
啼哭解读:本来好好的宝宝,突然发生尖利的哭声。这个之后很有可能是因为被异物刺痛或者蚊虫叮咬,还是有硬物压着。
提醒:妈妈应仔细检查宝宝的被褥和衣物有无异物,皮肤上有无虫咬伤。
※宝宝因疾病啼哭的信号
暗语七:我睡不好啊
啼哭解读:有些宝宝会有夜间惊哭的情况。宝宝在夜间总醒,哭一会儿,睡一会儿,很不安宁,如同受了惊吓。哭时常呈睡状,闭着眼睛哭,同时肢体抖动。
提醒:宝宝可能缺钙,妈妈需要给宝宝补钙。
暗语八:我的小肚子好痛啊
啼哭解读:宝宝如果发生阵发性啼哭,则变现为宝宝突然剧烈地哭闹。这种哭闹非同寻常,一阵一阵的,怎么也哄不住,哭闹时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呈屈腿卧位。过一会儿宝宝可玩耍或安静入睡,但间隔一段时间又再次剧烈哭闹。
提醒:宝宝可能患上肠套叠,妈妈应赶快带宝宝就医。
暗语九:头好疼啊
啼哭解读:宝宝发出尖叫般的哭声,脸阵阵青紫、四肢肌肉抖动。多有出生时窒息史或产伤。
提醒:可能有脑出血或缺血性脑病,赶快去医院。
暗语十:耳朵痛了
啼哭解读:宝宝啼哭伴抓耳挠腮。宝宝哭声大而高,在夜间更严重,哭时总晃动着头,或抓耳挠腮。
提醒:宝宝可能患上了急性中耳炎,外耳道疖肿,如果耳道里脓性分泌物留出更证实患有此病,需要马上找医生治疗。
※宝宝因疝气复发啼哭的信号
暗语十一:我的疝气又犯了
啼哭解读:宝宝以往有疝气,突然哭闹起来。
提醒:需及时到外科就医。
暗语十二:好难受,喘不过气啦
啼哭解读:当宝宝啼哭伴咳喘,出现连续短促的急哭,并口唇发紫,出气很费劲,有时还伴有发烧,这个时候,宝宝很有可能是患上了肺炎。
提醒:马上飞奔医院治疗。
看了这12种含义,是不是觉得婴儿的哭声大有学问?宝宝哭的时候妈妈们可要竖起耳朵留心啦,辨别他们到底是“有理哭叫”还是“无故哭叫”从中知道宝宝的需求和表达的感情。只要宝宝不是因为身体有异常情况,适度地哭一哭有益无害。因为适度地哭叫也是一种深呼吸,有利于宝宝的胸廓和肺的扩张及发育,而且哭时四肢舞动也是一种运动。只要身体无异常,过一会儿宝宝的哭叫会自动停止的
宝宝学说话那些事
当宝宝7-8个月开始发“dada”、“mama”声音时,父母内心感到无比幸福和骄傲,宝宝会说话了;但也有的宝宝1岁多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让父母焦虑不安,但老人总是安慰:没事,贵人语迟,宝宝大一点就会说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在了解了儿童正常的语言发育过程后,您就知道如何判断宝宝语言发育有无迟缓。
语言信号通过视、听感受器的接收,传入中枢分析器(语言感受中枢、言语运动感受中枢、阅读中枢、书写中枢),语言运动表达中枢产生语言。因此,正常的语言发育需要听力、发音器官和大脑的功能都正常,三者缺一不可,如果任何一个发育异常,都会影响语言的发育。语言的发育包括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宝宝会话的能力是先理解而后表达,先名词、动词,然后能代名词、形容词、介词、助词。1.5岁以后词汇量迅速发展,2-3岁增加更快,5-6岁渐缓慢。不同年龄阶段的语言形式也是不同的:
■新生儿
在语言的准备阶期,宝宝首先经历语言的产生阶段。刚出生的宝宝的第一声啼哭代表了其具有完整的发音器官;新生儿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们会用特有的“语言”来表达,如面部表情的变化、肢体动作变化、哭声的变化等,通过这些变化和家长进行语言的交流。新生儿睡醒后或高兴时会四肢乱动,发出“啊”“喔”等声音,这就是新生儿在主动与家长交谈。
■1-6月
5个月宝宝往往会重复发出各种声音逗着玩,会发出各种简单辅音和元音,如:“ma-ma-ma”、“da-da-da”等,并且能比较明确地对爸爸妈妈的声音做出反应。
■7-12月
9个月时这种“呀呀语”达到高峰,使得宝宝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在语言理解准备阶段,8-9个月的宝宝就能听懂成人的语言,如问“爸爸在哪里”,宝宝就会转头望向爸爸;问宝宝“球在哪里”,他就会用手指指向球等。到12个月时宝宝能说一个字,并能将词和动作联系起来并形成反射,比如“挥手”表示再见。
■1-1.5岁
首先是语音的发展,幼儿通过学习单词来学习语音;其次是句法结构的发展:1-1.5岁的宝宝出现不完整的单字词,用一个单词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例如,“饭饭”可以表示“我要吃饭”,也可以表示“这是饭饭”,家长理解宝宝的单词的意思也是结合情景进行理解的。
■1.5-2岁
1.5-2岁出现“电报句”,如“妈妈抱”、“宝宝吃”,但句子断续,不完整。2岁后宝宝会讲完整句,渐渐会用代词你、我、他,并且说话符合语法习惯,如先讲“我”再说“吃饭”,用感叹句来表示感情,用疑问句询问等。发音不准是这个年龄的正常现象,但都能让人听懂。随着小儿的生长和发音器官功能的完善,以及准确的发音指导和反复的发音练习,可使小儿发音趋向正确。
教你练就个巧嘴的聪明宝宝
1、认为宝宝听不懂
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有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
2、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当宝宝已经明白成人的话还不会从口中说出,若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新生儿养育知识
啼哭是宝宝表达情绪的唯一方式,也是他们唯一的语言。妈妈要学会读懂宝宝的哭声,给予及时的安抚,以增强宝宝的信赖感和安全感。
对于新生宝宝来说,哭有时是一种健康的信号,有助于增强肺活量,妈妈要学会读懂这种哭声。通常健康性啼哭不刺耳、有节奏,且声音响亮、没有眼泪。这种情况下,妈妈只要给予及时的安慰,比如搂抱、轻拍,宝宝就会慢慢停止啼哭。但只有月子里的宝宝才会有这种健康性啼哭。当宝宝日渐长大后,就不会用这种方式来告诉妈妈“我很健康”了。
除了健康性啼哭外,大部分时候,宝宝啼哭都是有具体原因的:饿了、困了、尿了等等。如果哭声短而有力,中间有暂停的间歇,并渐渐急促起来,那很有可能是饿了;如果啼哭时,不停地蹬着两条小腿,那有可能是尿了或者拉了;如果哭声中带有一阵一阵不耐烦的嚎叫,那可能是困了闹睡的表现;如果宝宝哭声尖锐,且拒绝进食,那很有可能是病了,需及时就医。
针对宝宝不同的哭声,妈妈要做出及时的应对:喂奶、换尿片等。如果宝宝大哭不止,而妈妈一时还无法判断原因的话,可以先把宝宝抱起来,让他靠在自己的左胸上,倾听自己的心跳声——这对于1月龄内的宝宝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安抚方法,能让宝宝回忆起子宫内的环境。
抚触有助于增强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亲密度,增强他的信赖感,从而促进宝宝更快地适应环境。更重要的是,每天为宝宝做抚触,接触他的身体,能使妈妈越来越懂得宝宝的身体语言,更敏锐地感觉到他给予的暗示,更快地了解他哭闹的原因,从而及时回应他的需求,增强安全感。父母对孩子的哭叫置之不理将破坏孩子和父母间的信赖关系,而这种信赖是教养孩子不可或缺的。
教育4岁前的孩子 请不要对他说反话
1、例子1:阻碍亲子沟通
3岁的凌凌是个小哭包,一件小事都会让她哭个不停。有时候妈妈哄得心烦,最后大爆发:“哭吧哭吧,哭个够!”凌凌也就哭得更是上气不接下气了。
家长的一气之下说出任性的话也是在所难免的,尽管父母事后也会心疼凌凌哭得可怜继而安慰,但是你不适当的发泄你的情绪,甚至用反话来刺激孩子,只会让孩子越闹越凶。年幼的孩子难以区分“正话”“反话”,因而容易错误地认为父母这样的方式是对他人的一种安慰,孩子若真的套用了你的说法,很容易让他人误认为孩子缺乏同情心,不讲礼貌,这样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没有好处哦!
而且孩子哭闹本来就是想要获得父母的温柔的安慰和关注,但却得到的是父母的冷嘲热讽,这对亲子之间的沟通也是一种阻碍。家长本应选择一种更温和的方式,你可以抱抱他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逐渐学会找到更适当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2、例子2:爱的反话会伤害孩子
2岁多的小明活泼好动,神经大条的他经常闹出一些“小事端”,非要帮妈妈端碗筷,但是粗心的他却摔破了碗;想帮爸爸擦窗子,却又碰倒水桶搞到家里淹水。爸爸无奈一句玩笑:“你这小笨笨,真是越帮越忙啊!”本应是一句充满爱意的小玩笑,却被小明解读成为爸爸讨厌他碍手碍脚。他哇的一声大哭“我是个大笨蛋,爸爸不喜欢我了”。
3、例子3:影响与人沟通
小朱今年幼儿园入学了,妈妈以为以小朱这样活泼好动的性格本应是能在幼儿园交到很多好朋友。但老师反映小朱有点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了。问及原因,才发现原来小朱经常在其他小朋友摔倒的时候跑到别人身边说:“小笨蛋,快站起来”在别人哭得伤心的时候“安慰”:“哭的小朋友不可爱”。虽然老师知道小朱是“爱意的鼓励”,但其他小朋友却认为小朱是在嘲笑自己。
孩子的语言风格大多是从爸妈那里模仿过来的,而且孩子并不懂得区分家长充满“爱意”的反语,随便套用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就容易发生小朱小朋友这种容易让人误会的情况。孩子学会说反话,往往也只是简单套用,而不能真正地理解说话的语境。即使他能理解,也很难保证听者能够读懂你的反语。因此,家长还是尽量避免对孩子说这些反话,以免孩子错误地模仿学习。
4、为什么不能说反语?
2-4岁的宝宝,正处于语言和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词汇量突飞猛进,但是对语意及寓意的理解却仍处于发展中,所以经常会词不达意。而且孩子对于大人说话的内容的理解是“一是一,二是二”式的简单直白,还不能理解家长的“一语双关”或者语言背后的深意。如果家长经常说反话,孩子就会很困惑,而家长与话语完全不同的表情也会让孩子无法猜测到家长的真实意思,不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
5、建议:家长要用正面语言引导
反话,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下的语言形式,对于低龄孩子不能理解反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而家长要用一些积极的正面语言甚至辅以肢体语言,让孩子明了家长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宝宝辛辛苦苦搭的积木倒塌了,妈妈可以说:“天啊,你搭得很轻松呀,可是大楼怎么累得趴下了呢?”宝宝没准会发出会心一笑,学习家长用笑来应对负面情绪困扰。
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对孩子语言、逻辑的学习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如果你想要孩子怎样做,你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可以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较差,你可以主动给孩子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主动提问,通过问答式的对话,能够很好地加深孩子的理解能力。
孩子有时做出一些“犯傻”的事出来,在家长看来那是一种可爱的犯错行为。一些家长甚至习惯用“小傻瓜”“小笨蛋”来称呼自己的小孩。本应是充满爱意的昵称,却不能被孩子理解。年幼的孩子往往是以大人的观点去评价自己,当爸妈用“笨笨”这些反话时,孩子却认为较真认为自己很傻很天真,父母是在嫌弃责怪自己。孩子读不懂你的反话,反而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心了。
及时发现新生儿生病几大信号
信号一:哭闹不安
当宝宝没有“话语权”时,哭,就成为新生宝宝最有力的“言语”。宝宝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是不舒服。所以宝宝的哭声是判断身体状况的信号之一。如果宝宝总是哭闹不安,或总是不哭不闹,妈妈就要警惕: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哭闹分为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当宝宝出现不明原因的啼哭时,妈妈应该先从生理性原因考虑,如果排除了,再考虑病理性因素,必要时就要及时上医院就诊了。
信号二:孩子的反应力
孩子反应快不快也是一个判断标准。如果孩子不似平常醒目机灵,懵懵懂懂甚至神志不清,或者语言变得不连贯,反应明显变慢是疾病的征兆。
信号三:大便异常
宝宝的便便也可以反映身体是否健康,尤其是消化系统的疾病,都会通过宝宝的排泄物显现出来。所以每天观察宝宝的便便也是非常重要的。
1.乳糖不耐受:如果宝宝大便次数多,体重不增,爱哭闹,可能是先天性乳糖不耐受。母乳、配方奶粉均含有乳糖,乳糖的吸收需要有酶的帮助,这样的宝宝体内缺乏这种酶,致使乳糖不能分解吸收,引起腹泻。妈妈应该送宝宝到医院去检查。
2.消化不良:如果宝宝的大便气味酸臭,像臭皮蛋的味道,那么大多数是因为宝宝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摄入太多,消化不良。尤其是人工喂养的宝宝,应把奶粉稍微冲稀一点,不要加糖等附加物。
信号四:动若脱兔变呆若木鸡
绝大多数小孩都是活泼好动的,即使安静的小孩,只要母婴身体健康一定是精神饱满、活力十足的。如果你家孩子一反常态,精神状况变差,以前生龙活虎活蹦乱跳,现在神情呆滞动几下都不耐烦。以前能吃能睡,现在食欲明显下降睡眠烦躁不安等等。这些都是疾病的信号,值得重视。
妙方告诉你对付宝宝哭闹
每一个做过母亲的人都知道,宝宝刚开始的语言就是从哭闹开始的,虽然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是要是真的想要对于宝宝的这种无休止的哭闹,恐怕我们还是需要专家来告诉妈妈们一些小妙方。
希望您能理解宝宝是在用哭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许是弥补尚不能开口讲话的缺憾吧!而身为其母的您,应该通过宝宝的这一特殊语言,明白宝宝的需求和情绪,那么,如何去听懂这一语言呢?
例如:婴儿在接近吃奶的时间就会哭得非常激烈,几近声嘶力竭,这是宝宝在向您发出肚子饿了的信号。此外,宝宝边打嗝边哭,且笑声不是很激烈,这是在告诉您,尿布湿了,请您给他换尿布呢!
宝宝可能还有边哭边踢被子,或是边哭边往您的怀里钻的情形,那大概是希望您哄他入睡了。还有种情况,就是您给他喂了奶,也给他换了尿布,但他还是哭个不停,且非常地激烈,那就是哪里痛了的时候,哭的时候双脚会收缩着。
另外,哭也是宝宝撒娇的一种方式,这时候,您只要把他抱起来说说话或哼个小曲儿,轻轻地抚摸着他,他就不会再哭下去了,当他嘟嘟哝哝哭的时候,很有可能在向您撒娇呢!
这么多的情况,分辨起来确实不太容易,但是请您用一位母亲的眼与耳朵,还有一份爱心耐心去发现、去对待,相信,您一定会成功的。
这么跟宝宝说话宝宝大脑发育更快
TOP1其实孩子在婴儿时期的时候就会说话,妈妈可以经常跟宝宝说说话、聊聊天。很多妈妈们以为 婴儿听不懂也不会说,所以很少跟宝宝进行语言互动,这样不利于宝宝的大脑发育。END如何跟宝宝 对话?用语言跟宝宝互动吧
婴儿时期的宝宝是很需要妈妈用语言跟自己的宝宝互动;经常用语言跟宝宝进行互动能促进宝宝的 大脑发育;那么如何教宝宝说话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呢?
在我们平时的交流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话,但是在孩子跟妈妈的交流当中还是有很多原则和需要 回避的一些问题。
这么跟宝宝说话,宝宝大脑发育更快!
3个月婴儿:宝宝沉默不语,妈妈唠叨不停
宝宝再婴儿时期,通常都是闭着嘴巴的,只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但是一般新生儿对声 音是非常敏感的,因此新生儿和妈妈之间进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宝宝一般再出生一个月之后才能辨别人的声音,但是在此之前,妈妈们还是应该经常与宝宝对话交 流,刺激宝宝的语言神经系统;这样不仅有助于宝宝的发育,还能稳定宝宝哭闹的情绪;
怎么跟宝宝说话?
一般宝宝婴儿时期妈妈们还不能跟宝宝进行情感上面的交流,即使妈妈们不愿意自言自语,但至少 再给孩子换尿布的时候要主动跟宝宝说话;
当宝宝饿了、尿床了不舒服的时候,就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宝宝来说,这样的行为就相当 于一种交流性质的语言;
在日常照顾宝宝的过程当中,妈妈也要时不时的跟宝宝说话:比如:“宝宝尿床了啊,是不是很不 舒服啊?妈妈给你换尿布哦!“ 给孩子的喂奶的时候可以说:多吃点吧,快点长大吧小宝贝!
三个月宝宝爱哭正常吗
新生儿,从出生到2-3月后,婴儿唯一的语言就是哭,在2-3个月的后,婴儿 才能发出回答大人引逗的喉音,5-6个月大的婴儿可能发出妈爸的单音,但这些仍然只是无意识的随口喃喃。能够真正表达婴儿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的还是哭丧着脸。直到8人月后,婴儿 才开始懂得语意,然而在3岁以前,哭丧着脸作为婴儿的语言仍然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只不过从1岁半到3岁这段时间内,幼儿当作语言的哭将随着能够表情达意的双音节词的增加面减少。婴儿哭是正常现象,不让婴儿哭特别是8个月前的婴儿哭,实在就如同禁止成年人说话、发表自己的感受一样是毫无道理的。那种不哭不闹的乖孩子倒是更让人担忧。
婴儿的语言哭,有抑扬顿挫,同样传达着婴儿的感受和需求,任何一位细心的妈妈都能从婴儿的哭丧着脸中分辨出孩子在诉说些什么。时间短、声音豁亮,精神,面色正常的啼哭是一种本能的哭,对婴儿的发音器官是一种良好的锻炼。这种哭实是有益而无害,你不用制止它。婴儿与成人一样也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婴儿会用时高时低的哭来寻求大人的陪伴。婴儿饥饿时会哭哭打仃,并做出啜啜欲食的动作。尿湿,蛟虫叮咬,被子掉了,冷,热,都会用哭来告诉你。
只要能正确对待婴儿的哭,明白它的原因,随时给予相应的应答,又不产生厌烦的情绪,那么可以断言你的宝宝日后决不会用哭闹来作为要挟大人的武器。
通过以上的叙述,你是否对三个月宝宝爱哭这种现象有了明确的认识了呢?其实刚出生不久的宝宝,都有爱哭的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果您的孩子会有这样的情况,那么请不要慌张,耐心地对待,细心地找原因,就会解决。
8件事对宝宝成长最没帮助
0~2个月:没有亲密接触
0-2个月的宝宝已经有了视觉、听觉,也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但是还对外界环节的认识和反应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无论是饿了还是想妈妈了,宝宝都只会用哭来表达。
有些家长觉得如果宝宝一哭就马上跑过去抱他,会让宝宝从小就娇生惯养,所以会故意把孩子扔在一边哭。但这样做,会让宝宝觉得没有安全感,感觉不到爸爸妈妈的关爱了,孩子长大后容易变得孤僻。
其实这个月龄的宝宝,大部分感觉器官都已基本发育完全,如果爸爸妈妈把他抱在怀里,抚摸他,他是可以感觉得到的,这样的亲密接触可以让宝宝感受到关爱和温暖。所以宝宝哭闹的时候,妈妈不妨把他抱起来,看着他跟他说说话,宝宝很快就会平静下来呢。
3~5个月:学习语言的时候没告诉他你在干什么
3-5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依依呀呀地学说话了,而宝宝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会先有模有样地学着爸爸妈妈的说话的发音,但很多时候,孩子会说不一定是懂了哦!
宝宝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如果少了父母的引导,是很难学会的。宝宝学会一个词语的发音之后,爸爸妈妈要告诉他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用这样词语,这样宝宝才会记住它。
跟宝宝在一起的时候,要多告诉他你在干什么。比如在喂宝宝吃饭的时候,可以告诉他:“妈妈在喂宝宝吃饭啦,这是饭饭,以后宝宝要是饿了,也可以跟妈妈说‘饭饭’哦!”在帮他穿衣服的时候,跟他说说话,告诉他袖子在哪里,口袋在哪里等等。
6~8个月:不给他找个朋友
宝宝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爸爸妈妈的陪伴,也需要有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哟!8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对外部环境有所反应了,这段时期,除了爸爸妈妈之外,宝宝需要通过与其他人交流来帮助他提高交际能力。
有时候,父母怕宝宝学坏或出现意外伤害,会避免他跟其他孩子玩耍,甚至很少带宝宝出门。宝宝没有机会接触新的伙伴,容易变得沉默寡言,而且长大后也不懂得怎么交朋友了。
所以,爸爸妈妈应该积极地想办法给宝宝创造交朋友的机会,比如周末可以带宝宝去公园玩,鼓励他跟同龄的小伙伴打招呼,一起玩游戏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也会慢慢懂得如何交朋友,如何跟小伙伴和平相处了。
发展宝宝语言能力的游戏
语言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该怎么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呢?是否仍然可以借助游戏让宝宝学习语言?期间家长要注意什么?懂得哪些常识?
0~1岁“对话”,建立牢固的亲子关系
宝宝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他来到这个世界说出的第一句话!之后,宝宝的每一次啼哭,细心的妈妈都能知道他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饿了,尿湿了,还是希望妈妈抱抱?母子间的“对话”就这样开始了。通过不断地“对话”,亲子间的纽带就会越系越牢。
7个语言游戏:
1、模仿发音
抱起宝宝,在他面前做出张嘴、吐舌或其他各种表情,并用亲切温柔的声音和宝宝“谈话”,让他注意到你的口型和面部表情,逗他发音。逐渐地,宝宝就会发出应答似的声音来和你“交谈”。这也是增进亲子感情的有效方法。
2、放童谣CD
选择节奏欢快的童谣CD,随时放给宝宝听,每次放几分钟就行。你也可以自己学会童谣以后唱给宝宝听。喜欢听歌曲是孩子的天性,童谣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最适合小宝宝听。
3、摇响铃
你先摇动铃铛、拨浪鼓等发声玩具,吸引宝宝的视线,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脸上。你同时叫他的名字,对着他说话。还可以在不同的方向弄出声音来,让宝宝去寻找声源。这是很好的听觉训练,也和语言的发展有关,因为宝宝总是先学会听,然后学会说的。
4、唱摇篮曲
宝宝哭闹,或者每次睡觉前,妈妈都可以给他唱摇篮曲。这可以让宝宝很快安静下来,或为他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5、学小动物的叫声
你用夸张的表情,模仿小动物的叫声给宝宝听。拟声词很容易引起宝宝的兴趣。你也可以在模仿小动物叫声的同时,模仿不同小动物的动作,这样更能引起宝宝的注意。
6、听妈妈讲现在的事情
你用亲切的声音、变化的语调,跟宝宝讲他当前面对的事物和事情。比如对他说“宝宝在摇小铃铛”,“妈妈正给你换尿布呢”等等。这可以教宝宝在情景中理解语言,你也会养成和宝宝说话的好习惯。
7、拍手、点头
和宝宝面对面坐好,握住他的两只小手,教他对拍。边拍边说:“拍拍手。”然后不握他的手,看他能不能自己拍。同样的方法,可以教宝宝做点头的动作。这可以锻炼宝宝理解语言的能力和模仿力。7个月以后的宝宝,在听到一些特定的语言信号时,就能用动作表示出来了,因此不妨多和他玩类似的游戏。
“对话”Tips:
1.和宝宝说话,要看着他的眼睛。
2.你说的话要简短、具体、准确和清晰,要多重复。
3.要在情景中和宝宝说话,这样他才能更好地理解。
4.当宝宝自言自语时,你一定要及时接话,这会让他“说话”的兴趣大增。
5.多用肢体语言,宝宝喜欢看着你一边说话一边做动作的样子。
6.变换各种表情和宝宝对话,因为孩子通常是看着妈妈说话时的表情来学习说话的。
0~1岁宝宝语言发展:
1、刚出生的宝宝就会对声音作出反应。
2、两周左右,能分辨人的语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
3、快满2个月时,开始懂得听到的话中所流露出的感情,分辨不同的语调。
4、 3~4个月,婴儿玩耍时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如果你和他一问一答的,他会更加起劲地与你“交谈”。(建议你把宝宝的这些发音录下来,作为纪念。)这种发音兴趣将逐渐发展为学习语言的能力。
5、6~8个月,开始能听懂一些词语,会无意识发“妈妈”、“爸爸”的音。
6、 8个月左右,宝宝会真正懂得一些词语的意思,比如会把“瓶子”一词和真正的瓶子或看起来像瓶子的东西联系起来,而不是和别的东西联系起来。“妈妈”一词的发音或类似的发音只代表妈妈,而不代表爸爸或其他人。不久,他就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如“挥手再见”。
7、10个月左右,开始会用身体语言向主要看护人表达自己的请求。比如他向你靠近,可能是需要你的帮助,或者想和你分享让人激动的事情。如果你给予积极的回应,宝宝就能获得语言学习的良好结果。
8、10个月以后,有些宝宝开始会有意识地叫“妈妈”或“爸爸”了。此后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自娱自乐的言语游戏。你可以对他的活动充当解说员,逐渐使他说出真正的词来。
其实,只需家长每天拿出3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进行“对话”、玩游戏,宝宝的语言能力就会大大进步。
1个月宝宝早教交际训练怎么做
1、新妈妈要学会和新生儿交往。注意细小观察宝宝的哭声,细心观察宝宝哭的原因,注意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如皱眉、微笑。
2、在宝宝哭闹时,先用语言安慰他,随后要满足他的要求。不行再用手按摩他的腹部,握住双手轻晃,或者抱起来等其他方式进行安抚。反复多次,使宝宝懂得妈妈的安慰,妈妈把新生儿当作懂事的孩子对待,给孩子以安全感,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
被家长宠坏的熊孩子怎么教育
1、及早进行纠正“过分”行为
孩子1-2岁的时候,实际上他还不懂得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但是他能够从父母的语言表情中知道自己哪些做法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家长就要对孩子行为要有明确的态度,让他逐渐对客观事物有个判断标准。
朱冬生说,父母对孩子正确的语言行为要不吝啬地表扬,如微笑着摸摸他的头告诉他:“宝宝好棒哦。”但遇到宝宝不正确的语言、行为时,决不能姑息迁就,应该要让孩子的任性苗头得到及时的遏制,比如孩子打人,家长可以严肃地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
2、事先约法三章,预防任性的发生
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熊孩子的各种无理要求。比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
再有就是熊孩子一上街就想父母给他买各种玩具或食物,不买就哭闹不止。对于上街这件事,父母实现要与孩子约法三章,先说好买什么东西,而不是孩子要什么就随便买什么,最好根据实际需要买合适的东西,而不是完全满足其欲望,要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
3、冷处理
如果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达不到就哭闹的话,家长不能随意妥协,也不跟他讨价还价,应该要表现出一副你不怕他哭闹的表情,或暂时离开他,当孩子看到没有人理他时,哭闹一会之后他便会无趣地停止哭闹了。
怎样和新生儿进行情感交流
交流方式1:注视
宝宝刚出生,眼睛都是闭着的,但可别以为宝宝就没有视力哦,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他就胡慢慢懂得怎么使用眼睛啦。进关新生儿视力很差,但却对光线很敏感,所以父母常常会看到宝宝望着天花板的灯“发呆”。当吃奶时,宝宝常常一边吃奶一边直视着妈妈的眼睛,这是宝宝情感发育的一个过程,它逐渐找到那个人叫“妈妈”,并对妈妈产生深厚的感情。所以,趁着宝宝吃奶的时候,妈妈也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慢慢靠近宝宝,吸引宝宝的专注,然后温柔的和宝宝说话,让宝宝追随妈妈的脸孔慢慢移动,锻炼宝宝视神经。
交流方式2:抚触
婴儿都非常喜欢妈妈的抚摸,温柔的安抚和拥抱是妈妈和宝宝之间爱的交流,让宝宝扫除害怕、焦虑的负面情绪,大脑产生安全信号,满足心理需求,促进智力发育。所以妈妈在哺乳的同时记得多抚摸宝宝,或者握着宝宝的小手小脚和他玩耍,日常也可以做其他抚触运动。
交流方式3:对话
大人不要以为婴儿听不懂而不跟他们讲话,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还有正常的听觉能力啊。所以,妈妈多跟宝宝讲话,让他感知妈妈的声音,这样宝宝如果烦躁、哭闹时,听到妈妈的声音也会变得平静。所以,在照顾宝宝的日子里,抓住各种机会和宝宝多说话,比如宝宝尿布湿了,妈妈就跟宝宝说“宝宝尿湿了,妈妈给你换尿布”、宝宝洗澡时,妈妈可以和宝宝说“宝宝洗澡洗干净,洗香香的……”……让宝宝听妈妈“自言自语”有助于促进宝宝提早语言交流开始的时间,让宝宝大脑发育更快。
交流方式4:表情
随着宝宝视力发育,他也能注意各种表情,当妈妈开心的和宝宝做夸张的表情,宝宝就立马注意到你,而且,宝宝天生模仿能力就超强,妈妈对着宝宝吐舌头时,宝宝也会学着吐舌头。在妈妈所有的表情里,宝宝最喜欢的就是温柔的微笑,这是安全和甜蜜的信号,宝宝甚至也会咧嘴跟着笑。
交流方式5:闻
嗅觉是哺乳动物辨认母子关系的重要方式,新生宝宝亦如此,他能很快闻出妈妈的味道并牢牢记住,因为它只从妈妈身上找到甜蜜的母乳。所以当别人抱宝宝时,宝宝闻到不是妈妈的气味才会哭闹,或者母乳喂养的宝宝更不容易接受奶瓶。
交流方式6:哭
哭是婴儿最大的表达放肆,并且最期望得到妈妈的回应,所以妈妈要学会听懂宝宝这种“特殊语言”,辨认宝宝不同哭声所代表的含义,这样照顾宝宝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