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预防高尿酸肾损害呢
我们该如何预防高尿酸肾损害呢
当单纯尿酸高没有其他症状,就开始有意识的注意生活调节。
饮食方面不吃嘌呤过高的食物,如海鲜、酒、动物内脏、浓肉汤都不吃,减少吃肉的量,可以适量喝脱脂奶,以及鸡蛋,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运动方面增强锻炼,每天抽出30分钟的锻炼时间。
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很多人都可以把尿酸水平控制下来。
如果尿酸高已经发作过痛风的话,那么医生就不仅仅只是要求你生活控制了,会使用降尿酸的药物,此时要求把尿酸降到比正常值更低的水平(持续小于300umol/l)来减少以后痛风发作次数。
高尿酸患者发生痛风,需要更要重视尿酸的控制。虽然不是每个痛风都会有蛋白尿、低比重尿、肌酐升高这些肾损害表现,但是在痛风患者的尸体解剖中,研究人员观察到100%的痛风患者都有肾脏病变,只是我们普通的化验观察不到。良好的尿酸水平,是痛风患者预防和延缓尿酸肾损害的前提。
总得来说,单纯尿酸高,要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善;尿酸高合并痛风,不但生活方式要改善,还需要配合医生使用药物治疗,达到更低水平的尿酸值!
痛风对肾脏的伤害有哪些
肾为先天之本,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导致慢性肾病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因为症状比较隐匿,病程时间长,往往在发现的时候已经发展到了难以挽回的阶段。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等疾病是慢性肾病的主要诱因。其中,高尿酸血症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即称为高尿酸血症。
尿酸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除尿酸结晶沉积导致肾小动脉和慢性间质性炎症使肾损害加重以外,经研究显示,尿酸可直接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发生微血管病变,导致慢性肾病。
如果尿酸结晶后沉积在关节表面、局部软组织、滑膜等部位,会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如果沉积在肾盂就形成结石,结石堵在输尿管会形成梗阻性肾病,引起腰痛,甚至绞痛及反射痛,排尿不畅或血尿等。若不及时治疗也会引起肾损害,甚至尿毒症。
患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首先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戒烟、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尿酸性肾病的预防常识
尿酸性肾病,是原发或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尿酸性肾病其中肿瘤化疗、放疗是一重要的继发原因,因此肿瘤化疗、放疗者应注意预防。本病易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故有关节痛者,应常规检查血、尿尿酸。关节痛呈“夜间发作、白天消失、昼夜分明”特征性表现,夜尿是肾脏受损的最早表现。戒酒(尤其是啤酒)、多饮水、口服小苏打是治疗的基本方法。慎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
尿酸肾病病人的饮食
尿酸肾病病人的饮食主要是针对其高尿酸血症来决定其饮食治疗原则。
(1)应多食用含水量高的食物,如西瓜等各种含水量较高的瓜类水果,以利于尿酸的排出,最好每天饮用大量水分,能保持2000~3000毫升左右,以维持一定的尿量,这是整个饮食治疗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2)酒精饮料可使肾脏排出尿酸减少,必需严加控制。
(3)多选用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特别是高钾低钠的碱性蔬菜,既有利尿作用,又能促进尿酸盐溶解和排泄。
(4)食物以蒸、煮、炖、氽、烩等用油量较少的烹调方法为宜。{尿酸性肾病的饮食疗法}
(5)尿酸血症:痛风病人应长期控制嘌呤的进食量,发作时应食用忌嘌呤饮食。一般情况下,每周可采用2天忌嘌呤饮食,5天低嘌呤饮食,低嘌呤饮食一天嘌呤的摄入量应限制在100~150毫克以内。低嘌呤饮食中即使采用含嘌呤低的食物或允许少量食用的某些鱼、肉、鸡等荤菜,烹调时也应先用大汤生煮,这样可有50%左右的嘌呤溶解在汤内,然后弃汤食用,以减少嘌呤的摄入量。
(6)长期交替使用忌嘌呤与低嘌呤饮食时,限制了肉类,内脏及豆制品等,应适当补充铁剂、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等。
(7)患痛风者常肥胖,总热量宜较正常饮食略低10%~15%,以免体重增加,根据工作情况一般以每日每公斤体重25~30千卡(105~126千焦)计算。
(8)限制蛋白质的进食量以免增加体内尿酸的形成,蛋白质的需要量以0.8~1.0克/公斤体 重计算较为适宜。当肾功能受损时,则可根据病变情况适当调整,出现蛋白尿时,以患者血浆蛋白浓度和尿蛋白丢失量决定蛋白质用量,一般尿蛋白量少者可不予调整。如出现氮血症则采用低蛋白低嘌呤饮食。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如何治疗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危险性在于痛风发作,或最终发生肾结石。高尿酸血症病人发生痛风的可能性,大致和血清尿酸水平增高的程度成比例。据观察,在青春期开始有高尿酸血症的男性,至第一次痛风发作之间的间隔一般为20—25年或更长。这并不意味着要对所有高尿酸血症病人都给予预防性治疗,以防止其中少数人痛风发作。
一般认为,对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无须治疗。但也不是不管它,因为高尿酸血症毕竟是不正常的,持久的高血尿酸,有可能造成尿酸结晶和尿酸盐结晶在肾盂、输尿管或肾小管及肾间质沉积,造成肾损害,引起肾结石,所以应该寻找高血尿酸的原因,如利尿药、降压药、化疗药等药物因素及肾病、血液病、糖尿病等,找出原因,同时应避免肥胖、高嘌呤及高热量饮食、酗酒、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创伤、湿冷等诱发因素。降低血尿酸,这是有益无害的事。当有下列几种情况时,则应考虑治疗:①有痛风临床症状;②有痛风家族史;③上述—些原因排除后,仍有高血尿酸(超过0.54毫摩尔/升,即超过9毫克/分升)。
预防痛风肾损害
痛风性肾病简称痛风肾,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痛风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可有尿酸结石,小分子蛋白尿、水肿、夜尿、高血压、血、尿尿酸升高及肾小管功能损害。 痛风性肾病在西方国家常见,国内以北方多见,无明显的季节性,肥胖、喜肉食及酗酒者发病率高。
痛风肾早防知识:
历时较久的痛风病人,约1/3有肾损害,所以对待痛风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必须有预防痛风肾损害的意识,辨证辨病相结合,减少痛风的复发,防止痛风肾损害的发生。
痛风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是一组由嘌呤代谢紊乱而导致血尿酸含量增高为特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或关节、肾脏或其他组织中尿酸盐沉积而引起这些器官的损害和痛风石的形成。
本病起病隐匿或急骤,病程长,尚不能根治。痛风虽可见于各种年龄,但男性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于绝经期后,男女之比为20∶1,不少患者有痛风家族史。
痛风是嘌呤代谢失调所致的疾病,嘌呤代谢失调而致血清尿酸增高是痛风发病的病理基础。
造成血尿酸升高的原因有三:
1、体内嘌呤分泌代谢,即内源性尿酸生产过多.
2、高嘌呤食物的分解代谢,即外源性尿酸摄入过多,如食入过量富含嘌呤的食物(内脏、鱼、瘦肉、豆类等).
3、肾脏排泄尿酸能力降低。中医学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情况下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日久痰浊淤血互结,痹阻经络、血脉而致。
痛风肾损害怎样发生的?
痛风肾损害主要表现为痛风性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尿路结石。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尿酸盐结晶在肾小管及肾间质沉积,并引起炎症反应,或尿酸结晶沉积在集合管、肾盂或输尿管,尿路阻塞,引起尿潴留而造成肾病。要防止尿酸结晶在肾脏沉积造成的肾损害,关键在于控制高尿酸血症。
临床所见历时较久的痛风病人,约1/3有肾损害,所以对待痛风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必须有预防痛风肾损害的意识,辨证辨病相结合,加强痛风发作间隙期及慢性期的治疗,降低血尿酸水平,并碱化尿液使尿酸水平下降,减少痛风的复发,防止痛风肾损害的发生。
如何预防痛风肾损害?
除严格遵守痛风病人的膳食原则、增加饮水量、碱化尿液等措施之外,加强清热利尿,通淋消石,对消除因尿酸盐沉积于肾小管及肾间质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因尿酸结晶沉积引起的尿路阻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临床常酌情选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瞿麦、生薏苡仁、车前子、木通、大黄、泽泻、滑石等。此外,用车前草、玉米须、薏苡仁煲水代茶频频饮用,亦可促进尿酸排泄。
由于痛风病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因此,慢性期强调用补法,长期加强对肝脾肾的调补,或养肝补肾,或温肾健脾,或健脾益气,增强肝脾肾的功能十分重要,常以独活寄生汤、左归饮、右归丸、参苓白术散等加减治疗,临床实践证明有降低血尿酸作用的中药也常配合使用。
是否痛风血尿酸都高吗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本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常伴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
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0∶1,女性很少发病,如有发生大多在经绝期后。国外报告不少病例有阳性家族史。痛风病程颇长,未累及肾脏者经过有效防治预后良好,但如防治不当,易导致关节畸形、肾结石、肾损害等严重后果。肾功能不全者预后较差。
临床表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血清尿酸盐浓度随年龄而升高,有性别差异,在儿童期男女无差别,性成熟期后男性高于女性,至女性绝经期后两者又趋接近,因此男性在发育年龄后即可发生高尿酸血症,而女性往往发生于绝经期后。不少高尿酸血症患者可以持续终生不发生症状,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只有在发生关节炎时才称为痛风。血清尿酸盐浓度愈高,时间愈长,则发生痛风和尿路结石的机会愈多。痛风的发病年龄以40岁左右达最高峰。
那么是否就是痛风血尿酸都高,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有可能患有痛风了,会存在血尿酸高,但是临床表现并没有得话,又不能称为患有痛风病,如果血尿酸值高于了正常值,需要注意,改变下生活的作息与饮食,争取不要将其严重发展下去。
尿酸高有什么危害
一般认为,对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无须治疗。但也不是不管它,因为高尿酸血症毕竟是不正常的。持久的高血尿酸,有可能造成尿酸结晶和尿酸盐结晶在肾盂、输尿管或肾小管及肾间质沉积,造成肾损害,引起肾结石。
所以应该寻找高血尿酸的原因,如利尿药、降压药、化疗药等药物因素及肾病、血液病、糖尿病等,找出原因,同时应避免肥胖、高嘌呤及高热量饮食、酗酒、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创伤、湿冷等诱发因素。降低血尿酸,这是有益无害的事。
尿毒症特别偏爱的人群
第一类:高血压患者
可以说高血压与肾病不是冤家不头,高血压导致蛋白漏出到尿液里,一旦出现尿蛋白就会对肾脏的过滤系统造成损害。长期的高血压会对肾脏造成严重的危害,肾脏收受损,肾功能出现不可逆转性损害。5年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可尤其要注意高血压给肾脏带来的危害。
第二类:糖尿病患者
与高血压患者一样,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好坏,对肾脏有着直接的影响。由糖尿病引起的肾损伤,病情发展的非常快,是除了肾小球肾炎以外,诱发尿毒症的第二大杀手。
第三类:高尿酸患者
高尿酸不仅会引发通风,也是诱发肾损伤的一个高危疾病,尤其是现在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高尿酸患者一定要时刻注意肾脏的损害。
如果你正是这三类人群,也不要过于担心,只要生活中保持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治疗,相信病情是可以被控制在良好的范围内的。
血尿酸高谨防肾脏损坏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嘌呤核苷酸80%由细胞代谢产生,20%源于饮食,可见血尿酸水平受饮食影响亦较大。每天代谢产生的尿酸主要从肾脏排出体外。尿酸在血液中的最高溶解度为420μmol/L,超过此值,尿酸盐即易析出结晶而沉积于组织并引起炎性病变,例如沉积于关节,即引起大家熟知的痛风性关节炎。
一般认为,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即称为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的病因不明,继发性者指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高尿酸血症,如肾功能不全、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化疗药物导致大量细胞破坏等。因此,对于血尿酸高的病人,应仔细寻找有无这些疾病的存在。
三种类型致肾损害
高尿酸血症引起肾损害相当常见,尿酸引起的肾损害可表现为三种类型,即慢性尿酸性肾病、尿酸性肾石病和急性尿酸性肾病,三者可互有重叠。在显微镜下观察,100%的痛风患者都有慢性肾损害,这主要是由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组织以及尿酸盐结晶阻塞肾小管所致。
慢性尿酸性肾病可表现为腰痛、夜尿增多、多尿以及高血压等,尿液检查可见到少量蛋白尿和血尿。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数这类患者并无任何症状,直到出现严重肾损害,甚至尿毒症阶段,才被发现。
急性尿酸肾病是体内尿酸生成急剧增加所致,常引起急性肾衰竭。
痛风病人肾结石发病率比普通人高许多倍,血尿酸水平越高,患肾结石可能性越大。反之,如果您有肾结石,也别忘记查一下血尿酸。肾结石患者常有腰及上腹部间歇发作性疼痛,疼痛向同侧腹股沟、睾丸或大阴唇放射,尿中常常有鱼子样红褐色结石排出,但也有半数患者无任何症状。尿液检查可发现血尿,并发尿路感染时则有脓尿。巨大结石可引起肾盂积水,引起梗阻性肾病。尿酸结石X线能透过,不能在普通X线平片中发现,需通过B型超声、CT或肾孟造影才能确诊。
首先注意合理饮食
高尿酸血症者应避免摄入高嘌呤类食物。酒精可增加尿酸生成,并降低尿酸排泄,故应戒酒。一些药物(如利尿剂)可使血尿酸升高,应尽量避免使用。应多食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心、肺、肾功能正常者,应大量饮水,使每日尿量保持在2~3升。血尿酸水平过高或者控制饮食后仍存在高尿酸血症者,应予药物治疗。
诊治不当后果严重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对高尿酸血症诊治不当导致重度肾损害等严重后果者,例如:不少人虽然发现血尿酸高,但因没有不舒服,就不去检查或治疗;很多医生忽视对血尿酸水平升高的原因进行有关检查;不根据血尿酸升高的机理、肾功能状况、是否有肾结石等选择恰当的降尿酸药物;听信广告,长期单纯接受中医药治疗; 对痛风反复发作者,不从根本上去治疗高尿酸血症,而是长期服用有较强肾脏毒性的止痛药;对于肾结石患者,不查结石形成原因,却长期服用可能有肾毒性的排石中成药;出现别嘌呤醇过敏副作用时,未引起足够重视,或未给予恰当治疗,导致剥脱性皮炎或死亡;在用药物控制血尿酸水平正常后,就停药并不再随访。以上情况,均当引以为戒。
高尿酸血症肾病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1.一般治疗 调节饮食,限制高嘌呤饮食,控制热量摄入,避免过胖是防止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重要环节。已有高尿酸血症者,维持足够的尿量和碱化尿液,有利于尿酸排出。
2.排尿酸药物 用药物治疗降低血清尿酸盐浓度的指征是: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不能被去除;去除后未能纠正高尿酸血症至7.0mg/dl(420μmmol/L)以下;患者有 2~3次痛风发作或有痛风石且肾功能好的患者,可长期持续服用依他尼酸(利尿酸)药物,如丙磺舒(羧苯磺胺)和苯溴马隆(痛风利仙,苯溴酮)等。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并注意保持较多尿量和应用碳酸氢钠(1g,3~4次/d)碱化尿液,可以减少前述危险,尤其在治疗的头3周。常用促尿酸排泄药为磺吡酮 (磺酰吡唑酮),起始剂量应为50~100mg,2次/d,逐步增加到200~400mg,2次/d。随肾功能减退,促尿酸排泄药疗效减低,当肌酐清除率低于50~60ml/min时疗效甚微。
3.抑制尿酸生成药物 主要是别 嘌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减少黄嘌呤和尿酸合成。由于别 嘌醇具有预防尿酸和草酸钙肾结石的作用,已确立痛风诊断的患者,尤其是那些已有尿酸结石的患者,应用该药治疗。在有肾疾病的患者,这一预防措施尤其有效,这些患者对促尿酸排泄药反应差。继发痛风和骨髓增生疾病也是别 嘌醇治疗的指征。尿酸合成抑制剂(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剂量应随GFR降低而减少,别 嘌醇对不同个体的有效剂量范围从100mg/d到300mg/d,对GFR为30ml/min者合适剂量为100mg,对GFR为60ml/min者合适剂量为200mg,对GFR正常者合适剂量为300mg。由于硫唑嘌呤和巯基乙醇的失活依靠黄嘌呤氧化酶,别 嘌醇对这种氧化酶的抑制可增加前述两药物的毒性。
4.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可选用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对控制关节炎疼痛效果最好,剂量为1mg,2次/d。在总量达到4~8mg时,减为0.5mg/d。
5.恶性肿瘤和白血病放疗和化疗时,应充分水化、碱化尿液或使用别 嘌醇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前应用别 嘌醇可预防高尿酸血症,防止尿酸肾病的发生。
高尿酸血症的后果 饮食调节
造成体内尿酸增多的根本原因是,体内一种叫嘌呤的物质因代谢发生了紊乱,而从日常饮食中,我们也会摄入大量的嘌呤物,因此减少含有大量嘌呤的食物摄入,是预防高尿酸的重要方式。海鲜、豆制品、啤酒、粗粮等食物的摄入要适量。
高尿酸血症肾病的预防
预防痛风肾病的措施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是首先明确并尽可能去除引起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因素,当作为病因之一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因素得到合理改变后,血清尿酸盐浓度可随后下降,但许多患者仍需药物控制高尿酸血症。
预防痛风肾病,几乎终身需要使用降低血清尿酸盐浓度药物,将血清尿酸盐浓度降低至6.0mg/dl(360μmmol/L)以下,可防止痛风发作,浓度降至5.0mg/dl(300μmmol/L)以下可使痛风石吸收。
另外,应注意预防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如促尿酸排泄药治疗的最大危险是尿中尿酸晶体的形成和尿酸在肾小管,肾盂和尿路的沉积,导致肾绞痛或肾功能减退,故应引起注意,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并应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保持较多尿量以减少前述危险,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前,应用别 嘌醇预防高尿酸血症,以防止尿酸肾病的发生。
高尿酸血症概述
高尿酸血症(别名:痛风 英文:gout),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
本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常伴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
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0∶1,女性很少发病,如有发生大多在经绝期后。国外报告不少病例有阳性家族史。痛风病程颇长,未累及肾脏者经过有效防治预后良好,但如防治不当,易导致关节畸形、肾结石、肾损害等严重后果。肾功能不全者预后较差。
什么是尿酸性肾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继“三高”后的第四高—高尿酸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保守估计目前我国高尿酸患者人数已经达到1.2亿,差不多1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高尿酸血症性患者,其中30%患者可伴有肾脏的损伤,即尿酸性肾病。对于尿酸性肾病,你知道多少?会有什么危害?怎么预防及治疗?接下来,由小编带你认识尿酸性肾病。
一、首先什么是尿酸性肾病?
要了解高尿酸肾病,首先得先知道什么是尿酸,什么是高尿酸血症。尿酸是体内黄嘌呤代谢后的产物。高尿酸血症是指37℃,PH在7.4时的生理条件下,男性及绝经后妇女大于416umol/l,绝经前妇女大于354umol/l。如果伴随关节疼痛,即为俗称的“痛风”,如果没有关节疼痛,则只是为高尿酸血症。所谓尿酸性肾病即是尿中尿酸及其结晶对肾产生了损害,出现多尿、夜尿、肾绞痛、肾功能异常、甚至衰竭等。当同时存在高尿酸尿(尿中尿酸浓度大于)和尿PH值小于5.4时,出现尿酸性肾病的可能性成倍增加,对肾脏的损害也成倍的增加。
二、尿酸性肾病有什么表现及危害?
早期肾脏无特异性表现,或出现腰酸,或关节疼痛等。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多尿、夜尿增多,早期尿检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微球蛋白尿等。若不及时处理,可逐渐出现高血压、肾绞痛、贫血、肾功能异常等,部分可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尿毒症症状,而需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