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定量参考值
尿蛋白定量参考值
24小时尿蛋白正常值是1.5g/24小时,即1500mg/24小时,结果高于正常。1,+2,+3是定性的,不是定量的,而是有一个提示的蛋白质,但没有一定的量,但越多的蛋白质越多指导意见:尿中有一种蛋白质对肾脏有损害,最好是积极治疗西医,中医治疗,除了要注意饮食,不要吃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
正常情况下,人尿中含有的蛋白质或蛋白质只含微量,但当肾脏病变发生时,随着血液循环的蛋白质通过肾脏,因为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而蛋白质逃逸。蛋白质从尿道漏出尿液形成蛋白尿。尿蛋白含量越高,肾功能越好,这是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只能是小分子量。每日正常尿蛋白一般为40-80毫克,蛋白质的定性检测方法无法检测的内容。患某些疾病时,蛋白质漏出增多,可检测尿液蛋白阳性。因此,尿蛋白定性分析的结果是粗略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可以准确测量尿中排出的蛋白量。
临床上,判断肾脏疾病是否发生,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定性定量分析两项指标综合判断。尿蛋白定性指标常被称为阴性或阳性尿蛋白。如果尿蛋白检测结果阳性,肾反应程度见几用。尿蛋白定量测定能准确反映受试者的肾功能,常用诊断指标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定性的临床意义
尿蛋白定性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其阳性程度与肾损害程度不一定成正比。糖尿病患者尿中持续出现尿蛋白阳性,除外泌尿系感染、原发性肾病外,应考虑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专家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呈间歇性,只在劳动或运动后为阳性反应。因此,运动后尿蛋白检验对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意义。
尿蛋白定量的临床意义:
(1)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参考值为10~150毫克。若在150~500毫克,为微量蛋白尿,>500毫克为临床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肾病早期,需长期控制血糖,对逆转或延缓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一定意义。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参考值<15微克/分。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较轻,故只有微量白蛋白漏出。早期糖尿病肾病uAE为15~200微克/分,临床糖尿病肾病>200微克/分。有专家报告,糖尿病肾病有明显蛋白尿者,几乎100%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当糖尿病患者uAE30微克/分,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合并症防治的关键时刻。严格控制血糖后,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可逆转或部分逆转。目前,常用测定微量尿蛋白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法。
平均血红蛋白量参考值多少
1.生理性增高: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红细胞和血红蛋 白往往高于平原地区的居民。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排除水分过多可导致暂时性的血液浓缩,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轻度升高。新生儿则为生理性增高。
2.病理性升高:
(1)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
(2)慢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子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因为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呈代偿性增加。
(3)某些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癌等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导致上述的结果。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血液疾病。
平均血红蛋白量参考值多少?血球计数仪法、人工法如下:
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90fl
2、平均红细胞蛋白量(MCH):27~31pg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370g/L
为什么会尿蛋白
出现蛋白尿就要考虑是肾脏疾病,常见的是肾小球肾炎,但是也有可能是休息不好或其他的因素导致的暂时性尿蛋白,
可以再复查一个尿常规,如果还有蛋白,要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注意好休息,低盐低脂饮食,多喝水,避免熬夜和劳累。
肾功能正常仅是微量尿蛋白是不算严重的,建议平时清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少吃油腻食物,适量运动,忌酒,同时测量一下血压,排除血压升高的可能。
正常人每天尿中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这一含量用蛋白质定性试验的方法一般不能检出。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验可以精确地测出小便中排出的蛋白量。正常人,尿常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范围小于150mg/24小时.已操过了这范围,则可认为其存在肾功能损伤情况。
偶然一次发生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标,不能确诊为肾病。在三次及以上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均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才可以判定确实发生了肾脏病变。
尿蛋白的正常值
1、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上限为150毫克,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的参考值为0.49~2.05mg/mmol·Cr或4.28—18.14mg/g·Cr。
2、由于量少,常规化验检测为阴性,超过150毫克/日,即属于异常蛋白尿。人体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过冷、过热及在应激状态时,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称一过性蛋白尿,在几小时或数天后即可恢复正常。另外肾病患者尿中也可出现蛋白,称病理性蛋白尿。
3、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的“24小时的尿量”,就是把早上第一次的小便排干净后,从第二次的小便开始留。记录第一次小便的时间,直至第二天的这个时间,为24个小时。把这24个小时内的,每一次的所有的小便,都放到一个容器里,混合均匀,然后从中间抽取100~200毫升,拿到医院去化验。正常人,尿常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范围小于150mg/24小时。如果受检人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高出了此正常值参考范围,则可认为其存在肾功能损伤情况。
尿蛋白的检验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3种:
①尿蛋白定性试验:通常采用蛋白试纸法、磺基柳酸法、加热醋酸法3种方法。正常情况下,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阴性。但此种检查方法易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可致假性结果,如尿酸盐含量高时,尿呈酸性反应,蛋白试纸法结果较实际情况低,磺基柳酸法易呈假阳性;大量使用青霉素时,磺基柳酸法易呈假阳性反应;使用磺造影剂时,磺基柳酸法、加热醋酸法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当尿呈强碱性时,假性结果更多,或出现蛋白试纸法假阴性反应,或出现磺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的假阴性反应。当尿蛋白仅为一些特殊蛋白质时,蛋白试纸法和磺基柳酸法均不敏感。因此,在进行尿蛋白定性时,应综合各种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适宜的方法。尽管定性试验比较方便,但有时难以反应蛋白尿的实际情况,有条件时,最好进行定量检查。
②尿蛋白定量测定:一般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 使用的方法比较多,有些方法虽然比较精确,如凯氏定氮法、双缩脲法等,但操作很复杂。目前临床多采用简易的半定量法,如艾司巴赫氏定量法、磺基柳酸比浊定量法。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0.15~0.5克之间为微量蛋白尿,在0.5~1克之间为轻度蛋白尿,在1~4克之间为中度蛋白尿,大于4克(有学者定为3.5克)为重度蛋白尿。
③尿蛋白电泳分析:常用的方法有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尿蛋白免疫电泳等方法。该方法主要从确定尿中蛋白质的种类出发,通过区分不同尿蛋白的种类,对某些疑难病症如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等有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同时可以区别尿蛋白的分子量大小,这对区别蛋白尿的来源,以及检查尿中是否有特殊蛋白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尿蛋白定量正常值是多少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正常值小于150mg/24小时。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有无的可靠指标:
1、临床上,判定肾病发生与否,多通过尿常规检测中的尿蛋白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进行综合判定。尿蛋白定性指标就是常说的尿蛋白是阴性还是阳性。如果尿蛋白检测结果为阳性,反应肾病的患病情况程度看其带有几个+。而尿蛋白定量判定则更能准确的反应受检者的肾脏功能,经常使用的诊断指标即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正常人,尿常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范围小于150mg/24小时.如果受检人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高出了此正常值参考范围,则可认为其存在肾功能损伤情况。
尽管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是否发生的可靠指标,但是,单凭一次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异常就判定受检者发生了肾病,这是不准确的。
正常精液量参考值
一:正常精液量标准
如果数次未排精,或精液量少于1.5毫升,即为精液过少症。说明可能有生殖系统感染、结核病、淋病、睾丸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尿道狭窄等疾病。而一次排精量超过8毫升,则称为精液过多,往往由精囊炎症和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亢进所导致。
二:为什么会精液异常
正常男性每次射出的精液量为2-7毫升。自慰频繁或性生活过频,都可能导致排精时精液量变少、变稀。还有一些精液过少,可能是由睾丸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精囊前列腺疾病或尿道狭窄造成的,应去就医并接受治疗。而排精量过多,如超过7毫升以上,也是一种病态,大多由精囊炎症所引起。
三:自我检查方法
男性大多了解一些简单的自我检测方法,以观察精液的性状。正常的精液为弱碱性,有特殊腥味,呈灰白色或乳白色,含有灰白色凝块;排出体外约10-20分钟后,凝块自行液化,变成半透明、混浊的稀薄黏液。若节欲时间较长的人,其精液呈淡黄色,也较黏稠;若出现鲜红色、暗红色,则提示可能有炎症或生殖道损伤。有时夫妻分居一段时间,相聚后性爱频繁且激烈,精囊的压力短时间内降到最低,也会出现暗红色精液。
24小时尿蛋白0.5正常吗
24小时的尿量指早上第一次的小便排干净后,从第二次的小便开始留。看一下这时是几点,记一下时间,直至第二天的这个时间,为24个小时。把这24个小时内的,每一次的所有的小便,都放到一个容器里,混合均匀,然后从中间取100~200毫升,拿到医院去化验。这就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对于肾病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表现就是蛋白尿。尿常规检查对尿蛋白的定性定量,虽然方便简单,但一旦发现异常,即已到肾病晚期,耽误了治疗。在尿常规检查无蛋白尿情况下,留取一天中整个24小时的尿液送检,采用比较敏感和精确的方法,能检出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增加达到异常标准,在排除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和创伤等情况下,即可诊断为肾病早期,有助于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什么意义?
上面专家为我们介绍了24小时尿蛋白定量内容和原因,那么,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什么意义呢?
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只能通过分子量较小的物质。健康儿童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质少于40毫克,这一含量用蛋白质定性试验的方法一般不能检出。患某些疾病时,蛋白质漏出增加,则可被检出。所以尿蛋白定性报告的结果是粗略的,如要精确地测出患儿小便中排出的蛋白量,便需采用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验。
目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增高常见于以下一些疾病:
①肾脏疾病。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红斑狼疮、肾结核、肾结石、肾动脉硬化等。
②肾循环障碍。如充血、贫血、心功能不全等。
③其他疾病。如休克、失水、感染、中毒、白血病及肾脏移植等。
此外,还有一种生理性蛋白尿,又称功能性蛋白尿,系指泌尿系统并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蛋白而言。如剧烈运动、长期的直立或仰卧,过于激动、高热、高温与受冷等。此种蛋白尿定量不超过每日500毫克,且为一过性。
24小时尿蛋白0.5正常吗?上述内容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最为详细的介绍,在大家了解了24小时尿蛋白0.5正常的情况下,还是要提醒大家:对于尿液检查的相关数值大家都是要了解的,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不正常。
24小时蛋白尿定量的指导作用
正常人,尿常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范围小于150mg/24小时.如果受检人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高出了此正常值参考范围,则可认为其存在肾功能损伤情况。
尽管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是否发生的可靠指标,但是,单凭一次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结果异常就判定受检者发生了肾病,这是不准确的。在临床对肾病的发生做出确诊时,通常情况下,需要重复做尿常规检查。通过做定期检查,患者的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存在三次及以上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均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才可以判定患者确实发生了肾脏病变。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肾病早期发病隐匿,患者多无明显症状表现,很容易被忽视。许多人就医时,肾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阶段,为后期肾病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养成良好的定期检查身体的习惯,随时关注自身的身体情况,查看有无并发肾病。
24小时蛋白尿定量这种检查项目是人们应该支持的,这种检查项目针对肾脏的情况能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能够及时发现隐藏在肾脏中的疾病,所以,一般许多肾病症状都是靠24小时蛋白尿定量来发现的。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药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一、什么是尿蛋白?
血液中常会有定量的对人类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一部分的蛋白会在肾脏的丝球体中过滤进入尿液中,但又会在肾小管被吸收而回到血液中。
因此,若肾脏的机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现的蛋白量只有一点点,但是当肾脏与尿管出现障碍时就会漏出多量的蛋白变成蛋白尿。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正常范围内定性为阴性,记为(-)。尿中蛋白质含量多达0.15g/24h以上时,称蛋白尿,尿常规定性可出现阳性。
二、什么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指收集24小时内排出的所有尿液,测定24小时尿量,并对尿液中蛋白质进行定量的一种可反映肾功能情况的尿液检测方法。
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的“24小时的尿量”,就是把早上第一次的小便排干净后,从第二次的小便开始留。记录第一次小便的时间,直至第二天的这个时间,为24个小时。把这24个小时内的,每一次的所有的小便,都放到一个容器里,混合均匀,然后从中间抽取100~200毫升,拿到医院去化验。
尿检报告参考值
A.一般检查
(一)尿量
正常参考值:成人:1.0-1.5L/24h,或1mL/(h·kg体重);小儿:按kg体重算比成人多3-4倍。
临床意义:
1.尿量减少
(1)生理性饮水少、出汗多等。
(2)病理性常见于肾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休克、脱水、严重烧伤、心功能不全等。
2.尿量增多
(1)生理性出汗少、饮水过多、饮浓茶、酒精类、精神紧张。
(2)病理性尿崩症、糖尿病、慢性肾炎等。
(二)颜色
正常参考值:透明,琥珀黄色。
临床意义:灰白色云雾状混浊,常见于脓尿;红色云雾状混浊常为血尿;酱油色多为急性血管内溶血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深黄色为服红素尿,见于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疽;乳白色为乳糜尿,有时有小血块并存,常见于血丝虫病;混浊多为无机盐结晶尿。
(三)密度
正常参考值:正常人一天中尿密度为1.15-1.025之间,密度最大的波动幅度可达1.003-1.030之间;新生儿在1.002-1.004之间。
临床意义:尿密度减低 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等。
尿密度增高:多见于糖尿病、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四)酸碱性
正常参考值:尿pH值(酸碱性)在5.5-7.4之间,一般情况下在6.5左右。
临床意义:尿pH值小于正常值,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服酸性药物;尿pH值大于正常值,多见于碱中毒、膀胱炎或服用重碳酸钠等碱性药物等。
(五)尿沉渣检查:
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3个/HPF;白细胞:0-5个/HPF。
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多多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
白细胞增多一般见于泌尿系炎症。
B.尿检报告的化学检验
(一)尿蛋白
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的,称为蛋白尿。
尿液中正常尿蛋白来自血浆。因肾小球滤过膜有对蛋白质的控制装置,肾小管对蛋白又有选择性重吸收作用,比白蛋白分子量大的大分子蛋白质被限制,比白蛋白的分子量小的蛋白质虽易通过,但这些低分子蛋白质多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正常尿蛋白中来自血浆蛋白的以白蛋白为主。
正常参考值:定性:阴性 定量:10-150mg/24h尿。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
生理性增多指在无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在某种生理状态下出现暂时蛋白尿增多。常见于剧烈运动后(运动性蛋白尿)、体位变化(体位性蛋白尿)、身体突然受冷暖刺激,或人的情绪激动等。因在这些情况下,肾小球内皮细胞收缩或充血,使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这类生理性蛋白定量测定不能过高。
2.病理性增多
病理性蛋白尿,临床常见病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苯中毒等。
(二)尿糖
正常人尿中含糖量甚少,尿糖增加超过正常值则属病态反应。
正常参考值:定性:阴性 定量:0.56-5.0mmol/L,100-900mg/(dL·24h)尿
临床意义:尿糖增多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胰腺炎、肢端肥大症等疾病。
(三)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性或阻塞性黄疽病
(四)乳糜定性
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乳糜阳性,多见于丝虫病、尿路淋巴管破裂等病。
(五)尿酮体:
正常参考值:尿酮体定性:阴性 定量:丙酮3mg/24h。
临床意义:尿酮体阳性,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剧烈运动后、妊娠剧烈呕吐、饥饿、消化吸收障碍、脱水等。
(六)氯化铁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淡绿色:迅速消退酪氨酸病 棕色:代谢性酸中毒
(七)尿胆原:
正常参考值:定性:弱阳性,尿1:20稀释为阴性 定量:1-4mg/24h。
临床意义:尿胆原增多,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疽、心力衰竭、肠梗阻、内出血、便秘等病症;尿胆原减少,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阻塞性黄疽等。
(八)含铁血黄素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其它血管内溶血。
(九)莫氏浓缩试验:
正常参考值:每日尿最高密度>1.018。
临床意义:该试验用以测定肾小管再吸收功能。
(十)隐血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隐血试验阳性等,见于蚕豆病、疟疾、伤寒、大面积烧伤并发血红蛋白尿、砷、苯、铅中毒及毒蛇咬伤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
C.尿检报告的尿显微镜检查
(一)管型:
正常参考值:一般尿中为0,少量透明管型可见于剧烈运动后。
临床意义:颗粒管型增多,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透明管型增多9常见于肾实质损害;红细胞管型增多,多见于肾脏出血、急性肾小球肾炎;脂肪管增多,则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二)白细胞:
正常参考值:5个/高倍(HPF)。
临床意义: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等;非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有时也可出现白细胞增多。
(三)红细胞:
正常参考值:一般无红细胞,或0-2个/HPF。
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加即为血尿,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肾结核、血友病等。
(四)小圆上皮细胞:
正常参考值:正常尿中为0,或有极少量。
临床意义:小圆上皮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管损害。
什么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指收集24小时内排出的所有尿液,测定24小时尿量,并对尿液中蛋白质进行定量的一种可反映肾功能情况的尿液检测方法。
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的“24小时的尿量”,就是把早上第一次的小便排干净后,从第二次的小便开始留。记录第一次小便的时间,直至第二天的这个时间,为24个小时。把这24个小时内的,每一次的所有的小便,都放到一个容器里,混合均匀,然后从中间抽取100~200毫升,拿到医院去化验。
详解蛋白尿的检查方法
蛋白尿的检查方法,首先要明确病史:
根据蛋白尿的原因不同追问病史要有所侧重,如水肿史,高血压发生情况,糖尿病史过敏性紫癫史,损伤肾脏药物使用史,重金属盐类中毒史,以及结缔组织疾病史,代谢疾病和痛风发作史。
其次,体格检查:
注意水肿及浆膜腔积液情况,骨骼关节检查,贫血程度,及心肝肾体征检查,眼底检查,急性肾炎眼底正常,或轻度血管痉挛,慢性肾炎,眼底动脉硬化出血渗出等,糖尿病肾病常常出现糖尿病眼底。
实验室检查
一、 24小时尿蛋白定量留尿方法。
1.留尿之日早晨8时主动排尿,尿是8时以前产生的,应弃之不要。
2.8点以后至次日8时,24小时内每次的排尿量,应全部保留在干净的容器内。
3.次日8小也应主动排尿,尿是8时以前产生的,必须全部留下。
4.将24小时的尿收集搅匀,记总量。
5.将混匀的24小时尿液取出10毫升,送化验室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并告知化验6.室医生总尿量。
二、尿蛋白检查可分定性定量检查和特殊检查:
1.定性检查:是晨尿最浓且可排除体位性蛋白尿定性检查只是筛选检查每日尿量2000ml定性“+’的尿蛋白量比尿量400ml定性为“+’者多因此不作为准确的尿蛋白含量指标对肾脏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观察疗效的判定均应以尿蛋白定量为宜。
2.尿蛋白定量检查:方法较多,有巴氏法双缩豚法,磷钨酸法,读酸一三氯化铁法等,以双缩豚法最准确,常用24h尿蛋白,1g以下肾小球疾病机会少,常见原因肾盂肾炎肾硬化尿路梗阻尿路肿瘤及结石等,尿蛋白1~3g最常见的原因是原发或继发肾小球疾患,24h尿蛋白定量在3.5g以上者,见于原发或继发肾病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