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诊疗常规有哪些
心力衰竭诊疗常规有哪些
应重视病因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内科治疗往往是术前的准备,而且手术后亦需继续治疗一个时期;心肌病患者,内科治疗可使病人症状获得暂时的缓解;如心衰由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贫血或维生素B 1缺乏、病毒性或中毒性心肌炎等引起者需及时治疗原发疾病。心力衰竭的内科治疗有下列几方面:
1.一般治疗 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可减轻心脏负担,平卧或取半卧位,尽力避免患儿烦躁、哭闹,必要时可适当应用镇静剂,苯巴比妥、吗啡(0.05 mg/kg)皮下或肌肉注射常能取得满意效果,但需警惕抑制呼吸。供氧往往是需要的。心力衰竭时,患者易发生酸中毒、低血糖和低血钙,新生儿时期更是如此。因此一旦发生以上情况,应予及时纠正。应给予容易消化及富有营养的食品,一般饮食中钠盐应减少,很少需要严格的极度低钠饮食。
2.洋地黄类药物 迄今为止洋地黄仍是儿科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强心药物之一。洋地黄作用于心肌细胞上的Na + -K + -ATP酶,抑制其活性,使细胞内Na +浓度升高,通过Na + -Ca 2+交换使细胞内Ca 2+升高,从而加强心肌收缩力,使心室排空完全,心室舒张终末期压力明显下降,从而静脉淤血症状减轻。近年,更认识到它对神经内分泌和压力感受器的影响。洋地黄能直接抑制过度的神经内分泌活性(主要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作用)。除正性肌力作用外,洋地黄还具有负性传导、负性心率等作用。洋地黄对左心瓣膜反流、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扩张型心肌病和某些先心病等所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均有效。尤其是合并心率增快、房扑、房颤者更有效。而对贫血、心肌炎引起者疗效较差。
小儿时期常用的洋地黄制剂为地高辛(digoxin),可口服和静脉注射,作用时间较快,排泄亦较迅速,因此剂量容易调节,药物中毒时处理也比较容易。地高辛酏剂口服吸收率更高。
早产儿对洋地黄比足月儿敏感,后者又比婴儿敏感。婴儿的有效浓度为2~4 ng/ml,大年龄儿童为1~2 ng/ml。由于洋地黄的剂量和疗效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洋地黄的剂量要个体化。
如果是心力衰竭疾病在治疗的时候想要根据常规来治疗的话,那么就可以参照上面介绍的这些方法来给自己治疗,因为这些治疗方法都是诊疗的常规,根据这些方法来治疗自己的疾病也将会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当给自己治疗心力衰竭疾病还要减少自己心理压力,多放松放松。
心力衰竭诊断鉴别
1.注意心力衰竭的原因和有无肺或(和)体循环淤血的症状体征,并按心脏血管病一般常规进行检查。
2.入院后2天内应完成静脉压、血沉、肝肾功能检查。长期进低盐饮食或服利尿剂者,应定时查血钾、钠、氯、镁。
3.拟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区分左心、右心或全心衰竭,并判定心衰级别。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临床研究,尤其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很少,临床证据匮乏,使得目前各国指南中关于治疗的推荐多数基于经验或专家意见,缺少充分的证据支持;
(2)我国自己的研究严重滞后,缺少临床资料,甚至基本的流行病学材料也不够齐全;急性心衰的处理各地缺少规范,急性心衰的病死率虽有下降但仍是心原性死亡的重要原因,成为我国心血管病急症治疗的一个薄弱环节。鉴于上述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决定编撰我国的“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提高对这一心脏病急重症临床处理的水平。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衰专业组组建了这一工作的撰写组和专家组,并确定了对指南编写的基本原则:
(1)要充分汲取这一领域的新近展。新技术、新方法,借鉴国外主要心血管病学术组织近几年制定和颁布的各种指南;
(2)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临床处理的传统习惯以及已证实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经验,包括我国近几年编写的心衰及相关疾病的指南与专家共识,使其负荷我国国情;
(3)为基础单位和各级医院临床医师提供能够接受的乐意使用的指导性文件。
本指南按国际通用的方式,标示了药物和各种治疗方法应用的推荐类别和证据水平分级。
推荐类别:Ⅰ类为已证实和(或)一致认为有益和有效:Ⅱ类为疗效的证据尚不一致或有争议,其中相关证据倾向于有效的为Ⅱa 类,尚不充分的为Ⅱb 类;Ⅲ类为已证实或一致认为无用和无效,甚至可能有害。证据水平分级:证据来自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多项荟萃分析为A 级;证据来自单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非随机研究为B 级;证据来自小型研究或专家共识为C 级。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
率与恶性肿瘤相仿。 近期内心衰的发病率仍将继续增长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
据国外统计人群中心衰的患病率约为1.5%2.0%65岁以上可达6%10%且在过去的40年中
心衰导致的死亡增加了6倍。 我国对3574岁城乡居民共15518人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心衰患病率为
0.9%按计算约有400万心衰患者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女性高于男性
P
<0.05不同于西
方国家的男性高于女性。这种差异可能和我国多见于女性的风湿性瓣膜病心衰发病率较高有关。随着年龄
增高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明显高于南方。这种城乡比例和地区分布与我国冠
心病和高血压的地区分布相一致而这两种疾病正是心衰的主要病因。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在1980、
1990、2000年3个全年段对心衰住院病例共10714例所作的回顾性调查病因中冠心病由1980年的36.8%
上升至2000年的45.6%居各种病因之首高血压病由8.0%上升至12.9%而风湿性心瓣膜病则由34.4%
下降至18.6%。此外各年段心衰死亡率均高于同期心血管病住院的死亡率3个年段分别为15.4%、8.2 %、
12.3% 比5.6%、6.2%、2.6 %提示心衰的预后严重。心衰的死亡原因依次为泵衰竭59%、心律失常
13%、猝死13%。
心衰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
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主要表现是呼吸困难、无力和液体潴留。
心衰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
目前已明确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肌重构。心肌重构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
制造成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
[1]
。其特征为①伴有胚胎基因再表达的病理性心肌细胞肥大导致
心肌细胞收缩力降低寿命缩短②心肌细胞凋亡这是心衰从代偿走向失代偿的转折点③心肌细胞外
基质过度纤维化或降解增加。临床上可见心肌肌重和心室容量的增加以及心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呈
球状。
在初始的心肌损伤以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多种内
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激活其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构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又进
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疗心衰的关键就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
活阻断心肌重构
[2]
。
慢性心衰(CHF)的治疗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了非常值得注意的转变从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
措施转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改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
住院率。2001年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学会ACC/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02年中国的心
衰指南都确立了以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为基础的治疗原则。2005 版的 ACC/AHA、ESC心衰指南中神经内分泌
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等仍是基本治疗
[3]
Ⅰ类推荐A级证据。
本指南包括收缩性和舒张性CHF。急性心衰未包括在内但有CHF急性发作的专节。
本指南的重点是CHF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仅作简要介绍。
瓣膜性心脏病心衰主要的治疗是手术修补或置换瓣膜。由于该病的临床特殊性应用神经内分泌抑制
剂治疗CHF的长期临床试验均未入选此类患者。本指南仅在专节中作简要阐述。某些特殊人群如并存
其他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贫血、肾功能不全等的心衰本指南均列专
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
2001、2005 年美国心脏学学会(ACC)/ 美国心脏协会(AHA)及2005 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发表的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均建议所有病情稳定的门诊CHF患者,在联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都应当考虑做运动训练。
过去,建议心力衰竭的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希望卧床休息以最大限度减轻症状,并且认为体力活动可加速左心室功能不全的进程。然而,目前认为,减少体力活动导致一种体力去适应状态,结果导致CHF 患者的症状加重和不能耐受体力活动。限制运动不仅有损于运动能力,而且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和损害外周血管的扩张反应。因此,CHF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心力衰竭病人如何进行抗血栓治疗
心衰时,扩张且低动力的心腔,以及促凝因子活性的增高可能有较高血栓栓塞事件危险,临床研究提示,心衰时血栓栓塞事件的年发生率大约在1%-3%左右。目前几乎没有证据证实抗血栓药物可以减少心力衰竭死亡危险或血管事件的发生,几项回顾性的分析也未得到一致意见。但是房颤必须使用抗血栓治疗,另外心肌梗死前使用阿司匹林或口服抗凝药物可作为二级预防治疗。心力衰竭采用抗血栓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证据很少,并未显示出有无抗血栓治疗以及不同抗血栓治疗之前的结果差异。阿司匹林和ACE抑制剂合用可能存在不良的相互作用。总之,因为缺乏结论性证据,对于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病人长期采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是不恰当的。
许多失代偿期心力衰竭病人需要住院及卧床休息。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这些病人使用低分子肝素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至少在大剂量使用时有效。目前的研究尚未证实该治疗可以减少肺梗死的发生,尽管有降低死亡率的趋势(该死亡率可能与肺梗死有关)。目前尚无使用普通肝素以及使用或不使用肝素的对照研究。严重心力衰竭卧床的病人应当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
有关心衰时的抗凝治疗可参照下列原则:(1)心衰伴房颤,心衰伴过去血栓栓塞史,这些患者必须长期抗凝治疗,可常规方法口服华法令,并调整剂量,使INR保持在2-3之间。还可以配合中药通心络胶囊降脂抗凝,抑制血栓形成。(2)极低EF值、左室室壁瘤、显著心腔扩大、心腔内有血栓存在,这些指标在评估血栓栓塞危险中的意义尚未明确,也缺乏长期抗凝价值的评价。但有些医师对上述情况仍给予抗凝治疗以预防可能发生的血栓栓塞事件。(3)抗血小板治疗常用于预防冠状动脉事件,但尚无对心力衰竭本身的适应征。
尿毒症是怎么引起的如何预防 如何预防尿毒症
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避免其发展称为尿毒症,一些诱因也可能导致尿毒症的发作,找到并处理好这些诱因,有利于尿毒症的治疗,常见的诱因有:
1.各种感染:常见有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皮肤感染以及发生急性胃肠炎引起吐泻使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均可诱发尿毒症。
2.过分限水、限盐。
3.使用了损害肾脏的药物。
4.心力衰竭:慢性肾衰时水钠潴留,高血压、贫血等原因可发生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又可以使病情加重,及时处理可延长生命。
5.各种情况下的外伤、手术治疗或处理用药不当。
6.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未解除或产生新的梗阻因素。
7.其他:如过于劳累,精神刺激等。
得心衰会不会遗传呢
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最常见,亦最重要。绝大多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均以左心衰竭开始。右心衰竭多继发于左室衰竭,较少单独出现。
虽然心力衰竭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毁灭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并非是对心力衰竭一点方法也没有,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自己的饮食健康是完全可以避免心力衰竭出现的。珍爱生命,远离疾病。
专家讲解到,心肌因种种原因收缩无力,有能喷射足够的血液到外周的血管中去以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时,就察觉心力衰竭。导致心力衰竭的原故此外心脏本身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内膜炎、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心脏以外的疾病,如中毒性肺炎、急性肾炎、溶血、重度贫血、大量静脉补液还有外科诊疗后的并发症等等,也能引起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分为右心衰竭和左心衰竭。
通过心力衰竭引起的原因可以看到,该病是不能够遗传的。
莫忽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目前在我国,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体生命的第一杀手。当老年人心脏发生病变时,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储备力显著降低,不能维持有效的循环,使身体各部分发生血液和体液的淤积,这肘就出现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与慢性支气管炎极其相似,无论在发病年龄、季节、诱因以及病程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典型的心力衰竭症状如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舒张早期奔马律及交替脉等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例中较少发现,再则慢性心衰诊断对有些重要体症常常容易疏漏或未引起重视,这也是造成优先诊断慢支而忽视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的原因,为此在诊断上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
老年人慢性心衰,如对夜间咳嗽,呼吸次数、血压,脉压差,心音变化及吸气中晚期罗音等多加注意观察,结合上述临床征象和借助医技科室检查不难作出诊断。慢性心衰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应该引起医务人员与老年病人的足够重视。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检查
实验室检查
常规化验坚持有助于心力衰竭的诱因、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指导治疗。①血常规:贫血为心力衰竭加重因素,WBC增加及核左移提示感染,为心力衰竭常见诱因,②尿常规及肾功能:有助于与肾脏疾病所致的呼吸困难和肾病性水肿的鉴别③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的检测:低钾、低钠血症及代谢酸中毒等是难治性心力衰竭的诱因④肝功能:有助于与门脉性肝硬化所致的非信源性水肿的鉴别。
心电图检查
心力衰竭本身无特异性心电图变化,但有助于心脏基本病变的诊断,如提示心房、心室肥大、心肌劳损、心肌缺血,从而有助于各类心脏病的诊断,确定心肌梗死的部位,对心律失常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心房重波电势(ptfV1)是反映左心功能减退的指标,若ptfV1<-0.03mm/s,提示左房负荷过重,或有早期左心衰竭。
超声心动图
采用M型、二维或彩色超声技术测定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及心脏结构,并推算出左室容量及心搏量(SV)和射血分数(EF)。
X线检查
左心衰竭线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影增大的程度取决于原发的心血管疾病,并根据房室增大的特别,可作为诊断左心衰竭原发疾病的辅助依据。肺瘀血的程度可判断左心衰竭的严重程度。左心衰竭线显示肺静脉扩张、肺门阴影扩大且模糊、肺野模糊、肺纹理增强、两肺上野静脉扩张,而肺下野静脉收缩,呈血液再分配现象,当肺静脉压>25—30mmHg(3.3—4kPa)时产生间质性肺水肿,显示KerleyB线肺门影增大,可呈蝴蝶状,严重者可见胸腔积液,右心衰竭继发于左心衰竭者,X线显示心脏向两侧扩大,单纯右心衰竭,可见右房及右室扩大,肺野清晰。
心脏核素检查
心血池核素扫描为评价左、右室整体收缩功能以及心肌灌注情况提供了简单方法。利用核素技术可以评价右室舒张充盈早期相,但进一步了解左室舒张功能异常十分困难,显象技术可用于不能行心脏超声检查者,静息状态运动及运动后的心肌灌注显象可以用来评价缺血存在与否及其严重程度。其不利的是在评价瓣膜功能、心室溶剂的侧点重复性一般,而且病人接受射线的辐射,这些因素限制了核素显象在临床的应用。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
多少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和温度稀释法进行心脏血管内压力和心排血功能的测定,用于评估心泵功能、泵衰竭分型及指导临床用药。
寻找心衰早期征象
左心衰的早期表现有一般活动后气短、平卧气短而高枕缓解、夜间干咳而坐位缓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眠中气短憋醒、交替脉、第二心音逆分裂、奔马律、肺底部呼吸音减弱、ptfV1阳性及胸片视中上肺静脉纹理增粗等,右心衰的早期征象有颈静脉搏动增强、颈静脉压随吸气而升高(Kussmaul征阳性)、左叶肝大、尿少及体重增加等。
重视心衰不典型表现
有心衰的典型表现容易诊断,但老年新常常表现不典型,故诊断中特别重视心衰的不典型表现。若有提示心衰的征象,应及时做心电图、胸片、超声、核素心室造影等检查。
明确类型
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的药物治疗有原则上不同,诊断时必须明确是收缩性或舒张性,还是混合性。收缩性心衰其特别是心室扩大、收缩末期溶剂增大和射血分数降低。舒张性心衰其特点是心肌肥厚、心室腔大小和射血分数正常、峰充盈率和峰充盈时间异常,常伴有心律增快。
心衰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常规化验坚持有助于心力衰竭的诱因、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指导治疗。血常规:贫血为心力衰竭加重因素,WBC增加及核左移提示感染,为心力衰竭常见诱因,尿常规及肾功能:有助于与肾脏疾病所致的呼吸困难和肾病性水肿的鉴别;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的检测:低钾、低钠血症及代谢酸中毒等是难治性心力衰竭的诱因;肝功能:有助于与门脉性肝硬化所致的非信源性水肿的鉴别。
2、心电图检查:心力衰竭本身无特异性心电图变化,但有助于心脏基本病变的诊断,如提示心房、心室肥大、心肌劳损、心肌缺血,从而有助于各类心脏病的诊断,确定心肌梗死的部位,对心律失常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3、超声心动图:采用M型、二维或彩色超声技术测定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及心脏结构,并推算出左室容量及心搏量(SV)和射血分数(EF)。
对心力衰謁病人如何实施等级护理
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等级,主要依据病人心功能状况,一般 情况下出现心力衰竭的病人护理等级为一级护理和二级护理。(1)一级护理•护理对象:病情危重,有IV级心功能不全,即:心力衰竭DI度, 也称重度心力衰竭,生活不能自理者。•护理要求:可分散在重症病房或入监护室集中护理,必要时给予心电图监护;严格卧床休息,局限在床上活动,生活上给以照顾;每日测量4次体温、脉搏、呼吸(高热者按髙热病人护理常 规),血压的测量根据需要进行;15〜30分钟巡视观察病人病情、治疗及给予必要的护理一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