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肝癌
怎样判断肝癌
诊断肝癌的检查方法
肝癌诊断1、超声检查。b超检查经济方便,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与部位,诊断准确率约为90%。对肝脏病变的检出率也是比较高的。这是早期肝癌的检查方法之一,通常来讲,肝癌从1cm长到3cm,最快约需4~6个月左右。所以若第一次做b超肝癌检查没看见肝癌的话,4~6个月后再照一次,肝癌应该还在3cm以下,治疗的效果应该不错。
肝癌临床诊断标准与方法
肝癌诊断2、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检查是这几年发展比较快的一种检查方式,过去来说核磁共振没有ct检查那么理想,现在随着核磁共振的技术不断发展,扫描时间越来越快,分辨率也越来越高了,对于肝脏的一些小病灶也能作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现在核磁共振对于肝癌的检查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肝癌诊断3、ct。用ct检查肝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在全国来说做得比较多。不过当肝癌直径小于2cm或密度近似正常肝实质ct难以显示。肝癌呈弥漫性,ct不易发现;区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有困难。
肝癌诊断4、甲胎蛋白检查。当b超和/或ct等成像检查怀疑是早期肝癌时,一般会建议做个甲胎蛋白检查辅助诊断。甲胎蛋白检查也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检查方式,看有没有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对于检查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是我们临床上也发现一部分病人的甲胎蛋白不一定高,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可以是高,但是甲胎蛋白不高的患者也不能完全排除肝癌的可能。
肝癌诊断5、pet-ct。pet-ct是将pet与ct融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统为一体,既可通过ct形态显像进行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又可由pet功能显像反映肝脏占位组织的生化代谢信息,并且同时浑身扫描可以了解整体状况和评估转移情况,是早期肝癌的检查方法之一,有乙肝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检查,可达到早期发现病灶的目的,同时可了解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和代谢变化。
肝癌晚期介入治疗有什么临床价值
观察肝癌引起的血流循环动力学的改变,对临床诊断、制定介入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栓塞剂量
栓塞的剂量要根据门脉显影的情况来决定。间接门脉DSA发现门脉延迟显影或不显影时,对肝癌栓塞时就要慎重。肝脏是双血供器官,肝癌往往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病,肝癌亦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门脉压力升高,使门脉血回流受阻,甚至发生逆流。肝脏的门脉血供障碍时,肝脏对肝动脉血供的依赖性增大。栓塞时,过量栓塞会导致肝动脉的栓塞闭塞,从而导致肝功能衰竭。因此判断门脉回流受阻的程度,是决定栓塞剂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间接门脉造影,肝内门脉分支显影良好,栓塞可以大胆进行,不至于引起肝衰。
如果门脉显影不好,根据情况,不进行栓塞或进行瘤血管部分栓塞。
2、制定肝癌晚期介入治疗方案
①栓塞动静脉瘘口(肝动-肝静脉、肝动-肝门脉、肝动-下腔静脉瘘口),切断肝动脉的异常引流,提高癌肿局部灌注的有效药物浓度,提高疗效。
②堵塞肝动脉-门静脉瘘,以降低门脉压,预防门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
③当超选择插管有困难时,可利用肿瘤血流的虹吸作用,将栓塞剂带入肿瘤组织达到栓塞的目的。
3、对判断预后,判断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肝癌的早期症状b超检查得出吗
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但是肝癌的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迅速,大多数肝癌患者确诊后生存期不超过半年,肝癌对患者的生命威胁非常之大,如果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减少肝癌对患者的危害。那么,怎样可以知道是否患早期肝癌呢?肝病专家说:肝癌的早期发现并不难,只需做个B超查个血(血清甲胎蛋白(AFP))就能让隐藏在体内的肝癌‘显出原形’。
◆检查肝癌要查血,这是辅助诊断的一种方式:
(一)甲胎蛋白测定:是用免疫方法测定产生的胚胎性抗原,为目前诊断肝细胞癌特异性最高的方法之一,对诊断肝细胞肝癌具有相对专一性。对无肝癌其它证据,α-FP对流免疫电泳法阳性或定量>500ng/ml持续一个月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即可诊断为肝细胞癌。
(二)血液酶学检查:肝癌病人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硷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同功酶等可高于正常,但由于缺乏特异性,多作为辅助诊断。
◆查找肝癌,别忘作B超
体检该作哪些检查呢?这点至关重要。除了大家熟知的抽血查肝癌标志物——甲胎蛋(AFP)外,更重要的是肝脏B超检查。
肝病专家指点:虽然AFP是一?痔匾煨越细叩母伟┍曛疚铮涿舾行圆还桓撸挥?39%~64%的肝癌病人会出现AFP升高。也就是说,假如只依赖AFP来判断,可能有将近50%的肝癌病人会被漏诊。
另外,其他一些情况也可使AFP升高,如慢性活动性肝炎、妊娠(如上述故事中产妇的情况)及一些胚胎源性肿瘤(精原细胞瘤)等。
对普通人群来说,AFP大于200纳克/毫升并持续一个月以上,排除了其它原因以后,就要考虑肝癌。若是高危人群出现AFP升高,就要首先考虑肝癌,不能轻易将其归结为其它原因所致(故事中的医生正是忽略了这一点)。
而肝脏B超检查是肝癌高危人群体检必不可少的项目,也是早期发现肝癌的重要筛查手段。B超能发现1厘米以上的肝脏肿块。总体来讲,B超发现早期肝癌的敏感性超过70%。
所以,对肝癌的高危人群来讲,每次体检最好同时查AFP和肝脏B超。
B超发现肿块,还要继续深究
虽然B超能较好地发现肝脏肿块,但单纯B超检查往往难以确定肿块的性质。因此,当B超发现肝脏肿块后,还应做以下检查,以进一步确定肿块的良、恶性:
①超声造影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超声检查技术。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再进行超声检查,能显示肿块的血液供应情况,从而判断肿块的良、恶性。
②增强CT扫描或增强MRI扫描通过观察肿块的血液供应情况,来判断肿块的良、恶性。两者在肝癌诊断上的准确性相近,对2厘米以上肝癌诊断的准确性可达90%。
医生综合慢性肝炎和(或)肝硬化病史、AFP水平、超声检查、增强CT扫描或增强MRI扫描的结果,可确定大多数肝癌的诊断;少数诊断困难者,可能需要作穿刺,取少量肿瘤组织作病理检查。
查血做B超可以发现早期肝癌,肝病患者应做好相关的检查项目,早发现,积极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危机患者生命。
怎样诊断肝癌
肝癌是目前对于我们生命健康危害比较大的肿瘤科疾病。由于现在很多人对于肿瘤知识的缺乏,以致于肿瘤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所以了解肿瘤的一些知识非常重要。对于肝癌来说,我们除了了解此病的症状之外,还有很多知识也需要我们了解。其中肝癌的诊断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讲,肝癌的诊断方式有:
X线检查:腹部透视或平片可见肝脏阴影扩大。肝右叶的癌肿常可见右侧膈肌升高,活动受限或呈局限性隆起,位于肝左叶或巨大的肝癌,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和横结肠被推压现象。
CT检查:它的分辩率高,可检出直径约1.0厘米左右的早期肝癌,应用增强扫描有助与血管瘤鉴别。对于肝癌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0%。但费用昂贵。因此还不能够普遍应用。
超声检查:应用B型超声波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其诊断符合率可达84%,能发现直径2厘米或更小的病变,是目前较好有定位价值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这也是生活中如何诊断肝癌的方式之一。
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丰富的癌肿,有时可显示直径为0.5~1厘米的占位病变,其诊断正确率高达90%。可确定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分布,特别是对小肝癌的定位诊断是目前各种检查方法中最优者。
对于肝癌的诊断方式我们就说了这么多。希望您在看过之后能真正的了解一些。对于肝癌来说,我们不单单要了解肝癌的诊断,还要了解肝癌的症状表现,这些对于我们预防以及治疗肝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甲胎蛋白偏高怎么办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甲胎蛋白在临床上通常作为判断肝癌和其它疾病的标志。在成人中,甲胎蛋白可以在大约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升高,在生殖细胞肿瘤出现甲胎蛋白阳性率为50%。在其它肠胃管肿瘤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患者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甲胎蛋白可以做为肝癌的一个标志,当肝细胞受损发生癌变以后,甲胎蛋白在血清中的含量就会增加,因此,甲胎蛋白可以用来诊断肝癌,但也不是绝对的。部分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很高,当然也有部分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并不是很高。肖主任指出,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了,而肝癌患者却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一旦发现甲胎蛋白升高了就要马上进行治疗,以便及时降低甲胎蛋白高,预防肝癌的发生。
肝病的检查方法有哪些呢
一、肝功能检查
(GOT、GPT):当肝细胞坏死时,肝细胞膜破坏后,GOT、GPT才释放至血液中(正常情况下GOT、 GPT不仅存在于肝细胞内,也存在于机体其它部位细胞,比如:肌肉细胞、脑细胞、心肌细胞等,所以GOT、GPT升高并不一定都是肝功能受损的变现,只是在肝细胞内其含量最高),因此,有人认为称作「肝发炎指标」,比称作肝功能指标更适合。而GOT、GPT数值的高低,与肝病的严重度及预后并未有一定的关系,有时免疫系统为了清除病毒而导致肝细胞坏死,此时GOT、GPT值会上升,所以不能单单以GOT、GPT来评断肝脏是否出了问题。
二、腹部超音波检查
抽血检查虽然能反应病人肝功能的状况,但对于肝硬化或肝癌却无法提供明确的讯息,尤其是部份肝硬化及肝癌的患者,其肝功能检验结果有时都还在正常范围内,而且可能毫无症状。所以抽血检验并配合超音波检查是有其必要性的。
三、血中甲胎蛋白(AFP/胎儿蛋白)检查
甲胎蛋白(AFP/胎儿蛋白)是目前检查肝癌的一种重要指标,甲胎蛋白/AFP是肝细胞生长活跃的一种表现,所以少部分正常人及妊娠期妇女可以比常人升高,胎儿的肝细胞生长活跃,其分泌的甲胎蛋白/AFP比常人明显升高(故有可称之为胎儿蛋白),AFP可以通过胎盘屏障从而使母亲的血液中AFP升高,部分肝炎患者恢复期肝细胞生长活跃时,也可以出现AFP升高,但一般升高程度较轻或持续时间较短,当甲胎蛋白/AFP升高显著或进行性升高,则有可能为肝癌,注意要咨询专科医生,及早到医院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弥漫性肝病在B超图像上有其独特的表现:
(1)肝肾对比或肝肾回声差异,肝实质回声强度>肾回声;
(2)肝前后部回声差异,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衰减;
(3)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
(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近来趋于把这些标准量级化,以综合积分判断肝病程度。
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肝病,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肝病,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亦有报道认为,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肝病的敏感性达100%。B超现已作为肝病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肝病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近来国外报道B超诊断肝病的阳性预测值为67%。
肝癌的常见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
核磁共振是这几年发展比较快的手段,过去来说核磁共振没有CT检查那么理想,现在随着核磁共振的技术不断发展,扫描时间越来越快,分辨率也越来越高了,对于肝脏的一些小病灶也能作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现在核磁共振对于肝癌早期的检查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甲胎蛋白检查
看有没有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对于检查肝癌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是我们临床上也发现一部分肝癌早期病人的甲胎蛋白不一定高,肝癌早期病人的甲胎蛋白可以是高,但是甲胎蛋白不高的病人也不能完全排除肝癌的可能。
CT检查
用CT检查肝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在全国来说做得比较多。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也是诊断肝癌早期的手段,超声的特点是操作起来比较容易,费用也比较低,对肝脏病变的检出率也是比较高的。
同位素检查
目前有一个先进的检查仪器PET—CT,可以对于肝癌早期的情况做出一个比较真实的诊断。PET—CT对于肝癌本身的敏感性不如前面那几个敏感,但是对于转移癌的敏感性是很高的。
如何避免患上肝癌
一、肝癌的预防工作可分为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从病因上阻断肝癌的发生。
肝癌的病因主要是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黄曲霉毒素的摄入和饮用水的污染,因此防肝炎、防霉和改良饮用水是防治肝癌的关键,具体而言,在新生儿期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杜绝肝炎的发生; 搞好粮食的收藏,不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饮用深井水或自来水。在我国的肝癌高发区如启东,通过上述的措施,已经观察到了肝癌发病率的下降。
二级预防是指在肝癌的早期阶段诊断肝癌。
目前的诊断条件能够在肝癌的早期阶段诊断肝癌,但问题是肝癌的早期无症状和体征,待出现症状往往已处于晚期,因此,应该在加强防癌的意识,对患肝癌的高危险的人,应定期检查。早期肝癌经过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70%左右,有些肝癌病人经过手术治 疗已经存活30年以上,不少病人还能结婚、生育和正常工作。因此早期诊断也是肝癌预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级预防是已经诊断的肝癌病人,通过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等,能够延长病人的生存,提高减轻病人的痛苦。
二、另外,预防肝癌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有乙肝、丙肝等肝病病史的患者应该定期复查血AFP水平和肝脏B超,对肝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对于肝炎基础上发展而来肝癌患者,应注重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尽早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控制肝癌的进展。
3.一旦确诊肝癌,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有无肝内外转移及患者全身情况选择合理的肝癌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肝癌治疗的最有效手段。多模式的综合治疗和多学科团队联合诊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4.肝移植是一种有效根治肝癌的手段,尤其适用于合并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的小肝癌患者,但对于晚期肝癌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
5.肝癌手术后定期复查非常重要,应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及动态检测AFP变化。
判断肝脏好坏需要做全面的检查
1.肝功能检查是不够的
肝功能正常和肝脏正常,这两者并不能画上等号。肝功能正常是指做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而要判断肝脏正常与否,除了肝功能,还应该验甲胎蛋白和腹部超音波。甲胎蛋白,可视为肝癌指针。
肝功能指数(ALT和AST)只能表示抽血的那一刻,肝脏有没有发炎。ALT和AST是肝细胞内最多的酵素,如果肝细胞发炎或受伤,ALT和AST会渗进血液,数值会升高。但是,发生肝硬化、肝癌,那时肝脏已经停止发炎,ALT和AST数值极有可能是正常,所以不能只依赖肝功能指数来判断肝脏状况。
对于B型肝炎带原、C型肝炎带原、慢性肝炎、肝硬化、家族中有人罹患肝癌者,至少每半年追踪一次肝脏状况。
2.找对医生看对科
肝功能检查颇为复杂,一次抽血并不能显示肝全部的状况,最好找肝胆或肠胃专科医生,为你判读并解释各项肝功能检查报告,判断需要持续追踪还是接受治疗。
3.慢性肝炎是可以治疗的疾病
10年前,肝炎被视为不能治疗的疾病。如果得了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医生只能告诉你“来追踪”。
可喜的是,有效治疗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的药物已经出现。虽然现在的治疗并不是人人有效,但对于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人而言,已是一大福音,可望摆脱“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宿命,就算是感染病毒数十年的人,也可以治疗成功。
利用干扰素或干安能(即拉米夫定)来治疗慢性B型肝炎,纵然不能根除B型肝炎病毒,却能使部分病人的e抗原阳性转成阴性(代表病毒数少或已被清除),可能减少往后发生肝癌的机会。中研院院士陈建仁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和没有带原者相比,e抗原阳性的B型肝炎带原者发生肝癌的相对危险比值是60%,但是e抗原阴性的B型肝炎带原者罹癌的相对危险比值下降至9.6%。此项研究刊登在今年7月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慢性C型肝炎治疗则可治愈超过一半的病人,甚至完全除掉病人体内的病毒,可以选择使用标准型干扰素单方疗法、标准型干扰素加Ribavirin(抗病毒药)或长效型干扰素加Ribavirin。
不过,目前在选择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的治疗药物上,除了考虑个人病情、药物副作用、抗药性等问题,还要看病人能否负担昂贵药费,因为尚未纳入健保给付。
如何发现早期肝癌
(1)B超:容易对大肝癌误诊
刘树人介绍,单纯腹部B超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难以确定肿块的性质。而且B超对于大肝癌与超大肝癌容易误诊,因为B超穿透力有限,视窗小,分辨率低,如是大肝癌,由于肝癌体积过大,容易有误诊的可能。而且B超检查结果容易受到检查者经验和分辨的限制,也会影响诊断结果。有报道说单纯腹部超声检查诊断肝癌有15%漏诊,所以不提倡单一检查B超诊断肝癌。
(2)甲胎蛋白:存在假阴性的可能
甲胎蛋白检查能较早地发现肝癌,能在肝癌症状出现之前8个月就可呈现阳性,因而在没有症状出现时,检查甲胎蛋白就可能发现早期肝癌。但单独用甲胎蛋白普查会使20%左右的肝癌患者漏诊,因为只有80%左右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会升高,也就是说单纯的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值正常,仍不能完全排除患肝癌的可能性。
(3)CT:肝癌呈弥漫性时,CT早期不易发现
用CT检查肝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手段,可检出直径1.0cm左右的微小癌灶。但当肝癌组织密度近似正常肝实质,肝癌呈弥漫性时,CT不易发现。而且CT区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时有一定的困难。
(4)MRI: 空间分辨率不高
MRI诊断与CT相仿,对良、恶性肝内占位病变,特别与血管瘤的鉴别优于CT。MRI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而且对于有上金属节育环的妇女、带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某些部位有金属异物的患者都不能作MRI的检查。
(5)PET-CT:辐射大价格贵
PET-CT(计算机体层显像)将PET和CT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可通过CT对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又可由PET反映肝脏占位组织的生化代谢信息,并同时进行全身扫描可了解整体状况和评估转移情况,是早期肝癌的检查方法之一。但价格昂贵,辐射大,而且PET-CT目前只在少数医院开展。
(6)肝组织活检:创伤性的检查
肝组织活检是诊断肝癌最可靠方法,但缺点是有创伤性的检查,只有在其他检查后无法诊断又高度怀疑肝癌的情况下才不得已采用的诊断办法。通过肝穿刺病理学检查,可以了解肝脏的纤维化程度,有效地判断患者病情,指导治疗。刘树人表示,由于肝组织活检对身体的创伤性比较大,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于身体的损伤,一定要到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
首选检查 B超+血清甲胎蛋白检测
刘树人表示,根据多年的临床实验证明,B超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检测肝癌准确率达到90%以上,是临床诊断早期肝癌首选的检查方法。对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高危人群,刘树人建议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腹部B超+血清甲胎蛋白检查,健康者可隔6个月做一次,做到及早发现患肝癌的可能性,每位肝炎患者和肝硬化患者必须认识到,这种检查是关系其健康乃至生命的必要检查。
肝癌确诊要做那些检查 CT检查
CT检查是目前诊断和鉴别诊断肝癌的重要方法,主要用来观察肝癌形态及血供状况、肝癌的检出、定性、分期以及肝癌治疗后复查。
如何查肝癌
1、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是目前诊断肝细胞癌特异性最高的方法之一,在诊断、判断疗效、估计预后、预防复发中有肯定的作用,常作为b超、ct的辅助检查。当afp>200ug/l、持续升高2个月以上、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疾病时,就可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肝癌。
但需提醒的是,甲胎蛋白不能诊断所有的肝癌,因为尚有30%-40%的肝癌患者检测的afp呈阴性,对这些患者应借助b超、ct等相关检查,必要时还可用肝动脉造影或b超导引下的穿刺活检等手段来明确诊断。
2、b型超声:b超特点是易操作、费用低,可检出大多数肝脏占位性病变,是诊断早期肝癌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但b超对于较小的结节(直径<1cm),超声检测的准确率较低,此时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如ct、mri(磁共振成像)等。
3、超声检查,是肝癌的早期检查方法,对肝癌病变的检出率是非常高的。其特点为操作起来比较容易,费用也比较低。
4、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是这几年发展比较快的手段,随着核磁共振的技术不断发展,扫描时间越来越快,分辨率也越来越高,对于肝脏的一些小病灶也能作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现在核磁共振也是比较重要的肝癌早期的检查方法。
如何判断肝癌是否发生转移
如何判断肝癌是否发生转移?据肿瘤专家介绍,肝癌转移是很常见的,即使根治性切除后5年内仍车60%~70%的病人出现转移、复发;如果只是局部治疗,转移和复发率更高。那么,我们要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转移呢?下面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
【如何判断肝癌是否发生转移?】
肿瘤专家表示:肝癌细胞穿透血管和淋巴管并从瘤体表面脱落,转移到其他组织上种植,形成新的肿瘤灶并继续生长,称之为转移。转移一般为先肝内,后肝外,共有3条途径。
一般肝癌转移会有相应的表现,如肺转移出现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Χ线或CT检查多可确诊;胸膜转移多出现右侧胸痛胸水、呼吸困难,Χ线或C T检查或抽胸水有助诊断;骨转移以部疼痛和神经受压症状(如截瘫等)为主,一般Χ线或CT检查骨扫描可确诊;脑转移时出现头痛、恶心、失明、失听、神志改变或肢体活动不利,多用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
肝炎化验单怎么看 如何看待甲胎蛋白升高
甲种胎儿球蛋白,简称甲胎蛋白(AFP),是由胎儿的肝细胞、卵黄囊细胞和胃肠道上皮细胞产生,但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合成,胎儿一生出来,就不再合成这种特殊蛋白,所以,称它为胎儿球蛋白,因此,除了孕妇和新生儿外,人体内都不应该有这种胎儿球蛋白存在。
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肝细胞损伤后的再生和幼稚化,肝细胞又制造AFP。血清中的AFP会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00微克升。这种升高不一定是坏事。使用一一些刺激肝细胞再生的药物(如促肝细胞生长素)后,也可出现AFP短时间升高。在肝炎严重时,尤其是亚急性重型肝炎,查AFP有助于判断预后。
虽然AFP升高不一定都是肝癌,但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时,肝癌细胞有合成AFP的能力,使病人血清中的AFP常明显升高,超过400微克升(放射免疫定量法)甚至高达1000微克升,或呈进行性升高。因此AFP升高可用于肝癌的早期的辅助诊断、疗效考核和判断预后的指标。如果AFP升高超过500微克升,持续1个月以上,就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炎及生殖系统胚胎性肿瘤(如睾丸和卵巢畸胎瘤)、消化道肿瘤、胰腺癌等,即使无其他肝癌证据,也可考虑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手术后,AFP会逐渐下降,若下降不明显,说明手术不彻底或复发,若不下降,说明肝癌复发。当然,利用AFP升高诊断肝癌时,还要认真排除假阳性的干扰,并考虑其他疾病可能弓|起的AFP升高等。
如何诊断肝癌
从20世纪60年代采用AFP检测和80年代B超、CT、MR及肝血管造影等新的影像诊断技术问世以来,肝癌的诊断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我国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已达90%以上,可以发现很多无临床症状的小肝癌。
但由于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中、晚期症状又多样化,AFP虽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有特异性,但在临床上尚有20%~30%的肝癌患者AFP为阴性,因此,在肝癌的诊断过程中必须根据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各项检验数据以及某些特殊检查结果(如影像学检查)加以认真地分析,从而作出正确诊断。
目前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肝癌是危及人生命的常见病,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是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肝脏隐匿在上腹深部,外有肋骨为其屏障,故肿大早期不易发现;另外,肝脏有强大的代偿能力,早期常无症状,这也给肝癌的早期诊断带采一定的困难。然而,一旦肝癌的症状出现,常常已属晚期,这时治疗效果欠佳,所以,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在无症状的人群中发现早期病例,对控制肝癌的病死率有现实的意义。
肝癌普查所检出的病例由于多属早期,癌体积较小,常可作局部切除。由于切除的肝量较小,即使合并一定程度的肝硬变患者亦较易耐受。早期肝癌常有较完整的包膜,肝内播散发生的机会少,因此,普查发现的病例手术切除的机会明显增多。由于能作手术切除的病例增多,从总体上使肝癌病人的预后明显改善。
普查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有重大意义。肝癌普查最直接的效果是增加了病人手术切除的机会,对改善肝癌的预后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