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的并发症究竟有哪些
近视的并发症究竟有哪些
1.白内障、青光眼,高度近视眼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比常人高6至8倍,但由于青光眼临床症状不明显,视功能下降又往往被高度近视的症状所掩盖,易被忽略。高度近视眼并发晶状体后极部皮层混浊者亦多见,且由于高度近视患者的色素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后,影响视细胞的光化学变化的反应过程,因而使其暗适应时间相对延长。
2.飞蚊症,高度近视眼可以发生真正的玻璃体变性或液化,引起明显的飞蚊症。自觉眼前光芒、火星、闪光或黑影漂动。后巩膜葡萄肿,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是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矫正视力下降,近视度数越高,发生率越高。视网膜变性、出血、裂孔和脱离,由于眼轴变长,眼球后半部变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变性,出现裂孔,引发出血和范围不等的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丧失。另外黄斑区变性也是高度近视眼的最大危险,表现视物变形,视力下降,最终导致失明。
近视眼带来5大危害
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危害一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为77.1%。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视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矫正视力下降。近视度数越高,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率越高。
危害二视网膜萎缩变性、出血和裂孔:由于眼轴变长,后巩膜葡萄肿等因素,高度近视患者容易出现视网膜变性、裂孔,引起出血和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
危害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发生率5%-40%。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引起出血,影响视力。
危害四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青光眼:由于巩膜扩张和视网膜变性,高度近视患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机会比非高度近视着高7-8倍。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和青光眼的机会也比正常人高。
危害五高度近视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还会给患者带来诸多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黄斑出血和黄斑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青光眼等,且度数越高,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严重的还会导致失明及眼球萎缩。
小儿弱视并发症
1、角膜炎症状: 眼部烧伤感,眼睑部有明显的刺痒感和烧灼感,眼痛,视力障碍,流泪,畏光。
2、结膜炎症状: 眼内有异物感,结膜充血,睑结膜的巨大乳头,眼睑部有明显的刺痒感和烧灼。
3、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
4、视疲劳可发生外隐斜或共转性外斜,斜视眼多为近视度数高的一眼。
5、高度近视者常出现玻璃体液化、混浊,并发白内障而自觉眼前黑影飘动或视力下降。
高度近视有哪些并发症
玻璃体病变
常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液化、变性、混浊及后脱离,患者眼前出现蚊状飞行物、丝状物等情况,特别是看睛朗的天空或白色的墙壁时,更加清楚。有时在看书时,也可受到干扰。近视眼的人许多是在年青时就出现玻璃体混浊,通常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飞行的黑影越来越大,可能是视网膜脱落的前兆,应引起注意。
视网膜脱落
飞蚊症加剧,眼前幕遮感(某个方向黑影),视力下降等。如果眼底黄斑部受累视力下降更为明显,且治疗预后不佳,需入院尽早手术。如果视网膜上有变性或裂孔,早期发现可以用眼底氩离子激光修补。
其他视网膜病变
包括视网膜出血、萎缩及退行形病变,视网膜病变的位置、范围不同,影响视功能的程度也不一样。
黄斑部病变
包括黄斑部出血(如CNV)及黄斑裂孔等,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视力,且治疗预后不佳,为高度近视眼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孩子眼睛近视吃什么好啊
1、生活上可以多给孩子补充一些蛋白质、钙、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A和维生素B,有条件可以让孩子喝一些决明子、菊花之类的保健茶。这些都是对孩子近视眼有好处的。
2、应多吃豆制品,鱼,牛奶,核桃,青菜,大白菜,空心菜,西红柿及新鲜水果等.平时可以服维生素A和21金维他.
3、食物补充,为了预防近视并发症的发生,近视患者平常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E,鱼肝油,钙片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的复合片等.
近视视的并发症
1、玻璃体液化变形,这样会诱发视网膜脱落。
2、斜视、弱视,脱下眼睛这个世界就是白茫茫的一片了,画面太美好?。
3、白内障,有可能会使晶体状的囊膜通透性改版而逐渐发生混浊,导致白内障发生。
4、视网膜脱落。
高度近视有哪些危害
高度近视是指的是近视度数大于400-600度、伴有眼轴延长、眼底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性等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屈光不正。高度近视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和预防与一般近视不同。在我国高度近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为儿童学龄(前)期出现近视,近视度数进行性增加,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逐年加重,从而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高度近视又称为病理性近视、恶性近视、变性近视、进行性近视和遗传近视等。
高度近视的人群患病率很高,约1%左右。高度近视可发生很多严重并发症,大部分会致盲,是成人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在我国致盲性疾病中占第6位。其主要的并发症有:
1.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为77.1%。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视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矫正视力下降。近视度数越高,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率越高。
2. 视网膜萎缩变性、出血和裂孔:由于眼轴变长,后巩膜葡萄肿等因素,高度近视患者容易出现视网膜变性、裂孔,引起出血和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
3.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发生率5%-40%。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引起出血,影响视力。
4. 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青光眼:由于巩膜扩张和视网膜变性,高度近视患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机会比非高度近视着高7-8倍。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和青光眼的机会也比正常人高。
高度近视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还会给患者带来诸多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黄斑出血和黄斑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青光眼等,且度数越高,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严重的还会导致失明及眼球萎缩。
据烈、冲击性头部运动,如足球、篮球、跳水、举重、急刹车等,可能会造成视网膜脱离。
饮食上如不加注意大量食用辛辣,喝酒;会造成眼底黄斑部反复出血。
成人高度近视如何提高视力
高度近视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一般来讲,视网膜脱离是高度近视最常见而且可致盲的并发症。因为高度近视眼的玻璃体呈液化状,可对眼球内的视网膜起到牵拉作用,而且周边视网膜常有变性和细小的裂孔,这就导致了视网膜脱离。由于玻璃体液化,患者常常感到眼前有黑影飘动。研究还证明,高度近视眼并发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比正常眼高6—8倍。
高度近视如何提高视力?
目前认为高度近视患者提高视力的方法为配戴眼镜和必要的手术治疗。配镜之前,首先要通过验光弄清度数。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底病变,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矫正视力。当使用完全矫正的镜片不能耐受时,只好降低度数(一般在100—300度之间),争取能够保持舒适和双眼视觉功能。因此高度近视患者应尤其注意,验光配镜到正规医院眼科。另外,配戴角膜接触镜可以增加视野、减少视物变形,并有较好的美容效果。但必须按要求操作,注意用眼卫生并经常更换,减少并发症的出现。近年来手术治疗近视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矫正视力好的高度近视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矫正视力不好的患者,手术效果也不理想。对于高度近视并有黄斑病变者,可用助视器帮助阅读及看远。
近视的症状及危害
近视眼会引起许多眼部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有些是致盲的,近视度数越高,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近视的并发症主要有:
(1)视网膜脱离。在视网膜脱离中,70%是近视眼;
(2)白内障。近视眼眼内营养代谢不正常,使晶状体的囊膜通透性改变逐渐发生混浊,进而可产生并发性白内障;
(3)黄斑出血和黄斑变性,导致永久性损害视力;
(4)玻璃体液化变性,诱发视网膜脱离;
(5)近视眼容易引起眼压升高导致青光眼。据统计高度近视眼30%有青光眼,造成视力渐渐丧失。
(6)斜视、弱视。如双眼近视度数相差大于度者,易引起度数深的眼外斜和弱视。
近视的并发症
视网膜脱离
是近视眼最常见的并发症。
由于近视眼眼轴伸长及眼内营养障碍,视网膜周边部常发生囊样变性、格子样变性等,变性区视网膜非常薄,极易发生穿孔,有的已经穿孔形成于性裂孔,再加上玻璃体液化、活动度增加,牵拉视网膜发生脱离。在视网膜脱离中,70%是近视眼。
白内障
近视眼眼内营养代谢不正常,使晶状体的囊膜通透性改变,晶状体营养障碍和代谢失常而逐渐发生混浊,视力逐渐减退产生并发性白内障。这种白内障发展缓慢,以核心混浊和后囊膜混浊为主。
黄斑出血和黄斑变性
近视眼眼部血液供应差,视网膜缺血,视网膜产生一种新生血管生长因子,这些因子使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生长,这些新生血管管壁极薄,极易破裂出血,出血后形成黄斑出血。出血吸收后,新生血管可再破裂、再出血,多次出血后局部形成短痕,致黄斑变性,黄斑变性永久性损害视力。
玻璃体液化变性
玻璃体是无色透明胶冻状。当近视眼眼球增大,玻璃体却不会再增加,所以玻璃体不能充填眼内全部空间,出现液化,活动度增加,混浊,引起眼前黑影,诱发视网膜脱离。
青光眼
近视眼眼房角处滤帘结构不正常,所以眼内的房水流出阻力较大,容易引起眼压升高。据统计高度近视眼30%有青光眼,这种青光眼会造成视力渐渐丧失。
近视眼并发症
1、玻璃体液化,混浊和后脱离:自觉症状较为多见的是飞蚊症,患者感到眼前有黑点飘动,好像蚊子飞动,它往往伴有眼前光芒,火星闪光等感觉,尤以高度近视眼较为明显。
2、晶体混浊。
3、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
4、青光眼: 有人用压平眼压计调查证明,高度近视眼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比正常人高6~8倍。
5、暗适应时间延长: 由于高度近视眼的色素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后必然影响视细胞的光化学的反应过程所致。
高度近视的几种并发症
1、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为77、1%。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视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矫正视力下降。近视度数越高,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率越高。
2、视网膜萎缩变性、出血和裂孔:由于眼轴变长,后巩膜葡萄肿等因素,高度近视患者容易出现视网膜变性、裂孔,引起出血和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
3、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发生率5%-40%。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引起出血,影响视力。
4、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青光眼:由于巩膜扩张和视网膜变性,高度近视患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机会比非高度近视着高7-8倍。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和青光眼的机会也比正常人高。
高度近视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还会给患者带来诸多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黄斑出血和黄斑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青光眼等,且度数越高,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严重的还会导致失明及眼球萎缩。
据烈、冲击性头部运动,如足球、篮球、跳水、举重、急刹车等,可能会造成视网膜脱离。饮食上如不加注意大量食用辛辣,喝酒会造成眼底黄斑部反复出血。
高度近视有很多并发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多多注意防护眼睛,为避免视网膜脱离,少做剧烈运动,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青光眼高发人群患者
40岁以上女性:由于40左右女性逐渐步入更年期,因此情绪上出现多变,而这些都是“青光眼性格”的表现,情绪变化幅度太大,容易导致眼压突然急剧升高,诱发急性青光眼。因此女性朋友在进入更年期其时定要学会控制情绪,平和处事、宽容待人。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不仅能防控青光眼,也能降低全身疾病的发病概率,有益于女性朋友的身心健康。
高度近视患者:青光眼是高度近视并发症之一,高度近视患者引发青光眼可能是因为近视性眼球扩大和视乳头的伸展导致了筛板和视乳头旁巩膜的薄化,高眼压压迫视神经,导致视神经逐步萎缩,视野随之逐渐丧失致盲。高度近视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同时定期到医院做全面的眼部检查可有效预防青光眼及其并发症的形成。
高度近视会失明吗
可能引起失明。
高度近视又被称为“病理性近视”,指的是近视度数超过600、伴有眼轴延长、眼底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性等,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屈光不正。
如果只是单纯的高度近视并不会导致失明,但是由于高度近视常常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视网膜脱离的几率相当大。因此,一旦发生视网膜脱离,视力会严重减退,治疗不及时的话就可能导致失明。
近视眼的并发症有哪些
1、玻璃体病变
近视眼有着特征性的玻璃体变化,由于眼轴延长,玻璃体腔增大,促使玻璃体发生进行性变性,从而相继发生液化,混浊及后脱离等,胶状玻璃体液化,正常网架结构破坏,留下空虚的光学间隙,原有薄纱样的纤维支架组织已不完整,时有点状,条状,块状或膜状混浊漂浮物,眼球运动时,这些游离物飘动更为明显,因而眼前似有蚊蝇飞动的现象,随着眼轴的不断伸长,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可出现一些空隙,空隙为淋巴液填充,从而形成玻璃体后脱离,后脱离在检眼镜下呈鱼嘴状,圆形或椭圆形,裂隙灯下切面呈带状,其后为透明液体,玻璃体脱离加上已变性和收缩的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而易引发视网膜脱离。
2、白内障
由于近视眼的眼内血液循环障碍及组织变性等异常,晶状体亦可受累,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混浊,混浊可为后极型,亦可呈核性,色棕黄,病程进展较慢,核性混浊者,因晶状体屈光力增加,可使近视程度一时性加深,晶状体手术时及手术后的合并症,近视眼较无近视眼者为多,除白内障外,近视眼亦有可能引发晶状体脱位。
3、青光眼
在近视患者中,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为正常人的6~8倍,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可疑青光眼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而在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近视眼占46.9%,通常多见于40岁以下及眼轴超过26.5mm者,患者可较早出现盲点,生理盲点亦较正常眼为大,眼压多为轻度升高,平均5.02kPa(37.74mmHg),房水流畅系数(C值)较低,压畅比(Po/C)较高,房水流量较低,角膜曲率较大,巩膜硬度系数(E值)偏低,前房较深,视盘边界模糊,色泽对比不明显,凹陷多不典型,但杯盘比多高于正常人,血管屈膝及移位现象不明显,皮质类固醇诱发试验的阳性率较高,有些变性近视眼伴有高眼压时,视盘边缘陡峭程度变大,且多先于视野改变及视盘凹陷扩大之前出现,由于病程缓慢,青光眼的征象多不明显,早期的异常多为近视眼的表现所混淆或掩盖(如常把青光眼视盘凹陷看作为近视眼的可能表现等),故变性近视眼伴发的青光眼常被漏诊,尤当常规采用压陷式(Schiötz眼压计)方法测定的眼压,多因近视眼的眼球壁变薄而偏低,因此近视眼测定眼压可采用压平眼压计,若用Schiötz眼压计,则应有巩膜硬度(E值)及矫正眼压(P0)记录,对于度数较高的近视眼,若出现难以解释的视力下降及屈光度短期内迅速加深情况,即应注意有无青光眼的可能,青光眼的存在可使近视眼的病理过程加快加重,从而引发更多的器质性与功能性的损害,变性近视眼与青光眼相互影响,可终致恶性循环:眼压升高,促使眼轴延长;而由于眼轴延长,脉络膜视网膜更趋变薄,微循环及血供均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视功能更易受到高眼压的损害,眼压作用应理解为既包括升高的眼压作用,亦包括眼压虽属正常,但承受眼压的组织薄弱,抗力低下,同样能引发病理改变,决定青光眼与决定近视眼的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的新近研究表明,两者间可能存在有遗传学上的更多联系。
4、黄斑病变
(1)黄斑出血:近视眼常见黄斑出血,发生率可达4.5%,好发年龄段为:20~30岁及>60岁,屈光度多>-8D,出血日久或反复出血者,可引起增殖性变化及色素病变,预后较差,严重影响视功能,多表现有视力明显下降,中心暗点及变视症等,出血不在中心凹时,视力虽可轻微降低,但时有相对暗点,中心凹出血者视力多明显下降,出血吸收后视力可缓慢回升,但难恢复原状,多留有变形视及比较暗点等异常,黄斑出血通常可分两型:
①单纯性黄斑出血,多见,在患者中约占62%,发病年龄较轻,出血范围可达0.25~1PD大小,中心凹处可有1个或几个出血斑,多居色素上皮层下,出血多时可达视网膜深层,血来自脉络膜毛细血管,为眼球向后极伸长对脉络膜毛细血管过度牵引所致,通常吸收需时2~3个月,不留痕迹,少数可因色素上皮萎缩而留下点状或线状缺损,反复出血者可引发漆裂纹样病变,出血亦提示近视眼可能正在发展。
②血管新生型黄斑出血,约占患者的32%,出血范围约为1/2~2/3视盘大小,伴有黄白色渗出斑及灰白色结构,荧光血管造影初期可呈点状及网状病灶,后期渗漏不断扩大,来自脉络膜的新生血管侵入Bruch膜,在视网膜深层可形成新生血管网,血浆渗漏可引起增殖反应,3~6个月后瘢痕化(出血吸收后留下纤维型瘢痕灶),此过程可能与老年性黄斑盘状变性的发生机制相同,但近视眼还伴有眼轴延长,Bruch膜及色素上皮层损伤。
黄斑出血可看作是Fuchs斑的病变之一,即Fuchs斑是因出血所致,与漆裂纹样病变之间可能存在有因果关系,漆裂纹样病变可导致黄斑出血,出血吸收后漆裂纹可增宽,且数量增多,有称黄斑出血者的97%可有漆裂纹病变(有些是当出血吸收后方被发现),黄斑色素性异常的早期亦可能曾有出血。
(2)黄斑变性:近视眼并发黄斑变性多见于60岁以后,由于营养黄斑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消失,或因黄斑区发生脉络膜血管闭塞,引起黄斑区神经上皮细胞的萎缩而终致变性(包括囊样变性及盘状变性等),可单独发生,亦可看作为整个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一部分。
(3)黄斑裂孔:黄斑区因长期营养障碍等病理改变,加上视网膜前膜牵引,在原有变性或瘢痕及视网膜-玻璃体粘连的基础上,发生裂孔,并由此引发视网膜脱离,女性及老年人较多,一般近视均>-8D,尤见于已有后葡萄肿者。
5、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是近视眼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8~10倍于其他人群,原发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中,近视眼所占比例可高达70%以上,多见于中,高度近视眼(-5D~-8D),多发年龄为21~30岁及51~60岁,引起视网膜脱离的病理基础是视网膜裂孔的形成,由于变性的玻璃体与有退行性变或囊样变性的视网膜粘连,在玻璃体长期不断牵引下,包括外力作用下,一些部位的变性视网膜被拉出裂孔或撕裂,液化的玻璃体可从此裂口处流入视网膜下,从而使视网膜隆起而脱离,视网膜变性多发生于赤道部及周边部,故裂孔亦多见于相应部位,尤为颞上象限(囊样变性即多见于此),裂孔以马蹄形(其上可有玻璃体盖)为主,但亦有呈圆形或椭圆形,早期由于变性玻璃体对视网膜牵引,可引起一些刺激征象,如闪光感等,继之多发生视野缺损及中心视力下降。
6、后巩膜葡萄肿
变性近视眼由于眼球自赤道部向后过度延伸,后极部巩膜明显变薄,发生局限性扩张,在眼内压的作用下,巩膜膨出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cleral staphyloma),其发生与屈光度的高低及眼轴的长短明显相关,Curtin报道在眼轴长为26.5~27.4mm者中,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占4%,而在轴长为33.5~36.6mm者中,可高达71.4%,按不同形态可将葡萄肿分为10型,包括复合型5种及原发型5种,如后极Ⅰ型,黄斑区Ⅱ型,视盘周Ⅲ型,视盘鼻侧Ⅳ型及视盘下方Ⅴ型等,眼底检查可见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大范围变薄,萎缩,边界不规则,多居视盘与黄斑之间,或局限于黄斑区,透光性强,血管清晰,色素游离,有者可同时伴有出血,或出现黄斑裂孔,视盘的位置亦有显著改变,后突的葡萄肿等于延长了眼轴,其底部比边缘部视网膜的屈光度要大,即近视较深,由此,亦可据以诊断后葡萄肿,亦有个别葡萄肿发生于视盘周围,葡萄肿可使视功能更显障碍,预后更差,1/3的患者矫正视力<0.1,致盲率较高。
7、弱视
由于近视眼的近视力一般正常,故发生弱视者较少,但>6D的近视眼却与远视眼有相同发病的机会,发生弱视可能的条件主要有单眼近视,近视性屈光参差,明显斜视及早年开始的高度近视眼。
8、斜视
近视眼由于调节与集合功能异常及相互关系失调,常伴有隐性外斜或显性外斜,可见于各种程度的近视眼,进行性发展,并多逐渐由隐性外斜变为显性外斜,好发于面型宽,眶距大及双眼屈光不等者,多种视功能,包括近视力,矫正远视力,集合及双眼同视功能早期多可正常,但随着外斜的发展,视功能亦渐现障碍,如集合功能受到影响,常可引发视疲劳,特别是近眼工作者,而当斜角过大时,可诱发废用性弱视及立体视觉功能丧失,有些近视眼由于眼肌平衡功能失调等原因,也有可能引发内斜视,早产儿高度近视眼,时有伴随内斜视者,在近视性内斜视中另有两种特殊类型:一种见于青年人,逐渐发生,视近与视远时的内斜视的表现不同,基本上属于共同性,另一种的近视程度较深(-15D~-20D),多逐渐发展与不断加重,被动牵引试验各方向均见受限,最终可出现固定性内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