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脏瓣膜手术有益心理健康
早期心脏瓣膜手术有益心理健康
一项新研究发现,患有严重心脏瓣膜缺陷的患者通过手术修复这个缺陷后,抑郁和焦虑症状减少。
这项研究包括了患有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当心脏的二尖瓣关闭不紧,血液逆流进入心脏时产生这种疾病,过去的研究表明,患有这种缺陷的患者有四分之一焦虑和抑郁程度升高。
该研究调查了131例进行手术解决这种问题的患者,并与62例未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比较,他们还与36位有健康心脏的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改善。
根据这项研究,未进行手术纠正他们的二尖瓣缺损患者并没有这种改善。
研究结果发表在《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的三月号。
研究人员还发现,即使在术前没有疲劳、呼吸急促等生理症状的患者中,手术后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得到改善。手术的类型——标准或微创——似乎没有差异。
“在无症状或无异常心脏功能的患者上进行的早期手术先前被视为对患者无直接利益,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来自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梅奥诊所的研究第一作者Maurice Enriquez-Sarano博士,在杂志的新闻稿上说。
“患有严重的瓣膜病的患者经常需要忍受疾病未治疗带来的心理后果。瓣膜疾病的消除减少这种痛苦,进一步支持了早期瓣膜修复的概念。”他补充说。
这一发现很重要,需要进一步调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Daniel Ullyot博士在伴随的评论中写道。
“我们需要知道,精神健康改善的持续时间是否能够超过术后6个月,以及手术的有利影响是否来自正常瓣膜功能的恢复或来自手术干预的其他一些效果。”他解释说。
心脏瓣膜病在手术的护理
一、饮食
心脏瓣膜病患者饮食须粗细荤素搭配,不可集中食用过多蔬菜或高脂食物,以免影响抗凝效果或增加心脏负担。但应增加营养、增加品种,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取。多食含钾的食物,如海产类、豆类、菌菇类和水果类,不要吃太咸的食物。
二、心理
有些患者起初病情相对较轻,手术成功,术后情绪比较稳定,对疾病也有了一段时间的了解,所以日常生活工作都能很快恢复过来;但是还有些患者起先病情就比较严重,手术后,由于先前被疾病长期折磨,身心受创比前者多,在生活上、饮食上及心理上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的指导,摆脱消极的情绪,帮助病人重建生活信心。
三、运动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并不意味着不做任何活动,学多人在手术后的活动量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提高了生活质量。适当的运动能提高患者的力量和耐力,从而使心肌收缩更有效率。有氧运动,例如散步,有用或者骑自行车,都能改善心血管状况。所以,有必要请医生根据你的身体情况,提供运动方面的建议。
心脏瓣膜介入手术的风险性
一概念
瓣膜成形术,即对损害的瓣膜进行修理。瓣膜成形术通常用于病变轻微的二尖瓣或三尖瓣,而对于于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变,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多选择瓣膜置换术。瓣膜成形术的主要方法如Key氏成形、DeVega成形以及利用C型环成形等方式。
二治疗种类
每一个瓣膜病人都应分清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不需任何治疗:患者无论是瓣膜狭窄,还是关闭不全,病变轻,心功能I级,左室径在正常范围,不需任何治疗,但需观察。
2、不能手术:有些手术对患者无益,甚至有害,就不应手术治疗。白塞氏综合征,主动脉瓣替换后可致瓣撕脱,不能手术,大动脉炎活动期,手术后可致瓣撕脱,应稳定后再手术,扩张性心肌病MI由于心脏扩张引起,手术对患者无帮助,也不宜手术。
3、择期手术:大多数病人属这类,心功能受损,但是经药物治疗可以缓解,这类病人手术效果好。
4、限期手术:心功能IV级,一般状况差、消瘦、恶液质,这种病人已到边缘状态,应术前住院系统治疗,待症状改善后,立即手术,否则会再度恶化,这种病人手术死亡率高。
5、急诊手术:瓣膜急性功能障碍,严重威胁生命,非急诊手术不可挽救患者生命。如:冠心病,急性乳头肌断裂,人工机械瓣功能障碍。
三风险
先说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严格来讲因为不需要开胸,相对来说风险小一点,因为它是在腿上插一根管子到心脏里面,成功率是相当高的,应该说是在98%以上。
外科手术的差异性就比较大,不同疾病不同程度的手术风险差异性就相对大一点。总体来讲,外科治疗的成功率在92%—97%,应该说成功率还是很高的,绝大多数病人都是可以安全渡过手术这一关的,现在医疗条件越来越好,药也越来越好,手术器械也越来越好,麻醉技术也越来越好,总体成功率越来越高。
看完上面的内容后,对于心脏瓣膜手术的治疗和风险就应该很清楚了,人老了就很容易犯心脏病,脑血管病,所以大家日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父母的身体健康,提前做好相关疾病知识的存储,不然等事情发生时就会不知所措,大家要认真看完心脏瓣膜手术的相关内容。
马凡氏综合征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有人主张应用男性激素及维生素,对胶原的形成和生长可能有利。对先天性心血管病变宜早期手术修复,对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者宜内科治疗。一旦确诊为合并有主动脉瘤或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则应视情况考虑手术治疗,因为药物是不能去除此病的。由于动脉瘤有破裂出血的危险,心脏瓣膜关闭不全也有致心衰死亡的危险,所以尽管手术有一定风险,专家们还是建议手术治疗。事实上,随着科技进步,目前手术成功率已在90%以上。若提示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马方综合征的手术治疗牵涉到很多学科,比如眼科,骨科,心脏外科和胸外科等,手术是救命,不能根治。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心脏和大血管的病变,常见主动脉夹层和瓣膜病变,手术方式是置换人工血管和心脏瓣膜,手术方式有很多种。鸡胸,漏斗胸,需外科矫治;眼科的问题主要是晶状体脱位或者半脱位,也可以手术治疗。总的来说,无特殊疗法,眼异常可进行相应的手术或药物治疗。主动脉病变时可服用普萘洛尔(心得安),使其心室排血和压力减低,减轻主动脉壁承受的冲击,因此,可延缓主动脉根部扩张的发展及防止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生对青春期前的女性患者,可服用雌激素及黄体酮以提前进入青春期,防止因生长过快造成脊柱侧弯畸形严重胸廓、脊柱畸形患者、中度主动脉瓣闭锁不全或主动脉根部明显扩张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风湿性心脏病换瓣后寿命
目前人工心脏瓣膜一共有两种,一种是机械瓣,另外一种是生物瓣,生物瓣主要是由动物的心包为材料制作而成的,优点就是术后不易发生血栓,做完手术以后接受3个月的抗凝治疗就可以了,以后不需要服用抗凝药,缺点就是寿命短,只能使用10年左右。机械瓣使用的时间则要长很多,寿命能够达到几十年,缺点就是患者做完手术以后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需要定期复查,以预防心脏血栓的形成。
现在国内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大多数采用的是机械瓣,换瓣膜手术容易发生抗凝以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抗凝药的用量不足会引起脑血栓、心肌梗死和动脉栓塞等等。另外一个是抗凝药用的太多会引发脑出血、尿血、便血等出血症状。要使得这些意外不出现就必须遵照医嘱,出院后半年内每2~4周去医院检查一次凝血酶原时间,并且把INR始终保持在2.5~3.5。在服用抗凝药期间一旦发现晕厥、一侧肢体无力或者皮下出血不止的症状的时候,应当及时检查INR,调整抗凝药用量。
心脏置换瓣膜手术患者生活中还应当注意的是,吃的一些药物和食物是会影响抗凝药物效果的,我们必须得注意,药物有阿司匹林、芬必得、抗生素和清热解毒类中药等,而食物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等,这些药物和食物都要少吃。
心脏瓣膜手术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第一,必须知道这个是姑息性的手术,手术以后心脏功能可以得到一定的恢复,比如原先动则气促 ,一般可以自己到外面去走走看看的。但是还是不能过于劳累。
置换的瓣膜一般都比你原先自然的心脏瓣膜小,所以相对也是有点狭窄的,而且因为机械瓣膜,必须留有一定的缝隙,造成轻微的关闭不全,也为瓣膜开闭提供一个动力。这个在随访时候不能以正常人的瓣膜情况对比。
2.因为你目前年轻,那么都是换机械瓣,术后终生要服用抗凝剂华法林,这个药物是有效剂量范围比较窄,而且个体差异大,并且有很多药物甚至饮食都可以干扰的,所以要求药物要看仔细,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饮食要比较固定,特别是绿叶蔬菜,因为饮食可以造成华法林剂量的影响的。
抗凝治疗中,要定期到医院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要用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来规范的)一般维持INR2.0到3.0之间,最好是2.5左右。
以上内容为我们介绍了心脏瓣膜手术后遗症的治疗方法,当我们再次出现了心脏瓣膜手术后遗症的情况就可以按照以上的方法很好的接受治疗,避免给我们身体带来不必要的威胁,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更快的恢复一个健康的身体。
如何治疗心脏瓣膜
人体的心脏如同一个动力血泵,
推动全身血液反复循环,维持各器官组织新阵陈代谢。心脏有四个瓣膜:主动脉瓣,二尖瓣,肮动脉瓣,三尖瓣。这些瓣膜如同一个个”单向活门”,保证血液循环向一定方向和通过一定流量。假如瓣膜因先天性畸形或后天性风湿,细菌感染发生病变,就会失去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通过血液受阻或返流,从而影响心脏”血泵”功能,久之,心脏肥大”泵衰竭”,威胁生命。心脏瓣膜病早期临床症状是悸,气促,易患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时出现浮肿,阵发性呼吸困难,肝大,尿少,心律不齐等。
轻度的先天性瓣膜病可观察,随访,早期的风湿瓣膜病也可药物治疗,一旦临床症状明显,心功能减退,就应考虑手术。瓣膜手术包括瓣膜交界分离术,瓣膜修补术和瓣膜置换术。对于先生性的瓣膜裂,瓣叶脱垂,才先人后己性退行性病变或轻度风湿性瓣膜关闭不全,修补手术常可成功地重建瓣膜功能,对于瓣膜畸形严重,或有增厚钙化,僵硬变,或细菌性赘生物,需要切除瓣膜,换置人工瓣。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人工瓣膜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人工材料(如硅胶,高分子聚合物等)制成的人工机械瓣,另一类是用同种或异种生物组织制成的生物组织瓣膜。机械瓣膜耐久性好,不易失效,但有血栓栓塞危险,需要长期服药抗凝,生物瓣膜不需抗凝治疗,血栓发生率低,但易退行性变,钙化,失效,故再次手术率较高。总之,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专家还在继续研究,努力寻找出一种既无血栓形成又不易损伤的完美人工心脏瓣膜。
换心脏瓣膜手术方法
1.机械瓣膜的工作原理,简单说就是一个单向阀门,和正常心脏瓣膜功能一样,只能允许血流一个方向流动。
根据你的描述以及手术情况考虑,术前你目前的心脏病是较重的, 这种换双瓣的可能还伴有三尖瓣成形,而心脏瓣膜病最常见病因是风湿性的,同时可能会伴有严重,或者一般的冠心病,不知道你母亲术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了没有,严重的冠心病需要同期手术治疗,或术前介入治疗,而一般的冠心病可能会随着时间逐渐加重。
猝死原因很多,如果非要纠结于瓣膜原因,一般是卡瓣的原因,但它已经工作了5年11个月了,几率很小, 卡瓣时会有症状发生的,不会没任何症状征兆的。还有就是心脏本身的问题,换瓣只是换了心脏损坏的阀门,但是心脏本身,比如功能,体积,心肌以及心血管的情况等等都无法改变,因此这种毫无征兆的去世多与自身长期病变相关。就比如车子轮子坏了,不能跑了,我们换了轮子,跑了几年后,发动机不行了,也不能跑了,但是不一定就是轮子不行了。
2.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采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或用生物组织制成的人工生物瓣膜替换的手术,简称换瓣。生物瓣中心血流,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血栓发生率低,不必终身抗凝,但其寿命问题至今未获得满意解决,多数患者面临二次手术;机械瓣具有较高的耐力和持久性等特性,临床应用广泛,但机械瓣最大的难题是患者必须终身抗凝且潜在易发血栓栓塞和出血的可能,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变。故出院后患者是否能做好自我管理,对提升生活质量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风湿性心脏病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怎么样
目前,手术有瓣膜修复和瓣膜置换两种方式。瓣膜成形术,即对损害的瓣膜进行修复,瓣膜修复手术保留自身的瓣膜结构,且不需要抗凝治疗,其远期效果和生活质量都很高。
瓣膜置换手术,即切除病变的瓣膜以人造心脏瓣膜代替。瓣膜置换术是指心脏瓣膜病人的心脏瓣膜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二尖瓣的瓣叶增厚、钙化、纤维化、腱索缩短、主动脉瓣的狭窄或丧失功能的关闭不全时,需要切除已遭病变破坏的瓣膜,然后将一种人工制成的机械瓣膜、生物瓣膜或同种的瓣膜通过手术缝合的方法,固定在原来的瓣膜的位置上,人工心脏瓣膜将完全替代原来心脏瓣膜的功能。
传统瓣膜手术,对人机体创伤较大,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疤痕,且体内有钢丝以固定胸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微创手术可以代替传统开刀手术。术中只要在胸壁打三个小孔,每个孔1.5厘米,能满足现代人的美观需求,不切开肌肉,不切开胸骨,术后疼痛轻,相对于传统的开刀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技术特点。目前临床应用广泛。
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手术有哪些
针对不同瓣膜以及是狭窄还是关闭不全手术方案略有不同。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案为人工瓣膜置换术。其他对于瓣膜狭窄者有瓣膜成形术以及球囊扩张术等,然而对于上述两种无法进行时仍采用人工瓣膜置换术。
如何治疗心脏瓣膜病
人体的心脏如同一个动力血泵,心脏有四个瓣膜:主动脉瓣,二尖瓣,肮动脉瓣,三尖瓣。这些瓣膜如同一个个”单向活门”,保证血液循环向一定方向和通过一定流量。假如瓣膜因先天性畸形或后天性风湿,细菌感染发生病变,就会失去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通过血液受阻或返流,从而影响心脏”血泵”功能,久之,心脏肥大”泵衰竭”,威胁生命。心脏瓣膜病早期临床症状是悸,气促,易患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时出现浮肿,阵发性呼吸困难,肝大,尿少,心律不齐等。
轻度的先天性瓣膜病可观察,随访,早期的风湿瓣膜病也可药物治疗,一旦临床症状明显,心功能减退,就应考虑手术。瓣膜手术包括瓣膜交界分离术,瓣膜修补术和瓣膜置换术。对于先生性的瓣膜裂,瓣叶脱垂,才先人后己性退行性病变或轻度风湿性瓣膜关闭不全,修补手术常可成功地重建瓣膜功能,对于瓣膜畸形严重,或有增厚钙化,僵硬变,或细菌性赘生物,需要切除瓣膜,换置人工瓣。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人工瓣膜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人工材料(如硅胶,高分子聚合物等)制成的人工机械瓣,另一类是用同种或异种生物组织制成的生物组织瓣膜。机械瓣膜耐久性好,不易失效,但有血栓栓塞危险,需要长期服药抗凝,生物瓣膜不需抗凝治疗,血栓发生率低,但易退行性变,钙化,失效,故再次手术率较高。总之,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专家还在继续研究,努力寻找出一种既无血栓形成又不易损伤的完美人工心脏瓣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