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寒灸什么穴位

胃寒灸什么穴位

1、胃寒艾灸哪些穴位

艾灸治疗胃寒:主要针对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2、治疗胃寒关键穴位

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中脘则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可治疗胃痛、恶心、腹胀等。内关则是宽胸解郁、行气止痛之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

腹部:可以使用4~6罐艾灸罐或4~6眼艾灸盒,基本上在上腹部全覆盖移动艾灸。肢体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艾灸罐来艾灸。

背部俞穴:也可以使用4~6罐艾灸罐或4~6眼艾灸盒,基本上在背俞穴全覆盖移动艾灸,每天轻者一次,每次40分钟;重症,每天一到两次,每次1个小时左右。时间不要拘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施灸的时间。

寒症无论是宫寒还是胃寒,都是遇寒则痛,遇热则舒,所以由于寒凝导致的胃病,应该说最适合艾灸了。

3、治胃寒的小偏方

3.1、鲜姜、白糖治胃寒痛:鲜姜500克(细末),白糖250克,腌在一起;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汤匙);坚持吃一个星期,一般都能见效;如没彻底好,再继续吃,直至好为止。

3.2、白酒烧鸡蛋治胃寒:二锅头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个鸡蛋,把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熟了,早晨空腹吃。轻者吃一、二次可愈。注意鸡蛋不加任何调料。

艾灸可以治疗口臭吗 胃强脾弱导致的口臭

这个类型的口臭是最为常见的。胃强脾弱者,胃口大但是脾虚导致无法完全消化吸收,胃中积食恶气上漫从口中泛出,导致口臭,可表现为寒湿证和湿热证两种。

艾灸位置:脾俞穴、命门穴、左阳池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依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

诸穴均可采用温和灸、隔姜灸或隔蒜灸。

如何判断:寒湿证者除了有口臭外,还有畏寒,便溏,喜热饮,舌体胖大,边有齿痕等临床表现。

艾灸位置:胃俞穴、腰俞穴、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依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

诸穴均可采用温和灸、隔姜灸或隔蒜灸。

如何判断:湿热证者除了有口臭外,还有口干喜冷饮,多梦,大便秘结,舌苔黄腻等临床表现。

胃痛艾灸哪个位置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取穴及操作:取足三里,中皖,胃俞,脾俞,按艾炷灸法常规操作,每穴灸5-7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解暑和胃,化湿止痛。

脾胃虚寒艾灸什么穴位

1、脾胃虚寒艾灸什么穴位呢

局部取穴:期门穴、章门穴。

背部取穴:肝腧穴、脾俞穴。

四肢取穴:丰隆穴、内关穴。

肝气淤滞,易腹胀,两胁胀,加灸:太冲穴。

肝郁脾虚,胖是虚胖,舌头大,肚子大在上腹,腹胀,拉稀、便秘交替,加灸:太白穴。

肝气郁滞时,丰隆加太冲;肝郁脾虚时,丰隆加太白。

2、脾胃虚寒艾灸有什么好处

艾灸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 痛、呕吐、呃逆、吞酸、食欲小振等有较好疗效。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 通调冲任、理气活血。神阙穴可主治上吐下泻,腹中虚冷、腹痛腹泻、肠鸣、小儿厌食、老人滑肠失禁、脱肛、水肿、臌胀、妇人宫寒不孕、巾风、霍乱、角反张、不省人事等症。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

艾灸属阳,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补肾固元防寒的作用。

脾胃虚寒,可以艾灸穴位。明代中医学家张景岳说,三焦痛症因寒者十居八九。他认为,寒则凝、温则通,胃脘痛虚寒证为多,治疗宜温通调补。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胃虚寒呢?平时胃痛隐隐,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特别容易腹泻不止、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的,多为脾胃虚寒之人。

头痛艾灸灸哪里最好

风寒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发病较急,头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寒,口不渴,苔薄白。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穴,凤池穴,太阳穴,合谷穴,列缺穴施灸。

艾灸功效: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痰浊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苔白腻。

艾灸取穴:患者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穴,风池穴,脾俞穴,胃俞穴,然后取仰卧位,取印堂,中脘穴,内关穴,丰隆穴施灸。

艾灸功效:化痰祛湿,通络止痛。

血虚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遇劳则重,舌淡苔薄白。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穴,心俞穴,脾俞穴,风池穴施灸。

艾灸功效:补益心脾,养血止痛。

肾虚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酸腿软,神疲乏力,遗精,妇女带下,舌红少苔。

艾灸取穴:患者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风池,肝俞,肾俞穴,然后仰卧位,取关元,三阴交,太溪穴施灸。

功效:滋阴养肾,通络止痛。



胃疼艾灸3大养生穴位止痛效果强大

由于人们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很多人时常会出现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胃部毛病。胃痛怎么办?中医认为,胃痛患者,艾灸中脘穴、内关、足三里穴等3大养生穴位,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中医学认为,胃痛多由过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积于中,阳气被遏;或饮食不节,中焦失运,内蕴湿热,气机阻滞;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滞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内结,不通则痛,久痛伤胃络等因致气机不畅,从而胃脘疼痛。气机运化失常,“不通则痛”是发病的核心。艾灸治疗胃痛时,取中脘穴、内关、足三里穴。

艾灸治胃痛的方法

令患者取舒适体位选准穴位后,术者一手拇食中如持笔写字状,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距离约1寸左右,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皮肤为度。温和灸15~20分钟。按先左后右,左内关→左足三里→中脘→右内关→右足三里→左内关的顺序,每日一次,15次一疗程。

艾灸以上3大养生穴位,具有疏肝理气、温胃散寒、调补脾气、健中和肠之功效。操作方法简便、易学,有胃痛的朋友不妨试试。

胃疼艾灸有用吗 寒邪客胃型胃疼

症状:胃疼爆发,畏寒喜暖,局部热敷寒减,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紧。

施灸方法:艾灸穴位要有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的时间要短,火力要壮而短促,使穴下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可用艾柱或艾条灸,每穴可灸3-7壮,艾条灸可用温和灸灸15-20分钟。

施灸穴位:中脘,内关,足三里,上脘,下脘。

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痛艾灸取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主治胃痛,呕吐,胸胁胀痛等症。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和胃调中,祛湿消积,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翻胃吐食,饮食不下,肠鸣腹痛等症。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艾灸功效:理气和胃,化湿降逆。主治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症。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左右各一个。艾灸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艾灸该穴可以使肠胃蠕动有利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

寒邪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证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胃热炽盛证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冬天艾灸腿的好处 六大腿部穴位要常灸

生血和活血化淤的要穴

增强脾胃的运化生血能力,脾胃差、体虚必灸!

健脾益血,通调肝脾肾三经,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清热生气,滋阴益肾

引血归源,引火下行,阴阳不调、体寒易上火,都可灸它!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肝气瘀滞者必灸!

如果您在头面部、腰腹部穴位灸量较大时,日常一定别忘了灸腿部的穴位,可在上述穴位中取一两个施灸。可先灸上面的穴位,再灸腿上的穴位,也可以同时灸。

艾灸可以治疗胃痛吗

艾灸可以治疗胃痛吗可以治疗胃痛,中医一般都是属于养生,治疗胃痛是一个长久的事情,而不是像西医那么明显一个疗程立马见效。

胃痛艾灸的好处中医认为,胃痛主要与脾,胃有关,病位在胃,而及于脾,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这些原因最终会引起脾胃之气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艾灸上述两个个穴位,可以疏通运行不畅的脾胃之气,而中脘穴是胃气于腹部的穴位,艾灸这个穴位更增强了疏通的力量,从而达到减轻胃痛的作用。

胃痛艾灸取穴脾俞穴

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

胃俞穴

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

中脘穴

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寒邪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证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胃热炽盛证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暑湿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取足三里,中皖,胃俞,脾俞,按艾炷灸法常规操作,每穴灸5-7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解暑和胃,化湿止痛。

胃痛注意事项1.如果是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并且伴随刀割样的疼痛,疼痛朝肋部或背部放射,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把急性胰腺炎当胃痛误诊。

2.治疗胃痛期间要保持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3.如果胃痛发作时,身边没有艾条,艾炷,不妨让患者趴着,在其背部到太阳穴附近,找到一个压痛点,用拇指一下下的往下按压,坚持按压2-3分钟,疼痛能慢慢止住。

相关推荐

帮你改善手脚冰凉的方式

属阳,配合火。法是利用艾绒在体表穴位上的烧灼,借助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腧穴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透达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保健法是自古以来的防病之术,对于肢体寒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艾以下穴位,帮助你温通经脉,改善虚寒体质。 足三里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有“若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法。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花,疮”,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不干”因此而来。

中医教你缓解胃痛好方法

中医认为胃痛大致可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四种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热湿三邪,其中寒邪犯胃导致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又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现外,还伴有胃部怕冷、喝冷水疼痛加重 、喝温水则缓解,以及随气候寒热变化等典型表现。所以,临床上一般采取温胃散寒、通经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艾操作简单、 临床疗效显著,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多用于少腹冷痛、行经腹痛、宫寒不孕等证。 具体做法是:将艾条一端点燃,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穴位两侧,右手拿起艾条后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腹

小儿发烧腹泻能艾

1、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法:采用艾卷温和法,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2、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法:采用艾条温和法,每穴5分钟;也可用艾炷,每穴3~5壮。 3、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法:神阙穴采用隔盐或隔姜法,每次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

胃炎什么穴位

中医学认为,胃痛多由过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积于中,阳气被遏;或饮食不节,中焦失运,内蕴湿热,气机阻滞;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滞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内结,不通则痛,久痛伤胃络等因致气机不畅,从而胃脘疼痛。气机运化失常,“不通则痛”是发病的核心。艾治疗胃痛时,取中脘穴、内关、足三里穴。 令患者取舒适体位选准穴位后,术者一手拇食中如持笔写字状,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距离约1寸左右,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皮肤为度。温和15

对痔疮有好处吗 艾哪个部位最祛湿

具有一定祛湿作用,可通过艾以下部位缓解体内湿气: 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脚踝上侧26-27cm左右,与胫骨前缘大概两中指的距离,艾此穴可以化痰祛湿,治疗头痛、头晕的情况。 关元穴位于肚脐下方三寸,约10cm处,艾关元穴驱寒祛湿,具有祛湿以及培本固元等作用。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的外侧,外膝眼下3寸约10cm左右的位置,按压有酸痛感,艾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脾胃、疏风化湿。

呃逆艾哪里 胃中寒冷致呃逆艾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或渴饮热饮,舌苔白等。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艾取穴:主穴取胃俞,膈俞,上脘;配穴取足三里之以温胃散寒。 施方法: 1.温和: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用凡士林涂抹施穴位,上置小艾炷

呕吐艾哪里图解 脾胃虚弱型呕吐

主要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或稍觉劳倦,即困惫乏力,眩晕呕吐,喜暖恶寒,面白肢冷,便溏,舌淡。 艾疗法: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神阙,关元,脾俞,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神阙,关元,于俯卧位加就脾俞,肾俞穴。 艾手法:同上述艾手法一致。 艾功效: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胃病艾疗法

中医学认为,胃痛多由过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积于中,阳气被遏;或饮食不节,中焦失运,内蕴湿热,气机阻滞;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滞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内结,不通则痛,久痛伤胃络等因致气机不畅,从而胃脘疼痛。气机运化失常,“不通则痛”是发病的核心。 1、艾治疗胃病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2、艾治疗胃病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者能忍受的最大

哪里治胃病 艾治胃病疗法

取穴操作:取中皖,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神厥。按艾炷无瘢痕法常规施术,每次选3穴,每穴每次酒5-20壮,每日或隔日疗一次。 功效: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取穴操作:取足三里,中皖,胃俞,脾俞穴,按艾炷法常规操作,每穴5-7壮,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功效:解暑和胃,化湿止痛。 取穴操作:取中皖,关元,两穴均以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至2/3时,易炷再燃,一般7-19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取穴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上述穴位分2日施,每穴3炷。 功效:清热止

腹泻针按摩改善

治疗腹泻的拔罐疗法: 1、患者取仰卧位,用口径6cm的中型火罐于肚脐窝处(相当于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拔一罐,一般隔一天或隔四天一次,往往1-3次即可减轻或者痊愈。适用于大便溏薄、次数多,或为清冷之灰白色稀便,或为完谷不化之稀便。 2、取穴:①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②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下巨虚。按俞穴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取上述两组腧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一次,进行拔罐治疗。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 拔罐法需注意,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