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诊断类风湿的7大步骤

诊断类风湿的7大步骤

想要诊断类风湿都有哪几个步骤:

1、血象: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增多为活动期表现。血沉加快。嗜酸细胞增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伴严重全身性并发症的象征。

2、高粘滞综合征:类风湿因子IgM和IgG复合物均可形成粘性聚集物,引起高粘滞综合征。

3、类风湿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中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类风湿因子,有IgM、IgG和IgA类风湿因子。

4、X线检查:关节X线片可见到关节面模糊,有侵蚀性损害。在疾病早期近关节处骨质疏松,软组织肿胀,骨质有侵蚀现象。晚期关节软骨坏死可使关节间隙变狭窄及纤维化。

5、C-反应蛋白(C-RP):也称丙种反应性蛋白,正常为阴性。类风湿病早期和急性风湿热期,血清中可达33毫克/升,其阳性率为80%~90%。

6、免疫球蛋白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测定,与年龄、病情、季节及用药情况等有关。一般在病程早期或伴有明显的血管炎患者,IgM增高较明显;病程中期以后增高,且病情重、病程长;年龄增加,IgG的增高更为明显,甚至高于正常值的1~2倍。

7、血沉: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绝大多数病人血沉均加快。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血沉的快慢与类风湿病变的活动程度常相一致,轻度活动者20毫米~40毫米/小时;中度活动者40毫米~80毫米/小时;高度活动者>80毫米/小时。

想要诊断类风湿都有哪几个步骤?以上就是一些诊断类风湿的方法,希望可以给大家了解病情带来帮助。

生活中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是什么

怕冷:病人手指对寒冷格外敏感,一遇冷水很轻易发白、发紫、麻痹、蚁走感甚至疼痛。这是由于指端动脉遇冷易于痉挛,医学上称其雷诺氏现象。

肌萎:类风湿病人早期即往往具有指骨肌肉萎缩,与肿大的近侧指间关节形成医学上所谓的梭状豆菱茄状改变。

色沉:在病变指间关节的背侧,往往见有色素沉着而发暗褐(黑)色。与此同时,局部皮肤可呈角化而增厚。

对称:类风湿关节炎指关节损害的突出特点为两手呈对称性。有时早期仅见中指近

类风湿的诊断:

一、关节影像检查:可以准确的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在病情发作时,患者的关节会受到明显的损伤,而且不同的发病时期,患者的关节受损情况会有所不同,所以通过关节影像检查可以准确的判断类风湿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x线检查有助于关节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亦能随访了解关节病变的演变,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其他尚有关节ct、mri、同位素等检查。这也是类风湿的诊断方法之一。

二、滑液检查: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在类风湿患者发病期,滑液会表现出与之对应的病变特点,因此,滑液检查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的诊断方法。滑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关节滑膜炎症,特别是在滑液中找到尿酸盐结晶或滑膜细菌培养阳性则分别有助于痛风或化脓性关节炎的确诊。这也是类风湿的诊断之一。

三、自身抗体:可以有效的判断出患者的病情。通常情况下,想要诊断类风湿,在临床上常用的自身抗体有:抗核抗谱、类类风湿因子、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抗磷脂抗体,对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有很大的作用。

如何诊断风湿病

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的风湿病患者正在逐渐增多,其中以老年患者朋友居多。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既是发现确诊并进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给各位朋友介绍一下风湿病的诊断方法。

怎么去诊断类风湿呢:

第一、类风湿因子阳性。

第二、肿胀关节呈对称性,皮下类风湿结节。

第三、掌指近端指间、腕关节中至少1个肿胀积液,也就是有肿胀或积液。

第四、关节受累常是对称性的,最常侵犯的关节依次为腕、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跖趾关节、膝、踝、肘,其次侵犯肩、髋关节等。

第五、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患者晨起后感到手指僵硬,手不能握紧拳头,晨僵时间越长表明病情越重。

第六、X片改变:在化验室检查上,类风湿患者检查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只占类风湿的70%左右,但类风湿因子阳性也不能判定,一定就是类风湿.大约有5%的正常健康人或老人类风湿因子也可出现阳性。如果类风湿因子是阳性结果,要进一步检查类风湿因子的滴度,滴度越高越有诊断意义。

相信各位朋友听了以上有关专家就风湿病一些常见的诊断方法的详细介绍对与风湿病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有选择一个正确的诊断方法才能够对病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以便尽快康复。

如何判定类风湿关节炎

在化验室检查上,类风湿患者检查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只占类风湿的70%左右,但类风湿因子阳性也不能判定,一定就是类风湿.大约有5%的正常健康人,或老人类风湿因子也可出现阳性,如果类风湿因子是阳性结果,要进一步检查类风湿因子的滴度,滴度越高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也越准确。

掌指近端指间、腕关节中至少1个肿胀积液,也就是有肿胀或积液。关节受累常是对称性的,最常侵犯的关节依次为腕、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跖趾关节、膝、踝、肘,其次侵犯肩、髋关节等。这些用来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是非常有用的。

近侧指间关节呈梭状肿大,最为常见。其次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髋关节等;关节附近肌肉僵硬和萎缩。出现关节肿大和疼痛,逐渐为对称性多关节痛。患者自身症状反应也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患者应该详细准确的与医生讲述自身的症状。

上面为大家总结的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判定标准,相信大家已经了解的比较详细了,一旦确诊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要给自己太大的精神压力,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所说的治疗方案进行,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疾病不会恶化,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锻炼。

治类风湿关节炎不一定都要用激素

很多人以为,关节痛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就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阴性就可排除类风湿关节炎。其实并非如此。类风湿因子并非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除了类风湿关节炎外,其他一些常见的风湿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也常常出现。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肝炎等也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甚至正常人也有4%阳性。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为60%左右,所以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是否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一定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能仅凭类风湿因子。

现在,类风湿关节炎已不是不治之症,只要能早期诊断,抓紧时机进行积极正确的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可以保持关节不变形,生活工作都不受影响。目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是抗风湿药,而不是激素,仅有少数患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需要酌情考虑。

风湿需要做哪些检查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可能查不出类风湿因子或其他抗体,仅有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升高。但以下检查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有临床意义:

1、血常规:约3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病情活动期血小板升高。少数情况下有白细胞降低,如Felty综合征。

2、急性时相反应物: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活动期血沉增快及C反应蛋白升高,病情缓解时可恢复正常。

3、类风湿因子(RF):75%~85%的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并表现出与病情相关的关节外症状。

4、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CPA):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

5、滑液检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液一般呈炎性特点,白细胞总数可达(10~10000)×10/L,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6、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X线检查、B超。

以上是可以检查自己是否患上类风湿的检查,希望大家因此对类风湿的检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小编也要提醒大家,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常作息,方可以更好地调养身体。

怎么预防关节疼 诊断查因子做X光检查不可少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滑膜持续炎症和关节软骨及骨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查因子、做X光检查不可少。

1.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就没问题。

2.如果类风湿因子(RF)呈阴性,还得做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FA)、抗 类风湿关节炎-33、抗Sa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检测,这些鉴别诊断指标,可帮助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3.做X线检查,如果无异常而症状持续,还应做核磁共振(MRI)或者关节超声检查,有可能发现早期滑膜炎改变。

一旦确诊是“类风关”,就得治疗,治疗早期应尽早使用抗风湿药物,其中甲氨蝶呤仍然是首选;推荐使用小剂量激素、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方案要具体考虑是否备孕、怀孕、哺乳等,具体怎么治需遵医嘱。

如何判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阳性是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依据,其阳性率大约在80%左右,而另外20%左右的类风湿必还将有关节炎则测不出类风湿因子。因此,类风湿因子阴性,不能作为否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依据。

那么,类风湿因子阳性的人也不能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的一个绝对依据。健康人群中,5-10%的人可以测出类风湿因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阳性率也有所增加,如老年人的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达15-20%

除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外,其他许多疾病也可能出现阳性改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眼干燥综合征、各种肝病、结核、慢性气管炎、痛风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均可不同程度地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

相关推荐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依据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广泛的诊断标准是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主要是以下几点: (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5)有皮下结节。 (6)手的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血清类风湿因子含量升高。 有上述7项中4项者即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具体是否能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请咨询医生意见。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以关节表现为主,患病人群主要为女性群体,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需要引起关注。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可参考以下7项标准: 1、晨僵。晨僵至少一小时以上,并持续6周以上。 2、关节肿胀。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胀,持续6周以上时间。 3、对称性关节肿胀,时间持续6周以上。 4、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时间持续6周以上。 5、患者手部有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放射学改变。 6、患者皮下有类风湿结节。 7、血清类风湿因子呈阳性。 具备以上症状4

类风湿诊断

RA的诊断标准、分期、功能及活动性的判断:1.RA的诊断标准(1)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如下≥4条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可以确诊RA。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受累(≥6周)。③手关节(腕、MCP或PIP关节)受累(≥6周)。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⑤有类风湿皮下结节。⑥X线片改变。⑦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2)2010年ACR/EULAR关于RA新的分类标准总得分6分以上可确诊RA。

白癜风诊断步骤有哪些呢

一、通过症状观察 白癜风的初步诊断就是主要的通过白癜风的症状来判断,初发时为点状或片状色素减退斑,一片或数片,因黑色素未脱失且呈淡白色,与正常皮肤分界不十分清楚并且皮损逐渐发展扩大,黑色素脱失,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呈乳白色或瓷白色,大小不等,形状不定,可为圆形,椭圆形,地图形等。患者可自行观察白癜风的症状,来进行诊断。 二、通过经验专家的诊断观察 白癜风的诊断是治疗的前提,白癜风的白斑与很多皮肤病症状类似,所以很容易造成误诊,通过有经验医生的观察,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一些类似皮肤病进行区分,可以很好的避免白

类风湿患者为什么会晨僵

类风湿性关节炎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 国外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时将晨僵的时间定为l小时以上,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一概而论,如国内一些专家结合我国自身的环境因素等情况,认为超过0.5小时以上也有意义。晨僵时间越长,表明病情越重,或正处于进展活动的时期。经治疗后晨僵时间缩短,刚表示治

类风湿因子高就一定是类风湿病么

但凭化验是不能确诊的.要结合临床症状来判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为主,能引起肢体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不但侵犯关节和腱鞘滑膜,也常常累及其他器官,本病早期疼痛剧烈, 祖国医学将其归入“痛痹”,范畴.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与生俱在的疾病,其特点是:病情复杂病程长,好发部位为对称性手足小关节,继而全身大小关节相继病变,女性多见。其症状:早期有疲惫无力,食欲减退,肌肉酸痛,手足麻木,继而关节疼痛,发僵,局部体温升高,肌萎缩,倦有不规则发热,体重下降,最后关节活动受限,或发生半脱位畸形

类风湿诊断

RA的诊断标准、分期、功能及活动性的判断: 1.RA的诊断标准 (1)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如下≥4条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可以确诊RA。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受累(≥6周)。③手关节(腕、MCP或PIP关节)受累(≥6周)。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⑤有类风湿皮下结节。⑥X线片改变。⑦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 (2)2010年ACR/EULAR关于RA新的分类标准 总得分6分以上可确诊RA。

血沉高是类风湿

血沉高并不一定是类风湿。血沉是一个炎症指标,引起血沉高的原因很多,像一些感冒、咳嗽、发烧、拉肚子等都可以出现血沉的升高。 但是对于类风湿关节的患者来说,我们可以结合他的症状和血沉的高低来判断类风湿的病情,血沉高还是有临床意义的。

类风湿的鉴别诊断

骨关节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过程大多缓慢。手、膝、髋及脊柱关节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关节较少受累。病情通常随活动而加重或因休息而减轻。晨僵时间多小于半小时。双手受累时查体可见Heberden和Bouchard结节,膝关节可触及摩擦感。不伴有皮下结节及血管炎等关节外表现。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少数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阳性。 银屑病关节炎 银屑病关节炎的多关节炎型和类风湿关节炎很相似。但本病患者有特征性银屑疹或指甲病变,或伴有银屑病家族史。常累及远端指间关节,早期多为非对称性分布,血清类风湿因子等抗体为阴性

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方法

风湿患者在生活中非常关注临床医学对风湿的治疗。我们如何了解风湿临床对风湿的作用?下面就让专家介绍一些关于风湿诊断方法。 1滑液检查: 外观呈混浊的草黄色浆液,粘稠度降低,粘蛋白凝固不全,可见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细胞。对类风湿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2血沉: 即红细胞沉降率(ESR),可作为判断炎症活动度的可靠指标,其升降与类风湿的活动度相一致,也可作为判定疗效及诊断的指标。 正常值: 儿童80mm/1h 。风湿病人的血沉增快可不受抗风湿药治疗的影响,这一点可与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后血沉迅速下降)相区别。关节肿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