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症状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症状
1.急性胃肠炎 潜伏期约1~2 天,症状多较轻,低热或不发热,腹泻呈水样稀便,有腹痛而无里急后重,个别患者腹泻严重类似霍乱。2 岁以下儿童可表现为痢疾样症状。大部分病例经2~5 天自愈,重症可持续1~2 周。
2.外伤感染 因皮肤伤口接触河水、污泥而感染。轻者仅有局部溃疡,重者可发生蜂窝织炎。
3.败血症 患者有严重慢性疾病时,本菌可由伤口或肠道侵入血流。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败血症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坏死性肌炎、内眼病变和迁徙性脓肿等。
4.其他感染 本菌偶可引起术后感染、尿路感染、褥疮感染、胆囊炎、腹膜炎、肺炎、脑膜炎、坏死性肌炎和骨髓炎等。
蜂窝织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医学指出:引起蜂窝织炎这种疾病的原因是病原菌,病原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以由厌氧性或腐败性细菌由外界侵入皮下组织所致。也可由其他局部化脓性感染直接扩散而来。或由淋巴或血行感染所引起。
化脓性链球菌(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是浅表性蜂窝织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播散性感染的发生是由于病原体产生的链激酶,脱氧核糖核酸酶和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成分而形成的,致使炎症难以控制和局限化。由B,C,D或G组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者较少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偶尔产生浅表性蜂窝织炎,典型者不像由链球菌引起的那么广泛,且通常与开放的伤口或皮肤脓肿有关。其他病原菌导致浅表性蜂窝织炎很少见,主要为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一般在特殊情况下)。在粒细胞减少,糖尿病性足部溃疡或严重组织缺血时,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杆菌,绿脓假单胞菌)可引起蜂窝织炎。被动物咬伤后可由特殊的细菌引起蜂窝织炎,尤其来源于狗和猫的出血败血性巴斯德菌感染。在淡水中浸渍损伤可导致亲水气单胞菌性蜂窝织炎,在温热的盐水中创伤弧菌可引起蜂窝织炎。
小儿腹泻病是怎么引起的
1.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 寒冷季节的小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其次有诺如病毒、星状病毒、科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 ① 致腹泻大肠杆菌 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及粘附-聚集性大肠杆菌。②弯曲菌 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属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型3种,95%~99%弯曲菌肠炎是由胎儿弯曲菌及空肠弯曲菌引起的。③其他 包括耶尔森菌,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3)真菌 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婴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4)寄生虫 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2)肠道外感染
有时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亦可产生腹泻症状,即症状性腹泻。年龄越小越多见。腹泻不严重,大便性状改变轻微,为稀糊便,含少许黏液,无大量水分及脓血,大便次数略增多,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中耳炎等,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腹泻症状渐消失。
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常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腹泻。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一方面使肠道有害菌,耐药金葡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绿脓杆菌等大量繁殖,另一方面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微生态失衡而出现腹泻,大便的性状与细菌侵袭的部位有关,病情可轻可重。
2.非感染因素
(1)饮食护理不当 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喂养不定时、不适当或以淀粉类食品为主食,或饮食中脂肪过多以及断奶后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均能引起轻~中度腹泻(消化不良)。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由于口渴,吸乳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均易诱发腹泻。大便为稀薄或蛋花汤样,无脓血和酸臭味,如不及时控制,易并发肠道感染。
(2)过敏性腹泻 如对牛奶或大豆制品过敏而引起的腹泻。
(3)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肠道对糖的吸收不良引起腹泻。
(4)气候因素 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以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
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与相关毒力因子关系密切。目前已发现的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有外毒 素、蛋白酶、S层、菌毛、转铁蛋白和外膜蛋白等,然而更多的研究报道认为,嗜水气单胞菌所产生的外毒素才是重要的致病因子,已确定的外毒素有气胞溶素(aerolysin)、溶血素(hemolysin)、溶血毒素(hemolytictoxin)和细胞毒性肠毒素(cytolyticen2terotoxin)等[15]。由于基因的多态性,其外毒素的基因差异也很大,但其生物学活性相似,而且基因结构有非常高的同源性,可以认为是一种毒素基因。在国内,涂小林等[16]取嗜水气单胞菌产生的溶血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3个英文词的第一字母,命名为HEC毒素,国际上逐渐公认外毒素名称为气胞溶素(即Aer毒素)[17]。 Aer毒素是单个分子的多肽,分子量约为52.5kDa,具有溶血性、肠毒素毒性和细胞毒性,抗胰酶,不耐热,在霍乱抗毒素中和实验中不产生交叉作用,对Vero、Hela等细胞有明显的毒性。Aer毒素的肠毒性机制与霍乱毒素相似,Aer毒素结合到肠上皮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导致细胞内ATP转化为cAMP
嗜水气单胞菌生物学介绍
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在水温14.0~40.5℃范围内都可繁殖,以28.0~30.0℃ 为最适温度。PH值在6~11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27;嗜水气单胞菌可在含盐量0‰~4‰的水生存,最适盐度为0.5‰。
嗜水气单胞菌可以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如:溶血素、组织毒素、坏死毒素、肠毒素和蛋白酶等。从实际病例分析,可推断其主要通过肠道感染,能否感染取决于菌体对鱼肠道组织粘附力的强弱,粘附力的强弱又与菌株和鱼的种类有关,通常具有高粘附力的嗜水气单胞菌株才能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 出血病病因的模型可以描述为:嗜水气单胞菌侵入鱼体后,先在肠道内增殖,再经门动脉循环进入肝脏、肾脏及其它组织,引起肝脏、肾脏等器官以及血液病变,继而出现全身症状。
目前,在生产中发现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暴发性出血病较多,因嗜水气单胞菌的自清型很多,况且感染的对象不同,所以症状也各异。如白鲢暴发性出血病、甲鱼败血病、黄鳝出血病、鳗鲡红鳍病等。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当环境骤变,水质恶化时,常会与其它菌(如温和产气单胞菌、弧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疾病一般病势较猛,多为恶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
嗜水气单胞菌生态习性
两端钝圆,直形或略弯,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杆菌,单个或成对排列,长约0. 5~1. 0μm。极端单鞭毛,有运动力,无荚膜,不产生芽孢,兼性厌氧,有运动。
刚从病灶上分离的病原菌常两个相连。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28 ℃培养24 h 后的菌落为光滑、微凸、圆整、无色或淡黄色,有特殊芳香气味。菌落大小因培养时间温度而异,小如针尖,大的直径可达2~3mm ,不产生色素。在血琼脂上生长旺盛,某些菌株即使在10 ℃也可产生清晰的β2溶血带,在有氧及厌氧环境做CAMP 试验均为阳性。[4]
生存环境
pH值在6~11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27。
嗜水气单胞菌可在含盐量0‰~4‰的水生存,最适盐度为0.5‰。
繁殖
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0~40.5℃范围内都可繁殖,以28.0~30.0℃ 为最适温度。
夏秋季有利于嗜水气单胞菌的繁殖,在条件适合时,15~20min为一个繁殖周期。
革兰氏菌的危害
许多与人类健康和生产相关的重要病原菌都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如能引起肠道疾病的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及其各类型致病株、传染病霍乱的病原体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诱发伤口感染的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和鼠疫的病原体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引发痢疾常见的志贺氏痢疾杆菌(Shigella?dysenteriae),水产养殖上引起病害的大部分病原菌,如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等,其中不少都是人-畜-鱼共患菌。
革兰氏阳性杆菌感染发病率有所升高。该类感染包括无芽孢革兰氏阳性菌李斯特菌、放线菌、棒状杆菌、红斑丹毒丝菌及产芽孢革兰氏阳性菌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细菌感染。
解析海兔的功效与作用
1、抗细菌、病毒作用
海兔卵中含有糖蛋白(aplysianin)E,它对大肠杆菌、鑫黄色葡萄球菌的IC50分别为0.40μg/ml和0.13μg/ml,还对阴沟肠杆菌、肺炎杆菌、鼠伤寒杆菌、粘质沙雷菌、嗜水气单胞菌等革兰阳性、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它对细胞壁合成、细菌转运系统无明显影响,抑菌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弱DNA和RNA合成等代谢作用来实现的。黑反映纹海兔(A.dactylomela)中的海兔烯素(dactylene)对革兰阳性细菌和藤黄11叠菌亦有抗菌活性。7μg/ml的海兔宁A可使枯草杆菌的生长抑制50%。
从海兔(A.dactylomela)中分离开出的化合物能抑制单纯疱疹病毒I和水疱性口炎病毒。
2、抗肿瘤作用
海兔宁E含量达2-114μg/ml时,可溶解肿瘤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海兔(A.dactylomela)提取物可抑制离体肿瘤。14μg/ml的海兔宁A可使鼠MM46癌细胞溶解50%。
海兔(A.dactylomela)消化腺的四氯化碳溶剂组分、氯仿溶剂组分有明显的细胞素性,ED50分别为 2.4μg/mlt 1.1μ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