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瘤的诊断
神经瘤的诊断
诊断依据
1.瘤体多数位于肢体,腋窝,也可位于锁骨上,颈等部位。
2.位于肢体上瘤全呈梭形,其神经干支配的肢体远侧常有麻木,疼痛,感觉过敏等症状。
3.压迫瘤体也可引起麻痛。
神经纤维瘤病如何诊断
1.定性诊断
(1)病史和家族史: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规则遗传,仔细询问可发现家族患病者。
(2)临床特征:疣状性增生,皮下梭形的神经瘤,丛状神经瘤,色素沉着是本病四大特征。
(3)实验室检查:常染色体异常,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2.分型诊断
(1)1型NF:具备以下标准中的2项或多项可诊断。
①6个或6个以上的咖啡斑,其大小为:青春期前最大直径为5cm,成人则最大直径为15cm。
②2个或多个任何类型的神经纤维瘤或1个丛状神经纤维瘤。
③腋部和鼠蹊部雀斑。
④视神经胶质瘤。
⑤2个或多个Lisch结节。
⑥明显的骨损害如伴发或不伴发假性骨关节病的蝶部发育异常和长骨皮质变薄。
⑦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姊妹、子女)患本病。
(2)2型NF:诊断需具备以下标准中的任一条。
①CT或MRI:证实有双侧听神经肿瘤。
②一级亲属中患2型神经纤维瘤或以下肿瘤,如单侧听神经瘤或以下肿瘤(神经纤维瘤、脑膜瘤、神经胶质瘤、神经鞘瘤或幼年性后囊晶状体混浊)中的2个。
3.中医 认为本病多因先天素质缺陷,或劳伤肺气,腠理不密,外邪所搏,气血不和,阻滞经络而发于肌肤。
神经纤维瘤的诊断与鉴别
神经纤维瘤的诊断
(一)辅助检查:X线平片可见各种骨骼畸形;椎管造影、CT及MRI可发现中枢神经肿瘤。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听神经瘤有较大诊断价值。基因分析可确定NFI和NFⅡ类型。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①NFI诊断标准(美国NIH,1987):6个或6个以上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前最大直径>5mm,青春期后>15mm;腋窝和腹股沟区雀斑;2个或2个以上神经纤维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一级亲属中有NFI患者;2个或2以上Lisch结节;骨损害;
②NFⅡ诊断标准:影像学确诊双侧听神经瘤,一级亲属患NFⅡ伴一侧听神经瘤,或伴神经纤维瘤、脑脊膜瘤、胶质瘤、Schwann细胞瘤中的两种,青少年后囊下晶状体浑浊。
2、鉴别诊断:
应与结节性硬化、脊髓空洞症、骨纤维结构不良综合征局部软组织蔓状血管瘤鉴别。
神经纤维瘤的诊断有什么
关于神经纤维瘤的诊断你了解吗?神经纤维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系外胚层和中胚层组织发生障碍所致。神经纤维瘤病是显性遗传引起的一种神经外胚叶异常!下面看下神经纤维瘤的诊断:
神经纤维瘤的诊断
一辅助检查:X线平片可见各种骨骼畸形;椎管造影、CT及MRI可发现中枢神经肿瘤。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听神经瘤有较大诊断价值。基因分析可确定NFI和NFⅡ类型。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①NFI诊断标准美国NIH,1987:6个或6个以上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前最大直径>5mm,青春期后>15mm;腋窝和腹股沟区雀斑;2个或2个以上神经纤维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一级亲属中有NFI患者;2个或2以上Lisch结节;骨损害;
②NFⅡ诊断标准:影像学确诊双侧听神经瘤,一级亲属患NFⅡ伴一侧听神经瘤,或伴神经纤维瘤、脑脊膜瘤、胶质瘤、Schwann细胞瘤中的两种,青少年后囊下晶状体浑浊。
2、鉴别诊断:
应与结节性硬化、脊髓空洞症、骨纤维结构不良综合征局部软组织蔓状血管瘤鉴别。
看了以上介绍你对神经纤维瘤的诊断有了了解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专家说,神经纤维瘤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有了身体不适请立即去正规医院治疗!
神经纤维瘤的诊断
1.NFI诊断标准(美国NIH,1987)
6个或6个以上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前最大直径>5mm,青春期后>15mm;腋窝和腹股沟区雀斑;2个或2个以上神经纤维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一级亲属中有NFI患者;2个或2以上Lisch结节;骨损害。
2.NFⅡ诊断标准
影像学确诊双侧听神经瘤,一级亲属患NFⅡ伴一侧听神经瘤,或伴神经纤维瘤、脑(脊)膜瘤、胶质瘤、Schwann细胞瘤中的两种,青少年后囊下晶状体浑浊。
神经纤维瘤病无法彻底治愈。听神经瘤、视神经瘤等颅内及椎管内肿瘤可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用放疗,癫痫发作者可用抗癫痫药治疗。怀孕可加速听神经瘤的生长。Ketotifen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治疗30~40个月,部分病人瘙痒和局部压痛症状可缓解。
神经纤维瘤的诊断
1.NFI诊断标准(美国NIH,1987)
6个或6个以上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前最大直径>5mm,青春期后>15mm;腋窝和腹股沟区雀斑;2个或2个以上神经纤维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一级亲属中有NFI患者;2个或2以上Lisch结节;骨损害。
2.NFⅡ诊断标准
影像学确诊双侧听神经瘤,一级亲属患NFⅡ伴一侧听神经瘤,或伴神经纤维瘤、脑(脊)膜瘤、胶质瘤、Schwann细胞瘤中的两种,青少年后囊下晶状体浑浊。
鉴别诊断
应与结节性硬化、脊髓空洞症、骨纤维结构不良综合征、局部软组织蔓状血管瘤等相鉴别。
胶质瘤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如果出现了胶质瘤的症状,患者一定要尽早通过有效的方法去诊断胶质瘤,而诊断的方法有哪些呢?可能很多读者对这个问题都有疑问,那么在此我们就来为您介绍一下胶质瘤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胶质瘤的诊断标准具体有以下几点:
1、 颅骨平片:常规颅骨X线平片在脑瘤诊断中的作用有限,可显示骨质吸收、蝶鞍扩大提示垂体腺瘤或“空蝶鞍”;也可见到颅盖的溶骨或成股性转移和其他肿瘤,如脑膜瘤、脊索瘤、听神经瘤、副鼻窦肿瘤引起的颅骨改变;颅内的异常钙化。
2、 头颅CT检查:CT是筛选和诊断颅内肿瘤的基本工具之一。
3、 核磁共振MRI:在显示正常闹解剖方面,MRI优于以前的任何技术,MRI要比CT能更早地发现垂体的微腺瘤,是早期发现颅内小肿瘤、血管畸形的手段之一。
4、 脑血管造影DSA检查:MRI和CT扫描减少了血管造影的应用,但血管造影仍可用于观察肿瘤的供血和引流血管的情况,另外可栓塞肿瘤供血血管,以利于手术治疗。
以上就是关于胶质瘤的诊断标准的介绍,希望让你能有所了解。同时胶质瘤除了要选择科学的诊断方法以外,还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治疗。
淋巴肿瘤诊断方法是什么呢
【淋巴瘤诊断方法一】血象。早期一般无特别,贫血见于晚期或合并溶血性贫血者。白细胞除骨髓受累之外一般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霍奇金病常见。
【淋巴瘤诊断方法二】骨髓象。骨髓未受淋巴瘤侵犯之前,一般无异常。
【淋巴瘤诊断方法三】生化检查。血沉加快提示病情处于活动;病情进展时血清铜及铁蛋白升高,缓解期则下降;锌与之相反。硷性磷酸酶升高可能有肝或骨骼受累。肝受累者同时可伴有5-核苷酸酶升高。高钙血症提示有骨侵犯,
【淋巴瘤诊断方法四】免疫学异常。霍奇金病患者对结核菌素和其他刺激原反应性降低,体外淋巴细胞转化率减低,其程度与疾病的进展有关。
【淋巴瘤诊断方法五】活体组织检查。为肯定诊断所不可少的检查方法。一般应选择下颈部或腋部的淋巴结。
【淋巴瘤诊断方法六】纵隔镜检查。纵隔镜可经胸膜外进入纵隔作活检,比较简便安全。
【淋巴瘤诊断方法七】CT、核磁共振和声象图检查。可发现胸内、腹膜后、肠系膜之淋巴结病变及肝脾病变。
【淋巴瘤诊断方法八】剖腹检查。可明确脾、肝及腹腔内淋巴结是否受累,为采用放射治疗,确定照射野所必不可少的(病理分期)。如同时作脾切除,还可以避免因脾区放疗对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
听神经瘤容易与面神经瘤混淆
生活中听神经瘤较常见,面神经瘤发病率较低,所以有时候它们之间会产生混淆,如何去鉴别听神经瘤应和面神经瘤呢?本文就做一下简单的介绍:面神经瘤少见,它可发生于面神经从脑干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任何部位,发生在桥小脑角(CPA)和内听道(IAC)内时,其临床表现酷似听神经瘤。面神经瘤的临床特征有赖于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尽管有急性面瘫和波动性面瘫病例的报道,但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仍是缓慢的进行性面神经麻痹。感音神经性耳聋、眩晕、耳鸣可能是位于CPA和IAC内肿瘤的临床症状。此外尚有舌前2/3味觉障碍、面部抽搐、眼干口干等症状。
当面神经瘤生长在CPA或IAC内时,面神经麻痹不常见。MRI和CT不能鉴别位于CPA或IAC内的面、听神经瘤。有听神经瘤的一些症状、面部轻瘫或瘫痪面部痉挛和味觉障碍等,应考虑面神经瘤的可能。
耳鸣有可能是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约占颅内肿瘤的7%。听力损失、耳鸣、眩晕和不稳定感是其早期症状。其他症状在肿瘤长大压迫大脑时才出现。早期诊断依靠MRI和听力学检查,包括脑干诱发电位。小的肿瘤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以免损伤面神经;大的肿瘤需广泛手术切除。
听神经瘤的早期表现主要为单侧、持续性、顽固性耳鸣,并且治疗效果不明显,久之听力下降。这是肿瘤压迫神经引起的刺激症状,与普通耳鸣很难鉴别。因此,许多听神经瘤病人早期去耳鼻喉科看病查不出病因,被认为是一般的听力衰退,或老年性耳聋。曾有一病人耳鸣三十年直至失聪才来就诊,诊断结果为听神经瘤。
中年耳鸣者应考虑到听神经瘤的可能性。早期治疗面神经保留率高,而且听神经可以完全保留。目前影像学发展比较迅速,尤其是CT、核磁技术都已成为诊断听神经瘤的可靠手段。
听神经瘤的治疗目标主要有四种,一是部分切除肿瘤,二是完全切除肿瘤,三是全切肿瘤并保留面、听神经功能,四是阻止肿瘤生长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然,最理想的治疗目的是肿瘤全切,并保留面神经和听神经。
听神经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在内耳听道内或内耳听道区前庭神经鞘膜,约占颅内肿瘤的10%,约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该病多发于30-50岁的中年人,一般不会转化为恶性肿瘤。
听神经瘤必须要手术治疗吗
听神经瘤是良性肿瘤,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是最直接,疗效最好的。但是有很多人惧怕手术,还有一个就是担心术后的并发症,这是大家惧怕的。但其实手术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处理得好,完全可以达到治愈。
听神经瘤尽可能采用手术完全切除,但有的患者尽管接受手术全切,由于肿瘤太贴近神经而导致一些并发症,如面神经损伤后导致的眼睑闭合不全、暴露性角膜炎、不同程度的眼干、口眼歪斜等等。有的患者将保留面神经摆在第一位,不同意手术全切,因而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这就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相适应的治疗方案,力争做到全切肿物并且保留面、听神经功能。
对于听神经瘤的复发问题,通过随访真正做到全切除的病例,包括内听道内的肿物全切除,极少发现复发。不过不全切的病人则有可能会复发。
对于听神经瘤,屈延主任主张一定要早期发现,像耳鸣的病人,早期到医院去查,如果有听神经瘤,那我们就及早处理了。所以我们的体会就是如果这个瘤越小,发现得越早,保留听力的机会就越大。
听力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听力,那我们就是无声世界,那是很可怕的事情。伴有耳鸣和听力下降的中年人千万不要忽视这些看似不严重的症状,很可能就是听神经瘤的先兆。如果耳鸣在耳鼻喉科查不出病因,治疗不见效,则应尽早去神经外科做进一步检查。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将大大提高听神经瘤的治疗效果,面、听神经的保留率将提高。
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
最终的诊断依赖于术后的病理,但同时也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其他的辅助检查结果。
生化检查
将近90%的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其血液或尿液里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多巴胺,高香草酸、香草扁桃酸)的浓度较正常人群有显著升高。
影像检查
另外一个检测神经母细胞瘤的手段是间位腆代苄胍扫描。该检查的分子机理为,间位腆代苄胍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类似物(analog),并可被交感神经元所摄取。当间位腆代苄胍与放射性物质如碘-131或者是碘-123耦联后,即可作为放射性药物而用于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以及疗效监测。碘-123的半衰期为13小时,常作为检测的优选手段;碘-131的半衰期为8天,其在大剂量使用时,可作为治疗复发以及顽固性神经母细胞瘤。
免疫组化学检查
显微镜下,神经母细胞瘤呈现为蓝染的小圆形细胞,菊花形排列。肿瘤细胞围绕神经毡呈菊花形排列,与其他的肿瘤(如视神经母细胞瘤)围绕血管呈菊花形排列有所不同。其他还有一些神经母细胞瘤所特异的免疫组化染色,用以与其他肿瘤(尤因肉瘤,淋巴瘤等)进行鉴别诊断。
关于听神经瘤的鉴别诊断
病理:
3/4起源于上前庭神经,少数起自蜗神经,起源于Schwann细胞。
听神经鞘瘤有完整包膜,表面大多光滑,有时可略呈结节状,其形状和大小根据肿瘤的生长情况而定。肿瘤的实质部分色泽灰黄至灰红色,质硬而脆,病理组织学上有Antoni A型(细胞排列紧密,间质较少)及Antoni B型(细胞分布松散,间质占优势)两种类型。
肿瘤的主要血供来自小脑前下动脉,此血管在接近肿瘤处分出一支进入肿瘤包膜,并分成若干小枝进入肿瘤组织。其他有基底动脉分出的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分支至肿瘤。小听神经鞘瘤时与其密切相关的血管则为小脑前下动脉。与小脑相接触的表面亦接受来自小脑表面的动脉供血。其静脉回流主要通过岩静脉进入岩上窦。
鉴别诊断:
(1)胆脂瘤或脑膜瘤:胆脂瘤和脑膜瘤位于桥小脑角区,多不累及内耳道,偶尔可部分进入内耳道内,但CT上内耳道多无扩大;MRI上胆脂瘤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扫描无明显强化,而脑膜瘤多呈半球形等T1等T2信号肿块,增强后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并伴有脑膜“尾征”,与听神经瘤不难鉴别。
(2)面神经瘤:面神经瘤位于内耳道的前上象限,内耳道前上壁骨质可见破坏,形成沟通内耳道-面神经管迷路段的肿块;薄层MRI或MR水成像有助于显示肿瘤在内耳道内的起源神经。而听神经瘤多向内耳道口生长,较大时延伸至桥小脑角区形成内耳道-桥小脑角区肿块,但不累及面神经管迷路段。两者在MRI上的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无明显差别。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内耳道骨质受压,不同程度扩大;当肿瘤较大时,内耳道可明显扩大呈“喇叭口状”改变,肿瘤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少数呈高密度。由于肿瘤与脑组织密度相近, CT平扫软组织窗也不易显示,位于内听道口区,强化明显。在观察内耳道时不但要注意内耳道大小,还要观察形态改变,有时仅表现为形态改变,应结合横断面和冠状面图像,分别观察左右侧骨质是否对称。
(2)MRI: T1加权像上呈略低或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Antoni A区明显强化,Antoni B区强化不明显。第四脑室受压变形,脑干及小脑亦变形移位,脑积水表现。
经常使用手机易患听神经瘤
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鞘,是一典型的神经鞘瘤,由于没有神经本身参与,故恰当称谓应为:听神经鞘瘤,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好发于中年人,高峰在3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听神经瘤多源于第Ⅷ脑神经内耳道段,亦可发自内耳道口神经鞘膜起始处或内耳道底,听神经瘤极少真正发自听神经,而多来自前庭上神经,其次为前庭下神经,一般为单侧,两侧同时发生者较少,肿瘤外观呈灰红色,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质底视脂肪性变与囊变的有无和程度的差异而软硬不同。
据瑞典的一项研究指出,使用手机10年以上会增加患良性听神经瘤的危险。患病危险集中在头部经常贴着话机的一侧,使用手机未超过10年的人尚未发现有这种情况。
研究报告说:“研究开始的时候,只有模拟手机的使用超过了10年,因此我们无法确定这一结果是只限于模拟电话,还是数字手机(GSM)长期使用也会有同样的结果。”
医学院说:“共有150名听神经瘤患者和600名健康人参与了这项研究。在接受诊断前使用手机至少有10年的人患听神经瘤的几率增加了近1倍。在把头部经常贴着话机一侧的因素考虑进来后,我们发现,这一侧患病的危险增加了近4倍,而另一侧的患病几率是正常的。”
神经鞘瘤的诊断
有典型桥小脑角综合征和内耳道扩大者,即可确诊。但多已发展到相当大的程度。为了降低手术死亡率、病残率,提高全切除率,提高面、耳蜗神经的保留率,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耳鸣和听力进行性减退的患者,除进行一般神经系统检查外,尚需做下列检查。
1.岩骨平片:听神经鞘瘤在岩骨平片上的主要表现为内耳道扩大,可通过前后位、汤氏位及斯氏位来显示。两侧内耳道的宽度相差lmm为可疑;若内耳道的顶或底有骨侵蚀,或内耳孔后唇有骨侵蚀,两侧内耳道的形态不对称,即有诊断意义。
2.CT扫描:大于1.5~2cm的听神经鞘瘤用对比剂强化扫描均能发现,尚能显示脑池和第4脑室的变形与移位,不必再做其他放射学检查。但小于1.5~2cm者则难以发现,可采用大剂量对比剂强化后,用重叠扫描技术,以5mm厚度和半速扫描的方法进行,可发现0.6cm的肿瘤。
3.脑脊液检查:2cm以内者蛋白定量多属正常,大于2cm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