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各种胰岛素注射时间

​各种胰岛素注射时间

理想的基础胰岛素应该是作用持续稳定的基础胰岛素,作用时间足够长,至少需要12~24小时,这样患者可每天注射1~2次。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人胰岛素(NPH)、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理想的餐时胰岛素应该在注射后即开始起效,患者可在进餐前即刻进行注射。因通常进食后血糖会有升高,因而餐时胰岛素应该有一个作用峰以调节这部分升高的血糖,然后迅速恢复基础状态。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是理想的餐时胰岛素,短效人胰岛素也属于餐时胰岛素,但较前达峰慢、持续时间较长。

为兼顾患者对基础和餐时血糖控制的需求,将短效胰岛素或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和中效胰岛素混合形成预混胰岛素。例如将25%的赖脯胰岛素(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与75%的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中效)混合,将50%的赖脯胰岛素与50% 的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混合,或将30%的人胰岛素(短效)与70%的精蛋白锌人胰岛素(中效)混合等。

不同胰岛素有不同的注射时间:超短效胰岛素及其预混制剂须在餐前即刻注射;短效胰岛素或其预混制剂则必须在餐前30分钟注射;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一般在睡前注射。

胰岛素的注射方法有哪些

1、胰岛素注射方法:选择注射部位,用酒精棉球消毒注射部位皮肤。注射时用一只手轻轻捏起注射部位2~3厘米宽的皮肤,并引起轻微疼痛,另一手握胰岛素注射器,将针头以45°~90°角快速刺入注射部位,推注药液,然后放松提起的皮肤。体瘦者和儿童以45°角进针注射,体胖者以90°角注射。注射后迅速拔出针头,拔针时不能改变方向,用干净棉球压迫注射部位5~8秒,但不要揉。整个注射过程,保持肌肉放松。若单次注射剂量大于40u,分两次注射 在同一部位注射最好间隔1月以上。

2、注射器的重复使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重复使用会使针头出现毛刺、倒钩,增加注射时的疼痛,所以最好不要重复使用。如经济条件差可重复使用,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只能本人重复使用。(2)注射器在不使用时一定要盖上针帽。(3)除了干净的皮肤及胰岛素瓶塞外,不要让针头接触任何其他物品,否则需更换。(4)针头弯了或钝了后不应再用。(5)不要用酒精擦拭针头。(6)尽量减少重复使用次数,反复使用不要超过10次或3天。

3、减轻注射时疼痛的技巧:(1)胰岛素需放至室温下;(2)待消毒皮肤的酒精挥发;(3)注射器中无气泡;(4)进针要快;(5)进针和拔针时别改变方向;(6)肌肉放松;(7)更换注射部位;(8)尽量减少注射器重复使用次数。

以上就是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很多人因为在使用胰岛素的注射的时候,没有按照正确的注射方法,反而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的胰岛素的注射方法是错误的,还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病情,所以有需要的患者,一定把以上的方法学会。

胰岛素的副作用

胰岛素注射不得不知的副作用

疼痛

胰岛素注射引起的疼痛是很轻微的。注射产生的疼痛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疼痛与注射部位相关,其中腹部注射疼痛最轻,注射方便,不用宽衣脱裤,最适合冬季和外出工作时注射;②如果在某次注射时,疼痛明显,有可能是针头碰到了皮下神经,应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③进针速度过慢、针头久用变钝、精神紧张等因素也可加重疼痛。

皮肤感染

严重感染少见,但注射部位起“红点”较常见,与皮肤不洁、注射时无菌操作不严有关。

皮下淤血

由注射时损伤皮下毛细血管引起,淤血未吸收前不要在此注射。一般在一周后可自行吸收,不用专门处理。

脂肪垫

由于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可刺激皮下脂肪增生肥大,形成脂肪垫或结节,如在脂肪垫部位注射胰岛素,将影响其吸收。

体重增加

注射胰岛素后常引起腹部肥胖,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见。Ⅱ型糖尿病患者用人胰岛素加服二甲双胍降糖药,可减轻肥胖。

胰岛素抗药性

常见于肥胖、胰岛素用量偏大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无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每日胰岛素用量大于200单位、持续48小时以上者可以确诊为胰岛素抗药性。

胰岛素外溢

当胰岛素注射完毕拔针时,针眼会有少量胰岛素流出,导致胰岛素用量不准。使用诺和笔注射时,此种情况较常见。正确方法是:注射时捏起皮肤,以45度角进针,若用量较大,可分次注射,量小可一次注入。注射完毕等待1分钟后再拨针,就不会出现胰岛素外溢的现象。

儿童糖尿病治疗

小儿糖尿病和普通糖尿病一样,是一种长期性疾病,只能通过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正确的饮食习惯对病情加以控制。

小儿糖尿病治疗目的是消除糖尿病症状,避免或减少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产生,维持儿童正常生长和性发育,解除患儿心理障碍和防止中晚期并发症出现。在药物应用上,小儿糖尿病以注射胰岛素为主。注射时间放在进食前15-30分钟,注射量按照医生嘱咐调整。

一般来说,医生要根据患儿前一些日子注射的胰岛素剂量、每天的饮食、尿糖情况,制定出这几天的胰岛素注射剂量和饮食要求。所以,家长一定要帮助记好患儿每天的饮食情况、每次的胰岛素注射量和注射前患儿的尿糖情况,定期到医院复查,将这些记录提供给医生,以便进一步指导治疗。

由于小儿糖尿病是一种终生伴随的疾病,它的治疗是长期的,所以应有计划地在胳膊、大腿、臀部、腹部等处交替注射胰岛素。若固定一处注射,时间久了会出现皮下硬结、凹陷,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影响治疗效果。

病情控制后,糖尿患儿和健康儿童一样,可以上学、参加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等)。运动对糖尿患儿有益处,但在运动前应适当加食,避免发生低血糖。一旦出现心慌、头晕、出冷汗或颤抖等低血糖情况,要立即进食或饮淡糖水。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是什么

腹部是胰岛素注射优先选择的部位,腹部的胰岛素吸收率达到100%,吸收速度较快且皮下组织较肥厚,能减少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最容易进行自我注射。注射部位在脐周3厘米以外。

手臂的皮下层较薄,注射时必须捏起皮肤注射,因此不方便自我注射,可由他人协助注射。手臂皮下组织的胰岛素吸收率为85%,吸收速度较快。

大腿较适合进行自我注射,皮下层很薄,要捏起皮肤注射,皮下组织的胰岛素吸收率为70%,吸收速度慢。注意大腿内侧有较多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不适宜注射。

臀部皮下层最厚,注射时可不捏起皮肤。由于臀部的胰岛素吸收率低、吸收速度慢,较少使用,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

另外,注射部位参与运动时会加快胰岛素的作用,打球或跑步前不应在手臂和大腿注射,以免过快吸收引起低血糖。腹部注射一般不受四肢运动影响。还要注意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两次注射部位要距离2厘米,并尽量避免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糖尿病的阶段治疗模式

1、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很好理解,就是不用药物进行治疗,主要是患者要注意日常生活事项。患者必须尽可能避免摄入可能导致血液中血糖升高的物质,例如糖、高脂肪食品、淀粉类食品和酒精类饮品;患者同时应该通过各种努力降低血糖,例如食用有助于降低体重的特殊食品,每天运动至少三十分钟。肌肉运动消耗糖分,有助于降低血糖。

2、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

第二个阶段是进行药物治疗,是通过必要的药物对病情进行治疗。

3、胰岛素的注射

第三阶段是注射胰岛素如果药物治疗没有效果,血糖值居高不下,就需要进入治疗的第三个阶段:注射胰岛素。由病人自己直接注射胰岛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可怕的想法,但是这种恐惧感通常会很快消失。注射胰岛素所用的针头极为纤细,注射时几乎没有痛感。在过去几十年间,胰岛素注射疗法实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最初患者必须根据医生开具的胰岛素注射量调整自己的饮食;现在经过良好培训的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饮食、运动等)调整胰岛素的注射量。

糖尿病该如何治疗

一、药物治疗: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二、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和超强抗氧化剂如(注射用硫辛酸、口服虾青素等)有望出现较长时间的蜜月期,胰岛素注射不会有成瘾和依赖性。

(1)注射胰岛素是糖尿病人应该掌握的一项“技术”。除了注射外,部位的选择也很关键,因为合适的注射部位不仅能减少注射的危险,还有助于胰岛素的吸收。

(2)腹部:是应优先选择的部位,因为腹部的皮下脂肪较厚,可减少注射至肌肉层的危险,捏起腹部皮肤最容易,同时又是吸收胰岛素最快的部位。应在肚脐两侧旁开 3~4指的距离外注射,越往身体两侧皮下层越薄,越容易扎至肌肉层。这个部位最适合注射短效胰岛素或与中效混合搭配的胰岛素。

(3)大腿外侧:只能由前面或外侧面进行大腿注射,内侧有较多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不宜注射。注射大腿时一定要捏起皮肤或使用超细超短型(5毫米)笔用针头。

(4)上臂外侧四分之一部分:此处是最不适合自我注射的部位,因为上臂皮下组织较薄,易注射至肌肉层:自我注射时无法自己捏起皮肤。必须注射上臂时,建议使用超细超短型笔用针头(5毫米)或由医护人员及家人协助注射。

(5)臀部:臀部适合注射中、长效胰岛素(例如睡前注射的中效胰岛素),因为臀部的皮下层较厚,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慢,这样更能很好地控制空腹血糖,同时又无需捏起皮肤也无肌肉注射风险。

注射时间

(1)快(短)效胰岛素:餐前1/2h,3~4次/d酮症酸中毒。

(2)中效效胰岛素 :早餐或加晚餐前1h,1~2次/d。

(3)慢(长)效胰岛素:早餐或晚餐前1h,1次/d。

三、手术治疗

糖尿病治疗可依靠胃转流手术。

(1)先把胃断开,越胖,越少留。

(2)把小肠断开,胰岛素抵抗越重,断点离胃越远,当然体重下降的也越厉害,因此要根据两方面的情况权衡。

(3)把远端的肠管和胃连接在一起。

(4)把小肠的近端栽在远端小肠上,近端的肠管里有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肝脏分泌的胆汁,是负责脂肪和肉类的消化的。

注射胰岛素时的注意事项

胰岛素是常用的一种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药剂。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在使用胰岛素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下面给大家介绍注射胰岛素时的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1、为保证将胰岛素注射至皮下,若使用较长的笔用针头或胰岛素注射器注射时必须捏起皮肤并以45度角注射。大多数成人使用胰岛素笔注射时,无需捏皮,直接注射即可。另外,将活塞完全推压到底后,针头应在皮肤内停留10秒钟,先拔出针头再松开皮褶。

2、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包括腹部、大腿外侧、手臂外侧1/4处和臀部,这些部位利于胰岛素吸收且神经分布较少。不同胰岛素因起效时间的差异,注射部位应有所选择。例如:短效胰岛素注射部位首选腹部;中效胰岛素首选大腿和臀部;预混胰岛素及类似物在早餐前注射首选腹部,晚上则首选大腿或臀部,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3、吃饭时注射。吃饭时注射胰岛素是很普遍的,而且主要是速效胰岛素。速效胰岛素的特点是:打开了常规胰岛素的六聚体形式,而成为单体结构,注射后不需要再分离成单体的过程,吸收快,起效时间短。进餐时不需提前注射,而注射后必须立即进食,否则可能出现低血糖。

4、由于胰岛素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会导致皮下硬结,降低该部位的胰岛素吸收率,进而使得血糖不稳。因此,平时的注射一定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大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小轮换”。“大轮换”是指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注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另一种是按照左边一次,右边一次的方法;而“小轮换”则要求与上次的注射点距离约1手指宽度,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5、患者在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应遵守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否则多次使用会造成针尖钝化,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甚至出现将针头留置在体内的意外。

6、饭后注射。有些病人的情况比较适合于饭后注射。比如1型糖尿病患者,当餐前血糖较低,在2.8~3.9mmol/L时,可改在餐后注射胰岛素,同时适当多进食;使用速效胰岛素者,也可在餐后注射。

7、用完的针头不能随意丢弃,必须放入加盖的硬壳容器中,以免造成污染。

什么原因造成低血糖

低血糖症状常见的有心悸、多汗、手抖、烦躁、抽搐以至昏迷等,引起低血糖的原因有,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对胰岛素量的吸收不一致,时多时少,以至发生低血糖。那么呢?引起低血糖的原因有,注射胰岛素后没有按时进餐;或因食欲不佳,没有吃够规定的饮食量。临时性体力活动量过大,没有预先减少胰岛素剂量或临时增加饮食量。注射时不小心,把胰岛素注射到皮下小静脉中。脆性糖尿病患者在病情不稳定期间,易出现低血糖。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用量过大是引起低血糖的原因的主要原因,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优降糖、美吡达、达美康等)与保泰松、阿斯匹林、磺胺药、心得安、吗啡、异烟肼等药物同时服用时,均可加强降血糖作用引起低血糖。糖尿病性肾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体内药物潴留时间延长,促使低血糖发生。糖尿病患者妊娠早期或刚分娩后数小时内。自觉或不自觉的低血糖反应及低血糖昏迷,均会引起反应性高血糖,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之久,此时胰岛素用量过大,更易发生低血糖,使血糖不稳定程度加重。引起低血糖的原因还有胰岛素用量过大或病情好转后未及时减少其剂量,使用混合胰岛素时,长、短效胰岛素剂量的比例不当,长效胰岛素比例过大,易出现夜间低血糖。

相关推荐

胰岛素注射的注意事项

胰岛素常用来治疗血糖过高的患者,注射胰岛素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项: 合理选择注射部位 常用注射部位有腹部(离脐5厘米以外的区域)、双上臂外侧、臀部及大腿外侧。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由快至慢,依次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如果偶尔吃饭时间提前,则选腹部注射;如果推迟,则选臀部注射。此外,局部运动可以加快吸收,如果要参加锻炼,应避免在上臂和大腿上注射,以免因肢体运动,加速对胰岛素的吸收,导致运动后低血糖。此外,要经常变换注射部位,两次注射位置间隔在2厘米以上。不宜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以尽量减少组织损伤、肿胀和皮下脂

儿童糖尿病与成人糖尿病有什么不同

1、儿童的胰岛β细胞严重损伤: 成人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也就是病人胰岛能分泌胰岛素但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引起的。成人糖尿病胰岛β细胞还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 儿童糖尿病则远不相同。其发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损伤,使患儿体内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引起的。当90%以上的胰岛β细胞受到损伤时,才会出现糖尿病的临床症状。 2、起病急,症状典型: 成人糖尿病起病多较缓慢,而且轻症糖尿病患者多无明显的症状或者仅有糖尿病典型症状中的1~2项。还有些糖尿病人以皮肤感染如疖肿或皮肤搔痒等症状为首发症状。通过定期健康

胰岛素的十大副作用

一号拦路虎:疼痛 从未注射过胰岛素的患者朋友,可能一想到那明晃晃的针头,就开始紧张、腿肚子发软了。注射胰岛素会产生疼痛感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您如果询问一百个注射过胰岛素的病友,恐怕有九十九个都会告诉您:注射胰岛素的疼痛感非常轻微!由于胰岛素针比其他注射针细小得多,因此一般在正常情况下,其疼痛感也比其他药物注射或疫苗接种轻微得多。当然,凡事都有万一,假如出现疼痛特别明显的情况,有可能是进针时碰到皮下神经所致,这时如果疼痛还能忍受,您可以迅速注射完毕拔针;假如疼痛无法忍受,那您应该更换部位再行注射。一般而

注射胰岛素的5个步骤和6个要点 胰岛素注射5步骤

1.注射前洗手。注射前应用肥皂将双手洗净,以免污染注射器具。 2.混匀胰岛素。如果您注射的是预混胰岛素,您在注射前应将胰岛素笔放在手心,水平滚动10次,然后用手夹住胰岛素笔上下摇动10次,充分混匀胰岛素。 3.安装针头与排气。在安装针头与拔下针帽时,用力都要与胰岛素笔平行,以免弯折针头。在注射前先将剂量调节旋钮调至1~2单位,针头向上直立,手指轻弹笔芯数次,使空气聚集在笔芯的最上面,然后轻轻按压注射键,直至有一滴胰岛素挂在针尖上为止。 4.选择注射部位。注射时优先考虑腹部,注射前应先消毒,等酒精挥发后再进

是什么原因造成低血糖呢

低血糖症状常见有心悸、多汗、手抖、烦躁、抽搐至昏迷等引起低血糖原因有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部位对胰岛素量吸收致时多时少至发生低血糖呢引起低血糖原因有注射胰岛素没有按时进餐;或因食欲佳没有吃够规定饮食量临时性体力活动量过大没有预先减少胰岛素剂量或临时增加饮食量注射时小心把胰岛素注射皮下小静脉脆性糖尿病患者病情稳定期间易出现低血糖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用量过大引起低血糖原因主要原因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优降糖、美吡达、达美康等)与保泰松、阿斯匹林、磺胺药、心得安、啡、异烟肼等药物同时服用时均加强降血糖作用引起低血糖糖尿病

胰岛素会引起哪些不良反应

1.低血糖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后药效最强的时候,也可因注射胰岛素后没有及时进餐而引发。 2.过敏反应各种动物胰岛素制剂因含有一定量的杂质,因此有抗原性和致敏性,并与胰岛素制剂的种属有关。牛胰岛素的抗原性最强,其次为猪胰岛素,人胰岛素最弱。 人体多次接受胰岛素注射约1个月后。血液中可出现胰岛素抗体。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局部反应,先是注射部位瘙痒。继而出现荨麻疹样皮疹,全身性荨麻疹少见。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由于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所致,使用人胰岛素者较少见。因此,应经常更换注射

使用胰岛素的几个常见误区

1、“胰岛素要到糖尿病最后阶段才用”:这是另外一个极端错误的传言!一些病人要等到所有药物失效、并发症发展到最晚期才用,其实已经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并发症都已不可逆转,生活质量很差,同时胰岛功能很差,胰岛素治疗效果亦不佳。 2、“打胰岛素太复杂、太麻烦了”:其实不是这样。现在注射胰岛素使用专门设计的胰岛素笔进行操作,非常简单,护士会几分钟内教会你,80岁的老太太也能轻松自己注射,同时携带方便,几秒钟完成注射,和吃药比并不麻烦。 3、用胰岛素说明病情变得更严重了,无可救药了: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可以

注射胰岛素的5个步骤和6个要点 胰岛素注射6要点

1.您的胰岛素注射笔和笔芯只能您自己用,一定不要和其他患者分享。使用的时候可千万别大方,或不好意思,不然搞不好害人又害己。 2.同一品牌的胰岛素只能和特定的注射笔搭配使用。比如您要注射诺和锐,就只能使用诺和笔;您要是注射甘精胰岛素,那就要用得时笔,这个是不能混用的。 3.每次注射前及更换笔芯后,为了保证药液通畅并排除残留在管腔的空气,您要先排气。推按注射笔按钮,确保至少一滴药液挂在针头上。 4.注射结束后,针头要在皮下停留10秒,不然拔出针头时会把药液带出。您要是注射胰岛素的剂量比较大,那您还要多停留一段

4技巧帮助糖尿病患者成功注射胰岛素

不少糖尿病患者为方便,经医生指导后常自行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却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实际上,注射胰岛素大有学问,糖尿病患者不妨先学习。 1、注射前充分消毒--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前应对注射部位的皮肤进行彻底消毒,一般选择碘伏,待碘伏完全挥发再注射可预防刺痛。 2、避免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注射时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可经常轮换,避免产生硬结和脂肪肉瘤。 3、注射时间与注射部位统一--在同一时间注射同一部位可以降低血糖波动性,确保吸收速度和吸收率一致,可以在

为何胰岛素高还注射胰岛素

我是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已经9年了。在近两年的检查中发现,胰岛素和C肽一直比较高,血糖不稳定,餐前约8mmol/L左右,餐后一般为11~12mmol/L左右。医生要求我注射胰岛素配合使用迪氏糖锭(二甲双胍类)。我疑惑的是,我体内胰岛素已经过高,为什么还需要补充胰岛素呢?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许莉军:您患糖尿病的病史较长,因此会伴有一定程度的胰腺β细胞受损,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体内仍处于胰岛素相对缺乏的状态,因此需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二甲双胍类药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