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咳血中医辨证 燥热伤肺咳血

咳血中医辨证 燥热伤肺咳血

症状:咳血、痰中带血,以痰中带有血丝为常见症状,伴有干咳、无痰、呛咳、痰少、咳嗽胸痛、鼻燥咽干、身热、怕冷等症状,多与秋季肺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相似。

治则:润燥清热、凉血止血

方剂:沙参15g、麦冬15g、地骨皮15g、炙桑白皮15g、杏仁15g、川贝10g、芦根30g、侧柏叶15g、藕节15g、茅根30g,将上药水煎服,分3次服用。

咳嗽咳出血丝的原因是什么

1.风热伤肺--痰中带血,或痰血夹杂,兼有咳嗽,痰黄,咽痛,口渴,身热;

2.燥热伤肺--痰中带有血丝,兼有干咳,无痰或少痰;

3.肝火犯肺--咳血,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

4.肺气虚衰--咳积压,痰中带血,兼咳喘日久,咳吐稀痰,头晕,气短乏力,动则自汗淋漓;

5.气阴两虚--咳血,血中带有泡沫,量较多,兼有心悸不止,气喘不卧,颧红,胸中烦闷;

6.肺痨--咳血,血色鲜红,兼有潮热盗汗,两颧红赤,虚烦不寐,形体消瘦。

咯血与咳血有什么区别

咯血,中医学又叫咳血、嗽血,是指血从气道随咳痰而出,痰血相兼,痰中有血丝、血点或咳血满口。总的来看,咳血属肺的病变,但与肝肾关系也密切,有外感和内伤的分别,外感属实,内伤属虚。

辨别咯血,要和伴随症状一同分析:痰中带血,伴有咳嗽痰黄,身热咽痛的是风热伤肺;痰中有血丝,伴有干咳少痰或无痰,身热,时而胸痛,是燥热伤肺;咳血,伴胸闷口苦,胁痛便干,是肝火犯于肺;痰中带血,伴有喘咳日久,吐清稀痰,头晕乏力,是肺气衰,阳气不能固守阴血;咳血鲜红,伴潮热盗汗,舌红消瘦,是虚劳;咳血,痰中有泡沫,量较多,伴胸中烦闷,心悸不止,咽喉灼热,是心肺气阴两虚,不能摄血。

咳血,咳嗽时痰中带血,一般是血丝或小血点和痰混和。咳血是支气管出血,咳血一般是咽喉部,气管引起的出血,呕血是消化道出血。当在出现咯血和咳血症状时,积极治疗很关键。

拔罐对痔疮有好处吗

痔疮多因胃肠燥热,伤津耗液,燥屎内结,下迫大肠;或因湿热下注,蕴聚肛门,气滞血瘀,经脉壅遏,筋脉驰纵所致,拔罐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的功效,中医辨证后可以用来治疗痔疮。

中医治疗鼻衄

肺经热盛

证候:鼻衄发作突然,鼻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多,鼻腔干,可伴有咳嗽痰黄,口干身热。鼻肌膜色红或在易出血部位见有糜烂,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

辨析:燥热之邪犯肺,肺经热盛,热邪上壅鼻窍,伤及脉络,血溢脉外而鼻衄;邪热壅肺,故咳嗽痰黄;邪热未入里扰血,故出血不多;燥热伤津,则鼻干、口干、身热;舌、脉均为肺热之象。

胃热炽盛

证候:鼻衄量多,血色深红,鼻肌膜色红干燥,可见出血点。伴见烦渴引饮,或齿龈肿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辨析: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其火最盛。胃热炽盛,上扰鼻窍,络伤血溢,故出血量多。热灼津亏,则口干,鼻燥,齿龈红肿,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脉均为胃热炽盛之象。

肝火上逆

证候:衄血较多,色深红,时作时止,来势骤急,伴有烦燥不安,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胀满,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肝主藏血,为刚脏,其性劲急;肝火上逆,扰及鼻窍,迫血外溢,出血量多且不时而发;火热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闷胀满,烦躁易怒。舌、脉均为肝火旺盛之象。

肝肾阴虚

证候:鼻衄时作时止,血色淡红,量不多,渗血沥沥。兼证:口干津少,耳鸣,目眩,心悸失眠。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辨析:肝肾阴方,虚火上炎,灼伤鼻窍,故鼻衄血色淡红,渗渗而出;虚火上扰清窍,故眩晕、耳鸣;水亏火炎,心肾不交则心悸失眠,口干津少。舌、脉均为阴虚之象。

阴虚肺燥

证候:涕中带血,量少,多于擤涕、揉鼻、喷嚏时诱发,鼻肌膜干燥或干萎,或有干痂附着,伴有口干、咽燥、咳嗽少痰。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辨析:燥邪伤津,肺阴不足,津液无以上润,则鼻干、口干、咽燥,常有鼻衄发生;阴津亏耗,鼻失所养,肌膜干燥或干萎;肺阴不足则咳嗽少痰。舌、脉均为阴虚肺燥之象。

脾不统血

证候:鼻衄渗渗而出,淋漓难止,血色淡红,鼻肌膜可见表浅溃疡,出血量可少可多,但其势较缓;兼见面色不华,神倦懒言,头昏眼花,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

辨析:脾气虚,气不摄血,血无所主而外溢,气血不足,故衄血色淡;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无华;脾虚失运,故食少便溏,神倦懒言,舌、脉均为脾虚之征。

突然咳嗽出血的原因分析

1、支气管扩张 半夜咳嗽有血可能是支气管扩张引起的,支气管扩张患者每日会大量咳浓痰和反复咳血,咳血不局限于半夜,早晨起来之时、傍晚、睡前都会有咳嗽痰中带血或者咳血的症状发生,咳痰是痰液多呈黄绿色脓样,有腥臭味。 建议:引起支气管扩张的原因比较多,肺结核、肺炎、囊性纤维化、异物吸入等都有可能导致支气管扩张引起半夜咳嗽有血,建议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遵医嘱积极治疗。

2、肺结核 半夜咳嗽有血还有可能是患有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部引起的,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肺结核起病起病可急可缓,症状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消瘦、女性月经失调、舌红无苔、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等。 建议:一旦发现有肺结核症状,应当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是否为肺结核,发现疾病要尽早治疗,治愈之前注意防止家属被传染。

3、肺癌 半夜咳嗽有血还考虑是肺癌。引起肺癌的病因非常多,遗传因素、生活习惯、职业因素、环境因素都有。肺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痰中带血或者咯血,还会有胸痛、胸闷、气急、声音嘶哑、发热、消瘦等症状。 建议:当怀疑自己患有肺癌时,应到医院进行诊查,不要过度自疑,也不要听信偏方,早期肺癌是可以治愈的。

4、 风热伤肺 风热伤肺也是半夜咳嗽有血的原因之一,风热伤肺一般是指外感风热或风寒郁久化热,致肺气宣降失常,肺卫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风热伤肺患者常会在半夜咳醒,并且痰中带血,或痰血夹杂,兼有咳嗽,痰黄,咽痛,口渴,身热,或微恶风寒,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等症状。 建议:风热伤肺患者经常会伴有感冒、咳嗽、哮喘、失音、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中医一般会采用疏风清热,肃肺化痰,止咳平喘的治则进行治疗,也可采用西医进行治疗。

咳嗽总是不好怎么治疗

辨外感与内伤:一般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先有表证或同时出现咳嗽,多是实证;内伤咳嗽,起病缓,病程长,发病多先有脏腑失调的症状,或肺与其他脏腑病症同时存在,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之证。

辨声音:时间频急,声音重浊,多为外感风寒或痰湿咳嗽;咳嗽频声音清亮,多为外感风热或痰热咳嗽;咳嗽声音清脆短促,为外感风燥或燥热咳嗽;晨起咳嗽,阵阵加剧,或食生冷后咳嗽加重,多为痰湿咳嗽;午后或傍晚咳嗽,声音清轻短促,多为阴虚咳嗽;夜间睡卧咳嗽加重,声音喘促少气,多为虚寒咳嗽。

辨痰:痰色白,属风寒或湿;痰色黄,属热;痰质清稀,属寒或湿;痰质黏稠,属热或燥;痰清稀多沫,属湿或脾、肾虚;痰中带血,属燥或热或阴虚;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痰血相兼,为痰热瘀结成之候;咳而少痰者多属燥热、阴虚;有热腥味为痰热;味甜淡者为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另外,咳嗽应与肺痨、肺胀及喘证相鉴别,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肺痨由痨虫犯肺引起,咳嗽伴有咯血、胸痛、潮热、盗汗、消瘦等证;肺胀多伴有咳、喘、哮等证病史,在咳嗽的同时,并有胸中烦闷膨满,上气喘急甚至面目晦暗,唇舌紫绀,颜面四肢浮肿等,且病情缠绵,经久难愈;哮证及喘证虽然也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证主要表现为痰气交阻,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而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治疗方面,外感咳嗽,以祛邪为主,因病在肺,应宣肺散邪,邪去正安;内伤咳嗽正虚邪实者,当祛邪止咳,兼以扶正;正虚为主者,则着重扶正祛邪。

治咳大法不外虚补实泻。虚者,肺气虚者宜温补,佐以温化寒痰;肺阴虚者宜滋养,佐以清化热痰;虚之较甚者,佐以敛肺,以固护肺之气阴。实者,泻肺之实邪,用宣通肃降肺气之品使肺气宣畅,佐以祛痰,痰除则肺气不受阻碍,而气自能宣通肃降。临床可根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察其因咳而生痰者,重在治肺气;因痰而生咳者,重在祛痰。肺之实证,肺气壅滞者,宜降逆止咳;痰盛者辨其寒、热、燥、湿之不同,寒痰宜温化,热痰宜清化,燥痰宜清润,湿痰宜燥湿化痰。

咳血的中医辨证分型 肺阴不足咳血

症状:咳嗽痰中带血、反复发作,伴有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多与活动性肺结核或心脏病相似。

治则:滋阴润肺

方剂:沙参15g、麦冬20g、地骨皮15g、阿胶15g、白芨15g、川贝10g、太子参15g、甘草10g,将上药水煎,分3次服用。

相关推荐

热咳嗽的辨证施治

热咳辨证当分清外感与内。外感热咳多为风热犯,内则为脏腑功能失调,有痰热、肝火、阴虚的不同。 1.风热犯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或身热,微恶风,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则:疏风清热,宣止咳。主方:桑菊饮。方药: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甘草、连翘、芦根。 2.痰热郁 证候: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利,或咳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化痰,肃

秋燥咳嗽有哪些预防良策

辨证施治 中医把秋燥咳嗽辨证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类。 温燥,属热,多发于初秋时期,易于耗津灼液,使金清肃之令不行,症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治疗以轻宣温燥,凉润金为主,方用桑杏汤。桑叶、杏仁,清宣燥热,宣止咳:豆豉辛凉止咳;贝母清热化痰;沙参润止咳生津;栀子、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正合“燥邪上,之津液素亏,止宣轻扬解外,凉润清金耳”。 凉燥,多发于秋末阶段,乍寒还暖,凉燥犯,则气不宣,津液不布,聚而成痰,上逆咳嗽。症见头痛恶寒,咳嗽痰稀,咽干鼻塞,舌

阴虚的症状

阴虚的症状有哪些阴虚证,又称阴亏损,是指脏的阴津亏损和阴虚火旺所表现的证候。 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合称系。主气,司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朝百脉而助心行血,通调水道而为水之上源,外合皮毛而煦泽肌肤。为娇脏,性喜清肃,其气以下降为顺。的病变有虚实之分,虚则多为气虚和阴津不足,实则多由风寒、燥热、痰湿袭所致。 阴虚证多由久咳阴,痨虫袭,或热病后期阴津损所致。阴津亏损,燥失润,气机升降失司,或阴虚而内热自生,虚火灼络而出血,可出现一系列

秋燥咳嗽有哪些预防良策

西医认为,秋季寒凉,早晚温差大,人体对外界变化的调节范围增大,机体的代谢开始由旺盛转为低潮,特别是先天禀赋不足之人或素有慢性系疾病患者(如慢支、哮喘、咽喉炎等)更易致咳嗽频作,咽痒如梗,咳痰不畅等症。早秋为植物成熟收获的季节,种子颗粒、粉尘较多,晚秋草枯叶败,空气中枯草等过敏物质较多,便于从口鼻进入呼吸道,鼻咽部到小支气管整个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时,均可以引起咳嗽。 祖国传统医学对秋燥咳嗽形成了一整套防治理论,具体到临床方面主要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于术数(调摄精神,锻炼身体),饮食调节,中医辨证施治。

咳嗽拔罐部位图解 咳嗽辩证分型

1.风寒束:咳嗽白痰,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楚,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咳嗽黄痰,粘稠难以咳出,口干咽痛,头痛身热,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燥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甚则痰中带血,咳痰不爽,鼻燥咽干,胸闷而痛,头痛发热,便干尿赤,舌红少津,苔薄白,脉细数。 1.痰湿阻:咳嗽痰多,色白,呈泡沫状,易于咳出,咳声重浊,胸部满闷或喘促短气,纳呆腹胀,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2.肾阴虚:干咳无痰或少痰,痰黏带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对喉咙痒的辨证分型

咽喉之证,有内外感,或凉或热,或虚或实,或有传染或无传染之殊。今试逐条详论之于下。寒 病恒兼有咽喉之证。《寒论》阳明篇第二十节云:“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亦不痛。”按此节但言咽痛,未言治法。乃细审其文义,是由太阳初传阳明,胃腑之热犹未实(是以能食),其热兼弥漫于胸中(胸中属太阳当为阳明病连太阳),上熏脏,所以作咳,更因咳而其热上窜,所以咽痛。 中医对喉咙痒的辨证分型: 1.外袭侵袭,上犯咽喉 主证:咽喉疼痛,吞咽不利。偏于风热者,咽痛较重,吞咽时加重,发热、恶风

七种咳嗽教您如何对症选药

生活实例 小张最近得了感冒,咳嗽得难受,平时工作忙没空去医院,他就自己买止咳糖浆服用,可连喝了两瓶还不见效,医生说是因为他喝的止咳糖浆不对症。 专家释疑 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风热、风寒、风燥)咳嗽、内(痰湿蕴、痰热郁、肝火犯阴亏耗)咳嗽等几种类型。咳嗽作为一种症状,是人体的自卫反应,就像人体内的清道夫,咳嗽的同时把体内含有细菌、病毒的分泌物带出体外,清除体内垃圾。止咳药有寒、热、温、凉之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若不辨证选用,止咳的效果也就不好。因此临床选用止咳中成药,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理对症下

嗓子痒咳嗽吃什么药

中医认为咳嗽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当出现咳嗽、有痰、喉咙痒的症状时,使用中成药必须详审病机分型辨治,才能尽快地治愈,保证证、药相符,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一般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总的来说,包括风寒袭、风热犯、风燥)和内咳嗽(痰湿蕴、痰热郁、肝火犯阴亏耗。 如果问题不太严重的话,可以这样解决。 1、普通处理。泡一些箐橡草喝,具有消炎抗菌、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咽炎、鼻炎、扁桃体炎、上火以及病症引起的不适,对上呼吸道感染亦有明显的止咳、消炎和抑菌作用; 多摄入富含B族维生素、含

中医关于呼吸道疾病的见解

李芳主任医师告诉我们,呼吸系统疾病中以支气管炎与哮喘最常见,属于中医咳喘范畴,此类疾病反复发作,又易导致气肿、心病,因此及时治疗非常重要。李芳将咳喘从病因上分为两大类:外感和内。外感引发的咳喘,又可分为风寒、风热两症,辨治时应在辨寒热的基础上再辨兼湿、兼燥、兼气虚、兼阴虚等情况。内咳喘,则重点辨虚实。并辨是本脏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病变所引起,如果是本脏,则先治;如果是其他脏腑如脾、肾脏引起,则重在兼顾治治脾肾。 李芳在多年临床中认识到,中医治疗咳喘,疗效很好,但要严格按照中医辨证论治。临床上,很

瓜蒌的相关配伍

1、热病烦渴。本品甘寒,既能清胃二经实热, 又能生津止渴,故常用治热病烦渴,可配芦根、麦门冬等用或配生地黄、五味子用,如天花散(《仁斋直指方》);取本品生津止渴之功,配沙参、麦门冬、玉竹等用,可治燥胃,咽干口渴,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2、热燥咳。本品既能泻火以清热,又能生津以润燥,用治燥热,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热燥咳证,可配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等药用,如滋燥饮(《杂病源流犀烛》);取本品生津润燥之功,配人参用治燥热,气阴两之咳喘咯血,如参花散(《万病回春》)。 3、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