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导管腺癌的预后怎么样
胰腺导管腺癌的预后怎么样
导管腺癌在大多数病例中是致死性的。未经治疗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5个月;在手术切除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0~20个月。仅10%~20%甚至更少的患者在诊断时可手术切除。可切除性是决定预后最重要指标。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是3%~5%,而手术可完全切除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15%~25%。不幸的是,大部分(70%~90%)癌完全切除后2年内复发,多在局部或肝内复发,腹腔或淋巴结也是常见的复发部位。肿瘤局限在胰腺之内,且直径小于3cm的病例的生存时间要长于肿瘤体积大于3cm、侵犯到胰腺外的病例。手术切除后无瘤组织残存的患者预后最佳。肿瘤局部扩散到胰腺周围组织,比如腹膜后切缘,在决定预后方面至关重要。出现淋系巴结转移明显影响预后,淋巴结转移率,也就是存在癌转移的淋巴统结在所有检出淋巴结中所占的比例是影响术后生存期最重要的指标。言组织学特点对预后的影响不如分期重要,但是肿瘤分级、核分裂系数、细胞异型性程度均与术后生存期有关,大血管侵犯、血管及神经浸润也是影响预后的指标。
胰腺癌术后能活多久
胰腺癌外科手术切除率中,胰头癌为15%左右,胰体尾癌仅5%左右。而且,胰腺癌即使是早期发现症状,预后效果仍不理想,晚期胰腺癌5年生存率不超过5%。胰腺癌患者胰腺切除后平均生存期是17个月。同时,肿瘤dna倍性和细胞增殖指数与肿瘤的大小和阳性淋巴结数量一样,同样可以预示胰腺癌生存情况。由于胰腺癌诊断后多属中晚期,切除率较低,且容易局部复发转移,所以较其他癌症死亡率高。虽然临床研究认为胰腺癌术后行辅助治疗,可能会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胰腺癌术后辅助放化疗放化疗是很多肿瘤专家公认的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同时胰腺癌预后极差,转移性胰腺癌的中位生存期仅6个月,局部晚期者为9个月。同时胰腺癌患者手术后仍有很高的复返率,因此术后巩固治疗是必要的。
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级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通常将乳腺癌分为导管细胞起源(导管腺癌)或小叶起源(小叶癌)的肿瘤。乳腺恶性肿瘤进一步分为能够转移的侵袭性癌(浸润癌)和局限在基底膜下的非侵袭性癌(导管原位癌,即为导管内癌)。
1、导管腺癌是最常见的组织类型临床预后变化范围广,从惰性到迅速发展型。可通过细胞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标志物如ER、骗人、Ki67和HER2的表达评估预后。
2、小叶癌小叶原位癌(LCIS)能够增加今后患浸润性癌(导管癌或小叶癌)的风险。然而,LCIS就其本身而言无任何临床后果。
类似于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能够发生转移,且其分期与预后相关。由于独特的单细胞放射状的组织女侵袭方式,常使触诊或乳腺影像学检查呈阴性表现,导致浸润性小叶癌的诊断格外困难。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浸润性小叶癌倾向于双侧发生,易转移到胸膜心包的表面。
3、预后较好的特殊亚型包括乳头状、管状、黏蛋白样和髓样癌。
4、炎性乳腺癌是一种侵袭性极强的亚型,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皮肤淋巴管受侵,从而明确诊断。临床上,常伴发乳房皮肤红斑(类似于乳腺炎)和皮肤水肿即“橘皮样病变”。
5、乳腺佩吉特病以单侧乳头湿疹样改变为特征,常伴随导管原位癌。
6、叶状囊肉瘤很罕见,多半为良性肿瘤,在所有乳腺肿瘤中不到百分之一。约百分之九十的叶状肿瘤是良性的,约百分之十为恶性的。此类肿瘤转移很少见,但可局部复发,须予以扩大切缘的外科切除术以有效控制局部复发。
7、罕见肿瘤包括鳞状细胞癌、淋巴瘤和肉瘤。
胰腺癌的病理分型
1.导管腺癌
导管腺癌占胰腺癌的80%~90%,主要由分化不同程度的导管样结构的腺体构成,伴有丰富的纤维间质。高分化导管腺癌主要由分化较好的导管样结构构成,内衬高柱状上皮细胞,有的为粘液样上皮,有的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浆。此癌性腺管有时与慢性胰腺炎时残留和增生的导管很难鉴别。中分化者由不同分化程度的导管样结构组成,有的与高分化腺癌相似,有的可出现实性癌巢。低分化者则仅见少许不规则腺腔样结构,大部分为实性癌巢,细胞异形性很大,可从未分化小细胞到瘤巨细胞,甚至多核瘤巨细胞,有时可见到梭形细胞;在有腺腔样分化的少区域,可有少量粘液,肿瘤的间质含有丰富的ⅰ和ⅳ型胶原。
2.特殊类型的导管起源的癌
①多形性癌:亦称巨细胞癌,可能为导管癌的一种亚型。由奇形怪状的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甚至梭形细胞构成,有时可类似於破骨细胞的巨细胞或绒癌样细胞。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或呈肉瘤样排列。
②腺鳞癌:偶见於胰腺,可能为胰管上皮鳞化恶变的结果。肿瘤由腺癌和鳞癌成分。纯粹的鳞癌在胰腺相当罕见。
③粘液癌:切面可呈胶冻状,极相似於结肠的胶样癌。光镜下,肿瘤含有大量粘液,形成粘液池。细胞可悬浮其中或散在于粘液池的边缘。
④粘液表皮样癌和印戒细胞癌:在胰腺中偶可见到。
⑤纤毛细胞癌:形态与一般导管癌相同,其特点是有些细胞有纤毛。
3.腺泡细胞癌
仅占1%,肿瘤细胞呈多角形、圆形或矮柱形。核圆、常位於基底部。瘤细胞排成腺泡状或条索状,胞浆强嗜酸性颗粒状。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均显示瘤细胞的腺泡细胞特征,如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酶原颗粒。腺泡细胞癌主要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肝、肺或脾。
4.小腺体癌
为少见类型的胰腺癌。胰头部较为多见。镜下,肿瘤由很多小腺体结构及实性癌巢组成,其间有纤细的纤维间隔。细胞可为立方或柱状,核较为一致,常见小灶性坏死,在小腺体的腔缘可见少量粘液。近来研究表明,此型胰腺癌可能为腺泡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复合性肿瘤。
5.大嗜酸性颗粒细胞性癌
此型肿瘤罕见,其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性胞浆,核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小巢状。其间有纤维间隔分隔。电镜瘤细胞胞浆内充满肥大的线粒体。
6.小细胞癌
胰腺的小细胞癌形态上与肺小细胞癌相似,约占胰腺癌的1%~3%。由一致的小圆细胞或燕麦样细胞构成,胞浆很少,核分裂很多,常有出血坏死,nse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此型预后很差。多在2月内死亡。其起源尚不清楚。
胰腺癌的预后
胰腺癌是一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极差,尽管在过去的50年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提高胰腺癌生存率方面并未取得较大进展。未接受治疗的胰腺癌病人的生存期约4个月,接受旁路手术治疗的病人生存期约7个月,切除手术后病人一般能生存1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报告,胰腺癌总体1年生存率为8%,5年生存率为3%,中位生存期仅2~3个月。我国外科的统计资料显示,5年生存率仅为5%左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和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有资料显示早期彻底根治肿瘤,5年生存率可>20%。若肿瘤局限于胰头部(≤2cm),施行胰腺全切除术或Whipple手术可有15%~20%的5年生存率。手术后应用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可提高生存率。对手术辅助化疗并加用放疗的患者,其2年生存率可达40%。
虽然近年来针对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早期诊断问题远未解决。85%的病人就诊时已属晚期,临床确诊的病例中只有10%~15%的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其中能根治者仅为5%~7.5%,因此中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是临床工作中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另据美国的调查统计显示,胰腺癌总的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在过去20年中无显著变化,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不得不承认,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今天,对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医务工作者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加强综合治疗,改善预后,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并进一步努力。
胰腺癌病理类型有哪些
胰腺癌在现代社会呈现上升的趋势,主要是由于现代人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不规律很是诱发胰腺癌的重要因素,它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尤其以头部位多见,如何会患胰腺癌呢,胰腺癌的种类有哪些呢?多发于哪些部位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胰腺癌病理分型为:
1、导管腺癌:导管腺癌占胰腺癌的80%-90%,主要由分化不同程度的导管样结构的腺体构成, 伴有丰富的纤维间质。高分化导管腺癌主要由分化较好的导管样结构构成,内衬高柱状上皮细胞,有的为粘液样上皮,有的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浆。
2、特殊类型的导管起源的癌:
①多形性癌:亦称巨细胞癌,可能为导管癌的一种亚型。由奇形怪状的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甚至梭形细胞构成,有时可类似於破骨细胞的巨细胞或绒癌样细胞。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或呈肉瘤样排列。
②腺鳞癌:偶见於胰腺,可能为胰管上皮鳞化恶变的结果。肿瘤由腺癌和鳞癌成分。纯粹的鳞癌在胰腺相当罕见。
③粘液癌:切面可呈胶冻状,极相似於结肠的胶样癌。光镜下,肿瘤含有大量粘液,形成粘液池。细胞可悬浮其中或散在于粘液池的边缘。
④粘液表皮样癌和印戒细胞癌:在胰腺中偶可见到。⑤纤毛细胞癌:形态与一般导管癌相同,其特点是有些细胞有纤毛。
3、腺泡细胞癌:
仅占1%,肿瘤细胞呈多角形、圆形或矮柱形。核圆、常位於基底部。瘤细胞排成腺泡状或条索状,胞浆强嗜酸性颗粒状。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均显示瘤细胞的腺泡细胞特征,如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酶原颗粒。腺泡细胞癌主要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肝、肺或脾。
4、小腺体癌:
为少见类型的胰腺癌。胰头部较为多见。镜下,肿瘤由很多小腺体结构及实性癌巢组成,其间有纤细的纤维间隔。细胞可为立方或柱状,核较为一致,常见小灶性坏死,在小腺体的腔缘可见少量粘液。近来研究表明,此型胰腺癌可能为腺泡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复合性肿瘤。
5、大嗜酸性颗粒细胞性癌:
此型肿瘤罕见,其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性胞浆,核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小巢状。其间有纤维间隔分隔。电镜瘤细胞胞浆内充满肥大的线粒体。
6、小细胞癌胰腺的小细胞癌形态上与肺小细胞癌相似,约占胰腺癌的1%~3%。由一致的小圆细胞或燕麦样细胞构成,胞浆很少,核分裂很多,常有出血坏死,nse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此型预后很差。多在2月内死亡。其起源尚不清楚。
胰腺癌病理类型有哪些
1、导管腺癌:导管腺癌占胰腺癌的80%-90%,主要由分化不同程度的导管样结构的腺体构成, 伴有丰富的纤维间质。高分化导管腺癌主要由分化较好的导管样结构构成,内衬高柱状上皮细胞,有的为粘液样上皮,有的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浆。
2、特殊类型的导管起源的癌:
①多形性癌:亦称巨细胞癌,可能为导管癌的一种亚型。由奇形怪状的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甚至梭形细胞构成,有时可类似於破骨细胞的巨细胞或绒癌样细胞。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或呈肉瘤样排列。
②腺鳞癌:偶见於胰腺,可能为胰管上皮鳞化恶变的结果。肿瘤由腺癌和鳞癌成分。纯粹的鳞癌在胰腺相当罕见。
③粘液癌:切面可呈胶冻状,极相似於结肠的胶样癌。光镜下,肿瘤含有大量粘液,形成粘液池。细胞可悬浮其中或散在于粘液池的边缘。
④粘液表皮样癌和印戒细胞癌:在胰腺中偶可见到。⑤纤毛细胞癌:形态与一般导管癌相同,其特点是有些细胞有纤毛。
3、腺泡细胞癌:
仅占1%,肿瘤细胞呈多角形、圆形或矮柱形。核圆、常位於基底部。瘤细胞排成腺泡状或条索状,胞浆强嗜酸性颗粒状。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均显示瘤细胞的腺泡细胞特征,如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酶原颗粒。腺泡细胞癌主要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肝、肺或脾。
4、小腺体癌:
为少见类型的胰腺癌。胰头部较为多见。镜下,肿瘤由很多小腺体结构及实性癌巢组成,其间有纤细的纤维间隔。细胞可为立方或柱状,核较为一致,常见小灶性坏死,在小腺体的腔缘可见少量粘液。近来研究表明,此型胰腺癌可能为腺泡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复合性肿瘤。
5、大嗜酸性颗粒细胞性癌:
此型肿瘤罕见,其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性胞浆,核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小巢状。其间有纤维间隔分隔。电镜瘤细胞胞浆内充满肥大的线粒体。
6、小细胞癌胰腺的小细胞癌形态上与肺小细胞癌相似,约占胰腺癌的1%~3%。由一致的小圆细胞或燕麦样细胞构成,胞浆很少,核分裂很多,常有出血坏死,nse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此型预后很差。多在2月内死亡。其起源尚不清楚。
什么是浸润性乳腺癌
浸润性乳腺癌是指癌细胞已穿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侵入间质的一种恶性肿瘤。浸润性乳腺癌绝大多数为腺癌,起源于乳腺实质上皮细胞,特别是乳腺末梢导管小叶单位。浸润性乳腺癌有许多形态学表型,并根据各自特有的预后或临床特征,明确分为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一些研究指出,高组织学分级的肿瘤对某些化疗方案的反应要比低组织学分级的肿瘤好。有时候会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发现癌组织侵犯周围神经,但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导因素。
浸润性乳腺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大汗腺样癌:癌细胞细胞浆丰富,嗜酸,有时可见顶浆突起,胞核轻度到中度异型,形成腺管、腺泡或小乳头结构。
2、 粘液腺癌: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粘液腺化生的基础上,多见于近绝经期或绝经后的妇女,尤以 60 岁以上妇女多见。癌本质中,上皮粘液成份占半量以上。粘液绝大多数在细胞外,形成粘液湖;偶见在细胞内,呈印戒样细胞。
3、鳞状细胞癌:来源于鳞状上皮化生的乳腺导管上皮。癌本质全部为典型的鳞状细胞癌,即可见细胞间桥和角化。若其他型癌发生部分鳞状上皮化生,则不在此列。
4、乳头状癌:发生于大乳管的上皮细胞,癌本质以有纤维脉管束或无纤维脉管束的乳头状结构为主者,可为非浸润性与浸润性乳头状癌。其浸润往往出现于乳头增生的基底部。
如今乳腺癌越来越年轻化,近年来患乳腺癌和乳腺癌潜伏期的患者人数在呈迅速上升的走势增长着。专业医师建议大家时常自己自检,若发现乳房不正常肿胀,应即使到正规大医院检查就诊,并且每年都应定期到医院做一下妇科检查,以确定身体是否健康,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
胰腺癌的好发部位一般在哪里呢
据权威的研究数据表明:近几年,胰腺癌的发病率又有上升趋势,其中,在美国胰腺癌占男性癌症死亡的第4位,占女性的15位,胰腺导管腺癌约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90%,以浸润能力强为肿瘤的生物学特征。确诊时仅10%的患者肿瘤局限于胰腺组织内,40%为局部晚期,50%以上的患者已有远处转移。即使行手术切除,平均生存期为18~20个月。那么,胰腺癌的好发部位一般在哪里呢?
专家指出,胰腺癌主要发生在一头部位,位于位于胰头部占70%,胰体、尾基本相同各占15%,这种分布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为胰头部病变与胆道关系密切,当肿瘤体积较小或可治愈切除时即可产生梗阻性黄疸,已证实在胰头癌仅有梗阻黄疸无其它临床症状时,其预后相对较好。典型单纯无痛性黄疸只占所有病例的13%,75%以上胰头癌患者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同时伴有体重下降和腹痛,黄疸持续加重。10%的患者黄疸有波动,黄疸常伴有瘙痒,如患者伴有背部疼痛,即肿瘤已有腹膜后浸润,常预示预后差,约20%患者伴有突发糖尿病,胰体尾肿瘤一般症状出现较晚,诊断时多已属晚期。
胰腺癌病理类型有哪些
胰腺癌病理分型为:
1、导管腺癌:导管腺癌占胰腺癌的80%-90%,主要由分化不同程度的导管样结构的腺体构成, 伴有丰富的纤维间质。高分化导管腺癌主要由分化较好的导管样结构构成,内衬高柱状上皮细胞,有的为粘液样上皮,有的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浆。
2、特殊类型的导管起源的癌:
①多形性癌:亦称巨细胞癌,可能为导管癌的一种亚型。由奇形怪状的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甚至梭形细胞构成,有时可类似於破骨细胞的巨细胞或绒癌样细胞。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或呈肉瘤样排列。
②腺鳞癌:偶见於胰腺,可能为胰管上皮鳞化恶变的结果。肿瘤由腺癌和鳞癌成分。纯粹的鳞癌在胰腺相当罕见。
③粘液癌:切面可呈胶冻状,极相似於结肠的胶样癌。光镜下,肿瘤含有大量粘液,形成粘液池。细胞可悬浮其中或散在于粘液池的边缘。
④粘液表皮样癌和印戒细胞癌:在胰腺中偶可见到。⑤纤毛细胞癌:形态与一般导管癌相同,其特点是有些细胞有纤毛。
3、腺泡细胞癌:
仅占1%,肿瘤细胞呈多角形、圆形或矮柱形。核圆、常位於基底部。瘤细胞排成腺泡状或条索状,胞浆强嗜酸性颗粒状。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均显示瘤细胞的腺泡细胞特征,如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酶原颗粒。腺泡细胞癌主要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肝、肺或脾。
4、小腺体癌:
为少见类型的胰腺癌。胰头部较为多见。镜下,肿瘤由很多小腺体结构及实性癌巢组成,其间有纤细的纤维间隔。细胞可为立方或柱状,核较为一致,常见小灶性坏死,在小腺体的腔缘可见少量粘液。近来研究表明,此型胰腺癌可能为腺泡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复合性肿瘤。
5、大嗜酸性颗粒细胞性癌:
此型肿瘤罕见,其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性胞浆,核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小巢状。其间有纤维间隔分隔。电镜瘤细胞胞浆内充满肥大的线粒体。
6、小细胞癌胰腺的小细胞癌形态上与肺小细胞癌相似,约占胰腺癌的1%~3%。由一致的小圆细胞或燕麦样细胞构成,胞浆很少,核分裂很多,常有出血坏死,nse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此型预后很差。多在2月内死亡。其起源尚不清楚。
一、大体所见:
胰腺癌发生在胰头者占70%~80%,体、尾部占20%~30%,遍及全胰腺者少数。肿瘤多向胰腺表面隆起,形成硬实结节或粗大结节、灰白色,肿瘤界限往往不清。癌肿大小不等,体积小的腺癌可埋于胰实质内,但其周围的胰腺组织往往陷于硬化,有时胰腺可变形。胰腺癌有时与慢性胰腺炎很难鉴别,以至将慢性胰腺炎误为胰腺癌而行根治术。胰头癌常侵及十二指肠壁,则与壶腹部的正常关系模糊不清,但十二指肠黏膜一般尚正常。癌肿的切面呈灰白色、质硬,少数呈胶胨状、乳头状或囊状,较软,若有出血坏死则亦可变软。癌肿位于胰头部居多,占70%~80%。
二、光镜所见:
胰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以导管细胞癌最为常见,约占90%。其组织学分类尚无统一方案,以下分类可作为参考:①导管细胞癌腺癌,有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囊腺癌、鳞状上皮癌、腺鳞癌、黏液癌等;②腺泡细胞癌;③胰岛细胞癌;④其他有未分化癌胰母细胞瘤、癌肉瘤等。以上各种类型,有时可在同一癌组织中出现构成混合型胰腺癌。通常胰腺癌即指导管细胞癌,其肿块质硬,界限不清。
胰腺癌晚期症状盘点
1.若有若无的上腹部疼痛或原因不明的腹痛、腰背痛。
2.不明原因厌食及消瘦。
3.不明原因进行性阻塞性黄疸。
4.反复出现脂肪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5.胰腺炎反复发作。
6.已出现可疑的胰腺癌症状,并有血糖升高等表现。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约90%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5年生存率<1%,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胰腺癌早期的确诊率不高,手术死亡率较高,而治愈率很低。本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5~2:1,男性患者远较绝经前的妇女多见,绝经后妇女的发病率与男性相仿。
如何预防胰腺癌的发生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胰腺位于后腹腔,位置较深,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难于获得早期诊断,确诊时多属晚期,预后较差。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向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化方向转变,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及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胰腺癌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胰腺癌以男性多见,是女性的2~4倍。高发年龄在40岁左右,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胰腺癌与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吸烟、酗酒,高脂高蛋白饮食,糖尿病人群胰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工作压力大,生活没规律,经常有应酬的人群,胰腺癌发病率也较高。
预防胰腺癌,就要消除和远离这些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吸烟是胰腺癌最危险的因素之一,吸烟者胰腺癌的发生率比不吸烟者高2-3倍。
另一个导致胰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是饮食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化饮食者易发生胰腺癌。进食脂肪过多导致脂肪代谢障碍,血液中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增高,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胆汁分泌增多,胆汁中的胆盐和脂肪酸在肠道内厌氧菌作用下可形成致癌物质,诱发胰腺癌。
酗酒是导致胰腺癌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对胰腺细胞有毒性,易使局部细胞恶变。同时,酗酒影响肝脏排毒功能,也增加胰腺癌的危险。
某些基础疾病易诱发或直接导致胰腺癌的发生,包括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胆结石、胃溃疡、胰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等。研究表明,60%-80%的胰腺癌患者有糖尿病。
膳食要合理搭配,尽量少吃高脂、高油、多盐的食物,以谷类、豆类、甘薯等粗粮作为膳食的主体。每天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纤维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必要矿物质的摄入。多采用煮、熬、蒸、熘、氽等烹调方法,不要用油煎炸、爆炒等方法。不偏嗜,杜绝暴饮暴食,杜绝吸烟。参加适量的体力活动,避免超体重和肥胖,有助于降低胰腺癌的发病率。体力活动包括跑步、散步、游泳、打球、跳舞、爬楼梯、清洁房间等。
对一些易诱发或直接导致胰腺癌发病的基础疾病,要积极有效地控制。对危险的癌前病变,如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确诊后要及时予以手术切除。
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有些人工作繁忙,应酬多,经常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化饮食,长期生活无规律,大量吸烟、酗酒,长期处于心理压力大的状态等。这些人应每年进行一次排癌普查,包括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如血清ca-199、cea等),腹部b超和(或)ct等。平时需要特别警惕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如上腹不适和疼痛、消化不良、恶心欲呕、大便习惯改变、进行性消瘦、黄疸等,一旦发现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早诊断早治疗。目前,胰腺癌的诊断手段有影像诊断(如b超、ct、核磁共振、超声内镜等)、肿瘤标志物检测(如血清ca—199、cea等),其中螺旋ct是公认对胰腺癌较敏感的影像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