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胰岛素
糖尿病胰岛素
糖尿病人要懂得怎样存储胰岛素。对于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常温下最多保存28天。冷冻结冰的胰岛素不能再解冻使用。还没有用的胰岛素应放置在2~8度的冰箱冷藏室内保存。
身体的不同部位吸收胰岛素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腹部吸收最快,大腿、臀部、上臂较慢。胰岛素的使用如果是用来控制餐后血糖的,首选腹部注射胰岛素;如果是晚上注射的基础胰岛素,用来控制空腹血糖的,建议选用大腿、臀部或上臂注射,以免吸收过快,引发低血糖。但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具体部位,也要具体分析。糖尿病患者注射的部位也最好经常轮换,大概两周内也不要使用同一点注射胰岛素。避免长期注射一个部位。
胰岛素该如何注射。注射剂量需咨询专业医生,不可私自增减。如果注射部位出现肿胀、红斑、硬结、水疱等不良反应,应去咨询专业医生。还有注射前要洗手并保持注射部位清洁,避免感染。另外,不要与他人共用针头,同时要经常变换注射部位,每次的注视点应距离3CM左右,不要在飞机飞行途中注射。注射完后要妥善保管和丢弃包装瓶、胰岛素、废弃针头。
多囊卵巢综合征并发症
可并发子宫内膜癌,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
1、肿瘤:持续的,无周期性的,相对偏高的雌激素水平和升高的E1与E1/E2比值对子宫内膜的刺激,又无孕激素抵抗,使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发病率增加。
2、心血管疾病:血脂代谢紊乱,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高血压等。
3、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状态和高胰岛素血症,肥胖,易发展为隐性糖尿病或糖尿病。
4、痤疮:由于多毛所致面部皮脂分泌过多。
5、不孕症:由于闭经不排卵所致。
糖尿病的类型
2.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分2个亚型。
(1)免疫介导性:有HLA-Ⅱ类易感性基因,自身免疫包括GAD65体,IA-ICA512(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样抗体),2A-2β/Phogrin抗体、IAA、ICA69及多株ICA抗体。亦可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病。儿童青少年多为此型,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特发性:指某些特殊人种中的特殊糖尿病。如美国黑人和南亚印度人1型糖尿病始终无自身抗体。
3.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此类病人最多,在分类中的定义最不明确。本病也可能为异质性的疾病。明确病因后则归为特殊类型。
4.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诱因有下面几类:(1)β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2)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3)内分泌疾病引起糖尿病(4)药物或化学物诱导产生糖尿病(5)感染(6)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7)胰岛素受体抗体病(8)伴有糖尿病的综合征。
5.妊娠糖尿病 为在妊娠期间新诊断的IGT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类型主要是依据不同的糖尿病发病病因进行的分类,一般情况下儿童糖尿病多属于2型,但是也有可能存在意外。孩子进行诊治需要到医院接受正规准确的检查治疗。
糖尿病的一些基础常识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
一、症状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二、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1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三、病理
1型糖尿病胰岛病理改变特征为胰岛B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及胰岛炎,病程短于1年死亡病例的B细胞数量仅为正常的10%左右。50%~70%病例有胰岛炎,表现为胰岛内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其他改变有胰岛萎缩和B细胞空泡变性,少数病例胰岛无明显病理改变。分泌胰高糖素、生长抑素及胰多肽的细胞数量正常或相对增多。
2型糖尿病胰岛病理改变特征为淀粉样变性,90%患者的胰岛在光镜下见淀粉样物质沉积于毛细血管和内分泌细胞间,其程度与代谢紊乱程度相关;此外,胰岛可有不同程度纤维化。胰岛B细胞数量中度或无减少,胰高糖素分泌细胞增加,其他胰岛内分泌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
四、误区
1、糖尿病发生与吃糖有关: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和肥胖有关。与食糖无明确关系,但糖吃多了可引起肥胖,参与糖尿病发生。
2、糖尿病可以根治:偏方、基因治疗、口服胰岛素等:糖尿病目前是一慢性终身性疾病,但可以通过治疗而获得长期良好控制。
3、2型糖尿病无需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目前降血糖最强的药物,尚无任何药物可替代它,2型糖尿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4、胰岛素治疗有毒性、成隐性、依赖性等:胰岛素无任何毒性、成隐性、依赖性,该用时一定要及时启用。
5、糖尿病不需控制饮食:合理的饮食计划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基本措施。
6、少吃饭,其他不限制、零食不控制: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少吃多餐,多吃新鲜的蔬菜。
7、不能吃水果: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关键是什么情况下吃,吃多少,吃什么水果,何时吃?
8、为了少排尿,从而少饮水:多尿并非体内水多,而是血糖高所致。改善多尿的根本办法是控制好血糖。“进口物质”中惟有水(白开水、矿泉水和茶水)多多益善,糖尿病人不要等待口渴才饮水,要主动多饮水。
糖尿病用胰岛素
糖尿病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糖尿病的复杂性使得糖尿病的治疗不像其他疾病那样常规。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下面由小编简单介绍一下胰岛素治疗吧。
1.胰岛素的种类
按来源分类,有动物胰岛素(猪、牛)和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的制剂免疫反应较较轻,不易产生抗体。
按起效时间分成不同类型制剂。
①短效胰岛素起效快,而作用时间短。常规属于短效胰岛素。制剂透明。
②中效胰岛素,起效时间,峰值和作用时间皆较短效胰岛长。最常用的是NPH。
③预混胰岛素:50R:50%NPH胰岛素和50%常规胰岛素的混合液; 30R:70%NPH胰岛素和30%正规胰岛素的混合液
④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餐时注射,作用时间短。有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两种。
⑤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长,作为基础量胰岛素的补充。如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⑥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更长,例如德谷胰岛素。
2.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1 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2 型糖尿病患者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HbA1c 仍大于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新发病并与1 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在糖尿病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初诊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围手术期,感染,妊娠
3.胰岛素的用法:
短效胰岛素可用于静脉滴注治疗酮症酸中毒等重症糖尿病。1型糖尿病一经诊断,目前仍需终身皮下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用胰岛素补充治疗或替代治疗。有下述几步方案。
①对于口服降糖药失效或部分失效患者,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并于睡前皮下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1~0.2U/kg,监测血糖,3日后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量在2U-4U。
②每日早晚两次注射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 0.4-0.6 单位/公斤体重/日,按1:1 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优点是方便,减少午餐前注射的不便利,但午餐血糖波动大,不易控制。
③在上述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剂量调整,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达标或出现反复的低血糖,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可以采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
④胰岛素泵治疗。主要适用人群有:1型糖尿病患者;计划受孕和已孕的糖尿病妇女;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反应。
对于糖尿病患者这种胰岛素的治疗方法应该不会很陌生。糖尿病人通过胰岛素来治疗,也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食。对于疾病不要太过悲观,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疾病治愈的保障。
胰岛素对身体是有害的吗
胰岛素是我们身体唯一的能对血糖降低起做用的激素,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糖尿病治疗。
月牙是由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分泌而来,功能为将糖类物质带入细胞中,供给机体所需要的能量,糖尿病就是机体中的胰岛β细胞丧失分泌胰岛素功能,致体内糖类物质无法正常转化的一种全身性疾病。胰岛素对人体是无害的,可以使用。最有效的降糖药是胰岛素,用胰岛素后不会产生依赖.因为胰岛素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激素,我们正常人也是胰岛素来参与血糖的调节,而且无副作用,建议配合胰岛泵治疗,目前国内外专家都提倡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疾病,胰岛素不能把受损的胰岛细胞修复,所以,要严格糖尿病饮食.如果存在胰岛素抵抗,在胰岛素的基础上,还需加用胰岛素增敏剂。所以,使用胰岛素对人体是无害的呢。
所以在了解过以后,胰岛素对我们人体是没有多的害处的呢,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该及时有效地增强体内的胰岛素,动物胰岛素对人体去不是很好的呢,现在的药物胰岛素大多是从动物体内提取,相比人体胰岛素而言,药物胰岛素相对会引起一些免疫反应,对人体不是很好的呢,所以用药还是要很小心的选择才是呢。
儿童糖尿病发病原因
综合分析,儿童糖尿病发病的原因归为如下几类:
1.自身免疫
(1)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牛乳蛋白:过早、过多的摄入牛乳制品。
(2)自身抗原:有谷氨酸脱羧酶(GAD)、胰岛素、胰岛抗原、胰岛细胞抗原,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如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
2.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分2个亚型。
(1)免疫介导性:有HLA-Ⅱ类易感性基因,自身免疫包括GAD65体,IA-ICA512(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样抗体),2A-2β/Phogrin抗体、IAA、ICA69及多株ICA抗体。亦可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病。儿童青少年多为此型,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特发性:指某些特殊人种中的特殊糖尿病。如美国黑人和南亚印度人1型糖尿病始终无自身抗体。
3.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此类病人最多,在分类中的定义最不明确。本病也可能为异质性的疾病。明确病因后则归为特殊类型。
4.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诱因有下面几类:(1)β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2)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3)内分泌疾病引起糖尿病(4)药物或化学物诱导产生糖尿病(5)感染(6)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7)胰岛素受体抗体病(8)伴有糖尿病的综合征。
5.妊娠糖尿病 为在妊娠期间新诊断的IGT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类型主要是依据不同的糖尿病发病病因进行的分类,一般情况下儿童糖尿病多属于2型,但是也有可能存在意外。孩子进行诊治需要到医院接受正规准确的检查治疗。
判断糖尿病情轻重程度
(1)轻型糖尿病:胰岛分泌功能没有完全丧失,有一定的内生胰岛素,即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相对不足。多数患者只需用饮食疗法,有的需用口服降血糖药物,少数人需用胰岛素,这类病人在感染及创伤等应激情况下,为了预防酮症酸中毒,可选用胰岛素治疗,但停药后,不会出现昏迷。轻型糖尿病多见于非胰岛素依赖型即成年型糖尿病。
(2)重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趋于衰竭,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绝对不足,必须用胰岛素替代治疗。这类患者对胰岛素很敏感,停药后病情会迅速恶化,在24~28小时内即发生酮症酸中毒。重型糖尿病多见于胰岛素依赖型或脆性糖尿病。
(3)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低血糖现象频繁发生,对胰岛素及影响病情的各种因素十分敏感,常在严重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即苏木杰反应,并且极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判断病情程度的方法(评分法):
此外,还可用患者自己进行管理及掌握判断控制程度的方法。依照以下7项要求积分,若各项总分在7分以上,可定为控制良好,而4分以下则须高度注意。
① 空腹血糖
6.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以下 3分
6.73~7.78毫摩尔/升(121~140毫克/分升) 2分
7.84~8.9毫摩尔/升(141~160毫克/分升) 1分
8.95毫摩尔/升(161毫克/分升)以上 0分
②早饭前尿糖阴性 1分
③保持标准体重 2分
④注意饮食量及平衡 1分
⑤采用运动疗法 1分
⑥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 1分
⑦动静结合,生活调摄有规律
胰岛素该打则打
糖尿病是一种既常见危害性又极大的疾病,它的危害表现在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各种慢性并发症。如果想要严格控制住血糖,注射胰岛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专家表明在治疗糖尿病期间,胰岛素该打则打。
以胰岛素使用为例,我国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使用存在严重误区。很多该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拒绝使用,很多患者认为,“打上胰岛素就撤不下来了”,“打胰岛素会使Ⅱ型糖尿病变成Ⅰ型,会产生依赖”,“打胰岛素会上瘾”……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
当医生建议Ⅱ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不必担心打了胰岛素就会转变成Ⅰ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临床上有很多Ⅱ型糖尿病患者,在节制饮食及口服降糖药后仍不能控制血糖,改用胰岛素治疗后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有些病人,处于感染、急性心脑血管意外等状态时,短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后,不但糖尿病迅速得到控制,并且加速了病灶或伤口的愈合,促进肝功能的恢复。等这些并发症完全好转,仍可撤掉胰岛素重新改用口服降糖药物。
通过上述内容大家可以知道,控制血糖治疗糖尿病胰岛素该打则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