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丧偶老人有哪些消极心态

丧偶老人有哪些消极心态

过度悲伤型

失去亲人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悲伤、长期悲伤,将悲伤作为一种稳定的心态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能自拔者,就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了。

例如:有对老夫妻感情甚笃,不幸的是,丈夫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身亡。妻子毫无思想准备,听说后悲伤得晕了过去,醒后哭得死去活来。丈夫的丧事办完了,妻子却长期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解脱。身体很快就垮下来了,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中医的“七情”学说认为,“悲伤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本来就处于退行之中,老年人丧偶,过度悲伤可使老年人肺气郁闷,上焦不通。不但会降低老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体的代谢功能减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丛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怀念恋旧型

老年夫妻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是老年爱情生活的调味剂。老年人丧偶会使未亡人强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观的老年人感到无助、焦虑,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这时,留恋追忆过去就会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丈夫身体不好,内外都非常依赖妻子。不幸的是,妻子患病先他而去。常年在生活中养成的对妻子的依赖性,在妻子去世之后马上转化为强烈地无助感和孤独感。悲伤之后,他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变得感情脆弱,回忆过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

当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时,死亡就会迅速逼近。因此,对过去的追忆和怀恋绝对不应成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碍。

后悔自责型

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丧偶之人自责地讲这类的话,例如:“都怨我,当时如果我能及时注意,他(她)就不会走得这么快了。”把亲人的死归结为自己的责任。不过有的 人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如果真的过敏地把那种自责与亲人的去世等同起来,使悲伤之情长期萦绕心头就成为问题了。

因为过去夫妻间的磕碰,妻子死后,他在悲伤之余产生了强烈的自责、罪恶感。他因为无法补偿过去,就用这种持续的悲伤不断地责备自己,以求得到良心上的安慰。

盘点对老年生活的错误认识

1.人不宜过性生活:无可否认,老人的性器官有所萎缩,性激素分泌也大为减少,性欲减退,性反应迟缓。 然而,这决不意味着老人不能享受性生活,那种认为老人过性生活是“老不正经“的观点更是错误的。现代医学认为,老人只要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疾病,适当的性生活不仅可以增添心理上的愉悦,而且还可推迟人体的衰老过程,防止老人的“脑老化”,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肥胖。

2.人睡眠应该少些:古人曾把眠食二者视为养生之要务,认为“能睡者,能食,能长生”。但一般人总认为人老了,就该少睡,实际上,“少乃老人之大患”,老人更应该有充足睡眠。60~70岁,每天应该睡8个小时;70~90岁,每天应该睡9个小时;90岁以上每天应睡10~12小时。女性比男性的睡眠时间要更多一些。除正常的夜间睡眠外,老人最好能有1~2小时的午睡时间。

3.退休就应彻底休息:人体的生理器官,遵循着“用则灵,不用则废”的原则。如果一个人经常用脑,大脑细胞就是易出现退行性变化;身体经常锻炼,器官系统就能健康地发挥其功能,不易生病。大量的调查证实,一个人即使到了退休年龄,仍然需要工作。希腊60岁以上退休老人中,有一半以上仍然坚持工作,他们退休后坚持工作绝非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健康长寿。统计表明,这些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老人比呆在家中无所事是、彻底休息的老人寿命长,心理稳定。

3.丧偶老人何苦再婚:丧偶,对老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老人身心的摧残很大。有人通过40年的研究发现,丧偶老人在半年内的死亡率达5%,比未丧偶组高出40%。现实生活中,多数丧偶老人为陈旧观念束缚,而不愿再婚。实际上,再婚可帮助老人摆脱孤寂,延缓衰老,减少疾病,身心健康。

老年人衰退心理特征

1.人到老年,如果还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离不弃的至亲陪在左右,那该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然而,高龄老人丧偶事件是在所难免,对于老年人心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随之而来的心理孤独感,更是让丧偶老人在短时间里出现明显的衰老、精神崩溃,甚至不久也会亡故。据统计,丧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

2.老年人看到自己同龄的朋友、同事一个个相继离开了人世,觉得自己也要不久于人世,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感,以致惶惶不可终日。这样一来,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观世间的高龄老人,虽然长寿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点已经证实,那就是长寿者大多性格开朗、豁达大度、情绪乐观、心理健康。

3.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明显衰退,如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但是,有不少老年人存在一种“折腾”心理,认为“这辈子没去过的地方不去看看终身遗憾”啦,什么“这么重大的场合不出席不合适”啦等等,结果勉强参与,容易突发严重健康事件。还有一些高龄的老年人,坚持参加一些不合适的运动,结果导致体力不能承受,出现意外。

4.老年人心理倔强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有些还表现为性格刚烈、脾气暴躁。这些有着倔强心理的老年人常常是小病不就医,大病乱吃药,一味按自己的意愿以及多年的经验习惯生活着。结果是,有了病不去治,反而与家人、子女发生争执,最后“不治而终”。

独居老人要警惕心血管疾病

因此,老年人尤其是在节日过后,一定要注意心态的调整,因为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子女都在身边,老人的心理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原来的生物钟也被打乱了。节日过后,宽松、愉快的气氛陡然消失,前后反差巨大,老人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这种抑郁会影响到老人的心脏血管健康,可以诱发血管痉挛,另外可刺激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那么独居老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心血管疾病呢?当然首先要做的就是按时服药、良好生活习惯以及要调整自我心态,心情要保持舒畅。并且此时就需要儿女的配合了。最后就要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点:儿女在外老年人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二人一起重温过去的美好,多出去走走。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给自己制定任务,使自己得到寄托。

第二点:当老人感到孤独时,可以安排给自己做不同的事情。

第三点: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不仅调节生活情趣,还有稳定血压或使高血压降下来的作用。

第四点:要认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到生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

第五点: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如果条件许可,可在子女家居住一段时间。

独身老人的性心理特征有些什么

(一)丧偶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征

丧偶老人的心理变化通常比较剧烈,其心理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新近的死者。许多人往往痛不欲生,简直到了欲死不能的地步,他们整天涕哭,甚至拒绝死者火化或下葬。

第二阶段,对死者和其他人发怒或带有敌意。这时,死者已离开身边,存留者常常会对着照片中的他(她)生闷气,又迁怒于其他人,很容易无缘无故地和别人争吵。

第三阶段,要求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由于配偶失去,旧的依恋关系已不复存在,悲伤的情绪开始向他人发泄。他们常常会不顾别人是否愿意听,对一切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第四阶段,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配偶已永远地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已彻底打乱了,整个心被绝望占据。

第五阶段,他们开始从绝望中撤退,向往正常的生活并开始重新组织新的生活。这一阶段,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其他人或其它事上去,主动地压抑悲痛的情绪,从表面上看,情绪上完全恢复正常。

上述五个阶段也可分别概括为震惊阶段,情绪波动阶段,孤独感产生阶段,宽慰自我阶段、重建新模式阶段。各阶段长短,因人而异。

总的来说,丧偶的老年人的心理是消极的。

(二)独身老年人的性心理

传统的看法是,人到了老年似乎不应再有性的要求了,性功能也必然一落千丈,尤其是独身丧偶的老年人;很少有人关心他们的性心理状态,从而使许多老人丧偶后,性兴趣,性活动受到严重的压抑。

其实,性是自然本能的表现,无论是什么阶段都存在性的问题。老年人性功能较中年人有所下降,但并不是消失。老年人丧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和恢复,这种本能的,又高于本能的情感(性爱和情爱)也会随之恢复。他们渴望性活动,有性兴趣,这是自然的,正常的事,无需大惊小怪。

​老人再婚 九成不能如愿

老龄化社会到来,丧偶或离异老人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我国丧偶老人占老年人口的27%左右(约4748万人),对他们来说,是勇敢再婚,还是孤独终老,关乎晚年幸福。

一项调查表明,80%的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但其中婚姻登记的不足一成,九成不能如愿。为何再婚这么少,丧偶老人该怎么把握住自己的幸福?

从法律角度来说,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然而现实中老年人婚姻,往往需要面对子女的阻挠和舆论的压力。

综合来看,子女干涉老人再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怕老人给自己丢脸,二是财产问题。很多子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干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这不但在法律上找不到支持,在伦理上也是不孝顺的。

除了子女的干涉,还有出于对舆论、情感等方面的顾虑,使得不少想要再婚的老人最后无奈地选择了隐婚,也就是“搭伙住”,而不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但这种情况有隐患存在,在一些财产的分割上很容易发生纠纷,尤其在老年人突然离世时。

即便不能领取结婚证,老人在隐婚时也应尽量对各自的财产和婚后的财产归属做出明确的约定,对一些家庭事务也做好约定,并到公证处进行公证,以防万一。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想要再婚的老人都该大胆迈出这一步,自己把握晚年的幸福。只要有再婚的愿望,就勇敢地面对自己真实的感情,和子女沟通。在这些方面和儿女达成共识,再婚的好处一是对自己身心健康有益,二是可以减轻儿女的经济及陪伴负担。

对大多数想隐婚的人来说,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个互相照顾、陪伴、说话的人。所以建议决定再婚的老人,在伴侣的选择上要理智和慎重,健康状况是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如果自己身体不好、行动不便,就尽量找一个身体状况比自己好一点的人;二是生活习惯不能差异太大。如果对方能够和自己志趣相投,有共同的话题和爱好,更适宜走到一起。事实上,很多再婚老人走到一起以后,不仅精神更好了,日子也过得甜甜蜜蜜。

老年人再婚时,要慎重对待两个问题,首先明确权利和义务,将双方抚养未成年子女的责任和双方子女的赡养义务明确。其次是财产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进行财产约定,书面约定各自财产的归属,如各自婚前财产及各自婚后个人名下的财产,在老人去世后,由各自子女继承,双方均不继承对方财产等;第二,通过立遗嘱的方式合法处理个人遗产。

老年人心里特点

1.孤独

人到老年,如果还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离不弃的至亲陪在左右,那该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然而,高龄老人丧偶事件是在所难免,对于老年人心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随之而来的心理孤独感,更是让丧偶老人在短时间里出现明显的衰老、精神崩溃,甚至不久也会亡故。据统计,丧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

2.恐惧

老年人看到自己同龄的朋友、同事一个个相继离开了人世,觉得自己也要不久于人世,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感,以致惶惶不可终日。这样一来,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观世间的高龄老人,虽然长寿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点已经证实,那就是长寿者大多性格开朗、豁达大度、情绪乐观、心理健康。

3.折腾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明显衰退,如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但是,有不少老年人存在一种“折腾”心理,认为“这辈子没去过的地方不去看看终身遗憾”啦,什么“这么重大的场合不出席不合适”啦等等,结果勉强参与,容易突发严重健康事件。还有一些高龄的老年人,坚持参加一些不合适的运动,结果导致体力不能承受,出现意外。

4.倔强

老年人心理倔强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有些还表现为性格刚烈、脾气暴躁。这些有着倔强心理的老年人常常是小病不就医,大病乱吃药,一味按自己的意愿以及多年的经验习惯生活着。结果是,有了病不去治,反而与家人、子女发生争执,最后“不治而终”。

丧偶老人不婚同居隐患多

近年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丧偶老年人数量都呈现增长趋势,这意味着,老年人再婚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但老年人苛刻的择偶条件以及财产继承、婚后生活容忍度低等因素造成了老年人难再婚。面对再婚所带来的感情与亲情的两难选择,不少老年人选择了不婚同居。

丧偶老人选择不婚同居实属无奈,但是结婚也好,同居也罢,基础是感情。可有些老年人把再婚只当作找一个依靠或保姆,态度草率,双方没有充分了解,没有感情基础,这样的婚姻很难长久。某地老年人相亲市场上甚至流行着“十对再婚离八九”的说法,没有办法,老人只能选择同居。另外,子女的不支持是老人不婚同居的另一个原因。多数子女认为,父母年纪大了再结婚有失面子,并且父母再婚后的存款、房产等存在不少的变数。当然,也有子女担心父母是否能够找到与之真心相处的另一半。

但是,没有法律保障的“婚姻”一定会后患无穷。首先,感情基础不牢的同居状态,男女双方难免有防备心态,也少不了互相猜疑,这样不能坦诚相待的日子想过好比较难。其次,同居看似不存在多少经济问题,但时间一长,不管是日常开销,还是生病住院需要的大笔支出等,双方拿多少钱合适都是个头疼的问题,遇上斤斤计较的人,很容易因为金钱问题而散伙。再次,子女不支持,老人今后的居住、养老都得不到切实的保障。最后,没有婚姻的制约,“聚散”太过随便,也会留下不少后遗症。

老年人再婚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更能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呼吁子女能理解老人再婚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单身老人也要摆正择偶心态,选择另一半时多从是否有共同语言出发,不要光想着对方的财产、外貌。选择不婚同居隐患多,不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原本想“伴老”的结果也容易变成“绊老”。

老人丧偶后的心理过程有五个阶段

丧偶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征丧偶老人的心理变化通常比较剧烈,其心理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新近的死者。许多人往往痛不欲生,简直到了欲死不能的地步,他们整天涕哭,甚至拒绝死者火化或下葬。

第二阶段,对死者和其他人发怒或带有敌意。这时,死者已离开身边,存留者常常会对着照片中的他(她)生闷气,又迁怒于其他人,很容易无缘无故地和别人争吵。

第三阶段,要求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由于配偶失去,旧的依恋关系已不复存在,悲伤的情绪开始向他人发泄。他们常常会不顾别人是否愿意听,对一切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第四阶段,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配偶已永远地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已彻底打乱了,整个心被绝望占据。

第五阶段,他们开始从绝望中撤退,向往正常的生活并开始重新组织新的生活。这一阶段,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其他人或其它事上去,主动地压抑悲痛的情绪,从表面上看,情绪上完全恢复正常。

上述五个阶段也可分别概括为震惊阶段,情绪波动阶段,孤独感产生阶段,宽慰自我阶段、重建新模式阶段。各阶段长短,因人而异。总的来说,丧偶的老年人的心理是消极的。

相关推荐

高龄老人养生的禁忌

禁忌1:恐惧造成末路 高龄老人的朋友一个个相继离开了人世,于是想到死亡要降临在自己身上了,结果惶惶不可终日。这样一来,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长寿者大多性格开朗、豁达大度、情绪乐观、心理健康。 禁忌2:“折腾”引发惨痛 的高龄老人去参加一些不合适的运动,甚至参加旅游、观光、会议等带明显“折腾”性质的活动。结果是“力不从心”,突发严重健康事件。高龄老人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可以承受的限度内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平安地幸福生活着。 禁忌3:倔强导致意外 老人平常生小病从来不去医院治病,病情加重

老年心理保健指导

大多数人,不仅年轻人、中老年人,也包括老年人自己,都简单地认为:花甲之后房事能力已经丧失了。 其实,这种认识时不符合科学的。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大量老年医学专家的临床和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健康的老年人普遍存在欲望,并能进行房事生活,的还能繁衍后代。 因此,生理机能在老年期也依然存在,而且是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丧偶老人的心理活动 丧偶老人的心理变化通常比较激烈。其心理活动可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所以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新近的死者。许多人往往痛不欲生,简直到了欲死不能的地步。他们整天哭泣,甚至

老人养生需注意的四大威胁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不少老年人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而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原因大多是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社会地位下降以及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等。 丧偶提高死亡率 人到老年失去配偶的痛苦成了不少人必须直面的残酷事实。据资料统计,老人丧偶导致心理失衡直至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憾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 “空巢”成为都市老人通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

化妆助于老人积极心态

为了解衰老的心理认知模式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人员选择了平均年龄在81岁的100位老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其中一组受试者坐在电脑前,屏幕中飞快闪过诸如“矍铄”、“创造力”等积极词汇,它们出现的速度极快,已达到让这些词汇在他们大脑中留下印象,却又不会被深刻记住的程度。另一组受试者则没接受任何积极信息的测试。 结果显示,接受积极信息的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进步。三周后,接受积极心理暗示的老年人在行走、保持平衡等方面表现更好。同时,他们积极的自我认知得到强化,衰老的消极想法被削弱。 该项目首席

老人丧偶再婚幸福吗

1、确权利和义务 确权利和义务,将双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责任和双方子女对两位再婚老人应尽的赡养义务明确下来。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和老年人的财产自由都是老年人自身的权利,与子女无关。然而现实生活中,因为子女以“财产可能流失、可能被他人分割”为由,强烈阻止丧偶老年人再婚的事情却时发生,这些干预行为在法律上站不住脚,在伦理上也是行不通的。这时候,法律的强制性就必须所体现了。通过细化相关法律措施,让意欲再婚的丧偶老年人勇气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申请法律强制执行,以消解来自子女一方不合理不合法的阻挠。 2、确认好财

怎样避免消极心理的出现

了解自己目前的心情状况 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常常会令我们很受伤,那么该怎样办呢?这就需要我们认识自己的情绪,所谓认知是行动的支柱,我们如果能正确的描述出自己此时的感觉,就很容易找到方法来调整好情绪,进而避免出现消极心理。 重视心情的调整 不管你此时想要表达怎样的情绪,愤怒、恐惧还是孤独,你都要给自己预留片刻的思考时间,来想想问题出在哪里。不要把自己遇到的不愉快当成什么大灾难,保持乐观的心态,才不至于把事情变得糟糕。 懂得宽恕 宽恕,意味着过去的事情已经成为过去,不会影响现在,乃至将来。你如果总是坚持消极的想

​老年人行房时要遵守原则

1.保持身体健康 多吃营养的食物,保持积极心态,不要过量喝酒,不吸烟,不滥用药物。 2.保持积极心态 很多人认为自己老了,身体机能退化了,外形也变得丑陋,性功能大不如前--这些是事实,但不是全部,更不是阻碍老人享受性的“拦路虎”。老人应该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告诉伴侣,这益于双方协调并接纳对方的改变,获得满意的性爱。 3.多与伴侣交流 坦率地交流彼此的想法和需要,关心、爱护对方,能帮助两人获得愉悦的性体验。 3.咨询医生 向医生请教自己在性爱上的困惑,能给予老人实质性的帮助,特别是那些患慢性疾病或服用会影

老人丧偶选择同居的危害可不少

丧偶老人选择不婚同居实属无奈,但是结婚也好,同居也罢,基础是感情。可些老年人把再婚只当作找一个依靠或保姆,态度草率,双方没充分了解,没感情基础,这样的婚姻很难长久。某地老年人相亲市场上甚至流行着“十对再婚离八九”的说法,没办法,老人只能选择同居。另外,子女的不支持是老人不婚同居的另一个原因。多数子女认为,父母年纪大了再结婚失面子,并且父母再婚后的存款、房产等存在不少的变数。当然,也子女担心父母是否能够找到与之真心相处的另一半。 但是,没法律保障的“婚姻”一定会后患无穷。首先,感情基础不牢的同

老年人再婚哪些好处

1.利于减轻子女的精神负担。多数独身老人的子女已建立了小家庭,他们忙于自己的工作,忙于抚男育女,忙于家庭生活,担心对老年人照顾不到,如老年人再婚的要求和愿望得到满足,就可以减轻一部分子女挂念老人的精神负担。 2.利于抚育下一代。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目前我国的家庭多系双职工,夫妻早出晚归,对子女的抚育出现了不少问题,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如果老年人再婚,不仅老夫老妻可以互相体贴照顾,而且他们精神愉快,身心健康,还可以分担抚育后辈的任务。 3.利于减轻国家对孤老者的负担。我国目前还不能把老年人特别是孤老

怎样预防空巢老人的抑郁症

1认知疗法:老年朋友首先要意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从父母身边独立出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事事处处都离不开父母,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当然,作为子女也要实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是经济上,更是精神上,要让老人所养,老所乐。 2行为疗法:老年朋友在感到孤独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为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活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