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的区别
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的区别
休克是一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综合征,是创伤患者最具致命性的创伤后并发症之一。最早的认识还仅限于症状上的描述,进一步认识到体液丢失和循环血容量降低与休克有密切关系,使液体治疗成为休克复苏的重要手段。许多渡过休克期的患者很快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成为创伤患者最具威胁性的创伤后并发症。休克的微循环学说提出后,使复苏不再以提升血压为唯一目标。在认识到休克的实质是细胞缺氧,使复苏的着眼点由既往仅注重循环系统扩大到注重细胞氧代谢。目前,“隐型代偿性休克”的概念鉴别并指导着休克指生命器官链中最薄弱并极其重要的局部组织器官。对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时机体反应并不是仅限于对循环系统的调整,还涉及代谢、免疫、凝血等系统。尽管,对休克的广泛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院前急救或急诊,临床上创伤早期的休克概念,如失血性休克或创伤性休克或失血/创伤性休克的确切临床意义,仍有待进一步的认识。
一些特殊的创伤,致使伤者在很短时间内死亡,如心脏、大动脉刀伤,患者可在10余分钟内死亡,它也出现低血压、心率增快等完全符合上述临床休克的诊断。在诊断上,却不应该把休克放在其中,这是某个器官或系统(心脏、循环)的衰竭而导致的死亡。所以,诊断循环衰竭、心脏死亡更符合临床表现,尽管此时许多器官功能出现衰竭并未死亡。又如严重颅脑外伤,形成脑疝,在最后临终阶段也会出现低血压状态,加上临床的干预,又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低血压状态,甚至心率增快,此类休克的临床过程与休克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认为,在另一类创伤患者表现为:明确的低血压状态,并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出现以微循环的障碍、组织细胞代谢和功能的异常等一组临床表现,诊断其为休克在临床上才有意义。
对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诊断多数论著都有阐述,而创伤性休克在论著中多有回避。可能是由于对创伤引起的疼痛表现存在多样性、复杂性,难以确定疼痛因素在休克中的作用有关。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这两个问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共同的临床表现为低血压状态、微循环障碍、器官处于低灌注状态、细胞缺氧引起功能障碍。一般而言,创伤后发生的休克是指伤者出现急性损伤:血压下降至90mmHg以下、心率增快到100/min以上;皮肤粘膜苍白、大汗;尿量减少;非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出现表情淡漠,意识改变等临床表现。
失血及失血性休克:血容量丢失15%以下对机体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可能仅有轻微的心率增快,通过自身调节24h内便可以恢复。但失血超过15%,患者便出现脉速、脉压差小、呼吸快、四肢变冷、尿少等循环系统加强代偿的变化;而一旦收缩压下降,则表明血容量丢失至少达到30%~40%并且代偿失败。超过50%的血容量丢失可以使患者陷入濒死状态。当创伤失血达到上述休克表现时,就被称之为临床失血性休克。恢复血容量就可以纠正失血性休克。
一般认为,由机体伤及血管引起的出血,最终可导致休克的发生,如表浅动脉或静脉的破裂等,疼痛的因素不足以引起交感系统的兴奋者,归为失血性休克;而创伤性休克是失血性休克与疼痛两者共同存在相互作用的临床过程,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失血或失液造成低血容量;②疼痛因素。两个因素同时对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的强烈作用,引起休克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如肢体被绞断、严重挤压伤等。当然在临床也存在明确的失血性休克与创伤性休克之间难以确定是否存在疼痛因素的现象。在单部位创伤中可能表现为单纯以失血或失液造成低血容量休克的比例要大些;而在多发伤中,创伤性休克的发生率高些。创伤性休克在血容量恢复后,也不一定得到纠正。
失血性休克与创伤性休克在发展到后期的微循环和组织病理改变的表现是一样的,但至少在早期的休克起因上两者还是可以区别开的。临床上创伤性休克较失血性休克重,救治困难大,明确这个概念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即不应由于认识不足、处置不当,把仅仅表现为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变成了创伤性休克。在使用止痛剂上,理论上允许出现失血性休克,却不允许因合并疼痛因素加重成为创伤性休克。在有意识严重障碍的创伤及对其他危重患者进行某些有创操作时,患者不能表达对疼痛的感受,而未应用麻醉剂。由于疼痛上传,形成脊髓低级神经反射,从而引起血管收缩舒张反应,引导循环状态恶化,发生休克。如果对创伤性休克认识不足,没能进行正确固定,在搬运、转运中,骨折断端搓动引起疼痛,而疼痛必然使临界休克转变为休克。
总之,明确失血性休克与创伤性休克的概念区别和临床意义,可以指导在急诊处置中尽可能不使失血性休克演变成为创伤性休克,从而提高对损伤、休克及休克分类的认识。
休克的病因是什么
1.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为血管内容量不足,引起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减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偿,可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1)失血性休克 是指因大量失血,迅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代偿。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
(2)烧伤性休克 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起烧伤性休克。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继发感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 这种休克的发生与疼痛和失血有关。
2.血管扩张性休克血管扩张性休克通常是由于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内容量不足,其循环血容量正常或增加,但心脏充盈和组织灌注不足。
(1)感染性休克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临床上以Gˉ杆菌感染最常见。根据血流动力学的特点有分为低动力休克(冷休克)和高动力性休克(暖休克)两型。
(2)过敏性休克 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到抗原物质时,可发生强烈的变态反应,使容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出现弥散性非纤维蛋白血栓,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良可使多脏器受累。
(3)神经源性休克 交感神经系统急性损伤或被药物阻滞可引起影响的神经所支配的小动脉扩张,血容量增加,出现相对血容量不足和血压下降;这类休克预后好,常可自愈。3.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泵功能受损或心脏血流排出道受损引起的心排出量快速下降而代偿性血管快速收缩不足所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低灌注和低血压状态。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脏本身病变、心脏压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
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1、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血液丢失(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如呕吐、腹泻、肠梗阻、胃肠道瘘管、糖尿病酸中毒等)、失血浆(如大面积烧伤、腹膜炎、创伤及炎症)等原因使血容量突然减少所致的休克。其特点为静脉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心动过速。
2、出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及烧伤性休克均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朋友都经历过休克,可是大家知道吗有很多的人只是休克只是暂时性的晕倒,其实休克是有很多的种的,所以当我们发生休克的时候要及时的到相关的医院检查治疗哦。
老年休克的病因
1.低血容量性休克
因严重失水或大量失血致血容量不足,如出血、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骨折等。
2.创伤性休克
由于创伤致血液和血浆大量丢失,加之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因素的参与所致的休克。
3.感染性休克
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真菌等感染及其代谢产物(内毒素、外毒素等)引起。
4.心源性休克
由各种心血管病引起心肌收缩力减退,心脏射血障碍或大血管血流障碍导致严重泵功能衰竭。
5.过敏性休克
由过敏原抗体反应引起。老年人休克以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及低血容量性休克较多见。
休克的原因有哪些
(一)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1、广义上心源性休克包括急性心肌炎、大块肺梗塞、乳头肌或腱索断裂、瓣叶穿孔、严重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伴有轻或中度心动过速、急性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心房粘液瘤、严重二尖瓣或三尖瓣狭窄伴有轻或中度心动过速、心室率持续过速等所致的休克。
2、狭义上心源性休克是指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的严重阶段。急性心肌梗塞时,临床上如同时伴有血压降低、皮肤灌注不足、肾血流减少、中枢神经功能减退等重要器官微循环衰竭的表现,而又能排除药物(如镇痛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进食少、体液丢失或补液不足引起血容量降低等所致的低血压,即可考虑心源性休克的诊断。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1、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血液丢失(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如呕吐、腹泻、肠梗阻、胃肠道瘘管、糖尿病酸中毒等)、失血浆(如大面积烧伤、腹膜炎、创伤及炎症)等原因使血容量突然减少所致的休克。其特点为静脉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心动过速。
2、出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及烧伤性休克均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1、出血:轻者可仅有少数皮肤出血点,重症者可见广泛的皮肤、粘膜瘀斑或血肿,典型的为皮肤大片瘀斑,内脏出血,创伤部位渗血不止。
2、血栓有关表现:(1)皮肤血栓栓塞:最多见,指端、趾端、鼻尖、耳廓皮肤发绀,皮肤斑块状出血性坏死,干性坏死等。(2)肾血栓形成: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最常见。(3)肺血栓形成:呼吸困难、紫绀、咯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功能衰竭。(4)胃肠道血栓形成:胃肠道出血、恶心、呕吐与腹痛。(5)脑血栓形成:烦燥、嗜睡、意识障碍、昏迷、惊厥、颅神经麻痹及肢体瘫痪。
3、休克:肢端发冷、青紫、少尿和血压下降。以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DIC较为多见。
4、溶血:因微血管病变,红细胞通过时遭受机械性损伤,变形破裂而发生溶血。临床上可有黄疽、贫血、血红蛋白。
5、原发病症状。
青皮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治疗休克
脉注射青皮注射液可使醉猫、兔、大鼠产生升压效应.静脉注射青皮注射液对尖、猫、兔、大鼠等的创伤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失血性休、输血性休克反戊巴比妥钠中毒性休克均有疗效,对豚鼠和家兔急性过敏性休克和组胺引起的休克也有一定的保护和预防作用。
休克的病因
1.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为血管内容量不足,引起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减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偿,可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1)失血性休克 是指因大量失血,迅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代偿。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
(2)烧伤性休克 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起烧伤性休克。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继发感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 这种休克的发生与疼痛和失血有关。
2.血管扩张性休克
血管扩张性休克通常是由于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内容量不足,其循环血容量正常或增加,但心脏充盈和组织灌注不足。
(1)感染性休克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临床上以Gˉ杆菌感染最常见。根据血流动力学的特点有分为低动力休克(冷休克)和高动力性休克(暖休克)两型。
(2)过敏性休克 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到抗原物质时,可发生强烈的变态反应,使容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出现弥散性非纤维蛋白血栓,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良可使多脏器受累。
(3)神经源性休克 交感神经系统急性损伤或被药物阻滞可引起影响的神经所支配的小动脉扩张,血容量增加,出现相对血容量不足和血压下降;这类休克预后好,常可自愈。
3.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泵功能受损或心脏血流排出道受损引起的心排出量快速下降而代偿性血管快速收缩不足所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低灌注和低血压状态。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脏本身病变、心脏压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
造成休克的病因有哪些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为血管内容量不足,引起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减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偿,可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1)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大量失血,迅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一般15min内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代偿。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
(2)烧伤性休克: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起烧伤性休克。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继发感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这种休克的发生与疼痛和失血有关。
二、血管扩张性休克
这类休克通常是由于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内容量不足,其循环血容量正常或增加,但心脏充盈和组织灌注不足。
(1)感染性休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临床上以Gˉ杆菌感染最常见。根据血流动力学的特点有分为低动力休克(冷休克)和高动力性休克(暖休克)两型。
(2)过敏性休克: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到抗原物质时,可发生强烈的变态反应,使容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出现弥散性非纤维蛋白血栓,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良可使多脏器受累。
(3)神经源性休克:交感神经系统急性损伤或被药物阻滞可引起影响的神经所支配的小动脉扩张,血容量增加,出现相对血容量不足和血压下降。这类休克预后好,常可自愈。
三、心源性休克
此类休克是指心脏泵功能受损或心脏血流排出道受损引起的心排出量快速下降而代偿性血管快速收缩不足所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低灌注和低血压状态。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脏本身病变、心脏压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
创伤性休克的表现
创伤性休克与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出血量密切相关,急诊时必须根据伤情迅速得出初步判断,对重危伤员初诊时切不可只注意开放伤而忽略极有价值的创伤体征。注意观察伤员的面色、神志、呼吸情况、外出血、伤肢的姿态以及衣服撕裂和被血迹污染的程度等。
1.休克早期,脑组织缺氧尚轻,伤员兴奋、烦躁、焦虑或激动随着病情发展,脑组织缺氧加重,伤员表情淡漠、意识模糊,至晚期则昏迷。
2.当周围小血管收缩、微血管血流量减少时皮肤色泽苍白,后期因缺氧、淤血,色泽青紫。
3.当循环血容量不足时,颈及四肢表浅静脉萎缩。
4.休克代偿期,周围血管收缩,心率增快。收缩压下降前可以摸到脉搏增快,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5.周围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肢端温度降低四肢冰冷。
6.用手按压患者甲床,正常者可在1秒内迅速充盈,微循环灌注不足时,则说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提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7.临床上常将血压的高低作为诊断有无休克的依据。但在休克代偿期由于周围血管阻力增高,收缩压可以正常,可有舒张压升高,脉压可<4.0kPa(30mmHg),并有脉率增快,容易误诊因此应将脉率与血压结合观察。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mmHg):一般正常为0.5左右。如指数=1,表示血容量丧失20%~30%;如果指数>1~2时,表示血容量丧失30%~50%。
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血压脉率差法正常值为30~50,数值由大变小,提示有休克的趋势。计算法为:收缩压(mmHg)-脉率数(次/分钟)=正数或> 1为正常;若等于0,则为休克的临界点;若为负数或<1,即为休克。负数越小,休克越深。由负数转为0或转为正数,表示休克好转。
总之,对血压的观察应注意脉率增快脉压变小等早期征象,如待休克加重、血压下降、症状明显时很可能失去救治时机。
8.正常人尿量约50毫升/小时。休克时,肾脏血灌流不良,尿的过滤量下降,尿量减少是观察休克的重要指标。可采用留置导尿管持续监测尿量,电解质、蛋白比重和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