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症的治疗
分离焦虑症的治疗
幼儿焦虑症现在越来越普遍,很多父母都不知道怎么去治疗孩子焦虑症。在幼儿焦虑症中,最常见的就是分离焦虑症。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阶段是要离开家人去上学,去学习的。但是很多孩子没法面对和适应离开妈妈的日子。下边为大家介绍如何改善幼儿的焦虑症?
克服孩子分离焦虑症的方法:
培养孩子独处的经验和能力。让孩子独处,并不是意指丢下他一人,让他真正的“独处”,而是在喝过牛奶、换过尿片之后,把孩子安顿在妈妈的房间里,或客厅中,让他自己玩。刚开始孩子可能会玩自己的手,或注视某一个物体,慢慢地父母可以帮孩子准备一些玩具。只要他能专注于自己的活动,父母都不要去打搅他。
万一孩子遭遇挫折,也尽量让他自己面对。如果孩子开始吵闹,父母可以先和他说话,用和缓的声音安慰他,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需求并不是毫无反应,但也让他知道,父母有需处理的事情,等我们把事情告一段落后会去抱他,他必须学习等待。
而父母则需遵守诺言,只要我们忙完了,一定过去抱抱他、好好陪他玩,使他对等待具信心。当孩子脱离幼稚期,行为能力逐渐发展成熟时,会慢慢表现独立的倾向。父母如果能配合这些倾向,多方引导,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并且也包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造成的缺失。
转移目标。当孩子有分离焦虑出现时,接替者可采取转移目标的方式,让孩子转移对父母的思念,例如:抱他去找他喜欢的动物,像小狗、小猫、乌龟、小金鱼等;玩各种玩具、积木、扮家家酒等;或者去公园散步、看看路上车子、行人、玩公园里的设施,让孩子转移目标。
克服孩子分离焦虑症的方法是给予认同和拥抱。当孩子哭得很伤心时,接替者可采取拥抱方式,抱着孩子、拍拍他的背,和他说说话 ,让他了解你知道他很伤心,你和他是同一线上的,你可以陪他、帮他打电话给妈妈,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儿童分离焦虑症的具体诊断表现详解
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由于儿童分离焦虑症很容易诱发出严重的精神问题,因此及时的发现和治疗十分重要。那么,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分离性焦虑有以下的主要表现: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一: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或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不外出,宁愿呆在家里;
2、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二: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拒绝上床就寝;.反复做恶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
3、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三: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性退缩;
4、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四: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与勇敢的孩子相反,恐惧和胆怯的小儿怕黑暗,怕空旷,怕见生人,怕独处一室。这种恐惧紧张往往造成失眠、梦魇、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
5、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五: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常常会表现得不合群,对集体或游戏均不感兴趣,自己生活在幻想之中;
6、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六: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会子表现出十分固执,对抗的态度,稍不遂意即哭闹、打滚、以拒食来表示反抵。坚持自己无理的要求;
7、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七: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躯体疾病;
8、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八: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表现得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
9、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九: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孩子脾气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闹、叫喊、扔东西、踢人、咬人、以头碰墙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孩子哭叫一二声或大哭之后,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绀,随之抽搐或“昏死”过去,好一会才恢复过来,医学上称为屏气发作。
分离性焦一般发生在6岁在前的儿童,这种心理障碍一般都主张早点得到治疗,以免以后给他们的人格或心理方面造成新的障碍。治疗过程中,父母需要共同参与,调整家庭教养方式,改善家庭气氛和环境,帮助家长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行为方式和情绪反应对患儿可能产生的影响及程度。
分离焦虑期的危害有哪些
1、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某些特殊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了某些心理障碍,其中幼儿分离焦虑(jiaolv)症就是最为典型的幼儿心理疾病之一。幼儿分离焦虑(jiaolv)症是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2、分离焦虑症表现为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幼儿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如果幼儿分离焦虑症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3、遗传因素、负性事件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患分离焦虑症的病因,但亲人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其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不适应外界环境则是产生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请幼儿心理医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4、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5、分离焦虑症对幼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常出现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最初一周内还会发生感冒、腹泻等疾病,反应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胸闷,大汗淋漓,尿频等,但当这种症状不严重时,一般会自己消除。
分离焦虑期的危害有哪些?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了解到这些相关知识。小孩子们由于年岁小,所以很多的时候不会把自己的消极情绪排解掉,因此很容易有一些幼儿疾病产生。最后也希望家长们平时在照顾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多采取正确温柔的教育方式!
应对儿童分离焦虑症
1、多与同龄小朋友接触
从1岁起就有计划地带孩子到有其他小朋友玩耍的地方,与同龄孩子接触;到2岁左右次数要增加,并鼓励他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在孩子非常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如奶奶家、姥姥家、领居家),可让他尝试与亲人短暂分离。
2、适时培养自理能力
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期应注意自理训练,如1岁左右练习用勺吃饭;2岁左右独立吃饭(用勺或筷子);2岁左右排尿、便时自己找便盆,并开始脱、穿裤子的训练和指导。
3岁开始尽量自己就能够完成排尿便,如脱裤子并且学会用手纸擦屁股、提裤子等。孩子学会以上的各项技能就可以快速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提前熟悉了解幼儿园
入园前1~2个月,多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参观玩耍,同时给孩子讲解幼儿园的乐趣,如有许多新奇的玩具,老师、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等,使孩子对幼儿园环境熟悉,向往上幼儿园。
4、和孩子分享育儿园的一切
愉快度过第一天,并在最初一个月,不断强化幼儿园的好处,与孩子一起讨论去幼儿园的收获,了解孩子的想法,对不满意的地方要有合理的解释。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是什么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分离性焦虑是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与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
多发生在6岁以前,其特征是当与亲人分离或离开他熟悉的环境时,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担心亲人发生意外或自己被拐卖;担心与父母或其他依恋者的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去学校或幼儿园;持久而不恰当的害怕独处,当预料将于依恋者分离的时候,马上会表现出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如哭叫,发脾气,淡漠或社会退缩,部分患者甚至会表现出一些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此类儿童的焦虑在严重程度上超过正常儿童的离别情绪反应,社会功能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宝宝分离焦虑症该怎么办
● 多与同龄小朋友接触。从1岁起就有计划地带孩子到有其他小朋友玩耍的地方,与同龄孩子接触;到2岁左右次数要增加,并鼓励他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在孩子非常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如奶奶家、姥姥家、领居家),可让他尝试与亲人短暂分离。
● 适时培养自理能力。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期应注意自理训练,如1岁左右练习用勺吃饭;2岁左右独立吃饭(用勺或筷子);2岁左右排尿、便时自己找便盆,并开始脱、穿裤子的训练和指导;2.5~3岁尽量自己完成排尿便,如脱裤子并用手纸擦屁股、提裤子。学会以上各项的孩子能较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 提前熟悉了解幼儿园。入园前1~2个月,多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参观玩耍,同时给孩子讲解幼儿园的乐趣,如有许多新奇的玩具,老师、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等,使孩子对幼儿园环境熟悉,向往上幼儿园。
● 愉快度过第一天,并在最初一个月,不断强化幼儿园的好处,与孩子一起讨论去幼儿园的收获,了解孩子的想法,对不满意的地方要有合理的解释。
● 在老师的同意下,给孩子带一个心爱的玩具(不易损坏、无危险的,如玩具小熊等),使孩子依恋情感暂时转到心爱的玩具上。
● 现在许多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发育及教育非常重视,对孩子的管理从强硬服从型转为讲道理、个体帮助,顺乎发育规律,效果很好,使孩子分离焦虑期缩短,生病请假及引发心理障碍的情况减少。
如今生活的优越导致许多宝宝们很依赖家人,渐渐的变成了没有主见,依赖性强的孩子,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宝宝未来的发展,各位爸爸妈妈们可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能太宠孩子,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多抽时间陪陪孩子。
分离焦虑症是什么引起的呢
1.遗传:临床研究发现,患有焦虑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而且同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率可高达50%,这些都说明分离焦虑症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2.不良事件影响:在幼儿分离焦虑症出现之前,往往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为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家中发生不幸事故,如亲人重病或死亡等。
3.过分依恋: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宝宝平时一直与父母或亲人呆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则往往对孩子过于珍爱、过分保护,从而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一旦与亲人突然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临床众多实际案例表明,亲子过分依恋是引起幼儿分离焦虑症的重要原因。
孩子分离焦虑症怎么治疗
因为孩子将父母作为自己安全的港湾,所有的事情都依靠父母来完成,所以在父母离开时便会产生这种分离焦虑,因而降低亲子依恋程度,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在生活中要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使其感受到成就感,知道自己能独立完成,自己是可以的。
在孩子入园之前要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家长可以不断地跟宝宝说:老师像妈妈一样地爱你,老师就像是你的朋友,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都可以和老师说等等。首先要让宝宝在心理上不排斥老师,这样老师才可以接近宝宝并加以引导。同时放低对老师的排斥心理。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戏,老师阿姨还会和大家一起做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学本领,也可以玩游戏,使孩子对幼儿园留下一个好印象,并且产生向往与期待。
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出现了不安全感。要让孩子不产生焦虑,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就要让孩子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家长平时要对孩子多夸奖老师的和气、漂亮;告诉孩子老师会讲很多故事,会唱歌,会带你们做游戏;在送孩子入园和接孩子回家时,可以刻意的在孩子面前与老师友好的交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的好朋友。每天入园的时候,在家里就应该说好,妈妈送到教室就会去上班,并且实际上也坚持这样做,不要表现出不舍,否则聪明的宝宝一看到你的不舍,马上就会以哭来要挟你。
大家看了以上的介绍,相信对孩子分离焦虑症有一定的了解。在这里小编在想家长们平时也可以多与孩子沟通,多与孩子做一些游戏。让孩子心情放松,心情和美,产生愉悦的心情。这样或许可以相应减轻孩子分离焦虑症。在平时生活中家里人的作息也要有规律,睡眠质量要好。
儿童分离焦虑症的影响
一般分离焦虑症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指婴幼儿与亲人分裂而引起的焦虑、不安、哭闹或者不安分的焦躁情绪。一般婴幼儿情感比较敏感、脆弱,而且对亲人有很强烈的依赖感,刚这种依赖感被打破,他们大多会产生分离焦虑症,这也是我们在婴幼儿成长期应该高度关注的。
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患儿整日缠住父母,不断要父母注意自己,有时担心父母发生意外,或担心意外灾难会使自己与父母失散。害怕自己离开父母会被拐走。患儿因而不愿上学或入托,到校或入托儿所后哭闹,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表现出头痛、腹痛、恶心等躯体症状。病程可持续数年。
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大部分孩子从七八个月起,就会明显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有些孩子甚至更早。 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最初,这种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的。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有时,他们甚至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这些平时最能引起亲近的人关注的行为,现在成了他用来呼唤亲人的一种方法。当然,其他的活动可能就进入不了他们的视线了。
在婴幼儿的成长阶段,比较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症的阶段是宝宝上幼儿园的年龄,因为长时间来与亲人的长期相伴,进入幼儿园后,要与亲人分离8小时以上,很多儿童因此而患上了分离焦虑。所以大多时候宝宝因害怕去幼儿园,会以不起床、假装生病、赖地哭闹的手段进行抵抗。如果家长还想了解更多,请咨询本站医生。
几种常见的预期焦虑症的发病因素
快节奏的社会让很多人感到压力山大,焦虑症就是压力过大萌发的病症。预期焦虑症是怎么回事?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预期焦虑症,下面就来说下预期焦虑症的病因、症状表现以及缓解方法。
患了焦虑症的人有种杞人忧天的情况,就是一件事情原本没有那么严重,而焦虑症患者对预期将要发生的事情发愁、烦恼。所以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紧张不安。焦虑情绪过度时,就会伴随一些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尤其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表现,如手脚心多汗、心悸、心跳快、呼吸急促、肌肉收缩、颤抖等。
几种常见的预期焦虑症的发病因素:
1、惊恐发作
这是一类急性发作的强烈焦虑. 会突然感到危机或威胁即将来临或死亡迫在眉睫,体验到强烈的恐惧,并产生立即逃离的冲动;同时出现各种躯体症状和认知症状,如心悸、出汗、震颤、或摇晃、呼吸困难或窒息感、堵塞感、胸痛或不适、恶心或胃不适、头昏或感到头重脚轻、现实解体、人格解体、害怕失去控制或会“发疯”、濒死感、感觉异常,以及寒战或发热。 常见于惊恐障碍或各种恐怖症。
2、无名焦虑或浮游性焦虑
是一类没有原因的不限于特殊场景的广泛而持久的焦虑。 个体预感到存在迫在眉睫,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危险,但是又说不清楚危险来自哪里;同时,个体又怀疑自己是否有应对这种即将来临的危险的能力。 出现警觉性增高,运动性不安和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窒息感、胸部堵塞感或不适、恶心或胃部不适、出汗、面色潮红或苍白、震颤等。 此类焦虑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特征。
3、预期焦虑
焦虑障碍患者预期再次面临害怕的场合或情境时出现的焦虑,例如:惊恐障碍患者对惊恐再次发作的担心,社交恐惧症患者对即将来临的社交场合的担心。
4、忧虑性期待
由患者过分担心自己或亲友会发生不幸的事情或会发生非现实威胁引起。 例如担心子女出门会发生诸如车祸的意外。
他们常常有恐慌的预感,整日忧心忡忡、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其焦虑的程度与现实或诱发焦虑的事件本身的程度很不相称。
5、临场焦虑
它与执行一项任务有关,完成该项任务越没有把握,焦虑也可能越大。考试前出现的焦虑属此类。临场焦虑特别见于性功能障碍者
6、分离焦虑
是儿童对父母分离的一种反应,通常出现哭叫易激怒和其他痛苦象征。大多数人认为只是儿童试图对强加给他的改变作出的一种调整反应。分离焦虑见于儿童的分离焦虑障碍。
在预期性焦虑症中,引起心理反应的症状的焦虑会加剧或导致症状的产生。而症状的出现又进一步强化预期性焦虑,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你被封闭起来而不能自拔。
一分开孩子就哭大人要如何抚慰
很多家长特别郁闷,因为每天早上送孩子去上幼儿园的时候,他总是非常不情愿,这让家长既心疼又生气。其实,这些孩子大多数是因为又分离焦虑症,所以在于家人分离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各种不良的情绪和做出抗拒行为。那么,孩子有分离焦虑症该怎么办呢?
一、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孩子分离焦虑症表现在和家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甚至会做出抗拒的行为,有些情况比较严重的孩子,会长时间保持哭闹状态,或者离开家人后情绪久久都无法安抚下来。通常这类型的孩子在幼儿园或其他的群体生活中都难以融入,不善于和其他的小孩子沟通交流,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保护自己,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是不利的,所以家长要想办法克服孩子的分离焦虑症。
二、家长不宜做的事
1.不要批评打骂孩子
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克服分离焦虑症的心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批评打骂来奢望孩子会折服,这只会让孩子更加厌倦离开家长的生活,家长要事先给孩子打个心理预防针,让孩子有离开父母的充分心理准备。
2.不要突然离开孩子
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最怕突然离开或者失去家长,所以家长的突然离开只会使孩子的安全感更加缺失,这样孩子下次的分离焦虑症会表现得更加严重。
3.不要对孩子依依不舍
家长应该对老师和幼儿园有信心,把孩子放心地交给老师,这样才能使得孩子更快融入到群体中去,如果家长总是依依不舍,孩子的分离焦虑症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而变得更加严重。
三、如何应对分离焦虑症
1.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
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症,家长应该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按时带孩子上学,按时接孩子放学,养成规律性的上学生活,孩子的适应能力都是很强的,短时间的闹腾后,相信很快可以适应新的生活。
2.多开导教育孩子
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症,家长应该多开导教育孩子。家长多告诉孩子上幼儿园读书的好处,并且开导缓解孩子的过激情绪,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某些特殊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了某些心理障碍,其中幼儿分离焦虑症就是最为典型的幼儿心理疾病之一。幼儿分离焦虑症是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幼儿分离性焦虑症,是一种幼儿和亲密的抚养者之间突然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
分离焦虑症对幼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常出现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最初一周内还会发生感冒、腹泻等疾病,反应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胸闷,大汗淋漓,尿频等,但当这种症状不严重时,一般会自己消除。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危害
分离焦虑症表现为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幼儿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如果幼儿分离焦虑症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遗传因素、负性事件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患分离焦虑症的病因,但亲人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其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不适应外界环境则是产生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请幼儿心理医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小孩子们由于年龄小,所以很多的时候不会排除自己的消极情绪,因此很容易产生引起一些幼儿疾病,希望家长们平时在照顾孩子们的时候,多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宝宝有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是亲子依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亲子依恋是指宝宝对家人的依恋对陌生人的害怕,尤其是对特定养育者(比如,妈妈或奶奶)的依恋。亲子依恋有群体层面也有心腹层面、小团体层面,妈妈是宝宝依恋的核心人物,和妈妈稍微的分离会给宝宝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宝宝亲子依恋发展必然要经历这个焦虑阶段,属于宝宝成长发展的正常现象,说明宝宝已经超越了依恋的第二个阶段,要进入第三阶段了。
分离焦虑反映宝宝认知能力发展阶段
宝宝6个月后思维能力就进步了,预期事情比以往更有效,也能通过新的能力改变自己想要的事情,比如妈妈坐出拿包包要出门的动作时,宝宝就意识到要和妈妈分离了,就会抓住妈妈或者直接大哭大闹,以此阻止妈妈的离开。而6个月前的宝宝简单的认知能力是不会意识到妈妈分离前动作的后果,所以没什么分离焦虑可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分离焦虑说明宝宝比以往更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