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介绍
心脏骤停的介绍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迫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
心脏性猝死早期症状
临床表现
1.心脏性猝死发生的特点
(1)猝死与性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4:1。
(2)猝死与年龄:高峰为45~75岁及<6个月的婴儿。
(3)猝死发生的地点:60%~70%在院外,最多见于家中(50%~70%)。
(4)猝死与季节:1月份、5月份、11月份是发生心脏猝死的最高季节;又以星期五、星期六发生率最高。
(5)猝死与时间:以上午时至下午3时,午夜12时至清晨4时两个时间段发生率最高。
(6)猝死与诱因:50%有明显诱因,且以劳累、情结激动等多见。
2.心脏性猝见的发展过程
①前驱期: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等,随后症状突变,可有心电异常、心肌收缩力下降、低血压、晕厥;②心脏骤停发生,有效循环丧失,意识丧失;③生物学死亡:复苏无效,电机械分离,收缩障碍,中枢神经功能丧失。猝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患者可无前驱症状,心脏病发作即可引起心脏骤停。
3.临床特征
(1)临床表现:患者开始表现为晕厥、意识丧失,随后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临床死亡多在5 min内。按心脏骤停的发生时间,其临床表现依次为:①心脏骤停3秒:感到头晕;②心脏骤停4秒:出现黑矇;③心脏骤停5~10秒:产生晕厥;④心脏骤停15~20秒:产生Adams—Stokes综合征;⑤心脏骤停20~30秒:出现叹息样呼吸,乃至呼吸停止;⑥心脏骤停30秒:陷于昏迷状态;⑦心脏骤停35~45秒:瞳孔散大;⑧心脏骤停l min;二便失禁;⑧心脏骤停1~2 min:瞳孔散大固定;⑩心脏骤停10 min:脑细胞基本死亡,标志着死亡已不可逆。
(2)体征:
1)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有抽搐发作。
2)大动脉(股动脉、颈动脉)搏动消失。
3)心音消失。
什么叫心脏骤停
1)开放气道一旦确诊心脏骤停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救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松解衣领、裤带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假牙、粘液和呕吐物等一手置于患者额部另手抬举下颌使其头部后仰颈部伸直避免舌下坠阻塞气道(2)人工呼吸迅速确定呼吸是否停止如无自主呼吸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用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贴紧患者口唇外缘用力吹气先吹气2次每次1000~1250ml在人工呼吸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胸廓运动参照其胸廓起伏情况控制吹气量避免发生胃胀气而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如患者出现胃胀气应将其侧转并压迫上腹部排出胃气后继续进行心肺复苏(3)胸外按压检查颈动脉搏动如动脉搏动消失立即胸外按压操作者两手掌重叠交叉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双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有节奏地垂直向下按压将胸骨下段压下4~5cm为宜按压后放松使胸廓复原按压频率约80次/分左右同时观察有无颈动脉搏动按压部位不宜过高或过低切忌按压胸骨下剑突处按压节律均匀切忌用力猛击造成胸骨或肋骨骨折和血、气胸等并发症胸外按压连续进行直至心跳恢复如需描记心电图、心内注射或更换操作者间断时间不宜超过15秒
导致心脏骤停的因素都有哪些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病人身心健康的疾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包括运动性呼吸困难和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还可能会导致肺水肿,对于本身身体状况就不好的患者危害很大。 导致心脏骡停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①心源性心脏骤停,圆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②非心源性心脏骡停,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 导致心脏骡停的原因有哪些? (一)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常发生室圈或心室停顿。急性心肌缺血未形成梗死者,也可发生室颤而致碎死。 (二)急性心肌灸 各种病因的急性心肌炎患者,持别是病毒性者.常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消或室性心动过速而致心脏骤停。 (三)呼吸停止 如气管异物、烧伤或烟雾吸人致气道组织水肿,溺水和窒息等所致的气道阻塞,脑卒中、巴比妥类等药物过量及头部外伤等均可致呼吸停止。此时气体交换中断,心肌和全身器官组织严重缺氧,可导致心脏骤停。 (四)严重的电解质与酷碱平衙失调 体内严重缺钾和严重高血钾均可使心搏骤停。血钠和血钙过低可加重高血钾的影响。血钠过高可加重缺钾的表现。严重的高血钙也可致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室额。严重的高血镁也可引起心搏骤停。酸中毒时细胞内钾外移.减弱心肌收缩力,又使血钾增高,也可发生心脏骤停。 (五)药物中毒或过敏 锑剂、氯喧、洋地黄类、奎尼丁等药物的毒性反应可致严重心律失常而引起心脏骡停。 (六)电去、雷击或溺水 电击伤可因强电流通过心脏而引起心脏骤停。强电流通过头那、可引起生命中枢功能障碍,导致呼吸和心博停止。溺水多因氧气不能进入体内进行正常气体交换而发生窒息。 (七)麻醉和手术中的意外 如呼吸管理不当、全麻剂量过大、硬膜外麻醉药物误人蛛网膜下腔、肌肉松弛刑使用不当、低温麻醉温度过低、心脏手术等,也可能引起心脏骤停。 〔八)其他 某些诊断性操作如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某些疾病如急性胰腺炎、脑血管病变等。 温馨提示大家,对于心血管的病人们,以上的简单介绍对您的病情有所帮助,生活中要多注意养成良好地习惯,适当锻炼。
心脏突然停止跳动的原因
考虑是早搏造成的,因为发生早搏时间很短暂,所以检查时不易被察觉。建议你去医院做一下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再对症治疗,平时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喝浓茶、吸烟饮酒等可以发现你不正常的心跳,如果确实有心跳短暂的暂停的现象,就需要治疗了,一般就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了
是指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有80%的心脏猝死是由以上因素导致的,其中冠心病患者中约有75%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梗死病史如果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在院外现场,应先就地进行徒手复苏操作,并尽快设法边急救边护送至附近医疗单位作二期复苏。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 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声,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为心脏疾病引起,80%病人由于心电功能异常,20%病人为机械收缩功能丧失,也可因循环衰竭或通气障碍引起明显的呼吸性酸中毒(心肺骤停)。不论心或肺何者先行衰竭,两者通常密切相关。心电功能异常为心脏猝死的最常见机制,心室颤动为来院前心脏猝死主要的心律(占70%)。
心脏病心脏骤停怎么办
1)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扪不到
2)神志突然丧失、抽搐
3)呼吸减慢呈叹息样直至停止
4)瞳孔散大、固定
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心脏骤停症状体征的先后顺序:
①原发病的表现或意外事件的发生;②心脏停跳;③循环中止;④意识丧失;⑤全身抽搐;⑥呼吸停止;⑦瞳孔散大;⑧呕吐、大小便失禁
心脏骤停的诊断: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搏呼吸骤停的判断,是看反应、看呼吸,而不要像过去那样花太多的时间去摸脉、听心音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心脏骤停这种疾病的相关内容阐述,我们都知道心脏骤停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为此我们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一定要给出高质量的治疗和护理,此外还应该给与患者精神支持,让患者对生命充满渴望,家属也应该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这样我们受到的打击才不至于太大。
心脏骤停如何预防
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患者,及时地评估左心室的功能非常重要。和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患者心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较差,死亡率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为非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者,经及时除颤易获复律成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所致的心脏骤停,预后良好。相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脏骤停,预后往往不良。
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脏骤停,即时死亡率高达59%~89%,心脏复苏往往不易成功。即使复苏成功,亦难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心脏骤停的原因 各种意外
1、大出血、心脏大血管突然破裂,可导致心脏骤停;
2、不按照常规撤升压药、脱离呼吸机、手术意外等均可引起室颤而停搏;
3、电击伤、雷击等物理因素也可导致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如何预防
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患者,及时地评估左心室的功能非常重要。和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患者心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较差,死亡率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为非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者,经及时除颤易获复律成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所致的心脏骤停,预后良好。相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脏骤停,预后往往不良。
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脏骤停,即时死亡率高达59%~89%,心脏复苏往往不易成功。即使复苏成功,亦难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绝大多数心脏形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西方国家,酒精引起的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有较高的高发病率,而有80%的心脏猝死是由以上因素导致的,其中冠心病患者中约有75%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梗死病史。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学表现主要是心律失常,尤其是致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率失常和心室停顿。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所占比例比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原因导致。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迫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1)先兆症状:心脏骤停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症状,仅部分病人在发病当日有心绞痛、胸闷和极度疲乏感等。(2)意识丧失及大动脉搏动消失:是心脏骤停最可靠最迅速的判断依据。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断续或停止,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其中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是最可靠也是可以最迅速作出心脏骤停判断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只要发现病人有此表现,就可以作出心脏骤停的诊断并立即开始抢救。(3)心电图表现:包括心脏停搏、心室颤动及电机械分离。心脏停搏心电图表现为一条直线,心室颤动、电机械分离虽然在心电图上有电活动,但此时的心脏排血量为零,相当于心脏停搏。
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有很多,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除了上文介绍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可能是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外,过度喝酒、超负荷工作、严重睡眠不足等也都会引起心脏骤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注意健康饮食,戒烟戒酒,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疾病发生。
心脏性猝死的前兆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前驱期在心脏性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但有些患者亦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的表现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如下:①突然的意识丧失常或抽搐、可伴有惊厥。②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听诊心音消失。④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⑤瞳孔散大。
4.生物学死亡期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心脏病心脏骤停怎么办
我们在急诊或者是手术室,以及一些重症监护里面经常可以看到心脏骤停的患者,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如果得到有效的治疗的话,在临床上我们的生命会得到挽救,但是如果抢救无效的话那么病人就失去生命了,我们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救这些患者应该了解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性让患者不失去生命。
1)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扪不到
2)神志突然丧失、抽搐
3)呼吸减慢呈叹息样直至停止
4)瞳孔散大、固定
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心脏骤停症状体征的先后顺序:
①原发病的表现或意外事件的发生;②心脏停跳;③循环中止;④意识丧失;⑤全身抽搐;⑥呼吸停止;⑦瞳孔散大;⑧呕吐、大小便失禁
心脏骤停的诊断: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搏呼吸骤停的判断,是看反应、看呼吸,而不要像过去那样花太多的时间去摸脉、听心音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心脏骤停这种疾病的相关内容阐述,我们都知道心脏骤停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为此我们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一定要给出高质量的治疗和护理,此外还应该给与患者精神支持,让患者对生命充满渴望,家属也应该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这样我们受到的打击才不至于太大。
心肺复苏的黄金救命时间是几分钟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四到六分钟内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所以心肺复苏抢救黄金时间为四到六分钟,而且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