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胆石症如何预防

胆石症如何预防

1、胆囊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有:

①由于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饱和有关,因此,控制饮食中胆固醇的过多摄入是维持胆汁保持一定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少食含胆固醇较多的脂肪类食物,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蔬菜及新鲜水果,妊娠期妇女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平时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防止脂肪在体内过度积存。

②每年应定期体检,包括肝胆B超检查,便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针对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而言,肝外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病是引起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因此,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防治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病是肝胆管结石的重要成因,对其的防治不容忽视。

胆石症的病因

1、细菌感染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原发性胆管结石在亚洲十分常见。

感染源可能归咎于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或其它不太清楚的病因。

2、人种因素亦与发病相关,如美国西部印第安人患病率超过75%,是全球胆石最高发的人群。

3、在饮食习惯中,凡蛋白质、脂肪、或糖类其中任何一类吃得多者,其胆囊结石或胆固醇结石发病率较高。

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各是怎么回事

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二者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故合并叙述。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约有70%的胆囊炎患者胆囊内有结石存在。慢性胆囊炎,系胆囊慢性病变,大多数合并胆囊结石,少数为非胆石性慢性胆囊炎。本病大多为慢性起病,亦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而来。临床上可无特殊症状。

胆石症, 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烧等症状之疾病,称为“胆石症”。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

由上面的内容知道了慢性胆囊炎与胆石症是怎么回事之后,接下来为大家介绍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方法:

1、 采用内科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方法:内科治疗主要是消炎利胆的方法,如消炎利胆片、利胆醇、舒胆通、胆通、去氢胆酸以及熊脱氧胆酸等,有些病人有效,但难根治。

2、外科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方法:反复发作胆绞痛、胆囊无功能、有急性发作,尤其是伴有结石者,应手术治疗。80%的胆囊癌并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可起到预防胆囊癌的作用。

胆石症病因

(一)发病原因

胆石形成原因迄今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为一综合因素,胆石的成分有胆固醇,胆色素,钙盐,黏蛋白及其他有机物与无机物等,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通常将胆石分为胆固醇性结石,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胆固醇,胆色素,钙及其他有机物,无机物混合而成)3类,多年来的研究已证明,胆石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而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胆汁成分的改变,过饱和胆汁或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胆汁囊泡及胆固醇单水晶体的沉淀,促成核因子与抗成核因子的失调,胆囊功能异常,氧自由基的参与及胆道细菌,寄生虫感染等。

1.胆囊结石成因

(1)代谢因素:正常胆囊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按比例共存于一稳定的胶态离子团中,一般胆固醇与胆盐之比为1∶20~1∶30之间,如某些代谢原因造成胆盐,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量增加,当其比例低于1∶13以下时,胆固醇便沉淀析出,经聚合就形成较大结石,如妊娠后期,老年人,血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故多次妊娠者与老年人易患此病;又如肝功能受损者,胆酸分泌减少也易形成结石,先天性溶血病人,因长期大量红细胞破坏,可产生胆色素性结石。

(2)胆系感染:大量文献记载,从胆石核心中已培养出伤寒杆菌,链球菌,魏氏芽孢杆菌,放线菌等,足见细菌感染在结石形成上有着重要作用,细菌感染除引起胆囊炎外,其菌落,脱落上皮细胞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胆囊内炎性渗出物的蛋白成分,可成为结石的支架。

(3)其他:如胆汁的淤滞,胆汁pH过低,维生素A缺乏等,也都是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2.胆管结石成因

(1)继发于胆囊结石系某些原因胆囊结石下移至胆总管,称为继发性胆管结石,多发生在结石性胆囊炎病程长,胆囊管扩张,结石较小的病例中,其发生率为14%。

(2)原发性胆管结石可能与胆道感染,胆管狭窄,胆道寄生虫感染(尤其蛔虫感染)有关,当胆道感染时,大肠埃希杆菌产生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很高,可将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游离胆红素,后者再与胆汁中钙离子结合成为不溶于水的胆红素钙,沉淀后即成为胆色素钙结石,胆道蛔虫病所引起的继发胆道感染,更易发生此种结石,这是由于蛔虫残体,角皮,虫卵及其随之带入的细菌,炎性产物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胆管狭窄势必影响胆流通畅,造成胆汁滞留,胆色素及胆固醇更易沉淀形成结石,当合并慢性炎症时,则结石形成过程更为迅速,总之,胆道的感染,梗阻在结石的形成中,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二)发病机制

1.胆石形成的机制胆石形成的基本因素有:胆汁理化状态的改变,胆汁淤滞和感染等3种,常为2种以上因素联合致病,胆汁理化性状的改变使其中胆色素或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胆汁淤滞可使胆汁中水分被过多吸收,胆汁过度浓缩,使胆色素浓度增高,胆固醇过饱和等,都可促进胆石形成;细菌感染可使胆道发生炎性水肿,细胞浸润和慢性期的纤维增生,导致胆道壁增厚,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起胆汁淤滞,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或脱落上皮,细菌群,蛔虫残体及虫卵等也可作为结石的核心,促进胆石形成。

(1)胆固醇性结石的形成机制:胆汁中如胆固醇含量过多呈过饱和状态,则易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如长期进食高脂肪饮食),正常时胆汁中一定浓度的胆盐和卵磷脂可以和胆固醇,蛋白质组成混合体胶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某些肠疾病时由于丧失了胆盐则促进胆固醇的析出,形成结石。

(2)胆红素性结石形成机制:胆汁中的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可与胆汁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钙而析出,正常胆汁中的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酯类而不游离,大肠埃希杆菌等肠道细菌中的葡萄糖醛酸酶则有分解上述酯类使胆红素游离出来的作用,所以有肠道细菌感染,肠道蛔虫症及胆道炎症时易形成胆红素结石,此外,胆色素含量增加(如红细胞破坏过多),胆汁内钙量增加以及胆汁的酸度增加等都可促进此类结石的形成。

2.病理 胆石的类型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3类:

(1)胆固醇结石: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多呈椭圆形(单发者)或多面形(多发者),表面平滑或稍呈结节状,黄色或黄白色,质轻软,剖面呈放射状线纹,X线平片上不显影,此种结石多在胆囊内,常为单个,体积较大,直径可达数厘米,此类结石在我国较欧美为少,其发生率大约不超过胆石症的20%。

(2)胆色素性结石:结石成分以胆红素钙为主,可含少量胆固醇,多为泥沙样,质软而脆,有的如泥团状,有的如沙粒,为棕黑或棕红色,大小不等,因含钙少,X线平片上多不显影,砂粒状者大小为1~10mm,常为多个,多在肝内,外胆管中。

(3)混合性结石:由胆固醇,胆色素和钙盐等2种以上主要成分间隔而成,外形不一,为多面形颗粒,表面光滑,边缘钝圆,呈深绿或棕色,切面呈环层状或像树干年轮或呈放射状,因含钙质较多,在X线平片上有时显影(即称阳性结石),多在胆囊内,亦可见于较大胆管中,大小,数目不等,常为多个,一般20~30个,以胆红素为主的混合性胆石在我国最多见,约占全部胆石症病例的90%以上。

我国胆石症的特点:

①胆石类型:混合性色素泥沙样结石远多于胆固醇性结石。

②发病部位:胆管多于胆囊,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率也较高。

③病因:既往统计胆道蛔虫症在胆石形成上起重要作用,近年由于饮食卫生及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有所改变。

老年人胆石症的诊断

胆石症(gallstones)或(choleliths),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烧等症状之疾病,称为“胆石症”。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那么,胆石症要如何诊断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胆石症的诊断吧!

胆石症疾病的诊断

1、B超、CT检查发现胆结石、胆囊炎。

2、诊断不明时,作腹膜穿刺,可了解是否存在穿孔。

3、右上腹明显压痛,但不一定出现肌紧张或反跳痛。

4、60岁以上老年人,突起右上腹痛。伴发热,黄疸,既往有类似病史。

胆石症的鉴别诊断

1、冠心病。除外与肺炎,肾绞痛,血管栓塞鉴别。

2、急性胰腺炎腹痛较剧烈,常伴休克,上腹痛偏左,Mur-phy征阴性,血,尿淀粉酶高、CT检查可鉴别。

3、急性肠梗阻肠梗阻绞痛多在下腹部,伴肠鸣音亢进,且呕吐频繁,腹胀明显,x线检查可发现肠道气液平面。

4、胃、十二指肠穿孔腹痛程度重,为刀割样持续痛,常呈“板样”强直,x线检查膈下可见游离气体、既往有胃病史。

5、疼痛性质很难鉴别,凡60岁以上病人,有腹痛症状,伴有心悸。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血管硬化,高血压,一般术前作心电图,可有效进行鉴别。

以上就是胆石症的诊断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胆石症的偏方

偏方一、

取胆囊穴、足三里、中脘、阳陵泉、胆俞、太冲、支沟等穴,采用强刺激泻法。耳穴取神门、交感、胆囊、胰、十二指肠穴,每次两侧各选穴2~3个,捻转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

偏方二、

板兰根30克、蒲公英15克、茵陈15克、生大黄9克(后下),黄芩9克、黄柏9克、川厚朴6克、玄明粉9克(冲服),每日一剂,水煎服。

偏方三、

白金丸,晨服3克,或指迷茯苓丸,晚服9克,10至30天,为一疗程。

偏方四、

胆通排石汤: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海金砂30克、郁金15克、枳壳12克、木香12克、大黄10~15克(后下)、栀子10克、芒硝10克(冲服)。

总攻程序:每周总攻2~3次,6~7次为一个疗程。

胆石症的预防方法

1、不要憋尿,多喝多尿有助于细菌、致癌物质和易结石物质快速排出体外,减轻肾脏和膀胱受害的机会。

2、人认为啤酒能利尿,可防止尿结石的发生。其实,酿啤酒的麦芽汁中含有钙、草酸、乌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等酸性物质,他们相互所用,可使人体内的尿酸增加,成为肾结石的重要诱因。

3、控制肉类和动物内脏的摄入量,因为肉类代谢产生尿酸,动物内脏是高嘌呤食物,分解代谢也会产生高血尿酸,而尿酸是形成结石的成份。因此,日常饮食应以素食为主,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品。

4、太咸的饮食会加重肾脏的工作负担,而盐和钙在体内具有协同作用,并可以干扰预防和治疗肾结石药物的代谢过程。食盐每天的摄入量应小于5克。

5、由于牛奶中含钙较多,而结石中大部分都含有钙盐。结石形成的最危险因素是钙在尿中浓度短时间突然增高。饮牛奶后2~3小时,正是钙通过肾脏排除的高峰,如此时正处于睡眠状态,尿液浓缩,钙通过肾脏较多,故易形成结石。

6、服糖后尿中的钙离子浓度、草酸及尿的酸度均会增加,尿酸度增加,可使尿酸钙、草酸钙易于沉淀,促使结石形成。

如何防治胆石症

饮食调控是防止胆石症发生的最理想预防方法,预防胆结石应注意饮食调节,膳食平衡。

1.按时合理早餐;

2.规律三餐,使胆囊定时收缩、排空,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

3.多进食高纤维饮食,如含丰富纤维的糙米、胚芽米、蔬菜、海藻等;

4.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黄绿色蔬菜;

5.减少高热量、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6.增加锻炼,避免肥胖;

7.减少妊娠次数,

8.有上腹饱胀不适,背部胀痛,且厌油腻饮食,因警惕胆石症,应及早去正规医院明确诊断,检查首选B超;反复发作结石建议手术切除胆囊,防癌变。

胆石症症状

1.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

(1)胆绞痛或上腹痛:胆绞痛是一种内脏性疼痛,多数是因胆囊管被结石暂时性梗阻所致,如果胆囊有急性炎症并存时,则胆囊壁可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或增厚等病理表现,在典型病例,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常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重者表现为绞痛,疼痛可因进食而加重;部分病例疼痛可于夜间发作,绞痛发作多发生于缺乏体力活动或缺乏运动者(如长期卧床者),胆绞痛的典型发作多表现为在15min或1h内逐渐加重,然后又逐渐减弱;约有1/3的患者疼痛可突然发作,少数患者其疼痛可突然终止,如疼痛持续5~6h以上者,常提示有急性胆囊炎并存,约半数以上的患者疼痛常放射到右肩胛区,后背中央或右肩头,胆绞痛发作时患者常坐卧不安,疼痛发作的间歇期可为数天,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在发作的时间上无法预测是胆绞痛的一个特点。

(2)恶心与呕吐:多数患者在胆绞痛发作的同时伴有恶心与呕吐,重者伴出冷汗,呕吐后胆绞痛常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呕吐的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很长。

(3)消化不良:消化不良表现为对脂肪和其他食物的不能耐受,常表现为过度嗳气或腹部膨胀,餐后饱胀及早饱,烧心等症状,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胆石的存在或并存有胆囊炎等有关。

(4)畏寒,发热:当并发急性胆囊炎时,患者可有畏寒,发热;当胆囊积水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胆囊积脓或坏疽,穿孔时,则寒战,发热更为显著。

(5)黄疸:单纯胆囊结石并不引起黄疸,只有当伴有胆总管结石或炎症(胆管炎),或胆囊结石排入胆总管引起梗阻时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伴有皮肤瘙痒。

(6)右上腹压痛:部分单纯胆囊结石患者在体检时,右上腹可有压痛,如并发急性胆囊炎时,则右上腹明显压痛,肌紧张,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Murphy征阳性。

(7)胆心综合征:因胆囊结石等胆道疾病,反射性引起心脏功能失调或心律的改变,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为胆心综合征,而患者的冠状动脉或心脏并无器质性病变,胆石症引起冠心病样症状的机制是由于胆石症,胆道梗阻,胆管内压增高时,可通过脊髓神经反射(胆囊与心脏的脊神经支配,在胸4~5脊神经处交叉),即经内脏-内脏神经反射途径,引起冠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重者可导致心肌缺氧而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等。

2.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

肝外胆管结石是指发生在肝总管及胆总管内的结石,最多见的是胆总管结石,约有15%的胆囊结石患者可并存有胆总管结石,且随年龄的增加,二者并存的比例增高,反之,约95%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并存有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者,其结石多位于胆总管的下端及十二指肠壶腹部,当胆石引起胆总管梗阻即可产生典型症状与体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与胆道阻塞,胆管内压力增高,胆汁排泄受阻以及胆汁并发细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典型症状有胆绞痛,寒战,高热及黄疸,称之为胆总管结石的三联征,即charcot征。

(1)上腹疼痛或绞痛:约90%以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有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或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发生绞痛的原因是结石嵌顿于胆总管下端壶腹部后,胆总管梗阻并刺激Oddi括约肌和胆管平滑肌所致,绞痛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或体位改变,身体受到颠簸后诱发,重者可伴有冷汗,面色苍白,恶心与呕吐等症状。

(2)寒战与高热:约75%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在发作胆绞痛后,因并发胆道细菌感染而引起寒战与高热,体温可达40℃,寒战,高热的原因是感染向肝内逆行扩散,致病菌及其毒素经肝血窦,肝静脉至体循环而导致全身性感染的结果,少数胆总管结石者,如为急性胆管梗阻,同时伴严重胆管内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脓性炎症时,则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或称为重症急性胆管炎,可出现低血压,中毒性休克及败血症等全身中毒的临床表现。

(3)黄疸:约70%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在上腹绞痛,寒战,高热后的12~24h即可出现黄疸,发生黄疸的机制是因结石嵌顿于乏特壶腹部不能松动,胆总管梗阻不能缓解所致,常伴有皮肤瘙痒,尿呈浓茶色,粪便色泽变淡或呈现陶土色,多数患者黄疸可呈波动性,在1周左右可有所缓解,系因胆管扩张以后,结石有所松动之故或系结石经松弛的括约肌而排入十二指肠的缘故,有学者认为黄疸呈间歇性出现或表现为时深时浅是胆总管结石的特征。

(4)上腹部压痛:体检时在剑突下和右上腹有深压痛,炎症重者常伴腹肌紧张,肝区可有叩击痛,如胆囊管通畅者,有时也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3.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

原发于左右肝管分叉处以上部位的结石,称为肝内胆管结石,结石可广泛分布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散在于肝内胆管的某一分支内,也可发生在某一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大量资料表明,结石发生于左侧肝内胆管者多见,主要临床表现有:

(1)上腹部疼痛: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常不典型,散在于肝内胆管的较小结石通常不引起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和胸背部的持续性胀痛或钝痛,一般不发生绞痛。

(2)黄疸:一般的肝内胆管结石不出现黄疸,只有当双侧或左,右叶的胆管均被结石阻塞时才出现黄疸,此时多数可伴有胆绞痛或较剧烈的疼痛,如并发胆道感染时,也可出现寒战与高热,重者亦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3)上腹部压痛:体检时常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并有压痛,少数可有肝区叩击痛,多数资料表明,肝内胆管结石常与胆总管结石并存,所以当患者有胆石症的典型症状(绞痛,寒战与高热,黄疸)时,常是胆总管结石的症状。

孕妇得了胆结石该怎么办

孕妇得了胆结石该怎么办?孕期要比非孕期更易罹患胆石症,这是因为怀孕后一方面由于活动减少,体重增加,加之营养的改善,易致脂类物质摄入增加,消耗减少。尤其是胆固醇的增加,易致胆汁过饱和状态,使得胆固醇易在胆囊内析出而形成结晶。另一方面由于怀孕后体内性激素的变化,引起胆囊动力异常,可致胆囊排泄胆汁能力下降,胆汁滞留胆囊内时间延长,也可促使胆固醇析出增加。

因此,孕期胆汁的致石性危机显著大于非孕期。文献报道显示孕期胆石症的发生率可达0.02%-0.3%,是非孕期的3-10倍。所以,孕期应注意多活动,多喝水,避免过多脂类食物摄入,并开展肝胆B超检查,以早预防、早发现胆石症。

一旦孕期查出胆石症,尤其是伴有腹痛、腹胀、厌食及厌油等症状者应积极控制病情。一般情况下孕期胆石症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应尽量避免手术。孕期行胆囊手术的风险较大,有致早产、自发性流产、感染及死亡的危险。所以,在临床上,90%以上的孕期胆石症依靠非手术疗法。如果患者无症状,无需特殊治疗,留待观察即可。如果有症状需对症处理,如有疼痛可考虑给予阿托品解痉止痛;合并感染行全程足量的抗菌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如有厌油、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可服用多酶片、维生素B1并严格限制脂类食物。只有当伴随急性胆总管炎,或出现梗阻性黄疸及胆石性胰腺炎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怎么医治呢

体外震波碎石

1984年Lauerbwch首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lithotripsy,简称ESWL)。常用的震波碎石机为EDAP LT-01型,该机由镶嵌在一个抛物面圆盘上的320枚压电晶体,同步发出震波,形成宽4mm、长75mm的聚集区,声压为9×107PZ。一般采用1.25~2.5次/sec的冲击频率,100%的治疗功率,历时60~75分钟,胆囊内结石便可粉碎。此外,还采用B型超声实时成象,对结石定位,并监控碎石的过程。

为提高结石粉碎后的消失率,在震波前后服用熊去氧胆酸(UDCA)8mg/kg/d,以达到碎石和溶石的协同作用。结石消失后为巩固疗效,可继续服用半年。此法安全有效,仍有约11.2%结石复发率,治疗费用昂贵,治疗适应范围严格,均属不足之处。

1.胆石病预防的提出和概念胆结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胆石类型在大城市和农村富裕地区已经转向胆固醇结石,尽管外科手术能有效治疗胆囊结石病,又有新发展的腹腔镜手术和许多非手术方法供胆石病治疗作选择,然而胆石病仍然是医学和社会上的大问题,胆囊结石病症状反复发作,有并发急性胆囊炎,胆囊积脓,胰腺炎,胆囊癌的危险;手术治疗有可能损伤胆道;胆石病还有一定的死亡率,美国为治疗胆石病每年要花费50亿美元的医疗费用(表1),我国12亿人口按5%计算有6000万患者等待治疗,且每年还不断有新的胆囊结石患者出现,因此解决胆囊结石病的惟一方法是预防。

1987年,在美国召开了首次世界性预防胆石病会议,提出了胆石病三级预防概念,即初级预防,防止胆石形成;二级预防,防止无症状胆石转化为症状胆石;三级预防,防止非手术疗法后胆石复发,最近,Hofmann再次强调了胆囊结石的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提出四级预防胆固醇胆石病,即预防胆石形成;预防出现胆石症状;预防治疗后复发和预防胆石并发症,强调重点是初级预防,并针对初级预防进行了一系列预测胆石病高危人群的研究。

胆囊炎与胆石症有区别吗

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二者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故合并叙述。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约有70%的胆囊炎患者胆囊内有结石存在。慢性胆囊炎,系胆囊慢性病变,大多数合并胆囊结石,少数为非胆石性慢性胆囊炎。本病大多为慢性起病,亦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而来。临床上可无特殊症状。

胆石症, 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烧等症状之疾病,称为“胆石症”。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

耳石症预防

如果被确诊为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试用以下的康复操预防其反复发作。

步骤:

1、肩下垫枕,头向左45度角,后仰,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

2、向右转头,与右肩45度,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

3、向右转身侧卧,头随肩转,面向地面,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

4、坐起,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

5、头向左45度角,重复2遍。

以上所示的步骤适用于左耳病变(如向左转头时头晕)的患者,若为右耳病变,应由向右转头开始。每天早、中、晚各做5遍,每遍的不少于2分钟。同时,建议在家人的陪伴下进行,防止摔倒或其他的以外。也建议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但脑肿瘤、急性脑血病等引起的眩晕不适合该治疗操。

另外,做康复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平常改变姿势的时候不要动作太猛,同时还应该坚持服用抗眩晕的药配合治疗。

胆石症的治疗

1.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

比经典的开腹胆囊切除损伤小,疗效确切。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积极手术治疗,可观察和随诊,但下列情况应考虑行手术治疗:

(1)结石直径≥3cm;

(2)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

(3)伴有胆囊息肉>1cm;

(4)胆囊壁增厚;

(5)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6)儿童胆囊结石;

(7)合并糖尿病;

(8)有心肺功能障碍;

(9)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

(10)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2.行胆囊切除时,有下列情况应行胆总管探查术

(1)术前病史、临床表现或影像检查证实或高度怀疑胆总管有梗阻,包括有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石,反复发作胆绞痛、胆管炎、胰腺炎。

(2)术中证实胆总管有病变,如术中胆道造影证实或扪及胆总管内有结石、蛔虫、肿块,胆总管扩张直径超过1cm,胆管壁明显增厚,发现胰腺炎或胰头肿物。胆管穿刺抽出脓性、血性胆汁或泥沙样胆色素颗粒。

(3)胆囊结石小,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为避免盲目的胆道探查和不必要的并发症,术中可行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胆总管探查后一般需作T管引流,有一定的并发症。

胆石症它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一、不可逆因素

1、发病年龄

胆石症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如果在儿童期发病,多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

2、发病性别差异

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女性胆石症以胆固醇结石多发,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可以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收缩、致使胆汁淤滞有关。

3、发病与基因、家族史

胆石症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明显,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二、可逆因素

1、发病与妊娠的关系

妊娠可促进胆石症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石症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由于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而妊娠期的胆囊排空缓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及饮食结构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2、发病与肥胖的关系

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

3、发病与饮食因素

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低纤维、高热量食物者胆石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为这类食物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我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胆石症发病已占胆石病的主要地位,且以胆固醇结石为主。

4、其他因素

某些药物可以导致胆石症的形成,但如果用药时间短,结石可以消失;快速体重丧失>1.5kg/wk,例如不合理的减 肥方法,可以导致胆石症的形成;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胆石症的发病率是升高的;还有一些特殊疾病,例如甲状旁腺疾病导致的钙磷代谢异常 等等也可以引起胆石症的发病。

相关推荐

胆石症病人如何护理

护理问题:疼痛 与结石导致胆囊管痉挛、手术对组织的损伤等有关。体温过高 与感染扩散、毒素吸收有关。潜在并发症 胆囊穿孔、感染性休克。 护理措施:非手术治疗及手术前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若出现生命体征改变,如体温明显增高、呼吸急促、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及意识障碍等,应警惕感染性休克;若腹痛加重,伴腹膜刺激征,出现黄疸或黄疸加深,提示感染严重;动态监测血常规及有关生化指标,也有助于病情判断。卧床休息:取平卧位,有腹膜炎者宜取半卧位。 解痉止痛:给阿托品、硝酸甘油等;禁用吗啡,因吗啡可引起ODDI括约肌收缩,

胆石症的中医辨证

中医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1、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胁肋痛或绞痛时牵扯掣背部疼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或呃逆嗳气,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排石止痛。 2、胆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胁肋及脘腹灼热疼痛,痛连肩背,口苦咽干,恶心,便干,或有黄疸,舌红苔黄干,脉弦滑或弦数。 治疗方法:清热泻火,利胆排石。 3、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胁肋胀闷疼痛,背部酸沉疼痛,口苦而黏,恶心欲呕,厌油腻,周身困倦,大便不畅或便溏,目黄身黄,尿黄,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方法:

胆结石患者的运动疗法

胆囊炎、胆结石患者由于长期受消化不良和疼痛折磨,渐致体质虚弱,精神不振,在对其进行中西医综合治疗的同时,即使配合运动疗法,影响内脏的血液循环,对消化器官有按摩作用,能刺激胆汁排泄,改善混着消化功能,改善组织代谢过程,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加速病理产物的消散,为其炎症的消除和功能早日恢复创造良好条件,故运动疗法对胆囊炎、胆结石有积极防治意义。 临床研究发现,春、秋、冬三季运动量大,胆石症患者的排石率相对较高,夏季运动量少,排石率相对较低。说明身体进行适当的一定量的活动,可促使结石的排出。 有规律的健身锻炼能降低

胰腺炎是什么引起的 胆道感染

胰腺炎的产生与胆石症还有胆道感染有着密切的联系,胆石症就是指胆囊内部已经形成了比较坚硬的团块,并且与胰腺炎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胰腺还有胆囊都是通过一根管子进行排泄,如果这根管道被胆石堵塞,那么就有可能会造成胆囊和胰腺无法将自己产生的一些废物及时的排出去,发生这种情况时,这两个器官所产生的一些液体都会慢慢的积聚在一起,从而引起疼痛以及炎症反应。

红萝卜有什么功效 治疗高血压

常生食雌性红萝卜有神奇的降低血脂、胆固醇、软化血管、稳定血压的作用,并可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肾结石、胆石症等疾病。而且萝卜籽的降血压效果尤为明显。

胆石症是怎么引起的

西医病因: 胆汁潴留,胆汁理化成分的改变,以及胆道感染是形成胆石的3个主要因素。并且多数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某一种类型的结石形成过程中,常是其中一个因素起着主要作用。 中医病因: (1)肝郁气滞:情志不遂,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见胁痛。 (2)肝胆湿热:外邪内侵,或饮食不节,以致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久煎成石,阻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胁痛。 发病机理: 1.胆固醇结石的成因(1)类脂质代谢障碍不溶于水的胆固醇必须转变成水溶性物质才能随胆汁运输,除小部分可转变成水溶性胆盐外,主

为什么会得胆石症

胆石形成原因迄今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为一综合因素胆石的成分有胆固醇、胆色素、钙盐、黏蛋白及其他有机物与无机物等,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通常将胆石分为胆固醇性结石、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胆固醇、胆色素、钙及其他有机物无机物混合而成)3类。多年来的研究已证明,胆石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而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胆汁成分的改变、过饱和胆汁或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胆汁囊泡及胆固醇单水晶体的沉淀促成核因子与抗成核因子的失调、胆囊功能异常、氧自由基的参与及胆道细菌、寄生虫感染等。 1.胆囊结石成因 (1)代

为什么会得胆石症

1.胆囊结石成因 (1)代谢因素:正常胆囊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按比例共存于一稳定的胶态离子团中,一般胆固醇与胆盐之比为1∶20~1∶30之间,如某些代谢原因造成胆盐,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量增加,当其比例低于1∶13以下时,胆固醇便沉淀析出,经聚合就形成较大结石,如妊娠后期,老年人,血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故多次妊娠者与老年人易患此病;又如肝功能受损者,胆酸分泌减少也易形成结石,先天性溶血病人,因长期大量红细胞破坏,可产生胆色素性结石。 (2)胆系感染:大量文献记载,从胆石核心中已培养出伤寒杆菌,链球

针灸治疗胆石症

(1)体针:取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太冲等体穴。每次取3~5穴,用毫针行强刺激,每穴持续运针3~5分钟,留针30~5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刺1~2次。胆俞、肝俞向椎体斜刺2.6~3.3cm,阳陵泉直刺5.0~6.6cm,太冲向足心斜刺5.0cm,日月、期门均斜刺1.7cm,胆囊穴直刺5.0~6.6cm。 (2)耳压:取胰、胆、肝、十二指肠、神门、交感等耳穴,将成熟的王不留行籽或小磁珠粘附在0.5cm×0.5cm的小块胶布中央,对准所选耳穴穴区敏感点贴敷。贴好后,按压数分钟,嘱病

关于治疗胆结石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胆结石不是什么大问题 胆石症包含多种情况,发生在胆囊、胆管(肝内、肝外)的结石各不相同,有炎症和无炎症在治疗上也有所差别。同时患有胆石症,有的人终身没出大问题,但有人却因为结石嵌顿引起胆囊穿孔,或结石引起重症胆管炎而危及生命。 所以患有胆石症的人,要重视疾病,认真了解胆石的具体情况以及有可能出现的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必要的治疗和生活护理,防止疾病的加重。 误区二:无症状的结石不需治疗 有一部分胆石症病人平时没有症状,觉得无需治疗,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胆结石的发生,说明人体内部消化系统,尤其是胆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