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用孩子孩子才能成大器
舍得用孩子孩子才能成大器
01.冲茶与炒菜
有一位男孩的母亲,从小就常对儿子说这句话:“有你,就是不一样。
儿子3岁时,有一次我抱他挤公共汽车,不料腿下一软,我没挤上车,差点摔在路边。儿子马上关切地问我:“妈妈,您怎么啦?”
我认真地对儿子说:“妈妈抱着你上不去车。”
儿子一听,马上跳到地上,用小手为我捶腿。我抚摸着他的头,欣慰地说:“有你,就是不一样!”
儿子十分得意,以后再也不让我抱了,而且经常为我捶腿。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那个盛夏,一天我下班回来,儿子兴冲冲地端上一杯茶:“妈妈,您喝茶!我为您倒的。”
茶已经凉了,我胃不好,不爱喝凉茶,但我仍一饮而尽,然后知足地说:“有你,就是不一样!如果茶再热一点就更好了!”
第二天,我就“享受”了儿子倒的一杯热茶。
儿子上四年级时,一天他爸爸要出差,儿子高兴了,我却为难地对他说:“你高兴了,我可惨了,下了班还得急忙回家为你做饭。”
谁知,儿子拍着胸脯,神秘地说:“爸不在,还有我呢!”
看他那样子,我仿佛有了“依靠”,马上“恍然大悟”:“对!对!还有你,你也是个男子汉!”
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天,放学后他早早地回到家,炒好两盘菜,放在盘子里,还用碗盖上。我一回家,儿子马上说:“妈,您快去洗手,我给您盛饭去!”
我特别“听话”,洗了手,就在饭桌前坐着。儿子盛来饭,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儿子在旁边看着,用电视广告里的语气问:“味道怎么样?”
“味道好极了!”我也用了“广告语”。
“和我爸做的菜比怎么样?”
“比你爸炒的菜强多了!”我夸张地说。
其实,他的手艺比他爸差远了,还有点不熟呢!但几年以后,儿子就是炒菜的好手了。
儿子多么渴望被母亲需要、被母亲肯定啊。母亲的伟大,不在于能否让儿子上大学、出国留学,而在于让儿子有一种成就感,找到自信,找到自我,找到父母和社会对他的需要!当他找到了父母和社会对他的需要,他便找到了一种责任,一种幸福。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儿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点爱他人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畏惧你;更不要当大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
02.挤公交的五大要素
想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就要“放养”,不能“圈养”,舍得放手。尤其是培养男孩子刚强、坚毅的男子汉气质,从小给他们一个自由独立的空间,提供锻炼、实践、展示本领的机会。
每天上下学的路程,正是培养孩子刚毅、能吃苦的气质的一个绝好机会。让孩子锻炼着自己上下学,可以让他在路途中寻找到不少乐趣,也能够增长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儿子上小学时,家离学校很远,路上坐车要一个多小时。从三年级起,儿子就开始自己挤公共汽车上下学了。
有一天,他神秘地对我说:“妈妈,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就说挤公共汽车吧,有五大要素。”
我很感兴趣:“我儿子什么时候成哲学家了?挤汽车还挤出经验了!往下说,我洗耳恭听!”
儿子兴致勃勃地说起他总结的“五大要素”:“第一,等车的时候,不用老伸着头朝车来的方向看,那样的话,脖子多酸哪!只需用你的余光看着旁边的人,人群一有动静,准是车来了!”
“有道理!那么第二大要素呢?”我兴致很浓地听着,逗他讲话。
“第二,车来了,你不要跟着人群乱挤。你只要贴着车帮走到车前,抓住车把手,你就能上车了!第三,如果车上人多没有座,你就站在司机座位的后面,这个地方比较宽敞。”
“你眼睛还挺尖!还有呢?”我迫不及待地想往下听。
“听我慢慢道来:第四,司机座位后面虽然宽敞,但离座位扶手远,你的双手要张开,放在车窗的玻璃上,这样能站稳;第五,站好后你的双脚要分开,这样就有了两个脚的立足之地了。”
听完这“五大要素”,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我想,不去挤公交车,他哪能总结出这么多“要素”?
儿子上中学后,六年来天天骑车上学,风雨风阻,无论风吹日晒,从不叫苦,我从心里佩服他。
03.送孩子一双名牌鞋,不如送他一双能走路的脚
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去上海工作,说要感受现代化大城市的气息,这样才能和国际接轨。出发那天,我原是准备去机场送他,可他不让:“不用送,我自己去能行!”
他自己打了一辆出租车,上车前朝我笑笑,挥挥手,用幼儿园小朋友的口气说:“妈妈再见!”
我只好也挥挥手说“再见!”我也不能死乞白赖非要跟他去呀!望着儿子远行,我心中一百个放心,我知道他行。
儿子成长的历程,让我明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的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你老不放心,什么事都要插手,就等于告诉他:“你不行,我不相信你。”
这四句俗语可帮助孩子成大事
很多家长非常重视教育孩子希望他可以成大事,于是便一个劲地教育孩子。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小道理足以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好的影响。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下生活小事所蕴含的道理。
1.团结就是力量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体的合作,团结就是力量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若孩子懂得团体合作的重要性便相当于向成功迈进一步了 。孩子上幼儿园玩游戏,蚂蚁搬家等等的日常所见都能体现出这样的道理。家长可以借此对孩子作出引导,告诉孩子从中的道理 。另外,家长可尝试着让孩子体验一天只有自己的生活,让孩子明白协作的重要性。
2.细节决定成败
现今,很多年轻人都偏于急躁,这便使得他们容易忽略一些小细节,甚至会由此而造成损失。日常生活中,家长不防让孩子玩叠 叠高等游戏,让孩子明白每一个细节的重要性。当然,家长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进行游戏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另一方面, 家长可以让孩子观察一些事物并记录下来,以此考验孩子的观察力。
3.有备无患
人生中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所以我们要学会为自己选择后路有备无患。凡事我们如若无法控制,便要提前做好后备方案。孩 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解答,这样不仅仅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也使得孩子有了另外一道解 决方案。孩子以后遇事也会习惯性地准备多种解决方案。
4.笨鸟先飞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特长,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在某一方面学得慢而觉得孩子不聪明。反之,家长可以借机教育孩子学会笨鸟 先飞的道理。让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由此明白笨鸟先飞的道理。孩子收获了生活中的小成功,自然也会更加的有毅力 面对未来的挑战。这样的体验比书本上的教育会来得更深刻。
导致儿童早熟的原因有什么
一、父母用对成人的要求引导和教育孩子。孩子的主要任务是玩,是通过游戏来增长知识和能力,但父母却不允许他们与小朋友一起“疯玩”,要他们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二、孩子所受到的熏陶和教育超越了孩子的接受能力,所模仿的对象成人化。生活中的许多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城市家庭老死不相往来,把孩子局限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结果,可供孩子模仿的对象只有成人,孩子每天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大都超过他们本身的接受能力,最终导致孩子成人化。
三、父母填鸭式的教育使孩子背上难以承受的包袱。孩子生活在由父母组成的世界中,像玩具一样被大人摆弄来、摆弄去,父母始终控制着孩子,硬灌输给他们方方面面的、孩子难以承受的知识,并对孩子提出过高的、常常超出孩子忍受力的要求,从而过分刺激孩子的智力,使孩子无法醉心于自己喜爱的游戏和活动之中。
中德孩子顶嘴后待遇大不同
一、中德孩子顶嘴后待遇大不同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希望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当你发现,孩子说话能力越来越强时,孩子不再像小的时候那么“听话”了,不会任人“摆布”了,许多时候,长辈叫他去做什么事,他顺口就说出一个字:“不”!
孩子学会say no的时候,一方面说明他们逐渐树立了自我意识,但同时这也是孩子开始学习顶嘴的重要信号。但是,在中国家庭中,当孩子顶嘴次数多了,父母会严厉责骂孩子,而德国妈妈,做法就截然不同。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德孩子顶嘴后,家里长辈对待他们有什么区别。
1、中国孩子要乖巧,顶嘴是死罪
许多中国式的家庭,讲究的是规矩,“家有家规,长幼有序”几乎是大部分家庭的观念,因此,他们都希望孩子是乖巧的,能够遵循大人的教导,顺从父母的做事方式。一旦发现孩子顶嘴,无论是对是错,父母都是打骂了再说。
在中国人“等级森严”的教育制度里,是十分讲究长幼有序的。如果孩子敢顶撞长辈,就被人视为不孝。因此,只有无条件接受父母教育的孩子才会受到打人的欢迎。
2、德国孩子要有主见,顶嘴或许是讲出心里话
德国人认为,孩子总又长大的一天,以后他们是要离开父母闯天下,为了避免他们面对挫折时惶恐无助,不如从小就教育他们摔摔打打,在自己觉得不合理的情况下,勇敢讲出自己的诉求。因此,“随意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趋势。
德国妈妈觉得,孩子在顶嘴的过程中,会将心里话说出来,这样,有助于长辈对孩子的了解,确切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如果孩子把事情憋在心里,这样不利于孩子成长。
二、孩子顶嘴的好处
许多中国家长都觉得孩子顶嘴是棘手的问题,害怕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长辈你的顶撞只会变本加厉,所以,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希望他们顺着父母要求的道路过生活。
但是,德国妈妈的育儿经告诉我们,孩子顶嘴,家长要分清情况,了解孩子顶嘴的用意,因此,有时候孩子顶嘴是有一定优点的。
1、孩子不盲从,不畏惧权威
如果父母长期“压迫”孩子,孩子们就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不敢说不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在生活中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孩子通常底气不足,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免引起别人的非议。所以,在大家争论问题时,孩子也只是“随大流”。
这时,父母如果想自己的孩子不盲从,畏惧权威,就要学会鼓励孩子,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也许,孩子在说自己心里想法的时候是以顶嘴的方式呈现,但是这也不失为增强孩子主见的一个好方法。
2、培养孩子的认知思维
一个人认知能力是靠他的思维形成的,因此,要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除了要学习好课程文化外,最重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例如,你觉得孩子放学回到家不是第一时间做功课而是玩游戏,你在教育他的过程中,他顶嘴了。你就让他说完,等他说完以后,你逐句和他分析,他讲过的内容哪里有问题,从而增强他对问题的认知能力。
3、父母也能从中学习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孩子的身上,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也许,在孩子顶嘴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将一些新颖的建议或者想法表达出来,是值得父母学习的。
当孩子和你顶嘴时,你先不要着急,不要一句话就把他的行为否定。你应该细心聆听他的诉求是否合理,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德国妈妈的育儿经告诉我们顶嘴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坏孩子,我们要多点和孩子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一起成长。
揪出最害娃的四种鞋子
1.高跟鞋或尖头鞋
高跟鞋、尖头鞋,穿上后给人一种时尚高端的感觉,可以瞬间提升一个人的气质,但是,它们并不适合孩子穿。孩子穿上高跟鞋之后,会使得孩子整个人的重心向前移,而脚前脚掌由于所受到的压力过大,跖趾关节和拇趾就容易疲劳损伤,这往往会导致孩子出现拇外翻的现象,建议家长不要让婴幼儿孩子穿高于1cm,儿童不宜高于2cm的鞋子。而尖头鞋则会对孩子的脚趾造成挤压,出现拇外翻的情况,并且还可能导致前脚掌处的足横弓发生塌陷,影响足弓健康。因此,建议家长别给孩子买尖头鞋子。
2.厚底鞋或翘头鞋
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买厚底鞋、翘头鞋,但是这些鞋子孩子穿上后活动不便,更不利于足弓健康。厚底鞋的鞋底比较厚,难以弯曲,因此鞋底前部分会翘得比较高,但是,前跷过大的话,就会使得前掌凹陷,而脚趾抬高,脚底的肌肉容易感觉疲劳损伤,严重的还会导致前掌骨折。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买前端翘起高度大于1.5cm的鞋子,以免伤害孩子的足弓。
3.无支撑的鞋子
家长喜欢帮学步期间的孩子购买无支撑的鞋子,认为这样孩子行走起来比较舒服安全,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鞋子没有任何支撑,反而容易导致孩子的脚部受伤,长期穿着还会影响足弓发育。没有包头的鞋子,孩子的脚趾容易碰撞到,或者被外物砸伤;没有主跟的鞋子容易致使孩子扭伤踝骨;底部没有钩心的鞋子容易使孩子的脚底肌肉变得松弛。因此,家长不要给孩子选购没有支撑的鞋子。
4.不透气的鞋子
一些家长在帮孩子选购鞋子时,只看重鞋子是否美观、码数大小是否合适,却忽略了鞋子是否透气这个问题。不透气的鞋子是不适宜让孩子穿的,因为鞋子内环境过于潮湿,容易滋生细菌,而孩子的新陈代谢快,脚部容易出汗。因此,孩子穿上不透气的鞋子,是非常不利于脚部健康的。
宝宝多大分床睡好呢
在孩子还未对妈妈的肌肤、气味形成依恋的时候分床最好。在1岁左右,2岁之前都可以,只要父母意识到要做这件事情,就可以开始。同时,妈妈要有心理准备,分床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要坚定让孩子独自睡觉的信念。很多时候孩子分床不顺利,不是孩子舍不得妈妈,而是妈妈舍不得孩子。在此,要提醒妈妈们注意,不要跟孩子说:“你长大了,就必须分床睡!”、“大孩子都得自己睡。”等令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的话。
宝宝分床睡,小床的摆放位置有讲究。开始时,可将一侧护栏放下,紧挨着大床。这样,孩子就不会明显感到跟妈妈分开了。妈妈一侧身就能照顾到孩子,很方便。随着时间推移,可以逐渐拉开小床与大床的距离。另外,家长分床时,室温最好控制在21摄氏度左右;家长要注意,护好孩子的肚子和肩膀,这些地方受凉容易生病。>>应该从婴儿开始分床睡
专家称,跟孩子分床睡的最晚时间不要超过3岁。一方面,3岁正是孩子独立意识萌芽和迅速发展时期,安排孩子独睡,对于培养孩子心理上的独立感很有好处。这种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日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孩子四五岁时,到了男孩恋母,女孩恋父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恋父恋母情结比之前单纯的喜欢和父母在一起有所不同,不但会表现得对父母更加依恋,而且具有排他性,会导致孩子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因此,3岁之前分床是顺水推舟,而到4—5岁时,再分就挺难了。
爸爸这些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一、脾气暴躁
都说严父慈母,有的爸爸对孩子是动不动就骂,动不动就打。如果孩子在6岁之前就面对这样的爸爸,只会越来越安静,不想说话,变得越来越不活泼。并不是说爸爸完全不能打孩子,如果孩子触犯了原则,比如玩火、偷东西、打人等就教育孩子,因为这些是影响一辈子的事情。但是打孩子绝对不能打伤,也不要经常打,有道理的打一次让孩子怕就行了。
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孩子如果被最信赖的人常以残酷的方式对待,那么对孩子脆弱的心理肯定会造成创伤。因此,不要什么事情都用武力解决,如果觉得孩子很不听话,可是尝试冷处理,把他放在那里,让所有人都不理他,他就知道错了。
二、爸爸出轨
现代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都非常明显,对他们的以后的爱情观、婚姻观都有影响。一个到了适婚年龄还不肯嫁的女孩子就表示,在高中时,自己的爸爸就出轨了,然后她每天看到爸爸和妈妈无休止的争吵。之后她便对婚姻失去信心,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男人们都是父亲那个样子的。
虽然男女双方出轨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却不符合道德伦理,而且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更需要维系,不要轻易说离婚。但是如果夫妻双方真的已经没有任何感情那可以离婚,但必须顾虑到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有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
三、溺爱孩子
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大多被爷爷奶奶给宠成“小皇帝”了。如果再加入爸爸的溺爱,那孩子更是无法无天。有些家长就是如此,总是给孩子特殊待遇,让孩子在家中高人一等,什么都是优先考虑,并且对孩子的所有物质要求都轻易的满足,不舍得孩子帮忙做家务,放任孩子懒散的生活。甚至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袒护孩子,给孩子零用钱时出手很大方。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下的孩子是很难有上进心的,连最基本的独立生活都很难,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四、总是缺席孩子的场合
爸爸大多是家里的顶梁柱,工作繁忙是没错,但是如果孩子的家长会、接送、运动会等都从不参与,会让孩子在小朋友面前觉得很没面子,慢慢的也影响到自信心。所以,不管爸爸在忙,都也要适当陪陪自己的孩子,周末都带孩子出去玩,陪孩子看看电影,做做手工……这些都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帮助。
五、爱玩游戏
年轻的爸爸多数都很迷上网、游戏等,孩子也受到影响。看到爸爸玩得起劲,孩子对游戏天生就没有抵抗力,肯定也跟着学玩游戏。若沉迷于游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可想而知。
六、烟不离手
二手烟对人的伤害相信不必多说了,尤其是对胎儿和小宝宝危害更大。当爸爸把吸烟当成快乐时,牺牲的是宝宝的健康。爸爸吸烟会诱发宝宝哮喘、呼吸道感染等发生的几率,还会让孩子变得厌食。
孩子有这五类表现说明需要心理辅导
1.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喜欢咬指甲 生活中不难发现,有部分孩子,甚至年龄已经不小了,还总是喜欢咬指甲,这种坏习惯不仅对身体有伤害,而且还是在反映着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喜欢咬指甲,甚至是撕烂自己的手皮,可能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欠缺关心,或者家庭关系不和谐,导致孩子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压力太大就会使得孩子喜欢咬指甲。
2.坏脾气容易爆发
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暴躁的,喜欢小题大做,一点小事情就喜欢暴跳如雷,这种性格不仅可能是因为先天神经系统反应过于冲动,还可能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所致的。对待这种坏脾气容易爆发的孩子,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正确教育引导孩子的性格发展,并教会孩子如何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变化。
3.过于依赖父母
有部分的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因此,当孩子单独处于陌生环境中,或者去到人太多的地方,就会藏在父母的身后,怕生的心理特别严重,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难免会有所伤害。
4.经常恐惧或容易退缩
孩子经常产生恐惧心理,或者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退缩,这种行为特点反映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引起指导和纠正,才可能慢慢得以改正。当然家长平时要多带孩子接触外界,多开拓视野,这才有利于孩子恢复正常的心理行为。
5.心情不好就自虐
孩子每次心情不好就开始开展自虐,比如爱滚地、爱撞头、爱打头、爱抓头发等等,这些行为都属于一种怪癖,也是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做法。但是家长应该及早纠正孩子的这种心理行为,以免对孩子的成长健康造成影响。
6.如何使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首先,家长就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正确的言行举止习惯去正面影响孩子;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必须正确,只有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后,多关心陪伴孩子成长,多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才能使得孩子变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孩子37.5度算发烧吗
孩子2岁了麽??
孩子37.5度
已经是发低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