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凉血袪瘀良药茜草

凉血袪瘀良药茜草

茜草以根入药,性寒,味苦酸,功能凉血止血、祛瘀生新。炒用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尿血等症,生用治经闭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

茜草亦称血茜草、血见愁、红根草,属茜草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根黄红色,茎方形,有倒生刺。通常每节轮生四叶,叶片心脏卵形。秋季开黄色小花,排成圆锥状聚伞花序。结球形肉质浆果,成熟时黑色。秋冬采根,鲜用或晒干。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有分布,多生于山野草丛中。根含茜素等,可作红色染料,用于染动物或植物性纤维。

茜草以根入药,性寒,味苦酸,功能凉血止血、祛瘀生新。炒用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尿血等症,生用治经闭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其验方精选如下:

1.茜草10-20克,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连服12-42天。用药期间不加用其他对霉菌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主治念球茵引发的口腔溃疡。

2.茜草根200克,虎杖120克。用白布包煮20分钟,先浸洗,温后敷局部,冷后再加热使用。连续用药5-7天。主治软组织损伤。

3.茜草根1克(干品),用纱布包好放在消毒碗内,加乳汁10毫升,浸泡数分钟,待液体成淡红色即可应用。用时将浸液用棉球或滴管滴入牙痛病人双眼的泪囊口处,每1~2分钟滴1次。主治龋齿牙痛。

4.茜草根适量,研细末,外敷伤处。治外伤出血。

5.茜草根120克,白酒750毫升。将茜草置白酒中浸泡7天,每次服30毫升,每日2次。治跌打损伤。

6.茜草适量。炒黑存性,研为细末,加少许红糖。每天3次,每次9克,饭前服,1周为一个疗程。治慢性腹泻。

7.茜草15克,荆芥炭9克,牡丹皮10克,乌贼骨9克。水煎服,经前1周每日l剂,连服5-7天。主治月经先期、量多、血色深红。

8.茜草根60克,猪脚1只。水和黄酒各半,炖2小时,吃猪脚喝汤。治关节痛。

慢性心包炎中医治疗

1、外邪犯肺

【治法】清热宣肺,化瘀活血

【方药】银翘散加减。药用二花、连翘、竹叶、荆芥、牛子、薄荷、生甘草、桔梗、黄芩、赤芍、丹皮、茜草、丹参

方剂解析:方中二花、连翘、黄芩清解透邪、清热解毒;竹叶、荆芥、薄荷、开皮毛而透邪,并清上焦之热;桔梗、牛子宣肺止咳;赤芍、丹皮清热凉血;茜草、丹参活血止痛;生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宣肺、化瘀活血之功。

2、痰热互结

【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方药】小陷胸汤合导痰汤加减。药用瓜蒌、黄连、黄芩、半夏、橘红、胆南星、枳实、茯苓、甘草

方剂解析: 方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散胸膈之痞;黄芩、黄连清热降火、除心下之痞;半夏、枳实降逆消痞、除心下之结;半夏与黄连合用,辛开苦降,得瓜蒌则清热涤痰、宣痹散结之力益著;橘红、茯苓理气化痰,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诸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效。胸中刺痛明显、唇舌色暗者,加丹参、茜草以活血化瘀;寒热往来者加柴胡以和解少阳;大便秘结加大黄以通腑泻热,本药并有活血作用。

月经过多的中医治疗法

气虚证

证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举元煎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助黄芪升阳举陷。

血热证

证候: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有小血块;伴口渴心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减。

常用药:生地清热凉血;熟地,白芍养血敛阴;黄芩、黄柏清热泻火。指折热邪;山药、续断补肝肾,固冲任;甘草调和诸药;地榆、茜草、马齿苋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血瘀证

证候:经行量多,色紫黯,有血块;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蒲黄活血止血,五灵脂散瘀止痛,二药合用,有活血散瘀,止痛止血之效。加益母草、三七、茜草加强活血祛瘀止血之功。

不同年龄、生理阶段的女性,发生月经过多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以25岁至40岁女性为例,异常增多的阴道出血主要与以下的七大因素相关。

胃出血中医治疗措施介绍

1、肝胃郁热者

表现为便血色暗,胃脘疼痛,口渴口臭,烦躁易怒,嗳气脘胀,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泻肝清胃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药用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白芍、甘草、薄荷、丹皮、栀子、侧柏叶、白茅根、茜草等。

2、肠胃瘀滞者

表现为胃脘刺痛,便血黑暗,面色无华,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血。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味。药用五灵脂、蒲黄、当归、赤芍、元胡、川芎、没药、干姜、小茴香、肉桂、侧柏叶,茜草、三七粉等。

3、肠道湿热者

表现为便血色鲜红或暗红,大便不畅,肛门灼热或肿痛,或有腹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凉血止血。方用地榆散加味。药用地榆、茜草、黄芩、黄连、栀子、黄柏、当归、大黄、枳实、甘草等。

4、瘀阻胃络者

表现为吐血色暗,或夹有食物残渣,胃脘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或肋下有痞块,面色黎黑,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边有瘀点,脉涩。治宜活血化瘀,和络止血。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味。药用五灵脂、川芎、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桃仁、红花、香附、枳壳、蒲黄等。

5、脾虚气陷者

表现为大便下血色淡,排便无力,精神疲倦,肛门下坠或脱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脾益气摄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肉桂、枳实、白芍、地榆等。

6、脾胃虚寒者

表现为大便下血色淡暗,排便无力,精神疲倦,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阳健脾、养血止血。方用黄土汤加味。药用灶心土、制附子、甘草、黄芩、阿胶、熟地、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白芨等。

茜草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功效主治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

关节痹痛、跌扑肿痛。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本品止血而不留瘀,用于热证出血、经闭腹痛、跌打损伤。配乌贼骨止血力更强。[5] 附方1、吐血。用茜根一两,捣成末。每服二钱,水煎,冷眼,用水调末二钱服亦可。

2、妇女经闭。用茜根一两,煎酒服。

3、盅毒(吐血、下血如猪肝)用茜草根、蓑荷叶各三分,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服。

4、脱肛。用茜根、石榴皮各一把,加酒一碗,煎至七成,温服。[5]

其他价值

茜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染料,古时称茹蔗、

地血,早在商周的时候就已经是主要的红色染料。丝绸经茜草染色后可以得到非常漂亮的红色,在历代文献中也有诸多记载。茜草是一种媒染染料,色素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主要有茜素、茜紫素、伪茜紫素等,经套染后可以得到从浅红到深红等不同色调。在出土的大量的丝织品文物中,茜草染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6]

茜草炭的功效与作用 凉血止血

茜草性寒,味苦,入肝经,将茜草炒制后,会降低其寒性,使其变得较为温和,药性收涩,止血作用更强,用茜草炭入药的话,对热证出血产生的吐血、鼻血不止等症状有良好的凉血止血功效。

茜草炭的注意事项 活血化瘀

茜草炭在妇科方剂中使用频率是相对较多的,部分女性经期出现腹痛、崩漏、经血夹有瘀块等症状,用茜草炭入药的话能减轻身体经络瘀堵的程度,起到活血、化瘀、通经的功效,而且寒性相对不重,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刺激。

白血病吃什么好

【药膳食疗】

1,草莓柠檬汁:

[原料]草莓45~90 g,蜂蜜30~50 mL,柠檬汁50~90 mL,西瓜汁30~60 mL。

[制法]将草莓绞取汁液,和其他原料混合调匀,加些冰块,即可饮服。

[功效]清热化痰,活血化瘀。适宜温热瘀血证。

[服法]1剂/d,分2~3次服,连服5~7口。

2,芦荟饮:

[原料]芦荟叶1片(10~30cm),白糖15~25 g,苹果、梨各1个。

[制法]将芦荟、苹果、梨用压榨机压榨出汁,汁液加糖调和,即可饮用。

[功效]清热化痰,活血化瘀。适宜温热瘀血证。

[服法]1剂/d,分2~3次服,连服5~7日。

3,生地黄紫草茜草根粥:

[原料]生地黄15~30 g,紫草、茜草根各10~15 g,粳米30~60 g。

[制法]将生地黄、紫草、茜草根加水300~500 mL,煎熬成200~300 mL药汁,加入适量清水和粳米,煮粥即成。待温食用。

[功效]清热化痰,活血化瘀。适宜温热瘀血证。

[服法]1剂/d,分2~3次服,连服5~7日。

4,海参天冬粥:

[原料]天冬15~25 g,海参、粳米各50~100 g,冰糖少许。

[制法]将海参切片备用。天冬切斜条,煎取浓汁,去渣,加入粳米、海参共煮粥,煮沸后加入冰糖适量,至粥熟时待凉食用。

[功效]益气养阴。适宜气阴两虚证。

[服法]1剂/d,分2~3次服,连服5~7日。

巴戟天的基本内容

【药名】巴戟天

【英文名】 Indianmulberry (root), Medicinal indian mulberry, Medicinal Indianmulberry Root, Medicinal Indionmulberry Root, Morinda Root

【拉丁名】Radix Morindae Officinalis

【植物拉丁文名】Morinda officinalis How.

【药材基源】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科属】茜草科。

【性味】辛、甘,微温。

【功效分类】补益药;祛风药。

韭菜根的功效与作用 活血散瘀

韭菜根,味道辛辣,是一种天然的活血散瘀良药,对于跌打损伤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茜草的功效与作用

凉血止血:《本草正义》曰:“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热失血之症。古今说解,都无异之。《别录》止血,以血热涌泄言之。一以清血中之热,一以通壅积之瘀,斯血循故道而不横逆。”本鼎味苦、咸,性寒,功能凉血止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血崩诸证。

活血祛瘀:本品可用治血热瘀结之闭经及跌打损伤致瘀滞肿痛诸证。

疏风通络:《本草经疏》曰“茜根,行血凉血之要药。主痹,痹者血病,行血软坚,则痹自愈。”本品可用治热邪偏胜之痹证。本证多由外感风寒湿邪,侵袭肌表经络,郁久不解化热所致。症见:关节灼热,红肿疼痛,痛不可近,屈伸不便,活动受限,可涉及一个及多个关节。遇热则剧,遇寒则疼痛减轻。有发热、I=1渴、心烦、小便黄热、苔黄、脉滑数。热为阳邪,其性属火;热搏经脉,瘀阻气血;痹着不行,而为疼痛。茜草根,苦寒而咸;苦可燥湿,寒能清热,咸可入血;活血祛瘀,疏风通络;热清络通则诸证自除。《本草正义》曰“风痹指血瘀血热,痹着不行而言。茜草寒凉,入血而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

清热退黄:本品可用治瘀血内结之黄疸证。本证多由病程日久,气血衰败,湿浊残留,瘀血不行所致;或由房劳伤肾,交接后入水而浴,湿热流入髓藏所致。临床可见:黄疸色暗而带黑,或面部黝黑,或额上如煤渣色。身体消瘦,饮食减少,腹部胀满,甚则膨隆,腹内有痞块或伴疼痛,或有低热,午后尤甚,出血妄行,或鼻衄,或尿血,或便血。舌唇紫瘀,脉象沉涩。本型黄疸,为脾肾两虚,肝胆瘀血不行;仅去湿热,则百无一效。本品功专活血祛瘀,行血软坚,消痞散结;用治蓄血发黄,疗效为佳。《本草经疏》曰“茜根,行血凉血之要药。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

止咳祛痰:茜草根可用治肝火犯肺之咳嗽。本证多由情志抑郁不舒,肝郁化火,木火刑金,以致肺失清肃,自觉气逆于喉而作咳嗽。症见:气逆咳嗽阵作,咳引胁痛,咽喉干燥,面红目赤,心烦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甚或略血,舌苔薄黄少津,脉象弦数。茜草根,苦寒泻火,昧酸柔肝;平肝泻火,柔肝解郁;顺肝之性,清肺降逆,则诸征自除。

鉴别应用:茜草根与大蓟,二药性味皆寒凉,归肝、心二经;功效:凉血止血,活血祛瘀。其不同点在于:茜草根为妇科止血要药,血热崩漏尤为多用;因入肺经,故可用治肝火犯肺之咳逆诸证。大蓟有清热利尿功效,可用于热淋及小便不利证。是为二者同中之异。

吃护胆调息方对胆囊息肉有效吗

护胆调息方成分解析

化石草(猫须草):黔岭常见草本植物,性微寒,味甘微苦,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利湿退黄之功效,可用于热淋,沙淋,尿涩作痛,黄疸尿赤,痈肿疔疮,毒蛇咬伤,肝胆结石,尿路结石等症。

七叶胆:本品味甘苦性凉,能生津、补元气、清热解毒、健脾固精安神,对于抗癌、抗氧化、抗疲劳、抗溃疡、抗发炎、抗紧张、镇咳化痰、催眠、降血脂、保肝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亦已得到药理及临床研究的证实。

茜草根: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其性寒,味苦,入心、肝经,具有行血止血、通经活络、止咳祛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黄疸、慢性气管炎等症。

柴胡:雷公山常见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凉散,平肝之热。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病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证。

血友病的治疗

一、避免外伤和手术,如发生关节出血,应固定患肢。忌服阿斯匹林等影响凝血药物。

二、替代治疗:①血友病甲:输冷沉淀物、新鲜冰冻血浆或因子VIII浓缩物。剂量:轻度关节积血、深部血肿者:因子VIII活性应提高到15%~30%,需输注 10~15U/kg(因子VIII 1个单位相当于正常血浆1ml所含的浓度);严重关节积血和深部血肿:因子VIII活性应提高到40%~50%,需输注15~25U/kg;需作大手术者:因子VIII活性应提高到60%~70%以上,需输注30~50U/kg。计算公式:需输注因子VIII剂量(U)=预期达到浓度(U/ml)& amp;prime;40ml/kg′病人体重(kg)。

如:要使60kg重的重型血友病甲患者血浆因子VIII活性提高到50%,需输注因子VIII剂量=0.5U/ml′40ml/kg′60kg=1200(U)。因子VIII在循环中的半衰期约10~12h,应输注2~3次/d。

②血友病乙:治疗原则同血友病甲。输新鲜冰冻血浆、因子IX浓缩物。剂量:开始剂量40~60U/kg,维持量20U/kg,1次/d(因子IX半衰期较长:20~24/h)。

三、手术治疗:关节严重畸形,影响正常活动者,在严格替代治疗情况下,可行矫形手术。

四、局部出血:压迫止血为主。

1.中医治疗:

1)热郁血分,迫血妄行型:治法: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法。方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用细生地、赤芍。丹皮、银花、连翘、生侧柏、水牛角(或用广角),犀角地黄汤为治疗热入血分的代表方。方中水牛角(或广角)咸寒,清营凉血,清心解毒;生地甘苦凉,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赤芍,丹皮即可增强清热凉血之力,又可防止瘀血停滞,四药相配,使热清血宁,止血而无留瘀之弊。加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生侧柏凉血止血。

2)阴虚内热,迫血妄行型:治法: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法。方药用茜根散加减。药用:茜草根、生地黄、阿胶、侧柏叶、白芍、黄芪、当归、女贞子、旱莲草。茜草止血而又活血,止血而不留瘀,故可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生地黄、阿胶、白芍、侧柏叶滋阴养血,凉血止血。阴虚血热之出血,多为长期慢性出血证,血出则气伤故用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益气生血。女贞子、旱莲草为二至丸,滋阴凉血止血。

3)气虚不摄,血不循经型:治法:治宜益气健脾摄血法。方药用归脾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阿胶、龙眼肉、木香、远志、艾叶、炙甘草、炒枣仁。本方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的常用方剂。本方重在益气生血,故以黄芪、党参为君,补中益气,化生气血。酸枣仁、龙眼肉、当归、阿胶补血和营,养心安神,为臣药。白术、木香健脾理气,以防滋腻滞气。茯神、远志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艾叶温经止血。

4) 瘀血阻络,血不循经型:治法:治宜活血通络,佐以止血。方药用四物汤加减。药用当归、生熟地、川芎、赤芍、丹参、鸡血藤、茜草、仙鹤草、大小蓟、参三七等。方中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生地滋阴清热凉血,熟地甘温,大补肝肾,养血滋阴:赤芍散瘀活血;川芎辛温,为血中气药,活血行血,开郁止痛,使熟地补而不滞;加丹参、鸡血藤活血通络;茜草、参三七活血止血;仙鹤草、大小蓟凉血止血。全方共奏养血通络,活血止痛之功效

相关推荐

地锦草的功效与作用 凉血止血

地锦草既能活血散瘀,又能凉血止血,故常用治多种内外出血证,具有止血而不留瘀之优点。凡血热吐血、衄血者,可与生地黄、牡丹皮同用,以增凉血止血之功;若尿血、血淋者,可与白茅根、小蓟配伍,以凉血止血通淋;若便血,血痢,痔疮出血者,可与地榆、槐花伍用,以凉血止痢解毒;若崩漏下血者,可与蒲黄、茜草等同施,以加强凉血止崩之效;若外伤出血者,可单用本品研磨外掺。

牡丹皮药用配伍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该品苦寒,入心肝血分。善能清营分、血分实热,功能清热凉血止血。治温病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发斑、吐血、衄血,可配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等药用;治温毒发斑,可配栀子、大黄、黄芩等药用,如牡丹汤(《圣济总录》);若治血热吐衄,可配大黄、大蓟、茜草根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若治阴虚血热吐衄,可配生地黄、栀子等药用,如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篇》)。 2.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该品性味苦辛寒,入血分而善于清透阴分伏热,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常配鳖甲、知母、生地黄等药用

中医如何治疗经期延长的

(1)气不摄血 治法:益气摄血,固冲调经。 处方:举元煎(《景岳全书》)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摄血;升麻升举中气;阿胶养血止血;炒艾叶暖宫止血;乌贼骨固冲止血。全方共奏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之效。若经量多者,酌加炮姜炭、五味子、牡蛎以温经固涩止血;伴有经行腹痛、有血块者,酌加三七、茜草、益母草以化瘀止血;若气血两虚,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可用归脾汤(《济生方》)养血安神。 (2)阴虚血热 治法:滋阴清热,宁冲止血。 处方: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医方集解》)。方中

紫草的美容功效

1.用于皮肤发斑、瘙痒本品主入肝经血分,有凉血活血,解毒除斑之效。治血热瘀滞之皮肤红斑,常与赤芍、生槐花、白茅根、生地等凉血止血之品同用。治瘀滞血虚所致的皮肤瘙痒,常与活血祛风、止痒的丹参、红花、赤芍、苦参、荆芥等配伍同用,亦可水煎外洗或制成软膏外用。 2.用于痈疽疮疡、水火烫伤 本品凉血热、解热毒。治疮痈溃烂不收口,或与当归、白芷、血竭等配伍外用,如《外科正宗》生肌玉红膏。治水火烫伤,可单用本品,以植物油浸泡,滤取油液,制成紫草油浸剂,外涂患处。 3.用于面斑本品有活血散瘀、解毒消斑之功。治面有褐斑,可

止血化瘀的药有什么

三七散瘀止血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夏末秋初开花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挖,去尽泥土,分开主根,支根及根茎,晒干,生用或研细粉用。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 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多研末吞服,一次1-3g,煎服3-9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茜草凉血祛瘀止血 茜草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苗,泥土及细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

过敏性紫癜的中医治疗

(一)证候特征 本病一般起病较急,但可反复发作。风热伤络者见起病急,紫斑色红,高出皮面,此起彼伏,有瘙痒感,可伴发热微恶寒,或咽痛腹痛,关节游走疼痛,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等风热袭表证;湿热蕴结者起病较缓,见皮肤紫斑,伴关节肿痛灼热,肢重疲乏,脘腹闷痛,纳呆口腻,或身热不扬,尿黄,便秘或溏而不爽,苔黄腻等湿热内阻证;热盛迫血者起病急,见紫斑色鲜红或深红,可伴鼻衄、尿血、便血等,或身热夜甚,口渴,小便短赤,舌红绛等血热妄行证;阴虚火动者起病较缓,紫斑时作时止,色鲜红,或有鼻衄、尿血、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

茜草具有抗癌的功效

茜草(过山龙、活血丹、菇虑) [药物] 为植物茜草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根。产于全国各地。 秋季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洗净,晒干,生用,亦用鲜品。 [药化] 含蒽醌甙、茜草酸(甙元、茜素)、紫茜素及葡萄糖。 [药理] (1)提取物对移植性小鼠肉瘤s-180、人类子宫颈癌细胞jtc-26的抑制率均在90%以上。 (2)温浸液能缩短家兔血液凝固的时间,有止血作用。 (3)煎剂能兴奋离体兔肠,对抗乙酰胆碱的收缩作用,亦能兴奋豚鼠的离体子宫;产妇口服亦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 (4)大剂量茜

过敏性紫癜的中医辨证治疗

1.瘀血阻络证 证候:病程校长,反复发作,出没迟缓,紫癜色紫暗或紫红,关节痛及腹痛,面及下眼睑青暗,皮肤粗糙,白睛布紫或紫红色血丝,咽干,舌体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涩或弦。治法:活血化瘀,解毒祛风。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生地滋阴凉血,此方可选加紫草、蒲公英、黄芩等清热透疹之品,以祛余邪。关节痛乳香、没药;腹痛加元胡、川楝子;蛋白尿加益母草。 2.气虚血亏证 证候:紫癜反复,迁延不愈。紫癜隐约散在,色较淡,劳累后加重,神疲倦怠,心悸气短,蛋白尿,舌淡红,薄白苔

血热型牛皮癣和血瘀型牛皮癣中药方分别是什么

血瘀型牛皮癣患者病情稳定,鳞屑斑基底暗红,鳞屑较厚,甚者为蛎壳状,自觉瘙痒,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辩证:湿毒内蕴,血瘀络脉。治法:祛湿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祛湿活血汤加减。土茯苓30克,茵陈、双花、连翘、野菊花、元参各15克,公英、地丁各20克三棱、莪术、赤芍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血热型牛皮癣多见于进行期,皮疹发生及发展迅速,局部潮红,新生皮疹不断出现,鳞屑不能掩盖红斑,自觉瘙痒,并有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咽喉肿银屑病的危害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或数等症辨证:毒热蕴结,

胃出血偏方有哪些

近十年来,中医将远血分肝胃郁热、肠胃瘀滞、肠道湿热、瘀阻胃络、脾虚气陷、脾胃虚寒六型施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足见中医治疗远血疗效好,现总结如下: 1、肝胃郁热者 表现为便血色暗,胃脘疼痛,口渴口臭,烦躁易怒,嗳气脘胀,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泻肝清胃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药用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白芍、甘草、薄荷、丹皮、栀子、侧柏叶、白茅根、茜草等。 2、肠胃瘀滞者 表现为胃脘刺痛,便血黑暗,面色无华,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血。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味。药用五灵脂、蒲黄、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