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发烧艾灸什么穴位
大人发烧艾灸什么穴位
1.1、大椎穴
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艾灸大椎穴,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1.2、十宣穴
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
1.3、曲池、合谷、外关穴
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
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
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也可艾灸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艾灸的原理
艾叶制作成艾柱或艾条通过燃烧产生近红外和热量作用于人体穴位或特定的部位,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自然疗法。
艾灸起作用的原理一方面是用热力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驱寒除湿等效果,另一方面是借助艾草本身的药力,因为艾草是中药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药物,所以古人经过多年的摸索,最终将艾草定为施灸的主要原料,第三个原理是根据身体情况灸不同的穴位,使用不同的施灸手法。
现代研究还发现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另外一项现代研究表明,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艾灸哪里可以退烧 风热侵肺型发烧
主证:发烧咳嗽,咽喉肿痛,肢节酸楚,微恶风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施灸穴位:大椎,曲池,外关,合谷,鱼际,咽痛加少商,三棱针点刺出血。
施灸方法:宜选用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进行治疗。
1.艾条灸:点燃艾灸,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灸,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为度。
2.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炷施灸,可吹火使艾炷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炷,一般灸3-10壮,适宜于慢性顽固性病症。
3.艾炷隔姜灸: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孩子发烧艾灸哪个穴位
孩子发烧艾灸哪个穴位
艾灸大椎穴退热:
谈到小儿发烧,会有很多种,风寒发烧,内热发烧,病毒感染发烧。如果说用艾灸来退烧,当属于风寒发烧用艾灸较快退热,病毒性的次之。
方法:在大椎,身柱,肺俞和神阙给孩子艾灸,每穴大约5-10分钟。每天视情况艾灸1-2次。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艾灸百会的最佳时间 艾灸百会的注意事项
1、艾灸百会穴之后不要立即洗澡,避免出现感冒的现象,一般建议隔半小时之后再进行。
2、艾灸百会穴的时候要找一个自然的舒适的位置,保证穴位的准确性,进行时注意力保持集中,避免分神或者艾条移开穴位,这样效果才会好。
3、进行艾灸百会穴的时候,一般建议将艾条放进瓶子里,避免着火,烧到头发。
4、艾灸百会的人群是具有要求的,对于那些提别疲劳、饥寒交迫、醉酒的以及绪不稳定亦或是患上某些传染病、出现高烧没有自制能力等人群是不建议进行艾灸百会的,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
经期可以艾灸吗 如何靠艾灸调理月经不调
艾灸穴位: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
艾灸方式: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小腹部用三眼艾灸盒,子宫,内关,涌泉用单眼艾灸盒。艾灸时关元穴,子宫不得低于20分钟,内关,涌泉穴各10分钟。
艾灸穴位:八髎穴、归来、三阴交
艾灸方式: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用三眼艾灸盒,归来和八髎穴用三眼艾灸盒俺就,三阴交用单眼艾灸盒。艾灸归来穴不低于10分钟,八髎穴不低于15分钟,三阴交10分钟。
艾灸穴位: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
艾灸方法: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部用三眼艾灸盒,可以同时插三根艾条,或两根艾条,这样火力大点。关元、八髎穴艾灸20分钟,足三里三阴交各10分钟。
艾灸穴位:关元、命门、肩井、太冲
艾灸方式:关元、命门、可以用三眼艾灸盒施灸,也可以用隔姜灸。肩井和太冲用单眼艾灸盒或手持艾条施灸。艾灸时关元、命门各熏20分钟、肩井、太冲各熏10分钟。
发烧可以艾灸吗 疫毒熏蒸引起发烧艾灸穴位
疫毒薰蒸症状:高烧,头面红肿热痛,烦躁不安,甚至红斑密布肌肤,咽喉发炎疼痛溃烂,舌红苔黄。
艾灸穴位:曲池,合谷,外关,委中,陷谷。
月经期间艾灸可以吗 月经少艾灸什么穴位
艾灸穴位:治疗选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5穴。
方法:在小腹部膻中、关元、子宫、内关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涌泉可以普通艾灸,每处灸20分钟,每天1次。
艾灸穴位:选八髎穴、归来、三阴交这3个穴位。
艾灸方法:在小腹部用艾条,每个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以20分钟为好。
治疗方法:治宜温经散寒调经。
艾灸选穴: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
艾灸方法:在这四个穴位采用用隔姜灸,每个穴位20分钟,每天2次。
艾灸穴位:取关元、命门、肩井、太冲,肩井和太冲可用清艾条温和灸,关元、命门可以用清艾条温和灸。
艾灸方法:以上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15分钟,灸的时候出现打嗝或者排气则为最好。
发烧可以艾灸吗
发烧可由很多原因引起,常见有感冒,感染性疾病等,感受外邪,如风热,暑热,疫毒引起的发热,可用穴位艾灸法治疗,而阴虚发热所致长时间低烧一般不宜使用艾灸方法治疗。
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烧
风热感冒症状:咽喉肿痛,发烧咳嗽,四肢酸楚,微恶风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施灸穴位: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如有咽痛加少商。
温热内侵引起发烧
温热内侵症状:面红耳赤,高热汗出,口渴饮冷,咳嗽胸痛,大便干燥,舌苔黄燥,脉洪数;若温热内侵营血,则见高热,烦躁不安,渴而不欲饮;或身起斑疹,便血,吐血,舌红绛,脉细数。
艾灸穴位:大椎,曲池,内庭,委中,商阳,曲泽,神志昏迷者加点按人中,斑疹加血海;便秘加天枢。
暑热犯内引起发烧
暑热犯内症状:高烧发汗,口渴喜饮,心烦不安,肌肤灼热,神志昏迷,舌红干,脉洪数。
艾灸穴位:大椎,曲池,曲泽,十二井穴。神昏加人中,百会,劳工,涌泉;头晕恶心加内关,太阳,风池。
疫毒熏蒸引起发烧
疫毒薰蒸症状:高烧,头面红肿热痛,烦躁不安,甚至红斑密布肌肤,咽喉发炎疼痛溃烂,舌红苔黄。
艾灸穴位:曲池,合谷,外关,委中,陷谷。
头疼艾灸哪个部位
风寒袭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怕寒,肩背发冷,遇风加重,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紧。
施灸方法:宜选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
2.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柱一般灸3-10壮。
施灸穴位:风池,风门,外关,合谷。
风热犯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脉濡。
施灸方法: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处施灸,以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为宜,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艾柱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方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施灸穴位:曲池,大椎,风池,列缺,合谷。
风湿困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脉濡。
施灸方法: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粘附艾炷,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待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清除艾柱,一般灸3-10壮,适宜于慢性顽固性病症。
2.艾柱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方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施灸穴位:风池,合谷,阴陵泉,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