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床怎么办
尿床怎么办
当然很多妈妈不用太烦恼尿床怎么办的问题,如果宝宝是偶尔一两次尿床的话,那么就问题不大,妈妈不用过于担心而且是宝宝白天的活动太多累了,如果是经常性,就要带宝宝去看医生了。
尿床也统称为夜遗尿,是指5岁或以上的儿童于睡眠时不自觉的排尿现象.一般来说,轻微(即不频密)的尿床并不算是一种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尿床的现象通常都会自然消失.相反,频密而持续的尿床很可能和隐藏性病理原因有关,必须给予重视和适当的治疗.儿童心理专家陆蓓蓓老师指出,孩子往往会因尿床而产生其它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如孤独,畏羞,焦虑,反叛,精神不集中,对社交活动退缩,甚至不敢参加任何需要在外间过夜的活动.因此,陆老师要特别提醒各位父母,无论在对孩子实施任何一种行为训练或当孩子的身上产生任何一种问题时,都应注意教育“适度”,置之不理或过激表现都会使孩子受伤.
小孩尿床怎么办
干燥入眠法:孩子的被褥要保持干燥。科学研究证明,如果一整晚让宝宝睡在潮湿的床上,很容易会强化尿床这件事情。潮湿的床更容易让宝宝产生尿意。
精神鼓励法:如果孩子经常尿床,不应该严厉的批评,批评往往会让孩子更加担心、恐惧,往往会有更坏的效果。而应该多鼓励孩子,一旦孩子没有尿床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兴奋控制法:大脑过度兴奋容易促发夜里尿床。让孩子按时睡眠,让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睡前不宜过于逗弄,不宜做剧烈活动或做一些令大脑兴奋的游戏。
条件反射训练法:在以往晚间尿床的时间大人可以提前把孩子叫醒,可以让孩子醒醒神的状态下,如用冷水洗脸,在神志清醒状态下把尿排尽,这样更有助于建立孩子小便的条件反射。
睡前小便法:对经常尿床的孩子,晚饭要吃的淡一些,晚上应少饮水和不要吃含水量多的水果。临睡前不宜喝奶,以减孩子少膀胱的贮尿量,让孩子睡前养成小便的习惯。
饮食纠正法:平时宜常进食具有补肾缩尿的食物,如羊肉、狗肉、虾、雀肉、田鸡、狗肾、鸡肠等;健脾补肾的药粥,如山药、芡实、莲子、薏米、金樱子等,也可变换食用。
孩子尿床正常吗
孩子3岁还尿床是否正常?
一般说来,宝宝在 1岁或1岁半时,就开始能在夜间控制排尿了,尿床现象已大大减少。但有些孩子到了2岁甚至2岁半后,还只是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常常尿床,这依然是一种正常现象,大多数孩子3岁后夜间不再遗尿。遗尿症是指5岁以后每周至少有一次遗尿者,并不包含偶然一次的尿床。引起尿床的原因很多,虽然有一些疾病可使孩子患遗尿症,但对于大多数尿床的孩子而言,尿床是一种机能性的问题,只要父母注意看护并去除生活中可能造成孩子尿床的因素,孩子尿床是可以纠正的。有一些孩子尿床有遗传因素,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男孩中,孩子的父亲小时候也往往尿床,这种情况引起的尿床,有时可到青春期才自愈。对于3岁前的宝宝偶然一次的尿床是正常现象,父母不要对孩子尿床表现出过于忧虑和给过多指责,更不能训斥惩罚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是纠正尿床的重要方法。如果孩子超过3岁后仍频频尿床,除生活上予以纠正外,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中西药物及针灸等方法治疗。
三个办法排除宫外孕的发生
办法一:怀孕以及正确避孕,选择双方心情和身体状况俱佳的时机怀孕。如暂不考虑做母亲,就要做好避孕。良好的避孕从根本上杜绝了宫外孕的发生。
办 法二:及时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炎症是造成输卵管狭窄的罪魁祸首,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更是增加了炎症和子宫内膜进入输卵管的几率,进而导致输卵管粘连狭窄, 增加了宫外孕的可能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生殖系统疾病也都可能改变输卵管的形态和功能。及时治疗这些疾病都可以减少宫外孕的发生。
办 法三:尝试“体外受孕”如果曾经有过一次宫外孕,那么再次出现宫外孕的可能性足以摧毁女人做母亲的信心。一个健康宝宝的诱惑当然值得女人为此铤而走险,但 科学也为女人提供了更多帮助,比如可以选择体外受孕。精子和卵子在体外顺利“成亲”之后,受精卵可以被送回到母体的子宫安全孕育。
尿床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呢
儿童尿床的四大危害是:尿床孩子长不高、尿床孩子智商低、尿床孩子心理疾病多、尿床孩子成人后问题多。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尿床协会认为:尿床是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杀手,直接导致儿童缺乏自信心、处事能力差、恐惧集体生活,许多患者甚至出现偏执、胆怯等精神心理障碍;尿床对孩子最大的危害在性格方面,尿床造成孩子不健康的性格会影响一生;尿床儿童的智商比正常儿童低17-23%、身高矮2-5公分。专家提醒患儿家长,儿童尿床必须及时治疗。
小孩尿床怎么办
(1)一般治疗。不要责难和打骂孩子,应给予鼓励,使患儿有治好遗尿的决心。父母对患儿给予高度关心和爱护。在晚饭后禁止饮水,放睡前排尿,夜间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
(2)药物。①丙咪嗪:为中枢兴奋剂,可减轻睡眠深度,每晚口服25~50mg,连续3~4个月。如停药后复发,可再给药。②副交感神经阻滞剂:普鲁本辛或羟丁宁(Oxybutynin,即ditropan,尿多灵)。入睡前口服,可使逼尿肌松弛,抑制膀胱收缩。③麻黄素25mg睡前口服。可增加膀胱颈部和后尿道的收缩力。
(3)膀胱训练。在日间嘱患儿尽量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逐渐由每1/2~1小时1次延长至3~4小时1次,以扩大膀胱容量。
(4)条件反射训练。用一套遗尿的警报装置,训练患儿在遗尿前惊醒。在患儿身下放一电子垫和一电铃相连接,一旦电子垫被尿湿时,接能电路而使电铃发现声响,惊醒患儿起床排尿;如效果不佳,可加用丙咪嗪以减轻睡眠深度。一般经1~2个月的训练可使70~80%复原。
儿童尿床应该如何预防
对待孩子尿床,有的父母往往存在一个误区:总觉得尿床不是病,一拖再拖。其实,孩子3周岁后仍持续尿床就是病,医学称小儿遗尿症。在北京刚刚闭幕的中国小儿遗尿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醒家长,孩子尿床拖不得,应及早治疗。
尿床若长期得不到治疗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除造成个矮、偏瘦或虚胖外,还会使孩子形成胆小、孤僻、自卑等异常心理。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智商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智商比正常儿童低。临床表明,多数尿床儿童在语言表达、数字排序、逻辑思维以及对游戏的深入程度明显低与正常孩子。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尿床对成年以后的生育有影响,但统计表明,大多数不孕不育患者儿时有尿床现象。
尿床所带来的发育差、反应慢、敏感害羞等危害已严重影响儿童的成长,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孩子将来的工作、人际关系和家庭和睦,做父母的千万别因“尿床不是病”的传统观念的误导而忽视孩子尿床,免得给孩子造成终生遗憾。
关于孩子尿床的误区
孩子已经过了尿床的年纪,为什么还会出现尿床的情况,应该如何纠正孩子的尿床问题呢?
特别是冬天的时候,每天起床都要晒被子,特别是天气不好的时候真的是急人,有些孩子上小学了还尿床。其实关于孩子尿床存在9大误区,家长应该正确对待。
误区一:尿床是因为入睡前喝水太多了。
事实是:在入睡前两个小时喝水确实会加重尿床,但这并不是尿床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限制孩子的睡前饮水量,可以减少夜里尿床的总量和次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
误区二:尿床是因为父母没有很好地教会孩子怎样上厕所。
事实是:尿床不是孩子不会上厕所引起的,也不能说明父母的教育有任何失败之处,因为这是不可控的。父母不要为此惩罚孩子,也不必自责。如果孩子夜里尿床了,早上可以让他和你一起收拾床单,这会培养他的责任感。平时也要对宝宝进行入厕训练。
误区三:尿床是精神压力造成的。
事实是:大部分尿床都不是精神压力造成的,尿床最常见的原因是膀胱发育缓慢,容量小,以及遗传因素等。还有些孩子只是睡得太沉,没有感觉到尿意而已。
误区四:男孩比女孩容易尿床。
事实是:研究表明,在这一问题上,女孩并没有发育上的优势。只不过,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会早些教女孩使用便盆,而男孩则晚一点。
误区五:最好的策略就是等待。
事实是:这句话基本正确。对待一个不到6岁的尿床孩子,父母只能等待他长大。不过更好的方法是,平时睡觉给他垫块尿布,等到孩子自己厌倦了尿布,他就有动力学会不尿床了。
误区六:总尿床的孩子有病。
事实是:6岁以下孩子尿床没有特定原因,不能说有病。但如果孩子已经超过6个月没尿过床,突然又开始了,家长不妨带孩子检查一下,因为尿路感染、糖尿病、膀胱异常和寄生虫等问题都会导致儿童突然尿床。
误区七:罚上几次,就不尿床了。
事实是:孩子对尿床完全无能为力,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不打呼噜,也不能要求孩子不尿床,我们要多关爱宝宝,惩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觉得对不起你。
误区八:服用药物可以让孩子停止尿床。
事实是:尿床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药物,而是父母的耐心和孩子的成长。如果你怀疑孩子尿床是一种病态表现,那么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九:尿床是因为孩子懒得起来上厕所。
事实是:六七岁以下的孩子偶尔尿床是正常的,与懒得上厕所无关。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膀胱容积还不够大,而且膀胱和整个身体的配合能力也还有限,很难在膀胱满了时,及时叫醒大脑去上厕所。
以上就是孩子尿床的几种误区,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的方法去观察了解宝宝,不要盲目的下一些结论,我相信我们的宝宝就一定能健康成长。
推拿治疗小儿尿床有哪些注意
病因病机
小儿“尿床”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或病后体弱,脾肺气虚致三焦气化不利,肺、脾、肾三经之气不固,膀胱失约而成。少数患儿因肝经湿热,疏泄失常,火热内迫,热迫膀胱,膀胱不藏而引起。
西医学认为兴奋、惊恐、过度疲劳,或对新环境不适应而精神紧张,或缺乏照顾及训练,或膀胱容量小等原因均可导致膀胱括约肌功能失调而发生“尿床”。其中约有10%的患儿具有遗传倾向。
如果您在寻求治疗小儿“尿床”的方法时,不妨选择最简单有效地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尿床”。具体如下:
1.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尿床的原则
该病的治疗原则为温肾固涩。虚证辅以健脾益气,实证佐以疏肝清热。
2.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尿床的基本操作
患儿取家长抱坐位或仰卧位:补肾水300次;用全掌摩全腹,尤以下腹部为主,约5~8分钟;按揉气海、丹田、中极、三阴交,每穴约半分钟。
3.中医临床辨证以下元虚寒者为多,即:肾阳不足、肾虚寒。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补肾水300次,揉肾顶3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用较为轻柔的手法逆时针方向摩全腹延长到10~15分钟,按揉神阙、气海、丹田、中极,每穴约半分钟;揉龟尾2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擦命门、肾俞、八髎,以透热为度。
宝宝尿床怎么办
虽然尿床是孩子的“特权”,但这项权利却是有“有效期”的。正常排尿机制在婴儿期由脊髓反射完成, 以后建立脑干-大脑皮层控制,至3岁时已能控制排尿。医学上把儿童3岁以后不能自主控制的排尿称为“遗尿症”,可分为夜间遗尿和白天遗尿,所以一般如果3岁以上的宝宝还在尿床,次数达到一周三次以上,就不正常了。
造成孩子尿床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发育迟缓、睡眠不正常、遗传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疾病等的影响。所以,宝宝在超过三岁后仍是老尿床的话,就应该带孩子到医院请专业的医生诊断,以排除是否因疾病或发育的原因所造成的,以便及时治疗。如果各项检查都是正常的,那就说明宝宝的尿床只是功能性的、暂时性的,家长可以不必太过于忧心忡忡。
那么,在排除了发育或疾病的因素外,爸爸妈妈该如何让宝宝在尿床的“有效期” 内逐步学会自己上厕所,顺利度过这个“特权期”呢?
1.婴幼儿时期:这个时候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健全,对尿意的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有限,所以很容易发生尿床,但随着各器官发育的逐渐完善,尿床问题一般都会慢慢消失,所以家长不必太过于担心。
2.1岁半以前:孩子的身心开始慢慢发育,但发育还是比较有限的,一岁半以前的婴幼儿,尿道外括约肌尚未发育成熟,控尿功能还相对较差,所以尿床和尿裤子还是无法避免的。有些家长可能会在这个时期就开始着急训练孩子上厕所了,其实,一岁半前的孩子脑部发育还不够成熟,以此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与语言发育还不完善,还不能承受复杂的自控训练,在此阶段过于强求,可能会造成宝宝的心理负担,使亲子间关系变紧张。不过,在宝宝还没有学会理解排便前,爸爸妈妈也可以开始在这个时期,当看到他们尿湿裤子时,就有意识地告诉他说“宝宝尿尿了”,让他更好地理解尿尿的含义。
3.待孩子长大到1岁半之后,神经已经有了一定的发育,能够听懂大人的指示,也能了解去厕所的含义了,那么,这个时期爸爸妈妈就要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宝宝上厕所了。训练的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几种:
1)平时爸爸妈妈应细心地观察孩子,如果看到孩子在玩耍的时候突然不动了,或是摸着自己的腹部,或是哭闹起来,这可能就是宝宝发出尿意的信号了。那么,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把孩子牵到厕所,指着便盆问她:“宝宝,你是不是要尿尿了呀?” 如果孩子点头,爸爸妈妈便可以教她怎么脱下裤子自己尿尿,如果宝宝顺利地完成了排尿,要记得给她鼓励和称赞;如果宝宝一时没控制住,尿湿了裤子,爸爸妈妈也不应该大声责骂,以免让宝宝幼小的心灵有了挫败感,而是应该告诉她如果下次想尿尿时,一定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如果宝宝有了尿意,但到了厕所又一时排不出来时,爸爸妈妈也可以口头发出“嘘嘘”的声音,来刺激孩子的尿意。
2)训练膀胱功能:宝宝的膀胱,一般可容纳300毫升左右的尿液,白天的时候,可以训练孩子尽量延长两次排尿间隔时间, 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促使尿量储备增加。
3)建立条件反射:首先,父母应该观察孩子每天会发生遗尿的时间,掌握规律后在宝宝发生遗尿前半小时左右,把孩子唤醒去排尿,但这里需要注意的几点是:第一,晚上把孩子叫醒去排尿时,一定要保证孩子是处于清醒状态的,因为如果孩子晚上被叫醒起来排尿时还是迷迷糊糊的话,往往小便还是会尿得不够干净,半夜就容易尿床。其次,孩子被叫醒后,一定要让他到洗手间去小便,决不能让孩子尿在床旁的痰盂里,因为上厕所小便,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在从床边走到厕所的时候更清醒一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孩子建立起到厕所小便的良好习惯。最后,叫的时间上要把握好,叫得次数太多,孩子膀胱得不到扩张,产生不了明显尿意,叫得太早,孩子也还没尿意,叫得太迟,孩子已经尿床了。
4)孩子尿床后,父母最好“一笑而过”,淡然处之,切不可斥责、挖苦或打骂,也尽量不声张,以消除孩子怕羞、紧张的情绪及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关于孩子尿床的误区
误区一:尿床是因为入睡前喝水太多了。
事实是:在入睡前两个小时喝水确实会加重尿床,但这并不是尿床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限制孩子的睡前饮水量,可以减少夜里尿床的总量和次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
误区二:尿床是因为父母没有很好地教会孩子怎样上厕所。
事实是:尿床不是孩子不会上厕所引起的,也不能说明父母的教育有任何失败之处,因为这是不可控的。父母不要为此惩罚孩子,也不必自责。如果孩子夜里尿床了,早上可以让他和你一起收拾床单,这会培养他的责任感。平时也要对宝宝进行入厕训练。
误区三:尿床是精神压力造成的。
事实是:大部分尿床都不是精神压力造成的,尿床最常见的原因是膀胱发育缓慢,容量小,以及遗传因素等。还有些孩子只是睡得太沉,没有感觉到尿意而已。
误区四:男孩比女孩容易尿床。
事实是:研究表明,在这一问题上,女孩并没有发育上的优势。只不过,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会早些教女孩使用便盆,而男孩则晚一点。
误区五:最好的策略就是等待。
事实是:这句话基本正确。对待一个不到6岁的尿床孩子,父母只能等待他长大。不过更好的方法是,平时睡觉给他垫块尿布,等到孩子自己厌倦了尿布,他就有动力学会不尿床了。
误区六:总尿床的孩子有病。
事实是:6岁以下孩子尿床没有特定原因,不能说有病。但如果孩子已经超过6个月没尿过床,突然又开始了,家长不妨带孩子检查一下,因为尿路感染、糖尿病、膀胱异常和寄生虫等问题都会导致儿童突然尿床。
误区七:罚上几次,就不尿床了。
事实是:孩子对尿床完全无能为力,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不打呼噜,也不能要求孩子不尿床,我们要多关爱宝宝,惩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觉得对不起你。
误区八:服用药物可以让孩子停止尿床。
事实是:尿床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药物,而是父母的耐心和孩子的成长。如果你怀疑孩子尿床是一种病态表现,那么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九:尿床是因为孩子懒得起来上厕所。
事实是:六七岁以下的孩子偶尔尿床是正常的,与懒得上厕所无关。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膀胱容积还不够大,而且膀胱和整个身体的配合能力也还有限,很难在膀胱满了时,及时叫醒大脑去上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