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漏服降糖药怎么办 漏服α-糖苷酶抑制剂

漏服降糖药怎么办 漏服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包括阿卡波糖(拜唐苹、卡博平)和伏格列波糖(如倍欣)等。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低血糖(主要是餐后血糖),其正确用法是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如果是在进餐过程中发现漏服,应立即按原剂量进行补服;如果是在进餐后半小时以内发现漏服,也应立即按原剂量进行补服,但药效会大打折扣(此类患者可在服药后进行适当的运动,以弥补药效的不足);如果是在进餐结束半小时以后才发现漏服,因缺乏作用底物,因而不必补服。此时患者应立即检测血糖,如果血糖水平只是略高,可通过增加运动量来控制血糖水平;如果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可服用其他短效降糖药来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如何用药

目前市售的降糖药物品种繁多,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磺脲类(如优降糖、糖适平、格列美脲)、双胍类(如格华止、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平、倍欣)、胰岛素增敏剂(如文迪亚)、胰岛素制剂。其中,胰岛素制剂和磺脲类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中胰岛素水平,从而降低血糖,亦可降低正常人的血糖;胰岛素增敏剂和双胍类主要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不会降低正常人的血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是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每一类药物都各有特点,具有不同的作用时间、降糖效果、服药方式及不良反应。选择药物是要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如血糖谱特点、肝肾功能、体型、服药依从性、年龄等)来选择适合的药物。

对于1型糖尿病,自始至终都须用胰岛素治疗,同时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若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若血糖仍不能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上,则可与双胍类药物联合使用。对于2型糖尿病,初发者首先应该经过2-4周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倘若血糖控制不理想,才应开始给予降糖药治疗。

选择药物时可参考以下几点:

一、根据糖尿病类型选药

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这类患者需采用胰岛素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选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但在下列情况下需用胰岛素治疗:①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②出现严重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尿毒症);③处于急性应激状态(如严重感染、大型创伤及手术、急性心脑卒中);④围孕产期。

二、根据自然病程选药

在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抵抗伴代偿性的胰岛素水平升高,首先应该考虑选择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或延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衰退,再加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当病人体内70%以上胰岛β细胞丧失功能时,就须用胰岛素治疗了。

三、根据体型选药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首选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因为这类药物有胃肠道反应和减轻体重的副作用,正好化害为利;而对于消瘦的患者,应该优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包括磺脲类和苯甲酸衍生物),因为该类药物有增加体重的副作用,正好一举两得。

四、根据高血糖时段选药

如果空腹血糖不高,只是餐后血糖高,则首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或苯甲酸衍生物(如诺和龙);如果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治疗开始即可联用两种作用机理不同的口服药物,如磺脲类加双胍类,或者磺脲类加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药)。另外,对于初治时空腹血糖达到13.9毫摩/升、随机血糖(系餐后2小时血糖或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达到16.7毫摩/升的患者,可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消除葡萄糖毒性作用后再改用口服药 。

五、根据有无合并症选药

如果患者除糖尿病,还患有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疾病,首先 应考虑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这些药物既可降低 血糖,又能改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果患者有胃肠道疾病,最好不要使用双 胍类和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缺氧性疾病,禁用双胍类药物,以免引起乳酸酸中毒;如果患者有肝病,慎用噻唑烷二酮类;如果患 者有轻度肾功能不全,最好选用主要经胆道排泄的降糖药(如糖适平、诺和龙); 如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全身性疾病,则最好使用胰岛素。

六、根据年龄选药

由于老年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因此,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物 (如优降糖),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短效降糖药物(如诺和龙、糖适平)。另外,为了避免低血糖带来的风险,老年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儿童1型糖尿病主要用胰岛素治疗;二甲双胍是目前唯一被美国F D A批准 用于儿童2型糖尿病治疗的口服降糖药。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对于经常出差,进餐不规律的病 人,选择每天只要服用一次的药物(如格列美脲)更为方便适合,病人顺应性更 好;对于经济不宽裕的患者,还要将价格因素考虑在内,以确保病人能够维持长 期治疗。

糖尿病患者用药避免误区

1、看见别人吃什么药自己就吃什么药

糖尿病与其它普通疾病不一样的,是需要根据糖尿病类型、患者体型、高血糖类型、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患者的年龄等来选药。如,根据糖尿病类型选药,1型糖尿病可以用胰岛素、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2型糖尿病可用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等;妊娠糖尿病应用胰岛素;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要先治疗原发病再加上口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在吃药时还要看自身的体型,如果是肥胖型患者,可用二甲双胍;瘦型患者可用磺脲类降糖药。

还有,我们知道每个患者的血糖高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如果餐前不高、餐后高,可用糖苷酶抑制剂加其他口服降糖药;如果餐前高、餐后更高,则要用磺脲类、非磺脲类、二甲双胍、 a-糖苷酶抑制剂。

另外,还要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进行选药。儿童糖尿病患者多为1型,可用胰岛素、二甲双胍;老年人由于自我管理能力等下降,常出现重复用药、遗漏用药和低血糖等问题,可用一日一次的缓控释制剂。

为了防低血糖,老人还要慎用作用太强的降糖药。

2、迷信进口药、贵药、新药

市场上层出不穷的糖降新药,总是会受到很多糖友的追捧,觉得新出的药物就会对症,就是好药。其实,评价药物的好坏,要看其有效性(疗效如何)、安全性(副作用的大小)、经济性(价格是否合理)、适用性(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方便),而不能以是否为新药、进口药、贵药为标准,更不能盲目排斥国产药、便宜药、老药。

3、担心二甲双胍伤胃不敢吃

吃过二甲双胍的糖友都知道服用这个药初期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但如果餐中或餐后服用,会大大减轻不良反应,用一段时间可慢慢耐受。二甲双胍不经肝脏代谢,所以没有肝毒性,也不损伤肾脏。二甲双胍是临床首选的降糖药物,原因之一就是其安全性好。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降糖作用之外,还可以持续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控制心血管风险。

4、不按时服降糖药

降糖药的服药时间很有讲究,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药物要在餐前30分钟服,双胍药要在餐中或餐后服,糖苷酶抑制剂要在吃第一口钣时服,格列酮类在餐前、餐后均可服用。

5、忘记吃药后补服

忘记吃药是常有的事,虽说当时觉得没什么大事,但是漏服药可引起血糖波动,或让血糖居高不下,所以,漏服药该如何补、什么时间补,都很有讲究。如果漏服的是磺脲类药物,且已接近下一顿饭,就不用补了;如果是双胍类药,想起来就要及时补;如果是糖苷酶抑制剂,饭中、饭后可以补上,饭后过很长时间就不用补了;如果是一天一次的药,中午想起来可以补,晚上才想起来就不用补了,要出门或运动前不用补。为了防止漏服药物,老年人可以备一个特制的药盒,或者设计一个服药日历。

6、服用降糖药物时只遵医嘱不看说明书

现在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在就医时频繁问医生如何用药,吃几片,什么时间吃,其实药品说明书都有着很详细的信息,如不良反应、禁忌证的介绍,有与其他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药物如何保存等内容,这些信息在吃药前都应该了解。

糖友如何选择适合的降糖药

血糖不是特别高,相对不是特别瘦的病人可以单纯用口服药控制血糖。好大夫在线:口服药主要有哪些种类?郭晓蕙教授:排除肾功能、肝功能不好,大多数糖尿病人最常用的就是二甲双胍。胰岛素主要在肝脏发挥作用,二甲双胍就是通过减少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作用。它既便宜,效果又明显,是降糖药中应用最广泛的。还有一种药物跟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相似,叫胰岛素增敏剂,就是噻唑烷酮类的药物。它在组织肌肉、脂肪和肝脏中促进胰岛素发挥作用。这类药物服用方便,一天一次。胰岛功能差的病人,需用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在二甲双胍后可以加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比如磺脲类口服降糖药,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的制剂,或是二肽基肽酶抑制剂。其中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和二甲双胍都可以让糖化血红蛋白降低一到两个百分点,作用效果比较显著。还有一类药也比较常见,就是糖苷酶抑制剂,它主要在上段肠道里抑制糖苷酶的活性。糖苷酶可以抑制多糖分解成单糖,这样肠道上段吸收的单糖就会减少(多糖不能被肠道吸收)。等多糖运动到肠道下段时,再分解成单糖被肠道吸收。这样吸收糖的总量没有变化,但不会很集中,从而避免了血糖在一段时间内过分升高。多吃碳水化合物的糖尿病人适合用这类药,因为中国人摄入碳水化合物比较多,所以国内这种药用得比较多。好大夫在线:这几类药物各有什么副作用?郭晓蕙教授:二甲双胍最多的副作用就是胃肠道的反应,很多病人用药以后感到胃不舒服。二型糖尿病人往往食欲亢进,可用了二甲双胍以后吃东西不如以前香了,很多病人就因为这个很抗拒服用二甲双胍。还有部分病人会腹泻,这些都可以通过先小剂量给药,再缓慢增加药量来改善。随着药量的增加,病人慢慢就耐受了。二甲双胍最严重的副作用是乳酸酸中毒。如果糖尿病人的肝功能和肾功能不是很好,或者合并严重的肺部疾病、心功能不全等,尽量不要用二甲双胍。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主要的副作用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所以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要小心,要从小剂量开始用药。糖苷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是由于五碳糖不能被分解成单糖,在下段肠道中遇到细菌发酵产气导致腹胀、腹泻、排气。二肽基肽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胰岛素增敏剂的主要副作用有水肿和体重增加。好大夫在线:这几类药物分别适合哪类糖尿病人?郭晓蕙教授:过去的习惯是二甲双胍先给胖人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先给瘦人用。可实际上二甲双胍是不分胖瘦的,只是有些病人用二甲双胍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太瘦了,甚至需要停药,所以主要给胖人用。糖苷酶抑制剂也存在这个问题。比较瘦的病人用一段时间之后,血糖控制得很好,但变得更瘦了,后来发现是因为饮食管理过于严格,再加上药物导致体重下降。好大夫在线:这些口服药可以联用吗,如何联用?郭晓蕙教授:二甲双胍可以和所有药联用,比如糖苷酶、噻唑烷酮,因为它们的作用部位是不一样的,但最多联用的是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新出的二肽基肽酶抑制剂和二甲双胍也是非常好的搭档,它们俩联用会起到1+1大于2的效果。二甲双胍还可以和胰岛素联用。另外,相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可以联用。噻唑烷酮类和其它种类都可以联用,二肽基态酶素抑制剂也可以和其他药联用,但短效的非磺脲促泌剂和磺脲类药物不能联用。

吃什么降血糖药最好

1、磺脲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为中等偏强,属于磺脲类的药品按每片剂量从小到大包括优降糖、美吡达、克糖利、达美康、糖适平等等,其中优降糖作用最强,美吡达作用快而短,达美康和克糖利作用时间较长。

2、双胍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食欲,减少糖类的吸收,比较适合于较胖者服用,降糖作用也属中等,这类药物包括降糖灵、二甲双胍。降糖灵价格便宜,但因其副作用比较大,已不常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属于第三类口服降糖药,主要有拜糖平和倍欣等,这类药作用与前两种不太一样,主要是抑制糖类的分解,延缓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

4、胰岛素增敏剂主要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而发挥作用的。主要有文迪雅等。但价格比较高。

降糖药物分类都有什么

1.口服降糖药

根据作用效果可以分为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和促胰岛素分泌剂。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及a-糖苷酶抑制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格列奈类及DDP-4抑制剂。各类特点如下:

磺脲类: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用药,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1~2%,其常见不良反应有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还可引起体重增加。

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是指南推荐的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它通过刺激胰岛素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

DDP-4抑制剂:是指南推荐的2型糖尿病的三线用药,需注意的是肾功能不全者需注意减少药量。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用药,可降糖化血红蛋白1~2%并使体重下降,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a-糖苷酶抑制剂: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者及餐后血糖升高者,可降糖化血红蛋白0.5~0.8%,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2.胰岛素

胰岛素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其分类和命名方式较为复杂,易导致概念混淆,使用不当。具体可参见下表:

3.GLP—1受体激动剂

是新一代降糖药物,需皮下注射。

更多药品知识欢迎进入新浪健康药品库。

降糖的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综合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用药物治疗。降糖化学药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1] 。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类、二甲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噻唑烷二酮衍生物、DDP-4酶抑制剂等;其中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又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格列奈类)。注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及类似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等。降糖中药分类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是按照药物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由于传统中药方剂的抓取、存放、煎煮比较麻烦,中药成药(中成药)的使用比传统煎煮方剂的使用更为普遍。但传统煎煮方剂的疗效更为理想。

怎么选择糖尿病的治疗药物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应用口服降糖药,在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好时可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伴有严重并发症或处于应激状态时也应使用胰岛素治疗。如果单纯的餐后血糖增高,应首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果餐前、餐后血糖均高,但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应首选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空腹血糖升高明显者应考虑应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增敏剂。

如果糖尿病患者体形偏胖应首选双胍类药物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这些药物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同时考虑到肥胖者多伴有胰岛素抵抗,可以选用胰岛素增敏剂联合应用,既改善胰岛素抵抗,又不会增加体重。老年患者由于不能耐受低血糖,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而应选择降糖效果吻合的降糖药。对于儿童患者,目前只有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批准使用。选择降糖药时应考虑患者其他慢性病,防止降糖药的副作用加重其他疾病。

降糖药的副作用 α-糖苷酶抑制剂

包括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偶有腹痛、腹泻。

相关推荐

女性吃松茸有什么好处 降血糖

松茸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味甘淡性温,其中含有一定的α-葡糖苷酶抑制剂,而α-葡糖苷酶抑制剂属于一种天然降糖物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对于高血糖的女性来说,适量吃松茸具有一定降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注意什么

一、糖尿病患者按糖尿病类型选药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网膜病变、尿毒症等应激状态(严重感染、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大中型手术围手术期及围孕产期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除上述情况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口抗糖尿病药物。 二、糖尿病患者依患者体形选药 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如果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则认为体形偏胖,首选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因为该类药物有胃肠道反应和体重下降的副作用,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来说

控制血糖三餐坚持别

本应餐前用的磺脲类药物,吃完饭才想起来药还没吃,此时可以抓紧补,也可临时改快速起效的降糖药;但如果已到了快吃下顿饭的时候才想起来,这时肚子已空,如果补或者和下顿饭前的药物一起用,有可能由于药物作用太强而引起低血糖。对于这种情况,轻度和中度血糖升高的患者,可以改用长效的口降糖药,如每天只需要口一次的长效格列吡嗪、达美康缓释片等,不仅能够稳定地降血糖,还可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不管怎样,糖尿病患者都应坚持药,因为会对血糖控制产生影响。据一项研究表明,坚持定时、定量、规律用药的糖尿病患者糖化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科学选择降糖药

目前中国已有超过9400万的糖尿病患者。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人数增加速度越来越迅猛与中国十多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而导致的城市“富贵病”人群增多。 糖尿病对于患者的危害极大,还易引起多种并发症,是人类主要的致残、致死性疾病,需要尽早科学、规范地治疗。那么,面对市面上这么多的降糖药物,患者该如何科学的选用呢?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的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胰岛素抵抗贯穿始终,而胰岛素分泌则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因此

糖尿病患者应如何正确选药

1、阿卡波糖:为一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阻止肠道中的多糖分解,使单糖产生减少,可明显降低餐后血糖,且不引起低血糖反应,适合于轻型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腹胀、腹泻、吸收不良等副作用,症状明显需要对症处理。 2、二甲双胍:是唯一的治疗糖尿病的双胍类药物,能抑制食欲,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轻体重,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单独应用很少引起低血糖反应,是老年糖尿病治疗的适宜药物,尤其适于肥胖老人。 3、磺脲类药物: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和释放,但第一代如D806、优降糖易致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第二代如达美康较

糖尿病足吃什么药

抗糖尿病药物 近年来有迅速的发展,从原有磺酰脲类(sulfonylurea)及双胍类(biguanide)外,已有第3类α-葡糖苷酶抑制剂(α- glucosidase inhibitor)供临床应用,第4类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不久也将引入国内。至于第5类胰升糖素抑制剂(insulin antagonist inhibitor)和第6类糖异生作用抑制剂(gluconeogenesis inhibitor)则尚在实验和小量临床试用阶段,本节从略。 在上述抗糖尿病药物中,磺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应该如何进行选择

按年龄大小选药:糖尿病的发生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所以不同年龄层次所选择的药物也是不同的,对于老年患者,因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物,而应选择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物,如诺和龙。对于儿童来讲,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目前只有二甲双胍被FDA批准用于儿童。 按糖尿病类型选药:如果我们患上了糖尿病疾病的话,需要根据我们的糖尿病类型来选择合适的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网膜病变、尿毒症等应激

吃什么降血糖药最好

1.1、磺脲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为中等偏强,属于磺脲类的药品按每片剂量从小到大包括优降糖、美吡达、克糖利、达美康、糖适平等等,其中优降糖作用最强,美吡达作用快而短,达美康和克糖利作用时间较长。 1.2、双胍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食欲,减少糖类的吸收,比较适合于较胖者用,降糖作用也属中等,这类药物包括降糖灵、二甲双胍。降糖灵价格便宜,但因其副作用比较大,已不常用。 1.3、α-糖苷酶抑制剂属于第三类口降糖药,主要有拜糖平和倍欣等,这类药作用与前两种不太一样,主要是抑制糖类的分解

如何正确选择降血糖药物

4类降血糖药物 ①双胍类——更适合胖人用 此类药物一般不会降低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更适用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用“肠溶片”可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但肠溶片不可嚼碎或掰开用,以免对药片结构造成破坏,失去了肠溶的意义。此类药在肝内不代谢,以原形随尿液排出,所以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②磺酰脲类——降糖能力强 此类药物为目前口降糖药中最为庞大的家族。其主要作用机理为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糖能力较强。胃肠道紊乱,如恶心、呕吐和轻度低血糖是此类药

降糖药药效变差别发愁

药效变差事出有因 目前的口降糖药,尤其是磺脲类降糖药,常会出现长期用药后效果变差的情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关研究发现,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偏高而对机体造成影响,以及磺脲类降糖药的长期刺激,会导致胰岛的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从而会使胰岛素的分泌逐渐下降。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素的分泌功能会呈现进行性衰退的趋势。因此,对于直接依赖胰岛β细胞功能起作用的磺脲类降糖药,促使胰岛素分泌的反应便会越来越差,这就造成了口降糖药效果越来越差的常见现象。 此外,还有一类患者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