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骨的定位在哪里
腕骨的定位在哪里
腕骨的定位
科学定位: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手法:
1.在手掌小指侧,沿着第五掌骨向上摸,直至第五掌骨末端,与另外一个小骨头交界处,即为腕骨穴。
2.屈肘,掌心向下,由后溪向腕部推,可摸到两块骨头(第5掌骨基地和三角骨),在两骨的结合部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本穴。
3.屈肘,掌心向下,在手掌尺侧,第5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褶皱突起,其尖端处即为本穴。
腕骨的作用
腕骨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脉经气所过,为之原穴,具有疏散太阳经邪气,清小肠之湿热而退黄疸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头痛项强,耳鸣,目生云翳,颊颌肿痛,痄腮,黄疸,热病汗不出,指挛臂痛,胁下痛不得息,腰扭伤等症。
腕骨常用配伍
1.配至阳,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清热祛湿,利胁退黄,治疗湿热黄疸,胁痛。
2.配风池,上星,头维,合谷,三阳络,针刺泻法,清热散风,治疗风热头痛。
3.配大椎,后溪,液门,曲池,针刺泻法,和解少阳,治疗热伏少阳之疟疾,寒热往来。
4.配通里,大椎,合谷,太冲,阳陵泉,井穴,其中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井穴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热安神定惊,治疗热盛惊风。
5.配足三里,三阴交,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滋阴增液,治疗脾胃阴虚之消渴。
腕骨的定位 腕骨的作用
腕骨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脉经气所过,为之原穴,具有疏散太阳经邪气,清小肠之湿热而退黄疸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头痛项强,耳鸣,目生云翳,颊颌肿痛,痄腮,黄疸,热病汗不出,指挛臂痛,胁下痛不得息,腰扭伤等症。
腕骨的位置图和作用 腕骨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豆掌韧带。浅层布有前臂内侧神经,尺神经掌支,尺神经手背支和浅静脉等。深层有尺动,静脉的分支或后支。
束骨定位和主治 束骨定位
科学定位:在足外侧,第5趾跖关节的近端,赤白肉际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侧坐位,在足小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5趾跖关节)后方掌背交界处(赤白肉际)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束骨定位和主治 束骨穴常用配伍
1.束骨+大椎:束骨宣通太阳经气,疏风散寒,发汗解表,突出一个“解”字,大椎通调督脉宣通阳气,疏散表邪,清热退热,突出一个“清”字。束骨以疏通为要,大椎以宣散为主,二穴相合,宣通上下,调和营卫,解表退热,发汗解肌之功益彰,主治伤风感冒,落枕。
2.束骨+天柱: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穴居于本经之末,有疏通经络,解表散邪,引血下行之效,天柱通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穴位于首,有宣表散邪,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之功,二穴相合,一上一下,上下呼应,宣通足太阳膀胱之气,调和营卫,解表散邪,清热退热之功益彰。主治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症见项背胀闷,活动不灵,落枕等症。
3.束骨+后溪:束骨是膀胱经脉气所注,为俞木穴,有宣通本经阳气,祛风散寒,发汗解表,通络止痛之效。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小肠脉气所注,为俞木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有宣通阳气,宁心安神,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之功。二穴配伍,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相互促进,疏通太阳经气,祛风散邪,通络止痛之功益彰,主治头项强痛,落枕等症。
腕骨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腕骨穴穴位解剖
有小指外展肌和小指对掌肌;有腕背侧动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腕骨的准确位置图 腕骨穴的功效作用
腕骨穴属小肠经,为小肠经原穴,是小肠元气输注留止之处,其经脉循行上头项,且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膀胱经亦循 头项,故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滋阴增液的作用,可治疗头痛项强;太阳经主表,本穴对外感表证,热病汗不出,疟疾发热等有效;太阳经上头抵面达五官,本穴可治五官郁热之实证;小肠经属火,本穴又为原穴,可泻脏腑之热而又不伤正气,故可用于内热消渴,黄疸等疾患;本经循行所过之处病症,可取本穴治之。
筋错位了怎么办呢
手腕关节错位表现:手腕在背屈时腕部受重压、高处跌落或摔倒时手掌支撑着地,暴力集中于头月关节,致使头月骨周围的掌背侧韧带发生断裂,使之产生脱位。
[临床表现];患侧桡骨远端隆起并有明显压痛,正中神经分布区有麻木感,手指呈半屈位,腕关节活动功能丧失。腕间关节脱位多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撕裂伤。[影像学表现]:1.月骨脱位:表现为正位片上月骨发生旋转,由正常时的类四方形变为三角形,并与头骨重叠。头月关节和桡月关节间隙均可消失。侧位片可见特征性表现,即月骨向掌侧脱位,月骨凹形关节面向前。而舟骨、头骨和桡骨之间的关系不变。
2.月骨周围脱位:实际上是头月关节脱位,月骨原位不动,与桡骨保持正常的对位关系。而其他腕骨都伴随头骨同时脱位。头骨脱位以向背侧脱位为最多见。
3.腕间关节前脱位,较少见。实际上是以头月关节为中心的近排和远排腕骨脱位。近排的舟、月、三角骨仍位于桡骨远端的关节窝内。正位片可见腕关节缩短,侧位片可见远排腕骨向前脱位。
手腕筋错位了怎么办呢?上面就是具体的介绍了,可见当患者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包扎和固定,且不能不管不问,否则骨头会变形。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家在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尤其是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先热身。
腕骨的定位 腕骨常用配伍
1.配至阳,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清热祛湿,利胁退黄,治疗湿热黄疸,胁痛。
2.配风池,上星,头维,合谷,三阳络,针刺泻法,清热散风,治疗风热头痛。
3.配大椎,后溪,液门,曲池,针刺泻法,和解少阳,治疗热伏少阳之疟疾,寒热往来。
4.配通里,大椎,合谷,太冲,阳陵泉,井穴,其中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井穴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热安神定惊,治疗热盛惊风。
5.配足三里,三阴交,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滋阴增液,治疗脾胃阴虚之消渴。
腕骨的准确位置图
定位: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中,赤白肉际处。
简易取穴:伸直手掌,位于手掌小指侧,沿第5掌骨向上摸,至第5掌指骨末端,与另一小骨交界处即是。
腕骨的准确位置在哪
伸直手掌,位于手掌小指侧,沿第5掌骨向上摸,至第5掌指骨末端,与另一小骨交界处即是腕骨穴。
腕骨穴属小肠经,为小肠经原穴,是小肠元气输注留止之处,其经脉循行上头项,且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膀胱经亦循 头项,故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滋阴增液的作用,可治疗头痛项强;太阳经主表,本穴对外感表证,热病汗不出,疟疾发热等有效;太阳经上头抵面达五官,本穴可治五官郁热之实证;小肠经属火,本穴又为原穴,可泻脏腑之热而又不伤正气,故可用于内热消渴,黄疸等疾患;本经循行所过之处病症,可取本穴治之。
腕骨的定位
科学定位: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手法:
1.在手掌小指侧,沿着第五掌骨向上摸,直至第五掌骨末端,与另外一个小骨头交界处,即为腕骨穴。
2.屈肘,掌心向下,由后溪向腕部推,可摸到两块骨头(第5掌骨基地和三角骨),在两骨的结合部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本穴。
3.屈肘,掌心向下,在手掌尺侧,第5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褶皱突起,其尖端处即为本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