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气病的危害有哪些
暖气病的危害有哪些
造成"暖气病"的最大原因在于空气干燥,人体水分丢失。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1000毫升水分,其中经皮肤600—700毫升,经呼吸道300—400毫升。来暖气后,室内干燥,丢失的水分就更多,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心血管、泌尿系统等身体五大部位都会跟着"遭殃"。
一、呼吸系统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有了暖气后,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温床"。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
二、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专家介绍,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三、泌尿系统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要小心,尿量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四、皮肤
冬季,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痒,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老年人皮肤瘙痒,不当抓挠还会造成湿疹。
五、眼睛
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另外,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银屑病危害有哪些
1、寻常牛皮癣的并发症导致抵抗力下降
由于牛皮癣大量拖屑,构成皮肤的蛋白质、维生素及叶酸等物质随之丢失,若皮损迁延多年不愈且泛发全身,会导致低蛋白血症或营养不良性贫血,多表现为乏力、倦怠、面色苍白,易于感冒等症状。
2、红皮病型牛皮癣的并发症易造成死亡
红皮型牛皮癣患者伴有头痛、发热、畏寒等全身不适,浅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增高。若没有及时正确处理,极易造成死亡。由于皮损面积大,细菌易于侵入,会导致败血症而死亡;由于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容量不足等,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亦可由于肝、肾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3、关节病型牛皮癣的并发症常见关节炎
关节病型牛皮癣除有牛皮癣损害外,还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临床表现有关节肿大疼痛,活动受限,晨僵,甚至关节积液或变形,长久以后,关节可以强直,X线检查呈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但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
4、脓疱型牛皮癣的并发症造成继发感染
脓疱型牛皮癣主要表现为泛发性脓疱型的并发症,初期脓疱连成大片,干涸后于皮下再发新的脓疱,反反复复持续数月不消退,常常并发肝、肾等系统损害,亦可因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或衰竭而危及生命。
结论:牛皮癣作为一种代谢类疾病,它使患者的代谢功能,免疫功能在发病期间存在着严重的障碍。常常会引发代谢综合症、心血管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还有我们都知道患者精神这块,抑郁症等等。
暖气病的症状
皮肤容易干燥、瘙痒。
冬天室内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特别是皮肤细嫩的小孩子,皮肤更容易干燥脱皮,有的宝宝在室内温度久了还会形成“红苹果脸”,甚至瘙痒,而忍不住去挠,挠多就会弄破皮肤,造成皮肤性疾病,如湿疹等。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
在温暖的室内过久 宝宝会出现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干眼
宝宝体内温感调节能力差,容易受到温度高低极差的影响,在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严重的话,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心慌、胸闷、头晕眼花、血液黏度高、血压改变等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另外,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于年幼的宝宝,心肺功能不完善,“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尿量减少、尿道感染、尿路结石等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你又经常忘喝水,尿量也就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新生儿每天尿量为400ml,婴幼儿为400~600ml,学龄前为600~800ml,学龄期为800~1400ml。这个容量的尿量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就不能正常冲洗我们的尿路了,这样就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什么是暖气病
看看暖气病都有什么
忘记喝水尿路受阻碍-- 泌尿系统症状:尿量减少、尿道感染、尿路结石等。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你又经常忘喝水,尿量也就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这个容量的尿量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就不能正常冲洗我们的尿路了,这样就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长期呆在暖气屋里的人,更应该多喝水,不妨随身带个密封严实的小水杯,装上水,就不至于总不记得喝水。
抢走水分血液变黏稠—— 心血管症状:心慌、胸闷、头晕眼花、血液黏度高、血压改变等。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另外,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皮肤缺水也会得湿疹—— 皮肤症状:容易干燥、瘙痒、出现皱纹等。
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人们以为这样不会得湿疹了,其实,皮肤干燥,缺少水分滋养的皮肤会瘙痒,痒了多难受呀,那就挠一下呗,可不当抓挠还会弄破了皮肤,也就难免造成湿疹。另外,冬季户外风大物燥,室内室外的环境变化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同时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衣食住巧防范
1、衣——在家里不要穿的衣服过多,因为如果在家还穿很多的衣服,而屋里有暖气,温度高,就很容易出汗,这样也就加快了水分流失。如果打算要出门,那就要多添些衣服,要保证足够暖和,避免因温差太大,忽冷忽热,而不小心感冒了。
2、食—— 要优化选择 温性水性食物优先在寒冷季节供暖期间,应尽量多喝开水,多吃各色蔬菜,还要多吃水分充足、含有多种维生素的水果,如苹果、梨、香蕉、橘子等。另外,要选择一些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萝卜、豆腐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也要注意不饮或少饮酒。
3、住—— 善出奇制胜 两天一次熬醋熏蒸冬天室温稍微低点对健康更有利,室温在15℃~20℃(17℃最佳)时,脑力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最高。一般早晚各开窗通风一次,每次开窗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一方面可以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另一方面也避免室内太干。同时平均两天进行一次熬醋熏蒸或过氧乙酸消毒。
供暖前的卫生死角需彻底清洁
供暖季马上就要启动,供暖使家里的温度逐步上升,因此,居家环境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已在悄悄行动,大家需在供暖前彻底清洁卫生,保证家人健康,做足功课,防患于未然。
供暖前一定要来一次家居大扫除,不然供暖后干燥的环境很容易引发疾病,特别是免疫力差的小孩和老人,整天呆在屋里,很容易生病。
供暖前,家居生活中的卫生死角应该处理好。供暖后,随着室内温度上升,一些灰尘、细菌等过敏原容易随着温度的升高漂浮在空气中,引起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供暖前一定要用湿抹布清扫家中的卫生死角,特别是暖气片下面、缝隙,以及衣柜后面、墙角等。如果家中铺了地毯,还要定期用吸尘器清理,窗帘、被单、床罩、沙发罩也是灰尘集中地,要勤擦、勤换、勤洗,才能保证家人的健康。
此外,家里暖和了,往往不爱开窗,室内空气不流通人就容易出现头晕、口鼻发干,甚至咽喉肿痛、感冒等症状。早、晚开窗多通风,能使人体适应供暖后突然升高的温度,调节人体对温差的适应能力。
供暖前放点绿植在屋里
有些绿色植物可以帮助不常开窗通风的房间改善空气质量,预防“暖气病”,如会“吐”氧气的仙人掌类植物,它可以在夜晚呼出氧气,在清新空气的同时,可使室内感觉湿润温和;而吊兰、巴西木、发财树等大叶绿色植物可以从叶子中蒸发出更多的水分,增加室内湿度;富贵竹、百合、水仙等观赏绿植也有很好的“消毒”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植物也不宜太多,一般一个房间一两盆即可,并且要常给植物浇水,也可以在大叶植物的叶子上喷一些水。
天气干燥,也不适合经常开窗,一些家长就会刻意在孩子卧室里放上绿植,期望通过植物来改善一下室内空气。但要提醒的是,放上绿植后,一定要注意避免孩子因绿植而出现比如皮肤过敏、流鼻涕、情绪不稳定等状况。
供暖时,地面温度升高,地板失去水分后会收缩,地板间的缝隙就会加大而产生裂缝。这时,可以适当增加室内湿度,可有效防止地板的裂缝变得过大。增加室内湿度的方法比较多,比如可使用加湿器进行加湿,如果没有加湿器,用拧干的棉拖布经常擦拭地板同样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此外,地板内部往往存留一定的水分,在冬季采暖升温的情况下,地板失水收缩,地板间的裂缝会增大。此时,给地板打上固体蜡,锁住地板内部的水分,会降低离缝扩大的幅度。
如何预防暖气病
要想预防这些暖气病,最主要的关键就是:时刻掌握好家里的温湿度(注意是:温湿度,不单单是温度或者湿度)。在这里建议的数值是:温度控制在19-23℃,湿度控制在:55-65%。
控制的首选方法就是:开窗通风,南北通透的房子最好是让南北两侧的窗户形成空气的对流,加速空气的流动,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四十五分钟左右。对于老年人,早晨晨练和傍晚买菜的时候就是最佳的通风时间。
还有一个就是供暖之后,隐藏在角角落落的细菌就会肆意的滋生起来,给我们的喉咙口腔造成危害,所以建议在每年供暖的前一个星期给家里来此彻底的大扫除,尤其是角角落落的卫生死角,一定要清除干净。
当家里的夜间湿度太低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加湿器或者水盆泼水的方式,来给家里加加湿度,还有就是多放置一些绿萝、吊兰类的绿色植物也是能起到调节温湿度的作用。
还有就是在家里一定要多喝水,来补充身体缺失的水分。还有就是不要成天闷在家里,即使寒冷的冬天也要出去走走转转,让身体适应这冷暖交替的外界环境。还有就是不要吃剩饭剩菜,在温暖的家里剩菜剩饭很容易变质的。
供暖季节当心暖气病
近日,随着冷空气的来临,港城烟台的温度骤然下降。冬季,因气温较低,很多人习惯将门窗长期紧闭,以此让室内更加暖和,实际上,这种取暖方式对人体危害很大。因为空气不流通,会使室内温度急速干燥,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皮肤发紧、鼻咽干燥、头晕眼花、软弱无力等。这些就是让暖气给热出来的“暖气病”。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暖气病的侵袭呢?烟台市疾控中心专家提示,只要做好“三控”措施,就能远离“暖气病”。
一控通风。供暖以后,长期紧闭门窗取暖不科学。因为空气不流通,会使室内空气急速干燥,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出现舌干口燥、嗓子肿痒、甚至是鼻子出血、头脑发晕、内心烦躁等一些毛病。另外,室内长时间高温、不开窗,会给细菌、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提供“温床”,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猛增。正确地做法是在暖气开放以后,每天开窗通风换气至少2至3次,每次半小时,这样室内才能及时进行新鲜空气的交换,降低室内病菌滋生的机会。
二控湿度。冬天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除了用加湿器或在床前摆盆水加湿外,再多养些绿色植物,如仙人掌类的植物,它可以在夜晚呼出氧气,在清新空气同时,可使室内感觉湿润温和,吊兰、巴西木、发财树等大叶绿色植物也可以从叶子中蒸发出更多的水分,增加室内湿度。专家提醒,室内植物不宜太多,一般一个房间一两盆即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加湿器需要每周定期清洗,避免滋生细菌引发疾病。
三控水分。人们每天需要饮用1.5至2升水,才能在暖气条件下不缺水。现在很多人平时饮水较少,如果不改掉这个坏习惯,身体机能就会受影响。每天除喝水外,选择一些果蔬和不咸的汤粥,补水效果都不错。为了预防“暖气病”,可以多吃一些湿润并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萝卜、蕃茄、豆腐、银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不饮或少饮酒。另外,日常饮食讲究的也是干稀搭配,从三餐中获得1500―2000毫升的水分并不困难。
暖气病的危害有哪些
一、呼吸系统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有了暖气后,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温床"。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
二、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专家介绍,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三、泌尿系统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要小心,尿量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四、皮肤
冬季,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痒,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老年人皮肤瘙痒,不当抓挠还会造成湿疹。
五、眼睛
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另外,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当心暖气病缠身
鼻炎、支气管炎、感冒
供暖初期,很多家庭将门窗紧闭,生怕室内的温暖漏出去一丝一毫。然而,这样做不利于室内室外空气流通,极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并可能导致口腔、鼻腔、气管黏膜等处的毛细血管干裂出血,发生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炎等疾病。
尿路疾病
来暖气后屋里干燥,体内水分丢失增多,小白领们经常是一天下来“连口水都顾不上喝”,这时可要小心尿量越来越少的问题了。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干眼症
供暖期后,长时间处于干热的室内,眼睛泪液不足,容易出现干涩、疲倦、眼痒等症状。较严重者眼睛还会红肿、充血。特别是经常对着电脑的白领、配戴隐形眼镜者等,在冬季更易患上干眼症。
皮肤瘙痒症
冬天的时候,天气干燥,人们本来就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的情况。来了暖气,室内温度高了,更容易使得皮肤的水分流失,有不少人还因此长痘痘呢。
心脑血管疾病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由于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容易导致血压骤升及血管痉挛,发生心绞痛、急慢性心衰的患者较秋季要多出30%到50%,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既往病史的患者易增加脑出血、脑卒中、心梗发作的风险。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还易导致肺循环不畅,导致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
暖气病五大危害
呼吸系统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有了暖气后,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温床”。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专家介绍,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泌尿系统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要小心,尿量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皮肤
冬季,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痒,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老年人皮肤瘙痒,不当抓挠还会造成湿疹。
眼睛
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另外,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如何远离暖气病
1皮肤保湿。选用合适的保湿护肤品,多喝水防止皮肤干燥。早起一杯蜂蜜红枣水,午后普洱茶,晚上温开水。
2多吃养阴生津的食物。暖气屋里,空气干燥,病菌滋生容易,应该多吃养阴生津的美食。水果生冷,应该搭配食材蒸熟了吃。小米,麦粉,杂粮,豆制品,牛奶,鸡蛋、瘦肉、鱼肉等;蔬菜、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等都是养阴生津食物。
3清扫暖气死角。暖气上有灰尘,高温蒸发,引起呼吸道疾病。
4勤开窗。屋里屋外温度差异太大容易感冒,尽量保持在16到22度之间,建议在供暖期每天通风两到三次。 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
5适度加强运动。供暖开始后要加强运动, 每周可以进行3到4次慢跑,老年人可以打打太极拳,或晒晒太阳,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免疫功能的正常。
6注意加湿。选一个合适的加湿器; 室内取暖时,在炉子上烧一壶水,打开盖,使水分蒸发;在室内晾一些潮湿的衣服、毛巾等;在地面洒水,放一盆水在室内;或使用空气加湿器、 负氧离子发生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