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次髎是什么意思 次髎主治病症

次髎是什么意思 次髎主治病症

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疾患、小便不利、遗精、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次髎在哪个位置 次髎的治疗手法

针刺方法:次髎穴,一般直刺1—1.5寸。

具体应用: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骶部;2、直刺2寸左右,使小腹内有热感,用以治疗经带诸疾;3、直刺2寸左右,使针感向会阴部放散,以治疗遗精,阳痿;4、直刺2寸左右,使针感向尾骶部放散,以治疗肛肠疾患。

艾灸方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手法:次髎穴最好采用叩击,将手握一个空拳,用拳背这个位置去叩击腰骶部,双手可以同时叩击,叩击的力量一定要大点,有明显的声音出现,刺激它,才可能通过骶神经孔,传递到盆腔里面去,来刺激里面的脏腑。

按摩肾俞穴的好处是什么

肾俞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是肾的背俞穴,也就是肾的脏腑之气输注的特殊穴位,擦摩此穴可以温补肾阳。

快速取穴: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1.5寸处。

主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不育、遗尿、月经不调、白带异常、腰背酸痛、头昏、耳鸣、耳聋、小便不利、水肿、喘咳少气。

志室

志室也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这个穴位又叫精宫,意思是这个穴位的物质是由肾气的精微所化,肾脏水液气化的精微之气从这里向外输送到膀胱经。

快速取穴:俯卧位,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3寸处。

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阴中肿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月经不调,以及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

八髎

八髎实际上是八个穴位,包括: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作“八髎”,位于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八髎所在的区域正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肚脐的关元。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关元。

所以说男性应该经常做按摩自己的肾俞穴,这个穴位经常按摩可以提高男性的性能力,男性由于年龄的增加性能力都肯定会有所下降,想要增强性能力可以经常自己按摩肾俞穴,而且还可以治疗男性阳痿,或者早泄等一些症状。

让女人健康美丽的穴位

1、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主治疾病为: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

2、归来穴:〖取穴方法〗归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遗精,阳痿等

3、子宫穴:【标准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主治病症】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不孕症等。

4、三阴交穴:〖取穴方法〗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疾病〗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5、八髎穴:位置: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6、足三里:【标准定位】小腿前外侧,当犊鼻(膝盖)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治疗方法:以局部有温热舒适的感觉为度,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一次,7日一个疗程,中间休息2-3天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节制房事,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勤换内裤,不穿紧身、化纤质地内裤,杜绝各种感染途径。月经期、人流手术后,禁止性生活,禁止游泳、盆浴、桑拿,勤换卫生巾,注意饮食调理,加强营养。

天髎的意思是什么 天髎的主治病症

1、颈项强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烦满,热病无汗,发热恶寒等。

2、伤科疾病:颈椎病,落枕,冈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下髎是什么意思 下髎主治病症

1、腰痛、腹痛、便秘、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痛,阴痒、小便不利、腰骶痛等;

2、还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下肢瘫痪等。

3、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盆腔炎、泌尿系感染、性功能障碍等。

子宫肌瘤不能用精油吗 子宫肌瘤能用什么调理

艾灸治疗子宫肌瘤主要取穴为腹部:关元、中极穴、子宫、归来、(两侧腹股沟附近)和子宫肌瘤对应区域,后背是八髎穴(尾椎骨上)。

腿部取穴:三阴交、阴包穴、血海。如果绝经期量大有崩漏之嫌重灸隐白穴。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具体找法如下: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该穴。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生殖器疾病、泌尿疾病、尿频、尿急、生理病、生理不顺、精力不济、冷感症等。

位置: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功效:主治妇女不孕,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及阑尾炎,盆腔炎,睾丸炎等。

归来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功效: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位置: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八髎穴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

功效: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位置: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主治生理痛、脚底肿胀、过胖过瘦(增肥减肥)、生理不顺、手脚冰冷、冷感症、更年期障碍、妇科多种疾病。

位置:在股骨内上髁上4寸,缝匠肌后缘。

功效:有调经止痛,利尿通淋之功。常用于腹痛,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等症。

血海

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位置: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艾灸八髎可以调理哪些疾病

临床上艾灸八髎穴位,主治下焦虚寒的症状;一般男性下焦虚寒主要有腰、膝冷痛、阳痿、遗精、早泄等等问题,同时伴有面色黄白、舌色淡白、脉是沉细脉等症状,这时候艾灸八髎穴位,是可以帮助改善这些症状的。

其次对于平常恶寒怕冷,是阳虚等人群来说,经常艾灸八髎,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排出体内寒气,具有一定驱寒暖身的作用。

最后就是女性有痛经症状,月经的颜色比较淡,量比较少,月经期不准等情况时,进行艾灸八髎也是可以的,因为埃及八髎具有一定调经作用。

相关推荐

次髎的准确位置图 次髎的准确位置

在骶部,第2骶后孔凹陷中,当髂后上棘下缘与后正中线的中点处,距正中线0.7寸。

膀胱经的作用

膀胱经的治疗范围很广,不仅仅因为它属于膀胱及其与其他脏腑有联系,还因为它位于人体后背的两条平行循行路线——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2横指处。这条线上分布着十二背俞穴,背俞穴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穴位,这些穴和脏腑本身的分布位置相反,脏腑器官的反应点,背俞穴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 背俞穴局部出现的各种异常反映,如敏感、压痛、结节、凹陷、出血点、丘疹及温度、电阻变化等,常被用来诊察相应的脏腑疾病。如痔疮患者大肠俞穴部位常出现出血点或丘疹

盆腔炎艾灸灸哪个部位

【温灸盒灸关元】 取穴原理: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作用,主治水肿虚胖、月经不调、带下、盆腔炎等。 艾灸方法:取仰卧位。将温灸盒放置在关元穴上,点燃艾条,将艾条放置在铁纱网上,盖上盖子进行艾灸,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 配穴辅助:肾俞、次髎、阴陵泉 【艾炷隔姜灸肾俞】 取穴原理: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利水强腰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盆腔炎。 艾灸方法:选择新鲜的老姜,切成0.3厘米厚的薄片,在姜上扎小孔。把姜放在肾俞穴上,将艾炷放置姜上,点燃艾炷,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 【温和灸次髎

下髎什么意思

1、下髎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2、名解:下,与上三髎穴相对所处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3、穴位含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4、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5、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天髎准确位置和作用 天髎穴主治病症

风邪外袭之颈项强痛,肩重不能举,胸中烦满,发热恶寒,热病无汗,肩臂痛等症。配伍其他学会还用于治颈肩综合征,上肢不遂等。

巨髎什么意思

巨髎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面目恶风寒,巨髂主之”。属:足阳明胃经。手足阳明、阳蹻之会。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跷脉足阳明之会。穴位含义为,胃经浊气在此化雨冷降地部。 1,巨髎穴:巨,大也,形容穴内气血场覆盖的区域巨大。髎,孔隙。该穴名意指胃经天部浊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四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行至本穴后 散热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处天之上部(头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盖的区域大,名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细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为之髎,故名。 2,跷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

坐骨神经痛艾灸的部位 坐骨神经痛艾灸疗法

主要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遇阴雨寒湿天气加重,喜暖畏寒,身重舌苔薄白,脉紧弦。 艾灸取穴:灸肾俞,志室,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上髎,次髎,秩边,环跳,承扶,阿,殷门,风市,膝阳关,委中,阳陵泉,承山,飞扬,悬钟,昆仑穴。 功效: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要症状:疼痛日久,痛如针刺,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夜间痛重,或有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艾灸取穴:酒三阴交,肾俞,志室,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上髎,次髎,秩边,环跳,承扶,阿穴,殷门,风市,膝阳关,委中,阳陵泉,承山

肩髎的定位在哪里

肩髎的准确位置图 肩髎穴在人体肩部,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快速取穴法: 1.上臂外展平举时,在关节部可呈现两个凹陷窝,后者为肩髎,按压有酸胀感。 2.上臂垂直,在锁骨肩峰端后缘直下约2横指处,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按压有酸胀感。 肩髎的功效与作用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水在此化雨冷降于地部,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对肩臂痛不能举,胁肋疼痛等症有明显的缓解治疗作用,常用这个穴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荨麻疹,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疾患。此外,按摩肩髎能增

艾灸治疗法效果好

艾灸取穴 1、肺俞穴 湿热体质偏于湿热内蕴,表现为痤疮、口臭的可以选用肺俞穴。肺俞穴中的肺就指的肺脏,俞就输的意思。所以,肺俞这个名字的意思指肺脏的湿热水汽由此外输膀胱经。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对清肺经的湿热疗效显著。操作时,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约揉15-30次,艾灸大概20分钟左右,以皮肤潮红为好。 2、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水湿,阴陵泉脾经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湿。这三个穴位也都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人进行艾灸。

瞳子髎按摩手法 瞳子髎穴名解析

瞳子,指人体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这里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汽;髎,孔隙的意思。“瞳子髎”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汽在此穴位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极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汽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同从孔隙中散落一样,所以名“瞳子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