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脚气有什么症状
不同类型的脚气有什么症状
一、糜烂型脚气。
这种类型的脚气好发于第三根脚趾和第四根脚趾,第四根脚趾和第五根脚趾之间。一开始发病的时候,脚趾间会比较潮湿,会有浸渍发白或长起小水疱,在干涸之后,会有皮屑脱落,在皮肤脱落之后会有潮红、湿润的糜烂面,患者感觉到很痒,可能会继发感染。
二、水疱型脚气。
这种脚气好发于足缘。此病一开始的时候壁厚饱满,会长起一些小水疱,有的小疱会融全在一些,形成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的大钔。患者没有自觉感,经过抓搔后会继发感染,会引发淋巴管炎、丹毒等。
三、角化型脚气。
此类型的脚气好发于足跟,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干燥而粗厚,会有角化脱屑,患者会有瘙痒感,很容易会发生皲裂。角化型脚气没有化脓和水疱,本病病程很慢,有的患者会多年不愈。
脚气患者的皮肤中的真菌可以会遗留在浴池、拖鞋、鞋袜、毛巾、擦脚布等处,如果接触到患者的这些被污染的物品后很容易会被传染。国内有一项研究表明,在三分之一的脚气患者家中,有家人被传染而患病,药有百分之二十八的患者传染会其他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传染增大的治愈脚的难度,因为脚气患者一定要做好预防,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不同类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在加强的鉴别诊断上一般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真菌学检查,来进行鉴别,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必要时可重复真菌检查,但是有一些比断行的手足藓经常会与手足湿疹以及掌跖脓疱病及汗疱疹等相混淆,这个时候患者应当注意鉴别。
脚气在分类上有三种类型,有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搔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脚气有哪些表现呢
脚气在医学上称之为足癣,脚气会有哪些症状?脚气有三种不同的表现症状,故按症状分为了糜烂型、水泡型和角质型三种,症状表现如下:
糜烂型脚气: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3.4.5趾缝间,常见于多汗者。多见于脚部多汗或经常穿透气性差的雨鞋、胶鞋的人。
水疱型脚气: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脚癣、丹毒、淋巴管炎等。水疱型脚气往往剧痒难忍,有时需将水疱抓破才能缓解。
角化型脚气:好发于足跟。由于真菌型脚气没治好,多种病菌复合感染成脚癣造成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瘙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角化过度型脚气的特点为角质增厚、脱屑、干燥,累及整个为掌跖甚至向脚背蔓延,双脚对称发病。
真菌型脚气: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浸渍糜烂型脚气:脚气的三种不同症状,浸渍糜烂型脚气主要表现为第三和第四趾间,也有波及全趾间皮肤,部分趾间皮肤皲裂,有时露出红色糜烂面,有臭味,可引起丹毒、癣菌病等合并症。趾间糜烂、角质层浸渍发白是浸渍糜烂型脚气最显著的特点。
通过以上对于脚气的讲解,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实脚气并不是那么单纯的,其还是会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因此,对于疾病,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进行判断及治疗。另外,专家提醒,脚气患者一定要用自己的洗脚盆,切勿乱用。
水泡型脚气足光散怎么治疗
脚气一般分四种类型,各类型的用药都有所不同
脚气有不同的类型,在治疗上也不尽相同。但往往有不少不负责任的医生,在治疗脚气时,不分青红皂白,不分脚气类型,随便拿上一些脚气药水就给病人用,结果却适得其反,使病人病情加重,愈治愈坏。有时甚至会引发新的并发症,如皮肤过敏、接触性皮炎,或诱发癣菌疹等,使病情不可收拾。因此要根据脚气的不同类型,分析病情进行治疗。
丘疹鳞屑型用达克宁一周就可以:症状表现有小片的红斑,红斑的周围有丘疹,比较痒。这种脚气最常见,可以就用达克宁和孚琪,早晚用药一次,最好把脚洗干净再用药,药容易浸透。一般一周就可搞定,但是切记要在症状消失后巩固用药一周。
角化过度型软膏效果好:这种脚气患者一般没有痒的感觉,夏天出现脱皮冬天出现裂口。这种脚气真菌在比较厚的角质层内,很难“消灭”,外用药可以用软膏药或霜剂,比如特比萘芬软膏或者医院自制的水扬酸软膏。软膏因为含油剂,可能效果要好一些。
水泡型药水不可用过量:水泡型脚气一般手脚都有水泡,很痒,一定不要挤破这些水泡,以免继发感染。医院的自制药水扬酸酊可以用,市面上的酊型和醑型水剂都可以用,但要注意每天1-2次,不要用多了,用多了会过敏脱皮,造成皮肤损害。
脚气什么症状
脚气是足癣的俗称,也是老百姓惯用的叫法,那么脚气有什么症状呢?事实上,脚气的症状往往因感染的致病微生物不同而表现各异,而临床常把足癣分为三型,即浸渍糜烂型、水疱型和角化增生型。
1、浸渍糜烂型。先来说说这一脚气类型的症状,如若脚气的症状以浸渍糜烂型为主要表现,那么主要是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引起,病程慢性,而这一类型脚气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多汗、瘙痒、异臭味,患者常常会在4、5趾间的发现皮损浸渍、糜烂,如若不曾注意,不去治疗,那么有时会继发细菌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或丹毒。
脚气有什么症状
2、水疱型。这是很多脚气患者所熟悉的一种症状,患者常可发现,在脚底板,趾间区散落着清亮的小水疱,而这一类型多因须癣毛癣菌所致,此时,患者常会有瘙痒、水疱、脓疱,有时见裂隙,由于脚气具有传染性,皮损可由趾间区向周围扩展,疱液初起清亮,但病情持续发展则会因伴发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而变得浑浊。如若治疗不及时,往往易发生癣菌疹。
3、角化增生型。这一类型的脚气,通常是因红色毛癣菌所致,临床表现以糠状鳞屑、角化过度为主要特点,而这种类型患者,常也有甲癣病史。而弥漫于整个足底及侧缘的在增厚红斑基底上的片状银白色鳞屑是这一类型的脚气主要症状,在冬季的时候,常常会发生皲裂
脚气虽然不至于有生命危险,但是,脚气具有传染性,及早的了解脚气有什么症状,在当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气候的湿热、鞋子不透气,往往是导致足癣发生的重要因素,因而对于以上脚气的症状,应该有所了解才好,及时的治疗,无论是对于自身还是家人都是极为受用的。
脚气怎么形成的
脚气的罪魁祸首是真菌,通常脚气可分成三大类: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不同类型症状也各有不同,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春夏潮湿天气多发脚气,春夏季温暖潮湿,是真菌疾病的高发期,因此需注意防范。
医学上的“脚气病”是因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脚气”则是由真菌(又称毒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由皮肤癣菌(真菌或称霉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
不同类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众所周知脚气产生的气味让人厌烦,患者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并伴有自卑感,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多了解些脚气的诊断常识,可以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脚气的鉴别诊断方法介绍。
1、水疱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1)汗疱型。临床上,水疱型足癣与汗疱疹都有位于表皮深处散在或聚集的成群水疱,并伴有手足多汗等症状。容易将两者相混淆。
汗疱疹(汗疱疹【译】:一种发生于掌跖、趾(指)侧、趾(指)间的复发性炎症疾病)常伴有手足多汗,夏日多见。它是皮肤的湿疹样反应。精神紧张、抑郁常是本病促发因素。局部病灶的癣菌感染(导致癣菌疹)、接触物的刺激、过敏、个人体质、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均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汗疱疹的典型皮疹为多数粟米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分散或成群发生在掌跖、指趾侧面与指趾间。跖部分布相对较少见,往往对称。水疱早期透明,以后变浑浊。邻近水疱可相互融合成豌豆大小或更大的水疱。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2-3周内多自行吸收消退,形成领圈状脱屑。或因搔抓而表皮脱落、结痂,严重时整个手掌呈弥漫性脱屑。自觉灼热、瘙痒,易复发。病程可持续数周、数月不等。有些病例往往每年定期发作,经过数年后可自行痊愈。汗疱疹发病一般是双侧对称。真菌学检查阴性是鉴别于足癣的重要手段之一。
汗疱疹与水疱型手足癣的病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亦不相同。汗疱疹的治疗原则是减少手足多汗,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可适当应用镇静剂、抗组胺制剂如氧苯那敏等。必要时应用阿托品、6-542等抗胆碱药物。早期水疱性损害可外用止痒收敛洗剂,如方法1:用消毒过的针挑破水疱涂上居维那儿(愈霸)。方法2:复方醋酸铝溶液或复方硫酸酮溶液稀释后局部湿敷。已经剥脱干燥疼痛者,可外用 20%尿素脂,或2%水杨酸软膏等。
(2)掌跖脓疱病。掌跖脓疱病一一种病因不明,仅发生于掌跖、发生成簇的无菌性表皮内脓疱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妊娠、创伤、内分泌疾病和对各种局部治疗的反应均可作为刺激因子而激发本病。
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与气候、职业、环境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皮疹常发生掌跖的中央部位和掌大小鱼际,可逐渐蔓延到掌跖各处及其侧面,包括指趾的屈面。但指趾蹼及指趾甲不受累及是特征。原发损害是局限在边界不清的红斑基底上的角质下层表皮内脓疱或水疱。水疱由针尖大小不断增大,中心出现小黄点,外面透明,黄点向外扩展,在数小时内迅速变成脓疱。脓疱直径约2-5厘米。经过2-3天到2周,脓疱即干燥结痂变成棕色鳞屑而脱落。继之新的成簇脓疱又相继出现,往往最后发生在斑片的边缘。脓疱亦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但迅速被红斑和鳞屑所围绕。红斑可弥漫性增大,亦可被正常皮肤分隔而孤立存在。病情稳定时以潮红、脱屑为主,有时干裂、疼痛,但常呈周期性急性发作。如此反复发作可达数十年。掌跖部皮肤增厚、发红,表面有大量鳞屑剥脱。半数患者在皮疹加剧前有严重的掌跖瘙痒,少数患者有疼痛和肿胀,没有全身症状。病变做真菌检查学检查阴性。
本病治疗可采用雷公藤多甙片、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也可用氨苯砜。如急性发作上述诸药不能控制,可试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但停药易复发。局部可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等。
2、浸渍糜烂型脚气的鉴诊断别
急性湿疹亦可有糜烂渗液、皮肤浸渍等,与本型足癣相类似。湿疹是一种与过敏因素有关的疾病,病中或许能找到可疑过敏物。同时湿疹的皮疹多形性,可有粟米大小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浸渍等情况同时存在。发病一般对称性,以暴露部位多见。往往全身各处均可发生类似皮疹,不仅限于足部。在肥皂洗、热水烫、饮酒、刺激性饮食后常加重。病情反复发作,多次发作后可逐渐转变为厚、浸润、粗糙和苔癣样病变等而转变为慢性湿疹。局部真菌检查阴性抗过敏治疗有效。转变为慢性湿疹时,有时因干燥而开裂,需与角化过度型脚气鉴别。
3、丘疹鳞屑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是始发于掌跖、以鳞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若病变仅发生于足跖部时需与丘疹鳞屑型足癣鉴别。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多见于青壮年。皮损初起时为针尖大小白色斑点,为各部分表皮角质层与其下组织分离而形成。以后向四周逐渐扩大,像干瘪的水疱疱壁,中央容易自然破裂或被撕落形成薄纸样的鳞屑。鳞屑下皮肤基本完全正常,没有炎症现象。新的脱屑点不断增多、扩大、相互融合,累及整个掌跖,使在掌跖部形成一片征鳞屑斑。约2-3周鳞屑自然脱落而痊愈。但常会复发,有时一年疼痛等不适感。皮损主要分布于掌跖部,也见于指趾侧面。脱屑严重时可外用滋润的霜或软膏,以减轻较干燥不适的患者症状。
而丘疹鳞屑型脚气四季均可发病,夏季为重。鳞屑为小片状,同时伴有炎症现象而常有小丘疹等其他皮损存在。皮损一般分布不对称,一般不能自愈。真菌检查可阳性。抗真菌药物治疗可痊愈。
4、角化过度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角化过度型脚气和掌跖角化证均有皮肤角化过度、增厚和皲裂引起疼痛的症状,临床上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掌跖角化症是由于掌跖增厚。它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发病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常在出生后3-12个月发生,2岁时已能明显察觉。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日趋严重,症状轻者仅有掌跖局部皮肤粗糙,严重者在掌跨部出现弥漫性青紫色红斑的基础上,伴有不同程度的角化过度,形成境界清楚的坚硬角质斑块。表面光滑,对称分布。受累区与正常皮肤仅隔以狭窄的红斑,患部常弹性消失而发生皲裂,严重患者掌跖如树皮状,常因手足皲裂疼痛而致手足活动困难,在寒冷季节,上述症状加重更加明显。损害基本上严格局限于掌跖部,掌和跖可单独受累,也可同时同样受累。局部一般无炎症,有时趾、指甲增厚、变形,往往伴有多汗症状。皮损局部真菌检查阴性。
掌跖角化症往往有家族史,家庭各个成员的严重程度不同。一旦得病,终生存在。并可因创伤而加重,无特效治疗方法。局部可试用角质溶解剂和保护剂等,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
温馨提示:脚气在夏天发病率高,治疗不妥当易引起并发症,而且还极易传染给他人,因此,脚气的早期治疗是重中之重。
脚癣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脚气的原因有哪些?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本病是主要由皮肤癣菌,即真菌或称霉菌所引起的。当然,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脚气。脚气通常通过污染的澡堂、游泳池边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脚盆而传染。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气,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
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运用内服外用联合疗法,可从根源上彻底杀灭真菌。该疗法通过先进的仪器检测,调配合理的中成药内服,再结合外用药联合进行,可在短期迅速控制真菌的生长,再加上患者的配合,快速从根源上杜绝脚气反复发作。
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本病是由皮肤癣菌(真菌或称霉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脚气通常通过污染的澡堂、游泳池边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脚盆而传染。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气,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因此,要想预防脚气、避免脚气的侵袭,小编建议大家穿袜子时最好就穿抗菌袜子,效果比较好的具备航天品质的如澳洲的2xu抗菌袜,则可以彻底防臭,长期穿着可以免除脚气的困扰。
脚气在中医中被认为是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致病。而现代医学研究则表明是因为一些致病的真菌潜入皮肤而引发的。脚气症状比较多样化,而且一般发病后,也很容易自我诊断。针对脚气的症状是根据类型尽心划分的,不同类型脚气的症状是不同的,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脚气对大家的影响很大,要积极治疗,提供了相关脚气有哪些症状的介绍,欢迎大家浏览。
不同类型脚气的治疗方法
(1)糜烂型: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雷佛奴尔溶液浸泡,然后外涂龙胆紫或脚气粉,每日2次,待收干后再外搽脚气灵或癣敌药膏,每日2次。
(2)水疱型:每日用热水泡脚后外搽克霉唑癣药水或复方水杨酸酊剂一次。皮干后再搽脚气灵或癣敌膏。
(3)角化型:可外用复方苯甲酸膏或与复方水杨酸酒精交替外用,早晚各一次。最好涂药后用塑料薄膜包扎,使药物浸入厚皮,便于厚皮剥脱。
(4)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足光粉治疗各型脚气,疗效显著,每晚泡脚一次,3次奏效。具体用法可见说明。
脚气怎么形成的
脚气的病因是由皮肤癣菌(真菌或称霉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皮肤癣菌常通过污染的澡堂、游泳池边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脚盆而传染。
脚气的罪魁祸首是真菌,通常脚气可分成三大类: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不同类型症状也各有不同,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春夏潮湿天气多发脚气,春夏季温暖潮湿,是真菌疾病的高发期,因此需注意防范。医学上的“脚气病”是因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脚气”则是由真菌(又称毒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由皮肤癣菌(真菌或称霉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
脚气不治成“真菌”繁殖基地
专家提醒:脚气不治成“真菌”繁殖基地
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气,脚气的病因不同、轻重也不同。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脚气的症状类型包括:糜烂型脚气、水疱型脚气、角化型脚气。
很多患者觉得脚气好像没什么大不了,忽视治疗,这样其实是浪费了治疗脚气的好时机。中医认为脚气不治有三大危害。
1、没事抠脚手脚并痒
脚气是高复发疾病,脚气药物治疗没好停药容易复发,为后面的治疗造成更大的困难。脚气极易通过接触传染到双手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成为手气和体癣。脚气患者脚再痒也万万不能用手抠。
2、传染到其他家庭成员
我国大概有3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脚气问题,而且在南方以及沿海地区,脚气有60%的发病率。由于脚气的传染性是十分强的,平时家庭成员衣物混合进行清洗或者摆放,都会成为传染脚气途径,进而导致整个家庭的人都患脚气。
3、脚气严重会危及生命
治脚气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患脚气严重的话,脚气会危害到生命健康安全。有患者因久患不治,导致脚气的并发症——丹毒出现,蔓延到全身,诱发内循环系统大量出血情况。另外,脚气问题放任不管的话,脚部甚至会成为大量真菌繁殖的场所,严重影响脚部乃至人体的健康状况。
不同类型脚气治疗方法 顽固型脚气
还有一种容易出现在足后跟的脚气,较顽固,虽没有水泡、糜烂出现,但是却是很难治愈的主。对付这种脚气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复方苯甲酸膏和复方水杨酸酒精交替使用,坚持每天早晚涂抹才行。涂完药膏后可以将脚用塑料薄膜包扎,让药物渗透足跟厚皮哦。
不同类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众所周知脚气产生的气味让人厌烦,患者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并伴有自卑感,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多了解些脚气的诊断常识,可以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脚气的鉴别诊断方法介绍。
1、水疱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1汗疱型。临床上,水疱型足癣与汗疱疹都有位于表皮深处散在或聚集的成群水疱,并伴有手足多汗等症状。容易将两者相混淆。
汗疱疹汗疱疹【译】:一种发生于掌跖、趾指侧、趾指间的复发性炎症疾病常伴有手足多汗,夏日多见。它是皮肤的湿疹样反应。精神紧张、抑郁常是本病促发因素。局部病灶的癣菌感染导致癣菌疹、接触物的刺激、过敏、个人体质、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均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汗疱疹的典型皮疹为多数粟米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分散或成群发生在掌跖、指趾侧面与指趾间。跖部分布相对较少见,往往对称。水疱早期透明,以后变浑浊。邻近水疱可相互融合成豌豆大小或更大的水疱。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2-3周内多自行吸收消退,形成领圈状脱屑。或因搔抓而表皮脱落、结痂,严重时整个手掌呈弥漫性脱屑。自觉灼热、瘙痒,易复发。病程可持续数周、数月不等。有些病例往往每年定期发作,经过数年后可自行痊愈。汗疱疹发病一般是双侧对称。真菌学检查阴性是鉴别于足癣的重要手段之一。
汗疱疹与水疱型手足癣的病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亦不相同。汗疱疹的治疗原则是减少手足多汗,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可适当应用镇静剂、抗组胺制剂如氧苯那敏等。必要时应用阿托品、6-542等抗胆碱药物。早期水疱性损害可外用止痒收敛洗剂,如方法1:用消毒过的针挑破水疱涂上居维那儿愈霸。方法2:复方醋酸铝溶液或复方硫酸酮溶液稀释后局部湿敷。已经剥脱干燥疼痛者,可外用20%尿素脂,或2%水杨酸软膏等。
2掌跖脓疱病。掌跖脓疱病一一种病因不明,仅发生于掌跖、发生成簇的无菌性表皮内脓疱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妊娠、创伤、内分泌疾病和对各种局部治疗的反应均可作为刺激因子而激发本病。
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与气候、职业、环境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皮疹常发生掌跖的中央部位和掌大小鱼际,可逐渐蔓延到掌跖各处及其侧面,包括指趾的屈面。但指趾蹼及指趾甲不受累及是特征。原发损害是局限在边界不清的红斑基底上的角质下层表皮内脓疱或水疱。水疱由针尖大小不断增大,中心出现小黄点,外面透明,黄点向外扩展,在数小时内迅速变成脓疱。脓疱直径约2-5厘米。经过2-3天到2周,脓疱即干燥结痂变成棕色鳞屑而脱落。继之新的成簇脓疱又相继出现,往往最后发生在斑片的边缘。脓疱亦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但迅速被红斑和鳞屑所围绕。红斑可弥漫性增大,亦可被正常皮肤分隔而孤立存在。病情稳定时以潮红、脱屑为主,有时干裂、疼痛,但常呈周期性急性发作。如此反复发作可达数十年。掌跖部皮肤增厚、发红,表面有大量鳞屑剥脱。半数患者在皮疹加剧前有严重的掌跖瘙痒,少数患者有疼痛和肿胀,没有全身症状。病变做真菌检查学检查阴性。
本病治疗可采用雷公藤多甙片、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也可用氨苯砜。如急性发作上述诸药不能控制,可试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但停药易复发。局部可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等。
2、浸渍糜烂型脚气的鉴诊断别
急性湿疹亦可有糜烂渗液、皮肤浸渍等,与本型足癣相类似。湿疹是一种与过敏因素有关的疾病,病中或许能找到可疑过敏物。同时湿疹的皮疹多形性,可有粟米大小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浸渍等情况同时存在。发病一般对称性,以暴露部位多见。往往全身各处均可发生类似皮疹,不仅限于足部。在肥皂洗、热水烫、饮酒、刺激性饮食后常加重。病情反复发作,多次发作后可逐渐转变为厚、浸润、粗糙和苔癣样病变等而转变为慢性湿疹。局部真菌检查阴性抗过敏治疗有效。转变为慢性湿疹时,有时因干燥而开裂,需与角化过度型脚气鉴别。
3、丘疹鳞屑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是始发于掌跖、以鳞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若病变仅发生于足跖部时需与丘疹鳞屑型足癣鉴别。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多见于青壮年。皮损初起时为针尖大小白色斑点,为各部分表皮角质层与其下组织分离而形成。以后向四周逐渐扩大,像干瘪的水疱疱壁,中央容易自然破裂或被撕落形成薄纸样的鳞屑。鳞屑下皮肤基本完全正常,没有炎症现象。新的脱屑点不断增多、扩大、相互融合,累及整个掌跖,使在掌跖部形成一片征鳞屑斑。约2-3周鳞屑自然脱落而痊愈。但常会复发,有时一年疼痛等不适感。皮损主要分布于掌跖部,也见于指趾侧面。脱屑严重时可外用滋润的霜或软膏,以减轻较干燥不适的患者症状。
而丘疹鳞屑型脚气四季均可发病,夏季为重。鳞屑为小片状,同时伴有炎症现象而常有小丘疹等其他皮损存在。皮损一般分布不对称,一般不能自愈。真菌检查可阳性。抗真菌药物治疗可痊愈。
4、角化过度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角化过度型脚气和掌跖角化证均有皮肤角化过度、增厚和皲裂引起疼痛的症状,临床上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掌跖角化症是由于掌跖增厚。它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发病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常在出生后3-12个月发生,2岁时已能明显察觉。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日趋严重,症状轻者仅有掌跖局部皮肤粗糙,严重者在掌跨部出现弥漫性青紫色红斑的基础上,伴有不同程度的角化过度,形成境界清楚的坚硬角质斑块。表面光滑,对称分布。受累区与正常皮肤仅隔以狭窄的红斑,患部常弹性消失而发生皲裂,严重患者掌跖如树皮状,常因手足皲裂疼痛而致手足活动困难,在寒冷季节,上述症状加重更加明显。损害基本上严格局限于掌跖部,掌和跖可单独受累,也可同时同样受累。局部一般无炎症,有时趾、指甲增厚、变形,往往伴有多汗症状。皮损局部真菌检查阴性。
掌跖角化症往往有家族史,家庭各个成员的严重程度不同。一旦得病,终生存在。并可因创伤而加重,无特效治疗方法。局部可试用角质溶解剂和保护剂等,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
温馨提示:脚气在夏天发病率高,治疗不妥当易引起并发症,而且还极易传染给他人,因此,脚气的早期治疗是重中之重。
脚长水泡脱皮怎么办呢
治疗误区:能忍就忍,受不了时才去就诊;轻信偏方,延误病情反复发作。
保持卫生减少传染:脚气传染,可能传染给密切接触的家人。
脚气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引发体癣、股癣、甲癣(灰指甲)、手癣等
脚上长水泡很痒脱皮,如何才能减少传染?。如果患上脚气,要积极治疗,不要和家人公用毛巾、拖鞋、脚盆等,以免传染他人。
脚气有不同类型,需要对症治疗,要根据具体情况用药。
脚上长水泡很痒脱皮是一种水泡型脚气,市面上常用的足宁乐效果不错。是喷剂的。方便还能消毒。
不要和家人混用洗脚盆子。穿鞋要通风透气。
我们要知道脚气是传染的,如果脚的脚趾出现了水泡脱皮的症状,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以免因为不注意,听信了偏方,对脚气也没有好处,脚气属于真菌感染性,所以个人用的物品要单独摆放,以免传染给其他人。
不同类型的脚气如何治
脚气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症状较轻的脚气可以外用抗真菌药如兰美抒、美克或派瑞松软膏等。但如果是慢性脚气,皮肤肥厚角化,用一般外用药达不到彻底治好的目的。为了彻底治好脚气,可以内服兰美抒或斯皮仁诺(伊曲康唑),但这两种药物在使用前一定要把握好适应症和禁忌症,故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此外,脚气有不同的类型,在治疗上也不尽相同。但往往有不少不负责任的医生,在治疗脚气时,不分青红皂白,不分脚气类型,随便拿上一些脚气药水就给病人用,结果却适得其反,使病人病情加重,愈治好坏。有时甚至会引发新的并发症,如皮肤过敏、接触性皮炎,或诱发癣菌疹等,使病情不可收拾。因此要根据脚气的不同类型,分析病情进行治疗。
水疱型脚气,要选择既有抗过敏作用,又有抗真菌作用的药物,如派瑞松、益肤清、酮康王等,剂型要选择霜剂,要避免用酒精制剂(如脚气水、韦氏洗剂等),避免因此而引起过敏反应。如果有大量水疱,且出现浸渍、糜烂,可以用复方硫酸铜液1:20泡足,也可用马齿苋60克,煎水,泡脚。
角化过度型,可用脚癣药膏或1%~3%克霉唑霜等。
如果是趾间感染,应先用脚气粉等,待皮损收干脱皮后,再用克霉唑霜或槿皮酊等药。也可以用派瑞松、益肤清、兰美抒(丁克)、美克等膏剂涂搽。
如果合并有过敏现象(如瘙痒、出现密集小疙瘩及小水疱等),就要避免用刺激性的药物,如脚气药水(如水杨酸酊)。
如果出现发烧,局部皮肤红肿,考虑有丹毒,或有淋巴管炎时,就需要找医生,采用抗生素治疗,如内服红霉素、阿莫西林或注射青霉素等治疗。
如果遇到反复发作的脚气,或出现癣菌过敏、癣菌疹,或者慢性角度增厚型脚气,或合并甲癣(灰指甲),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真菌药(如兰美抒、斯皮仁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