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有什么症状 神经系统
红斑狼疮有什么症状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损害约占20%,一旦出现,多提示病情危重,大脑损害可出现精神障碍,如兴奋、行为异常、抑郁、幻觉、强迫观念、精神错乱等癫痫样发作。
如何辨别诊断早期的红斑狼疮
一、通过红斑狼疮症状确诊:
肾损害者有程度不等的尿检查异常,如蛋白尿、血尿。补体和蛋白质测定也是红斑狼疮检查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一项检查。其他检查约20-50%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15%红斑狼疮患者梅毒血清反应呈假阳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期C反应蛋白增加。31%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冷球蛋白,冷球蛋白多是混合性,代表血中的免疫复合物,含IgG和补体C1、C3及IgM和/或IgA。
贫血是红斑狼疮病人常会出现的症状,此外,红斑狼疮病人也可表现为部分或全部血细胞减少,血沉异常增快。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时,存在能破坏红细胞的自身抗体,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下降。这时网织红细胞可以升高>5%,临床上红斑狼疮病人可出现轻度黄疸。
二、通过红斑狼疮检查方面确诊:
尿常规检查确诊红斑狼疮:红斑狼疮有肾脏受累时,患者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白细胞尿和管型,肾功能不全时,尿浓缩 功能下降,尿密度降低甚至固定,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
血常规检查确诊红斑狼疮:血色素、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在血液系统受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可有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个别有缺铁性贫血,红细 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在使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可中度升高。
红斑的概述
红斑是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网局限性或全身性扩张而产生局部的或全身性的红色斑疹。又叫红斑狼疮。红斑狼疮(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疾病谱性疾病。
临床上将病变仅限于皮肤者称为“盘状红斑狼疮”; 有内脏多器官及多系统受累的则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持久不愈的盘状红魔狼疮有可能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而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可以出现盘状狼疮样的皮疹,也可以没有皮肤损害。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较常见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形成。确切病因不明。病情呈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过程。本病以青年女性多见。我国患病率高于西方国家,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如何诊断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症状可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关节肿痛、肌肉酸痛、体重减轻等一般症状,也有不少的病人因红斑狼疮的特定症状而就诊,红斑狼疮症状如高热,关节痛,指端红斑和双手、足遇凉后变白、变紫现象;或反复口腔溃疡,浅表淋巴结肿大;或皮肤紫癜,经期出血不止,贫血,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这些都是红斑狼疮症状。
红斑狼疮症状部分患者以双下肢浮肿,蛋白尿、血尿等肾炎表现为红斑狼疮症状;或出现精神症状,如反复头痛,幻觉,幻听,癫痫、痉挛发作;消化道症状有顽固性腹泻、腹痛与肠梗阻、呕吐、黄疸;也可有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出现胸水、心包积液等心肺症状,这是红斑狼疮症状。在孕期常因复发性流产和胎死宫内等因素导致不孕。
红斑狼疮症状变现为发热、白细胞减少、淋巴结肿大误诊为淋巴瘤或白血病;神经症状常被误诊为精神病等等。从风湿科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对于发热原因不明并伴有多个系统病变的患者,尤其是女性,一定要考虑红斑狼疮症状的可能性,此时请风湿病专科医师会诊及进行ANA、抗ds-DNA、抗Sm抗体、免疫功能皮肤狼疮带试验等检查,对早期红斑狼疮症状诊断和治疗红斑狼疮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是关于如何诊断红斑狼疮的基本介绍,希望广大读者今后能够对于红斑狼疮有些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及时的发现疾病的同时,也许要患者积极的配合采取治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危害的发生。治疗红斑狼疮免疫因子平衡疗法针对性治疗,效果显著!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1、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国内诊断的标准,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特异性,敏感性,早期的病例中敏感性要高过ARA标准,表现为蝶形或者是盘状形的红斑,遇到光就容易过敏;口鼻还容易发生粘膜性溃疡;非畸形型的关节炎或者是多个关节疼痛;胸膜炎或者是心包炎;癫痫或者是精神上会出现一些症状,蛋白尿或者是管型尿或者是血尿的症状出现,患者还会出现很多的症状。
2、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国外的诊断标准,人们不断的研究发现寻找了一个比较好的诊断敏感,特意而且还能够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的诊断标准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国外最好的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能够达到半分九十六左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表现还有很多,患者还会表现神经系统出现异常,抽搐或者是精神病等。
狼疮患者可以怀孕吗
性激素分为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其中雌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两种,它主要由卵巢产生。在妊娠期间,雌激素的分泌主要场所是胎盘。据医学资料统计,红 斑狼疮患者在怀孕以后,有25%的患者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自然流产率为10%,早产率为22%。而红斑狼疮患者在妊娠后期,或者分娩后期,有20%的 患者发生狼疮性肾炎,有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的危险。所以,怀孕对红斑狼疮的女性患者而言,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果红斑狼疮的女性患者已经怀孕,对女性自身及胎 儿都会有很大的危险,而且红斑狼疮有遗传的作用,孩子也容易患上该病。因此,在怀孕早期,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人工流产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法。
随着医疗诊治手段的发展进步,在医生的专业指导和治疗下,有60%—70%的红斑狼疮患者可以安全逾越妊娠期。有学者主张红斑狼疮患者的病情稳定半年至 1年以上,而且没有肾、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脏严重损害,就可以考虑怀孕的问题。在使用中小剂量的泼尼松(不超过30mg/日)时,一般认为不会对胎儿造成危 害。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红斑狼疮的病情得到控制的状况下怀孕,也会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所以,怀孕的风险对红斑狼疮的患者来说,依然存在。
遗传基因与红斑狼疮有很大关系
红斑狼疮是无法预防的,只能留意其早期症状。经研究发现,红斑狼疮的发病与遗传基因有很大关系
国内皮肤科的权威曾做过身体的全基因扫描,发现几个基因跟红斑狼疮有关,但遗传的特征又不是特别明显。只不过临床上发现母女之间、姐妹之间、双胞胎中有共同发病的现象。但是,这种遗传性并非一定存在,也存在大量全家只有他一个发病的情况。红斑狼疮的具体病因还不明显,除遗传因素会影响外,环境、紫外线照射、药物、自身免疫功能都是造成发病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患者家属没必要定期做检查,毕竟一次检查花费好几百块。倒不如了解红斑狼疮的表现症状,早日发现症状及时就诊。红斑狼疮的早期症状包括常年关节疼痛不见好转,界限清楚的红色斑块呈蝴蝶状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要去做检查。
目前,临床上通常将红斑狼疮分为两种类型:病变仅限于皮肤者称为“盘状红斑狼疮”;有内脏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前者没有全身脏器的伤害,症状较轻微,但两者都无法治愈,需要终身服药控制。
紫外线、劳累常使狼疮发作
红斑狼疮偏好女性,十个患者中有九个是女性,这跟女性的身体激素有关,因为它属于免疫系统疾病,在预防方面难以着手。目前尚能确定与红狼斑疮有密切关系的就是日照。现在夏季来了,炙热的阳光容易引起皮肤的各种病变,很容易使得红斑狼疮发作。所以注意防紫外线,能消除红斑狼疮的危险因素之一。红斑狼疮患者更要注意防晒,免得刺激疾病再次发作。
此外,疾病和劳累也会刺激疾病发作,或者诱发疾病。当人体过度劳累时,人体的应激调节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这对红斑狼疮这种跟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影响更大。所以,担心被遗传基因影响而患病的人更要懂得调节生活节奏,避免过度劳累。
红斑狼疮与类风湿关节炎七个鉴别点
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关节屈曲畸形呈“鹅颈”样,这时鉴别常无困难,重症病例的病程中期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节病变有较相似的症状,注意一下几点有助于鉴别诊断:
1、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中年女性多,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年长。
2、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旁伸肌表面有皮下结节和红斑狼疮的皮疹不同。
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脏损害、胸膜病变、间质性肺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雷诺现象和肝脾增大,均较系统性红斑狼疮少见。
4、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脏受累占65%,但症状较少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含有心包炎,而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率较高。
5、类风湿关节炎病变较系统性红斑狼疮重,X射线显示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以及侵蚀性、破坏性损害。
6、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白细胞增加、缺铁性贫血和红斑狼疮的白细胞减少和溶血性贫血不同;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费尔蒂(Felty)综合征易误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Felty综合征有白细胞减少和脾肿大。
7、类风湿性关节炎除类风因子高滴度外,抗核抗体、抗Sm抗体和抗dsDNA抗体等通常阴性,血补体下降不明显。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精神症状
一般来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到累及,均有可能发生精神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精神症状,是临床上危重情况之一。狼疮患者发生精神症状时,首先要考虑病情活动所致的狼疮脑病,需要激素冲击治疗。其次在经诊经治,病程较长的患者,合并感染也不少见,常见的有结核、真菌、细菌、病毒等,这种情况下,激素的应用具有了反指征,有时需要反复腰穿协助诊断,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患者特别是有精神创伤史或精神病史及家族史的患者,会同时罹患或伴有精神病发作,这时,需要请精神科医生协助诊治。
专家谈狼疮性肾炎症状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若肾脏受累即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根据一般病理检察红斑狼疮患者中肾脏受累者约占90%,从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来看,遗传因素只是一种易感倾向,环境因素在其促发中起重要作用,如病毒感染,药物因素,以及日光(紫外线)照射等。系统性红斑狼疮90%以上见于女性,凡青、中年女性患者有肾脏疾病表现,伴有多系统病变,格外是发烧,关节炎,皮疹,血沉卓著增高者,均应疑惑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并应做陈规检察和与红斑狼疮有关的免疫血清学化验,以明确诊断。病理改变与预后关系最为紧密,而且肾脏受累及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是红斑性狼疮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病人做肾穿刺活组织检察格外重要,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决定治疗和判定预后极有意义。
据临床观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70%左右都会出现肾脏损害,仅出现的时间不同而已。一般来说,红斑狼疮的肾损害一般比较晚,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6个月~2年内出现。但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也有一开始表现为浮肿、蛋白尿者。所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一定要警惕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来临,在确诊后应严厉留意肾脏受损的一些征兆和表现。红斑狼疮的肾脏损害的症状几乎包括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肾血管性疾病的一系列症状,起病可隐袭,病程一般较长,有或无自觉症状,亦可以肾损害为有效的临床表现。水肿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也往往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夜尿增多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反应尿浓缩功能障碍。约1/6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病人在确诊时有肾功能不同程度的减退。红斑狼疮的肾脏损害又分为:
①肾炎综合征型,类似急性肾炎表现;
②肾病综合征型,明显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③慢性肾炎肾功能减退型,类似慢性肾小球肾炎,有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持续不退,伴贫血、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尿毒症。
④急进型,患者病情发展迅速,高热不退,蛋白尿,血尿,红细胞管型增多,肾功能急剧减退。
红斑的病理特征
红斑狼疮的病理形态因病情、病变部位而异,变化较大。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 血管病变
表现为小血管(小动脉或微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免疫荧光检查在血管壁有 DNA 、 C 3 及免 疫球蛋白沉积。
红斑
(2) 皮肤病理改变
皮肤病理改变为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或真皮基层液化变性或坏死,伴真皮和表皮连接部水肿。免疫 荧光检查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有免疫球蛋白、 (IgG) 、 (IgM) 、 (IgA) 及补体 C 3 、 C 4 、 C 1 q 等沉积。
(3) 肾脏病变
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肾及尿检异常的病人,进行活组织用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时 100% 有肾脏病 变,侵害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血管。其特征性改变为苏木精小体及肾小球基膜呈线圈样改变 。免疫荧光检查呈“满堂红”现象, ( 肾小球肾小管及基质等均可见多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 ) 。
(4) 心脏的改变
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一半的病人累及心脏,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心瓣膜及心内膜病变。主要表现为 非细菌性疣赘性心内膜炎或 Libran - Sacks 心内膜炎。
(5) 其他
在滑膜、浆膜均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有细胞增生及小血管类纤维素坏死。神经系统病变有弥漫 性神经细胞减少、小血管炎、微小梗塞、坏死及出血。肺的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弥漫性肺纤维 化多见,肺毛细血管亦有线圈样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