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缺盆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缺盆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缺盆在颈外侧区,锁骨上大窝,锁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

缺盆属足阳明胃经,位于缺盆,内应肺脏,居于咽下,故可清肺利咽,理气通经,化痰散结,治疗胸,肺,咽喉诸疾。

手三阳经均从缺盆入体腔,故此穴有很强的疏经通络作用,可以治疗上肢痿痹诸症。

其通络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以治疗瘰疬。

久坐族如何缓解肩膀酸痛

按摩穴位 简单易行

一般情况下,对于轻微症状的肩膀酸痛,其实我们自己在家里按摩就可以了。

方法

就是以肩井穴和缺盆穴,结合起来按摩。肩井穴,是我们在按摩肩部时一个很重要的穴位,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有治疗肩酸痛、头酸痛,以及落枕等问题的作用;缺盆穴则位于人体的锁骨上窝中央,可以很好地配合肩井缓解肩酸背痛。

按摩手法 拿捏按揉

按摩手法,常用和手法以拿捏、按揉等为好。

建议

可用手掌的大鱼际,来按摩缺盆穴;同时,用手指按摩肩井穴。按摩时一定要轻柔,力量要适中,以舒适为主,不要用力过猛,否则可能会损伤到肌肉组织。

缺盆是什么位置 缺盆的按摩手法

患者端坐,以一手食指指腹先按压对侧缺盆穴,每按压3秒钟后放松3秒钟,进行20次,力量适中;继之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揉动各1分钟。再换另一只手按揉对侧缺盆穴,方法同前。

缺盆的作用 缺盆穴穴位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气管前筋膜-臂丛。皮肤由颈丛锁骨上中间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颈外静脉及面神经颈支支配的颈阔肌,该处由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肩胛舌骨肌和锁骨之间形成锁骨上窝。窝底的浅层有颈外浅静脉穿颈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深层有臂丛,锁骨下动,静脉及胸膜顶和肺尖。

阴跷脉的作用 阴跷脉腧穴走向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行于缺盆穴,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肩膀酸痛常按肩井穴和缺盆穴

针对肩膀酸痛的轻度症状,自己在家按摩就可以了。具体操作方法是,肩井穴和缺盆穴结合起来按摩。肩井穴是我们在按摩肩部时一个很重要的穴位,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有治疗肩酸痛、头酸痛,以及落枕等问题的作用。缺盆穴则位于人体的锁骨上窝中央,可以很好地配合肩井缓解肩酸背痛。

按摩有拿捏、按揉等手法,建议可用手掌的大鱼际来按摩缺盆穴,同时用手指按摩肩井穴。按摩时一定要轻柔,力量要适中,以舒适为主,不要用力过猛,否则可能会损伤到肌肉组织。

这种操作每天只需做一次,一般选在晚上比较好,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另外,赵焰强调,在操作之前,配合一些热疗法,效果会更好。如用热毛巾敷,对肩部进行淋浴、泡浴等。时间也不要过长,20分钟足矣。还可以配合进行一些肩臂的活动,如扩胸运动、上举或托举动作、头部上昂轻转、牵抖肩臂(需家人配合)等,但动作一定要轻柔,三五次即可。按摩后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寒凉刺激,更不要再度损伤。

按摩这种外治疗法也有禁忌。如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有严重损害的,患有皮肤病、传染性疾病、精神病、肿瘤、骨折、外伤、烧伤的,以及妊娠或酒后等情况均应慎用或禁用。

肩膀酸痛常按肩井穴和缺盆穴

不管你是脑力工作者,还是体力工作者,总免不了会肩膀疲累、酸疼。日常这种算不上大病的小问题,用自我按摩的方法最实惠。

针对肩膀酸痛的轻度症状,自己在家按摩就可以了。具体操作方法是,肩井穴和缺盆穴结合起来按摩。肩井穴是我们在按摩肩部时一个很重要的穴位,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有治疗肩酸痛、头酸痛,以及落枕等问题的作用。缺盆穴则位于人体的锁骨上窝中央,可以很好地配合肩井缓解肩酸背痛。

按摩有拿捏、按揉等手法,建议可用手掌的大鱼际来按摩缺盆穴,同时用手指按摩肩井穴。按摩时一定要轻柔,力量要适中,以舒适为主,不要用力过猛,否则可能会损伤到肌肉组织。

这种操作每天只需做一次,一般选在晚上比较好,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另外,赵焰强调,在操作之前,配合一些热疗法,效果会更好。如用热毛巾敷,对肩部进行淋浴、泡浴等。时间也不要过长,20分钟足矣。还可以配合进行一些肩臂的活动,如扩胸运动、上举或托举动作、头部上昂轻转、牵抖肩臂(需家人配合)等,但动作一定要轻柔,三五次即可。按摩后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寒凉刺激,更不要再度损伤。

按摩这种外治疗法也有禁忌。如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有严重损害的,患有皮肤病、传染性疾病、精神病、肿瘤、骨折、外伤、烧伤的,以及妊娠或酒后等情况均应慎用或禁用。

缺盆是什么位置

缺盆穴位于人体的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相关推荐

肓俞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平躺,肚脐旁开半横指处即是肓俞穴,按压时酸痛感。肓俞属肾经,与冲脉交汇,故可补肾益气,调理冲脉气血,冲脉起于胞宫而为血海,故可治疗妇人月经不调,疝气,肾虚腰腹失养之腰痛。还可通过调理冲脉气机,治疗冲脉之气上逆的逆气里急。穴位脐旁,内应肠腑,故可梳理肠腑气机,治疗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痢疾。若因湿热郁遏肠间可用针刺泻法,以清利湿热,调理气机;若因脾虚所致痞满腹泻者,多用灸法以温补阳气,健脾调肠。

厥阴俞的功能作用哪些

于两侧肩胛冈内侧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为第3胸椎棘突,再向下数一个椎体,其下旁开1.5寸处即是厥阴俞。 厥阴俞为心包的背俞穴,是心包之气转输,输注之处,内通心包之气,具宁心安神,宽胸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是治疗心病及心脏保养要穴。刺激厥阴俞能调整心率,对减轻心脏负荷,提高心脏收缩能力,改善心脏功能一定作用

地机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取侧坐位,在小腿内侧,从足踝尖向上摸至阴陵泉,阴陵泉下四横指处,胫骨内侧缘后方,按压酸胀感处即为地机穴。 1.地机归足太阴脾经,健脾益气,理气和胃之功,主要用来治疗脾经发生病变的一些急性症状,如腹痛,腹胀,腹泻,痢疾等症。 2.本穴为脾经郄穴,主治水证,活血化瘀,止血之功,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及产后病。 3.脾主运化水湿,本穴归脾经,故健脾,祛湿,利水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4.地机出现压痛多提示胰腺疾患,刺激该穴位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控制血糖平衡,改善糖尿病。

筋缩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筋缩穴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筋缩穴属督脉,位于背部,在两肝俞之间,乃肝气横贯之处,肝主筋,故本穴治疗肝血不足,肝阴亏虚,筋脉失养,或肝风内动的筋脉拘急,四肢不收,抽搐的作用;并可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治疗肝气犯胃的胃痛,肝胆湿热的黄疸,督脉行于脊中,上贯入脑, 故可通调督脉,治疗脊强,癫痫;此外还舒筋活络的作用,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一定作用

至阳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至阳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至阳属督脉,位于背部,督脉循行脊中,故本穴可通调督脉经气,治疗督脉经气不利的腰背疼痛,脊强;至阳适当第7胸椎直下,乃上,中焦之交界处,既可上调心肺,宽胸理气,治疗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又可下调肝脾,利胆退黄,治疗脾虚湿重的腹胀腹痛,四肢重痛,及肝胆郁滞的胁肋疼痛,黄疸。

曲骨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下腹部垂直向下摸到一横着走形的骨性标志,在其上缘处即是曲骨穴。 曲骨属任脉,位于下腹部,内应膀胱和内生殖器,为任脉与肝经的交会穴。任脉其余胞宫,出会阴循阴部,肝经循少腹绕阴器,抵小腹,故本穴以治疗下焦泌尿生殖系统疾患为主。可补肾调经,治疗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可清利下焦湿热,调理下焦气机,治疗湿热下注的阴囊湿疹,阴痒,赤白带下,下焦气机紊乱,气化失职的疝气,小便不利,遗尿等症。

小儿牙痛肿推拿怎么推

按揉合谷: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揉合谷1-3分钟,以局部酸胀感为度。 按压缺盆:缺盆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用双手中指指腹按压两侧缺盆1分钟,以局部酸胀感为度。 点按颊车:颊车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用食指和中指指腹点按颊车1-2分钟,以局部酸胀感为度。 点按下关: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将食指,中指并拢,用指腹点按下关1-2分钟,以局部酸胀感为度。 实证型牙疼推拿方法

颈椎病高发期中医5大穴位帮你缓解疼痛

1、拿捏颈肌 做法:将左(右)手上举置于颈后,拇指放置于同侧颈外侧,其余四指放在颈肌对侧,双手用力对合,将颈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风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30次。 功效:解痉止痛,调和气血。 2、按揉风池穴 做法:两手拇指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颈后两侧凹陷处),其余手指放在头的两侧,由轻到重按揉20~30次。 功效:疏风散寒,开窍镇痛。 3、对按头部 做法:双手拇指分别放在额部两侧的太阳穴处,其余四指微分开,放在两侧头部,双手同时用力做对按揉动20~30次。 功效:清脑明目,振奋精神。 4、按摩百会穴 做

委中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委中位于膝后区,腘横纹中点。取俯卧位,稍屈膝,在大腿后面,即可显露明显的股二头肌肌腱和半腱肌肌腱,在其中间,按压动脉搏动处。该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具强腰止痛,活血通络,祛风湿的作用,是治疗腰背疾病的常用要穴,也是腰脊保养要穴,具散瘀活血,清热解毒,舒筋活络,泄热清暑的功效,几乎所的腰背问题都可以通过按摩委中来缓解。

少泽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少泽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该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为小肠经之井穴,清热利咽,通乳开窍,清心泄热的功效,善治热证;适当刺激少泽能使垂体后催产素分泌增加,改善产后缺乳现象。该穴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1.少泽是手太阳小肠经的首穴,对于催乳特效。刺激少泽穴,可使乳汁缺少的女性血中泌乳素含量增加,从而增加乳汁的分泌;本穴还通经,催乳,消肿之功,治疗乳少,乳痛等。 2.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经穴,是小肠经气所处之处,心与小肠相表里,故本穴可调节心气,具开窍,泄热,安神之功,主治中风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