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细说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

细说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

一、黄疸的程度:

胆红素脑病患儿黄疸多较严重,全身皮肤粘膜呈重度黄染,若四肢及手、足心均黄,早产儿在胆红素水平较低时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和胎龄呈正相关。

二、最易发病的时间:

胆红素脑病多见于出生后1周内,最早可于出生后l~2天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溶血性黄疸出现较早,多发生于出生后3~5天。早产儿或其他原因所致者大多见于出生后6~10天。发生胆红素脑病的血清胆红素阈值依生后日龄而异。也就是说发生越早,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阈值越低。

三、致病的高危因素

当存在早产、窒息、呼吸困难或缺氧,严重感染、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糖、低体温、酸中毒或体重低于1.5kg等高危因素时,血清胆红素低于临界值亦可发生胆红素脑病。

宝宝黄疸入脑症状

新生儿黄疸如果是已经入脑了,那说明可能就是产生了胆红素脑病,典型的急性胆红素脑病经历三个临床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生后前几天反应略低下,嗜睡,轻度的肌张力减低,活动减少,吸吮弱,轻微的高调哭声,此阶段胆红素水平若能迅速下降,是可逆的。

第二阶段表现为易激惹,哭声高调,拒乳,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呼吸困难,嗜睡和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增高可表现为角弓反张,会有抽搐或者是有发热的现象,重症者可以出现深度的昏迷,甚至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此阶段出现以后可发展为慢性胆红素脑病。

第三个阶段通常在一周以后,肌张力增高而消失,转为肌张力减低,随即吸吮力和对外界的反应逐渐恢复,继而呼吸好转,一到两周后急性期症状可完全的消失。

急性胆红素脑病到慢性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的后遗症期,有一个演变过程,慢性胆红素脑病的典型表现是通常在一岁前,婴儿喂养困难,进而高调的哭声和肌张力减低,单身腱反射增强,持续颈强直,运动发育落后,一般在六到七岁之前,安静时肌张力低下,直到学龄期转为肌张力增高。

典型的核黄疸后遗症由四联征组成,第一个的就是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手足徐动,第二个是听力异常,第三个就是眼球运动障碍,表现为眼球转动困难,特别是向上凝视受限,第四个是牙釉质发育异常。

新生儿核黄疸和新生儿黄疸的区别

1、新生儿核黄疸和新生儿黄疸的区别

1.1、"核黄疸"又名胆红素脑病,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基底核,视丘下核、苍白球等神经核被黄染,导致脑性瘫痪。症状轻重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日龄等因素有关。

新生儿核黄疸和新生儿黄疸的区别

1.2、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互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2、新生儿发生和黄疸的原因

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血中胆红素增高,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苍白球等部位引起病变,血清胆红素〉342umok/L(20mg/dk)就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主要表现为重度黄疸肌张力过低或过高,嗜睡、拒奶、强直、角弓反张、惊厥等。 本病多由于新生儿溶血病所致(母婴血型不合最多,G-6PD缺陷次之),黄疸、贫血程度严重者易并发胆红素脑病,如已出现胆红素脑病,则治疗效果欠佳,后果严重,容易遗留智力低下、手足徐动、听觉障碍、抽搐等后遗症。因此本病预防是关键。发现新生儿黄疸,应及早到医院诊治可预防本病发生

3、核黄疸不同时期的表现

3.1、核黄疸前期:黄疸渐加深,反应差、嗜睡、吸奶无力或拒奶,未结合胆红素增高〉256.5umok/L(15mg/dk)。

3.2、核黄疸第一期(警告期):与核黄疸前期症状相同,但严重得多,未结合胆红素〉427.5umok/L(〉25mg/dk)。

胆红素脑病

(一)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血脑屏障正常时,可限制胆红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当新生儿窒息、缺氧、感染、酸中毒、饥饿、低血糖、早产及应用某些药物时,可使血脑屏障开放或通透性增加,非结合胆红素得以进入脑组织而发生胆红素脑病。(二)血中游离胆红素的浓度游离胆红素是指尚未与白蛋白联结的、呈游离状态的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浓度越高,游离胆红素越多,超过一定限量(307.8~342.0μmol/L被视为“临界浓度”,早产儿更低),即可退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另方面,当血浆白蛋白含量过低、酸中毒时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量减少、以及存在与胆红素竞争夺取白蛋白上联结位点的物质(如脂肪酸、水杨酸盐、磺胺类、新型青霉素Ⅱ和先锋霉素等药物)时,均可使血中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发生胆红素脑病。

临床表现编辑本病临床分4期,第1~3期出现在新生儿早期,第4期在新生儿期以后出现。(一)警告期表现为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和肌张力减退。大多数黄疸突然明显加深。历时12~24小时。(二)痉挛期轻者仅两眼凝视,阵发性肌张力增高;重者两手握拳、前臂内旋,角弓反张、有时尖声哭叫。持续约12~24小时。(三)恢复期大都于第1周末,首先吸吮力和对外界的反应逐渐恢复,继而痉挛逐渐减轻、消失。历时2周左右。(四)后遗症期常出现于生后2个月或更晚。表现为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耳聋、智力障碍或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

胆红素脑病的发病早期,感觉孩子没精神,吃奶时吸吮无力,各方面反射减弱,肌张力低下,可能会出现呕吐和尖叫,此时家长需要警惕,孩子的胆红素已经高度增加并且已经出现了损伤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会维持12—24小时。

在胆红素脑病发病的症状明显齐,孩子会出现明显的抽搐和角弓反张,严重的会全身肌张力增高,上肢伸直内旋,更有甚者会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持续时间约为12—48小时。

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角弓反张逐渐消失,吃奶的吸吮反应也会慢慢好转,肌肉力量也慢慢恢复,总之在两周以内孩子的一切情况都往好的方向发展。慢性胆红素脑病和急性胆红素脑病相比较多了一个后遗症的表现,发生胆红素的孩子在经过了前面三个急性期表现后,会出现第四期,一般称之为后遗症期。

核黄疸的原因

新生儿黄疸因血中游离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游离胆红素(即未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未与白蛋白结合的部分)具有较强的亲脂性,能透过细胞膜,当它进入脑组织后,可产生胆红素的毒性作用而致胆红素脑病。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作用是阻断脑细胞线粒体的氧利用,使脑细胞的"呼吸"和能量产生受到抑制,从而影响脑的正常功能。所以临床上通常以血清胆红素浓度来估计核黄疸的危险性,一般认为血清总胆红素浓度高于342μmol/L(20mg/d1)时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但通常要以游离胆红素的升高为主。

核黄疸的简介

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血中胆红素增高,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苍白球等部位引起病变,血清胆红素〉342umol/L(20mg/dl)就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主要表现为重度黄疸肌张力过低或过高,嗜睡、拒奶、强直、角弓反张、惊厥等。本病多由于新生儿溶血病所致(母婴血型不合最多,G-6PD缺陷次之),黄疸、贫血程度严重者易并发胆红素脑病,如已出现胆红素脑病,则治疗效果欠佳,后果严重,容易遗留智力低下、手足徐动、听觉障碍、抽搐等后遗症。因此本病预防是关键。发现新生儿黄疸,应及早到医院诊治可预防本病发生。

胆红素入脑发生的时间

其实正常情况下会有少量的胆红素进入脑部,一般不会造成胆红素脑病。只有当胆红素达到一定的浓度时才容易出现胆红素脑病。

而部分新生儿由于血型不符,容易出现胆红素浓度较高的现象,所以胆红素入脑时间一般发生在7天内。

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

1、黄疸红细胞破坏分解出来的胆红素呈黄色,它可以分布于人体全身,使机体组织的颜色变黄,由于皮肤和巩膜(俗称白眼珠)位于机体表面,发黄最为明显,也就是黄疸。

2、肝脾肿大轻症无明显增大,重症溶血时,出现胎儿水肿并可有明显肝脾增大,这种症状多见于Rh溶血病。

3、贫血患儿均有轻重不等贫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肿。

4、胆红素脑病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会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溶血病最严重的合并症。

5、神经症状出现嗜睡、拒奶、四肢松软,继而抽搐,表现为两眼凝视、眨服、四肢阵阵发硬伸直,或全身角弓反张,有时尖叫等表现即称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常于血清胆红素达20mg/dl以上时发生,是由于间接胆红素进入脑组织中,损伤脑细胞所致。

6、发热溶血症患儿常伴有发热。发热可能是小儿溶血后机体的一种反应,也可能是较严重胆红素脑病时。热度也许不一定很高,但如果是因后者而发生的,说明病情已比较严重。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血中胆红素增高,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苍白球等部位引起病变。血清胆红素>342μmmol/L(20mg/dl)就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主要表现为重度黄疸、肌张力过低或过高,嗜睡、拒奶、强直、角弓反张、惊厥等。

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出生早期胆红素产生过多,新生儿肝脏未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使得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多,透过血脑屏障,形成胆红素脑病。

2.新生儿出生早期血脑屏障发育未成熟,在一些病理情况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游离胆红素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形成胆红素脑病。

3.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下时,使游离胆红素增加,胆红素更易透过血脑屏障。形成胆红素脑病。

相关推荐

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 胆红素脑病如何治疗

胆红素脑病可通过药物治疗缓解,一般来说采用激素、血浆、葡萄糖的方法治疗,其次可用中药治疗的方法。 光照治疗方法简单,效果好。对于没有溶血的患儿,可以间歇照射,一天照射12小时,对于溶血患儿,可以持续照射96小时,具体方法见本章治疗篇介绍。 换血量可根据患儿体重计算,一般每千克体重150毫升计算。可以选择脐静脉或者颈静脉换血。换血可以机械地除去患儿体内的胆红素及致敏的红细胞和抗体,纠正贫血。

新生儿黄疸400多会怎么样 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黄疸值400多意味着血液内总胆红素远远超过了正常值,当宝宝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0μmol/L时,就有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黄疸二十天还没有退正常吗 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1.生理性黄疸多数不要紧,由于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12.9mg/dl的正常水平,所以多数没有影响。 2.神经系统后遗症:新生儿黄疸复发是由于宝宝血液中胆红素过高,当浓度超过340μmol/L时,就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即使挽回生命,也会出现智力低下、永久性听力损伤、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3.危及生命:宝宝发生胆红素脑病后,会开始出现嗜睡、肌张力减退、吸奶无力、呛奶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如果发生治疗不及时等原因,很可能就会死于呼吸衰竭。

重视护理让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更快康复

病情观察:注意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皮肤粘膜、巩膜的色泽,监测胆红素;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出现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粪便及胆红素排出。 合理喂养:黄疸期间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应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健康教育:使家长了解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病情,取得家长配合;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 病因护

胆红素脑病有哪些后遗症 如何护理胆红素脑病

1.密切观察婴儿的全身情况,防止核黄疸的发生。 2.注意保持婴儿的皮肤的清洁,尤其是口腔、会阴部。 3.防止呕吐物吸人致吸人性肺炎的发生。 4.患儿病愈后,应避免与氧化剂或蚕豆接触。以免再次发生溶血。 5.患儿应卧床休息,哺乳母亲多食用果汁类食品,如西瓜、番茄等。 6.患儿有条件情况下应住单人病室,尽量减少与其他人接触。室内、外空气保持流通,阳光充足,保持安静。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的脑损害: 胆红素抑制神经细胞膜生物功能,减低细胞内核酸与核蛋白的合成,阻止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脱耦联),胆红素脑病的起因包括抑制神经细胞突触Na+,K+ -ATP酶、Ca2,Mg2+ -ATP酶、蛋白辅酶A和C,同时也阻滞脑细胞膜电位传导(如听觉传导和视觉传导)。这些神经毒性也与接触胆红素的时间相关,时间短可被等量的清蛋白纠正,时间太长,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最近研究发现胆红素对神经元的毒性影响,胆红素脑病的过程可分三阶段: 早期聚集:暂时性的“亚临床型胆红素神经中毒症”,为单价胆红素离子在神经

新生儿黄疸反复发作怎么办 换血治疗

换血治疗可以换出血液中的胆红素、抗体、致敏红细胞,一般用于光疗失败、溶血症或早期胆红素脑病等的新生儿黄疸患儿。

新生儿黄疸退了还会复发吗 新生儿黄疸复发有哪些危害

新生儿黄疸复发是由于宝宝血液中胆红素过高,当浓度超过340μmol/L时,就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即使挽回生命,也会出现智力低下、永久性听力损伤、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宝宝发生胆红素脑病后,会开始出现嗜睡、肌张力减退、吸奶无力、呛奶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如果发生治疗不及时等原因,很可能就会死于呼吸衰竭。

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 如何预防胆红素脑病

1.妊娠期应注意饮食卫生,忌烟、酒及辛辣食物,尽量避免滥用药物。倘若在特殊情况下必需用药,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服用。 2.对已有不明原因死胎、流产、新生儿黄疸史的妊娠期妇女,应在分娩过程中密切注意,尽量缩短分娩时间,结扎脐带动作要快。 3.新生儿应避免接触诱发溶血的药物及化学物品。 4.新生儿衣褥忌用含有萘的防蚀剂保存。 5.母乳喂养时,母亲禁用氧化剂药物和禁食蚕豆。忌与含萘的防蚀剂接触。

宝宝黄疸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婴儿为什么会黄疸

黄疸就是过多的胆红素沉积在皮肤上,使新生儿皮肤泛黄;胆红素上升有三大类原因,包括胆红素制造增加、胆红素排除减少与肠肝循环增加导致胆红素从肠道吸收回血液中。 1、胆红素制造增加,红血球过多、溶血疾病〈如蚕豆症、妈妈血型是O型而宝宝血型是A型或B型、妈妈是Rh阴性血而宝宝是Rh阳性血〉、血肿〈包括脑出血或腹腔内出血等〉 2、胆红素排除减少,甲状腺机能低下、半乳糖血症、先天胆红素代谢疾病、妈妈有糖尿病等 3、肠肝循环增加, 功能性或结构性肠阻塞、母乳本身 一般新生儿出现黄疸高峰的时间大约在4到7天大时,此时,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