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
医学上过去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紊乱性疾病。然而,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威胁,是极为严重的。临床观察表明,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因素是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人因心肌梗死而死亡者,可占糖尿病死亡人数的75%~80%。因此,在第13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大会上,心脏病和糖尿病专家一致提出:“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
美国心脏联合会早就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其依据是、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有许多相互关联的易感基因;糖尿病人几乎具有所有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高血黏度、高血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低度系统性炎症等。糖尿病不仅糖代谢异常,而且是一种糖脂病,即血糖血脂紊乱性疾病。近年的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仅控制血糖,可以显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但心肌梗死等大血管并发症并未显著减少;而严格控制血压,方能明显降低大血管并发症。
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比20年前上升了5―8倍,糖尿病已成为人类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大杀手。糖尿病人心脏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4倍,死亡率高5―6倍;其心脏病不但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早、发病快。有相当多的患者,糖尿病和冠心病几乎被同时发现,除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外,糖尿病心脏病往往还合并有心肌与心脏自主神经的损害,其严重性远远高于非糖尿病人的冠心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在糖和脂肪等代谢紊乱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基础上,心脏会发生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即冠心病;微血管病变即心肌病;自主神经病变则常导致心律失常或心功能衰竭。上述三种病变可以独立出现,也可以重叠发生,所以,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患者早期可以无症;吠,稍晚可出现头晕、多汗、心悸、体位性低血压等;部分过度活动后出现气促、胸闷、胸痛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心肌梗死常为无痛性心梗,病变累及血管多而严重,极易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病情凶险,抢救成功率低而死亡率极高。
糖尿病性心脏病虽然死亡率高,但更为可1、6的是,至今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糖尿病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心血管病的极高危人群。他们离心血管病只有“一步之遥”,却不知道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严格控制血脂、血压;还要及时纠正体内的高血黏、高血凝、高胰岛素血症状态。
专家认为,只有及时控制“六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度、高血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等,使这些指标都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才能减少和减缓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患者要重视一下预防心梗
糖尿病患者最应该重视心梗
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而且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年龄要比非糖尿病人群提前5到10年。而且,一般人在发生急性心梗时往往有剧烈疼痛,而糖尿病患者由于有神经病变尤其是末梢神经病变,常有感觉减退,发病时常无明显疼痛症状,甚至在出现心肌梗塞等危重情况时仍毫无知觉,这种无痛性心肌梗塞也是造成猝死原因之一。北大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还指出,70%到80%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服用他汀类药物来防治心血管疾病,但目前在我国这个数字仅有15%左右。
因此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为2型糖尿病就应进行糖尿病性心脏病防治,进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如改善生活方式、降压、调脂、降糖以及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避免足部烫伤、保持足部润滑
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感觉迟钝,糖尿病患者对温度的感觉不敏感,容易造成烫伤,因此冬天脚部取暖时避免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洗脚时水温要适中,一般不要超过40℃,洗脚前可让家人帮忙测试水温,如果用温度计则更好;洗脚时间不宜过长,10分钟左右即可。洗脚后应用干净、柔软、吸水性好的毛巾将脚轻轻擦干,趾缝处也要轻柔地擦干。糖尿病患者由于泌汗神经损伤致出汗减少,容易导致足部皮肤干燥,从而造成足部皲裂,可以在清洁双脚后使用适当的润滑剂或乳膏以保持足部皮肤润滑,但不要在脚趾间使用,也不宜用爽身粉。
微量白蛋白尿有什么危害
微量白蛋白尿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在任何血压水平下,蛋白尿越严重,发生终末期肾病(ESRD)危险越高。降低蛋白尿,降低ESRD发生率。
2型糖尿病同时存在高血压和蛋白尿, 死亡率增加。
微量白蛋白尿是2型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强预测因子。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心血管疾病现在有年轻化的趋势,一旦忽视前期症状,延误或者控制病情,中风和猝死的几率也会倍增。
春天气温多变化,心血管疾病案例也会随之增加。而现代人生活习惯不佳,“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提早找上门,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年龄层次也越来越低。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在30、40岁的青壮年身上也很常见。
更可怕的是,心血管疾病就像是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有致命的危险。心脏以及急诊学界定义猝死是指病患在症状发作之后一小时内死亡,而猝死90%的原因与心血管有关,其中心血管相关疾病、心肌梗塞占了大多数。
一般来说包括心脏或血管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我们称之为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或是糖尿病、心脏病等。一旦没有积极治疗或者控制病情,很容易造成心脏或者大脑的血管阻塞、血液循环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心肌或脑补缺氧,中风和猝死的风险也会倍增。
专家建议,防范心血管疾病除了要避免“三高”。同时也要养成规律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少熬夜、不暴饮暴食,采取低盐、低油、低糖和高纤的饮食方式;适当的运动,也可以降低心血管病发几率,远离猝死的危机。
心血管疾病发病前,其实有很多症状都容易被忽视。如果你遇到以下十种情况,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1.经常感到心慌、胸闷。
2.劳累时感到心前区疼痛或左背部放射痛。
3.早晨起床时一下子坐起,感到胸部特别难受。
4.饭后胸骨后憋胀得厉害,有时冒冷汗。
5.晚上睡觉胸闷难受,不能平躺。
6.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有明显胸部不舒服的感觉。
7.走路时间稍长或稍快,感到胸闷气喘,心跳加快。
8.胸部偶有刺痛,一般1~2秒即可消失。
9.爬楼梯或做一些原本很容易的活动,感到特别累,需歇几次才能完成,且感到胸闷气短。
10.浑身无力,不愿说话。
全面认识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里面也有挺多的种类,比如说瓣膜病,瓣膜就是心脏里面有左心系统和右心系统,还有心房和心室系统,这中间有瓣膜的存在,瓣膜就相当于一个门一样,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瓣膜也会发生一些病变,瓣膜一旦发生病变就处在关闭不全或者有狭窄,都会影响血流的情况、影响我们全身心脏的功能,这些疾病在过去来说以风湿性心脏病比较多,现在来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就越来越少,属于老化的瓣膜病变也越来越多。
心血管疾病还有一大类的疾病叫做心律失常,心脏除了收缩功能以外,这种收缩功能是在心电触发的情况下,因为我们的心脏是非常有节律的在跳动、维持着我们正常的生命,当然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的心脏就打破了这种节律而产生疾病,我们把它称作是心律失常。最典型的就是房颤,这个疾病也是越来越多,所谓的房颤就是心脏跳得非常不规律,当然还会产生一些其他的改变,这些疾病也能引起我们产生很多的情况。
肥胖竟会导致这五大疾病的出现
1、易患心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大,人易患诸多疾病,而心血管疾病就是其中一种,但除了这种因素之外,肥胖的人群也会患上这种疾病。
2、肝病:多数男性由于长时间的抽烟,易使自身患上肝部疾病,但除了这个因素之外,肥胖的人群也会患上肝部疾病,因为肥胖症由于体内脂肪在肝脏的堆积,从而形成脂肪肝,又称作脂肪肝变形。严重的是,脂肪肝还会进一步恶化,引发肝炎、肝硬化疾病。
3、糖尿病:养生的主要目的就是自身的健康变好,但由于饮食的紊乱易使人患上诸多疾病,而糖尿病的出现就是如此。患上这种疾病的主要因素使由于自身肥胖所造成的。在我国糖尿病患者统计,80%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者,而当胖子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高!
4、高血压:人的体重变化也能反映自身的健康状况,而肥胖就是如此。如果自身是比较胖的类型,那就要注意是否患上高血压。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子,高血压可致肥胖。为何这种疾病与自身的体重有密切的关系?其实原因很简单。肥胖者循环血浆及心排出量增加,心率增快。由于神经兴奋增高及钠重吸收,而引起高血压,进而引起末梢血管阻力增加而发生高血压。
5、呼吸系统疾病:有些人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会经常出现暂停呼吸的现象,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自身的体重有较大的关系,因为肥胖可以阻碍呼吸系统呼吸,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另外,肥胖者睡眠暂停呼吸的几率是常人的25-30倍。
如何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心血管意外的多发病
心血管意外主要有:一是心肌梗死;二是脑卒中;三是心源性猝死,其它的还有一些急性心衰发作、急性动脉夹层等等,这些都是心血管的急危重症。
临床导致心血管意外多发病最主要首位的就是高血压,其次是吸烟,最后才是血脂的增高,有这些情况的病人就要非常的小心。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也是导致心血管意外的常见疾病,我们现在把糖尿病称为冠心病的等危症。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1、冠心病导致的猝死
心血管疾病除了包括心脏先天器质性疾病,主要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起因主要是心脏血管硬化,无法供应心肌足够的血液和氧。冠心病的危害是致命的,它起病隐匿,有人心肌缺血时毫无症状;它发病迅速,虽然动脉硬化的过程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但几分钟内就可发生心绞痛及心梗。很多患者因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导致死亡率极高。
2、血栓导致的中风、猝死
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有血管壁硬化,危害也是严重的。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加上粘稠的血液,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液凝块进入血循环。血液凝块可能造成血管堵塞,形成血栓。血栓如出现在大脑中、或脑动脉硬化破裂,可造成大脑局部缺血坏死,就是中风;视坏死脑区不同,轻则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重者死亡。血栓如发生在心脏里,则造成心脏局部缺血坏死,发生心肌梗塞,预后不良。
3、大量危险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由于心脏长期泵血不良,全身器官都可能淤血缺氧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肺部淤血造成易发肺部感染,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可出现肝硬化,高血压造成肾衰。
预防心血管疾病注意什么?
1、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吸烟、缺乏运动、工作压力大等,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埋下了太多隐患,比如肥胖、血糖血脂过高等,这些都会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有针对性的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改掉一些不良的爱好,不仅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对防范其他慢性疾病、提高自身抵抗力也很有帮助。
2、降低危险因素
血脂、血糖、血压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存在这三类异常症状的患者,一方面要积极查体,密切关注血脂、血糖、血压的变化,同时要配合治疗,将其控制在正常水平内。已经确诊为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糖尿病应该定期检查心脏
很多患者知识对糖尿病有片面的认识,其实糖尿病属于终身疾病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就可能引起人体其他器官发生病变,最常见的就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是以糖代谢障碍为主,同时伴有蛋白、脂肪的代谢障碍,甚至还有水、盐代谢和酸、碱失调。这些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基础,故糖尿病患者容易产生动脉硬化症,使心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常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所以,糖尿病患者应降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建议每年最好做一次全面的相关检查,包括心电图、脑电图、眼底检查、尿液的微量蛋白检查以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检查。
糖尿病应该定期检查心脏: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希望对广大的糖尿病患者提一个醒,一定要时常的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
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也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根据卫生部2007年统计数字显示,据国外的资料显示,50%左右的糖尿病人都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老年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有哪些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一:冠心病导致的猝死
心血管疾病除了包括心脏先天器质性疾病,主要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起因主要是心脏血管硬化,无法供应心肌足够的血液和氧。冠心病的危害是致命的,它起病隐匿,有人心肌缺血时毫无症状;它发病迅速,虽然动脉硬化的过程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但几分钟内就可发生心绞痛及心梗。很多患者因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导致死亡率极高。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二:血栓导致的中风、猝死
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有血管壁硬化,危害也是严重的。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加上粘稠的血液,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液凝块进入血循环。血液凝块可能造成血管堵塞,形成血栓。血栓如出现在大脑中、或脑动脉硬化破裂,可造成大脑局部缺血坏死,就是中风;视坏死脑区不同,轻则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重者死亡。血栓如发生在心脏里,则造成心脏局部缺血坏死,发生心肌梗塞,预后不良。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三:大量危险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由于心脏长期泵血不良,全身器官都可能淤血缺氧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肺部淤血造成易发肺部感染,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可出现肝硬化,高血压造成肾衰……这些又反过来加重心血管疾病病情。心血管疾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对身体的危害更多。
糖尿病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血管基底膜的损伤,形成动脉斑块,堵塞血管。不管是大血管还是微血管,都可能受到高血糖的伤害。心血管受累,引发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血管受累,引发脑缺血、脑梗塞。糖尿病最致命性并发症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升高的同时,往往三高并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而这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并成为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死亡原因。
餐后血糖高容易引发心血管病
哪些患者要特别注意餐后血糖的监测?
餐后高血糖是指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血糖高峰超过正常范围。对糖耐量异常患者,即口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测定大于11.1mmoI/L者,实际上提示已经出现病理过程,因此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哪些患者要特别注意餐后血糖的监测呢?①空腹血糖达标、但糖化血红蛋白仍不理想,或空腹血糖大于5.6mmoI/L者;②餐后血糖偏高的患者;③正进行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患者;④妊娠糖尿病患者;⑤高危人群,即使其空腹血糖正常,也应常进行餐后血糖或OGT下检测,以尽早诊断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
餐后高血糖是心备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循证医学证明:在一些高危人群或2型糖尿病患者中,当其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还正常时,餐后血糖已经升高,因此餐后血糖是一个较早的诊断指标。餐后血糖增高,可能已伴有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国外糖尿病干预研究(DIS)发现,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素,餐后高血糖会使老年人发生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1倍以上。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在7.8~11.1mmoI/L之间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2倍;而餐后血糖大于11.1mmol/L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则上升到正常人的2.5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潘长玉教授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在糖耐量异常和正常对照者各700多例中,前者冠心病发病危险性明显高于后者。因此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数据提示我们: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女性多吃红薯
红薯汤可以减肥瘦身
粗粮富含食物纤维,进入肠道后,可以清理肠管内的废物,将毒素和废物集合起来,让其顺利排出体外。红薯同样富含食物纤维,而维生素的含量特别多,能在肠内制造出新细胞,促进新陈代谢。
红薯有益于心脏
红薯富含钾、叶酸、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6,这5种成分均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钾有助于人体细胞液体和电解质平衡,维持正常血压及心脏功能。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有抗脂质氧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6有助于降低血液中高半胱氨酸水平,后者可损伤动脉血管,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抗糖尿病
研究人员发现糖尿病肥胖大鼠进食白皮红薯4周、6周后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分别降低了26%、60%;并发现红薯可以有效抑制糖尿病肥胖大鼠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水平的升高;进食红薯也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的水平。
糖尿病患者要重视一下预防心梗
研究显示,75%以上的糖尿病人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病。专家提醒,糖尿病人发生急性心梗很难发现,应特别注意保护心血管。
糖尿病患者最应该重视心梗
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而且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年龄要比非糖尿病人群提前5到10年。而且,一般人在发生急性心梗时往往有剧烈疼痛,而糖尿病患者由于有神经病变尤其是末梢神经病变,常有感觉减退,发病时常无明显疼痛症状,甚至在出现心肌梗塞等危重情况时仍毫无知觉,这种无痛性心肌梗塞也是造成猝死原因之一。北大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还指出,70%到80%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服用他汀类药物来防治心血管疾病,但目前在我国这个数字仅有15%左右。
因此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为2型糖尿病就应进行糖尿病性心脏病防治,进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如改善生活方式、降压、调脂、降糖以及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避免足部烫伤、保持足部润滑
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感觉迟钝,糖尿病患者对温度的感觉不敏感,容易造成烫伤,因此冬天脚部取暖时避免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洗脚时水温要适中,一般不要超过40℃,洗脚前可让家人帮忙测试水温,如果用温度计则更好;洗脚时间不宜过长,10分钟左右即可。洗脚后应用干净、柔软、吸水性好的毛巾将脚轻轻擦干,趾缝处也要轻柔地擦干。糖尿病患者由于泌汗神经损伤致出汗减少,容易导致足部皮肤干燥,从而造成足部皲裂,可以在清洁双脚后使用适当的润滑剂或乳膏以保持足部皮肤润滑,但不要在脚趾间使用,也不宜用爽身粉。
虽然说药物能够很好的控制血糖和血压,但是糖尿病患者也需要重视一下心梗的,很多人都知道心梗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得了糖尿病之后呢,如果不及时的预防和治疗,危害是非常大的,除了药物治疗心梗之外那,还需要多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人能吃咸菜吗
咸菜是很多人喜爱的选择,吃咸菜提高食欲有着很好帮助,而且咸菜的种类比较多,在选择的时候,完全都是可以根据喜爱进行,那糖尿病人能吃咸菜吗?
糖尿病人能吃咸菜吗:
可以吃,但是要适量,不能吃的太多。
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非常常见,100个糖尿病患者中,有75个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预防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有数据统计,10个心肌梗死的患者当中,有9个可被早期预测;6个心肌梗死的患者当中,5个可以被预防。对此,陈广原主任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需要注意正确服药。以心血管疾病的常规预防药物阿司匹林为例,根据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高危心血管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常规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中度心血管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应该考虑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统计数据表明,坚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心肌梗死每3例可减少1例,脑梗死每4例可减少1例。因此,坚持正确服用阿司匹林,不仅能抑制血栓的形成,更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以上就是对糖尿病人能吃咸菜吗详细介绍,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咸菜的,不过对这类人群在吃咸菜的时候,也是要注意不能过多的进行,而且糖尿病患者在平时,要适量的进行运动,这样对改善病情有着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