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肿病的表现
硬肿病的表现
根据发病前是否有感染或糖尿病,分为三型。一型发病前有急性感染史,起病快,皮损常于数月后消退;二型无感染史,起病隐匿,病情缓慢进展;三型又称糖尿病性硬肿病,患者长期患有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无糖尿病的患者中,大多数病例常在急性发热性疾病后的数天至6周内开始于颈后及肩部进行性对称性弥漫性皮肤发硬,很快扩展到面部、颈前、头皮、胸背及上臂,向下可延及大腿,但腹部和小腿很少受累,月10%有手足受累,偶有眶周水肿。皮肤呈实质性非凹陷性发硬,表面平滑、苍白、发凉、毛发正常,呈皮色、棕黄色或苍白色,表面呈蜡样光泽与正常皮肤分界不清。若将硬肿的皮肤捏压在拇指和示指之间,皮肤可起皱,提示表皮未受累。局部感觉如常,无萎缩、发炎、色素改变及毛发脱落等现象,肿硬程度常以颈、肩背及面部为最重,触之有硬象皮样感觉。如累及面部则表情缺失,而呈假面具样外貌,累及口咽及舌部则舌体变大、吞咽困难;累及颈部则转颈不便;累及胸壁则吸气扩胸受限。少数病例可有肝脏肿大,骨骼肌及心肌受累,心律失常,胸膜、心包及腹膜渗出。偶见腮腺肿大等病变。
硬肿症的偏方
硬肿症的偏方一:
万花油局部按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
治疗方法:
患儿均给予保暖、补液、纠酸、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及对症治疗等综合疗法。在此基础上给予万花油局部按摩硬肿部位。
方法:护士洗净并消毒双手,暴露硬肿部位,根据硬肿部位大小,将万花油2~3 ml涂抹在硬肿处,并用指腹于硬肿中心向外周轻柔按摩,用力均匀。每次治疗10~15分钟,每日2次。疗程3~5天,直至硬肿消退。
中医理论认为新生儿硬肿症为寒凝经络,气滞血瘀所致,属于瘀证。万花油由乌药、川芎、红花、大黄、赤芍、防风等多种中药配制而成,具有驱寒解毒、行气活络、消肿散瘀之功效。并能改善微循环、增强组织血流量、抗凝及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治疗上采用局部按摩,更有利于药物对皮肤渗透,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促进硬肿消退。且此药渗透性好,按摩后吸收快,治疗中无过敏等不良反应。
万花油局部按摩在哺乳量恢复、体温回升及缩短住院时间上均有良好效果,尤其是硬肿消退方面有显着疗效,而且操作简单方便,无危险性。
硬肿症的偏方二:
复方丹参注射液和维生素E治疗新生儿硬肿症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病情给予入暖箱、复温、纠酸、抗感染,保证液量和热卡供给,纠正器官功能紊乱,输血浆或白蛋白支持治疗。
婴儿腋下淋巴结肿大怎么治疗
1、在一般情况下,淋巴结稍增大就足以抵抗常见细菌、病毒的入侵,而且此时的淋巴结无疼痛,也无其他症状。这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不算疾病,也无需治疗。
2、淋巴结的抗感染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细菌或病太多、太强,淋巴结就会更加肿大,并伴有疼痛,最终发展为淋巴结炎。还可能扩散到淋巴结周围组织,引起广泛红、肿、硬、痛,称为蜂窝组织炎。更严重可引起败血症,危及健康甚至生命。
3、如果淋巴结稍有增大,就给予药物治疗,甚至滥用抗生素,则会影响孩子自身抵抗能力。但是,一旦发现淋巴结增大超出正常范围,或伴有发热、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虽然小儿的淋巴结增大多属正常现象,但经常注意观察孩子耳前、耳后、枕下、颌下、颈侧、腋下、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变化,对早期发现一些严重疾病有很大好处。
4、此外,孩子接种卡介苗后一月左右,可出现腋窝淋巴结的肿大。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者,多因患有某种全身性疾病所致。
球蛋白偏高的原因
α-球 蛋 白 是肝细胞产生,当肝脏出现炎症时肝细胞坏死,α 球 蛋 白就会升高;γ-球 蛋 白是人体免 疫系 统 产生的。病 程越 长,病 症越 重,球 蛋 白会越高。在慢性肝炎时,α-球蛋白和γ-球蛋白都会升高,其中以γ- 球蛋白升高为主。
其实,肝脏发生慢 性 炎 症,体内有细 菌或病 毒存在,这些病原体产生的抗原,都可以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被激活了,就能多产生一些抗体。因为抗体是球蛋白生成的,球蛋白偏高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就是出在这里。 慢 性乙肝时病毒感染者血 清中有许多抗原(表面 抗 原、E 抗 原),就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小量抗体(表面抗体、E抗体等);慢性肝炎时肝内的淋巴细胞增多,产生的抗体就多一些,也就是肝功能球蛋白偏高一些。
如果肝 炎 病期长一些、或病变重一些,或者已有轻度的肝硬化,这时脾脏肿大,而脾脏里包含大量淋巴细胞,就能产生大量球蛋白。一方面,肝硬化时肝细胞被大量破坏,由不会产生白 蛋 白的纤 维组织取代,血 清 白 蛋白当然会降低。另一方面,肝 硬 化时脾脏肿大,脾脏里大量淋巴细胞,受抗原的刺激而产生大量肝功能球蛋白,血清肝功能球蛋白偏高就会很明显。因此在检查中球蛋白偏高、白蛋白明显降低,白 /球比倒置时,肝 硬 化的可能性非常大。
甲状腺疾病的症状是什么
1、单纯甲状腺肿:
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与饮食中缺碘(如山区)和在某些情况下(如妊娠期,生长发育期)对碘的需求量增加有关。单纯性甲状腺肿病人一般颈部可以发现肿大的甲状腺,B超也可以证实甲状腺肿大,但甲状腺内没有结节。单纯性甲状腺肿病人甲状腺功能是正常的,这和甲亢和桥本氏甲状腺炎所引起的甲状腺肿可以区别。
2、结节甲状腺肿:
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疾病。其病因不是十分清楚,可能与内分泌紊乱、高碘饮食、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放射线接触史等有关。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人一般都是通过体检 发现或自己发现颈部肿块就诊。查体可摸到1cm以上结节,多质软或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上下活动。甲状腺功能检查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形态正常或肿大,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可有单个或多个结节。这些结节可为囊性、混合性或实质性,呈椭圆形。结节的周边可有声晕。形态或可不规则,边界或可不清楚。血供或可丰富,实质性结节可出现后方伴声影的粗大钙化,但一般不伴有微小钙化。
3、亚急性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春秋发病往往较多。亚急性甲状腺炎多数发生在40-50岁妇女,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多一侧甲状腺有触痛,并可出现发热,关节酸痛等全身炎症反应。部分病人可出现甲亢。查体多数病人一侧甲状腺质硬肿大有压痛。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人血沉增快,血FT3,FT4正常或轻度增高,TSH正常或轻度降低。血清TPOAb常一过性增高。B超可发现甲状腺体积增大,腺体内部病灶区呈低回声或不均匀融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并可有局限性钙化灶。
新生儿皮下坏疽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1.病史: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或尿粪浸泡史;与不洁物品接触史;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史等。
2.局部特征性表现:身体受压或尿,粪浸湿部位皮肤有界限不清的红,肿,硬,伴婴儿发热及行为异常;或皮肤暗红,触及皮肤有漂浮感,或皮肤下空虚感。
3.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注意与尿布疹和硬皮病作鉴别,尿布疹的皮肤红布不肿,硬皮病的皮肤肿而不红,两者都无感染的全身症状。
1.尿布疹:尿布疹的皮肤发红,无肿胀。
2.硬皮病:皮肤有肿硬,不发红,多以双下肢僵硬为主,无感染的全身症状。
3.丹毒:病区广泛红斑,边界清楚,稍高出周围皮肤表面,无漂浮感,极少发生于新生儿。
急性荨麻疹应该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荨麻疹需和丘疹性荨麻疹及多形红斑相鉴别,伴有腹痛腹泻者,应注意与急腹症及胃肠炎等鉴别,伴有高热和中毒症状者,应考虑为严重感染的症状之一,血管性水肿须与实质性水肿如丹毒,蜂窝织炎及眼睑部接触性皮炎,成人硬肿病,面肿型皮肤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等鉴别,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和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可根据以上所述几点鉴别。
一、与婴儿湿疹鉴别
婴儿湿疹是指发生于婴儿期的具有湿疹特点皮肤损害,婴儿湿疹可包括婴儿异位性皮炎,但异位性皮炎不能等同或取代婴儿湿疹,婴儿湿疹包括婴儿接触性皮炎;脂溢性和擦烂性婴儿湿疹;婴儿异位性皮炎。
二、与血管性水肿鉴别
血管性水肿为慢性,复发性,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的大片局部性水肿,病因及发病机制与荨麻疹相同,只是血浆是从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的小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中渗出而进入到周围疏松组织内而引起。
三、与胃肠炎及某些急腹症鉴别
荨麻疹样血管炎风团持续时间长达24~72小时,伴有发热,关节痛,血沉增快,低补体血症,病理检查为破碎性血管炎改变,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时应与胃肠炎及某些急腹症鉴别。
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新生儿硬肿症能治好吗
新生儿硬肿症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史,多于生后一周内发病,早产儿多见,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可以治好的,但是如果是重症的硬肿,已经合并有休克、肾衰竭、DIC、肺出血情况的,能治愈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硬肿病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为非特异性,可有血沉中度增快、血清蛋白轻度异常和副蛋白血症,主要是IgG型;部分患者抗“O”增高;少数患者有高脂蛋白血症。
2.组织病理检查
表皮和附属器基本正常,真皮较正常增厚约3倍。胶原束增厚并被透明腔隙所分离,腔隙内证实有非硫酸盐酸性黏多糖沉积。病变向深部发展,皮下组织可被致密的胶原束取代,使汗腺分泌管位于真皮上部或中部。肥大细胞增多,成纤维细胞未见增多,血管周围轻度浸润,皮肤附属器多不萎缩。电镜观察可见胶原原纤维间物质增多、胶原原纤维凝集和直径变小。骨骼肌受累表现为肌束水肿和横纹肌消失。
宝宝怎么应对寒冷综合征
1.低体温
低体温是新生儿硬肿症的主要表现之一。全身或手脚发凉,体温常在35℃以下,严重者可低于30℃。
2.硬肿
包括皮脂硬化和水肿两种改变。皮脂硬化表现为皮肤变硬,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容易提起,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摸起来如硬橡皮一样,皮肤呈紫红或苍黄色。水肿主要在皮肤或皮下脂肪硬化的部位,按压后皮肤可有凹陷。硬肿先出现于小腿、大腿外侧,以及整个下肢,并向上延及臀部、面部及上肢,甚至全身。
3.器官功能损害
硬肿症患儿早期常有不吃、不哭等反应低下的表现,随着体温降低,硬肿出现,可出现面色苍白、发绀、手脚发凉、皮肤出现花纹、血压下降等循环障碍表现。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尿量减少,甚至无尿等肾功能衰竭的表现,更有患儿可出现肺出血,呼吸困难突然加重、面色青紫,泡沫性鲜血自口鼻涌出,如不及时急救,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及时给宝宝治疗
恢复体温、抗感染、保证液体及能量供应,纠正器官功能紊乱是硬肿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轻、中度硬肿,体温大于30度的新生儿可用暖箱复温,在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重度硬肿,体温小于30度或病情严重的,宜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复温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个别新生儿出现肺出血。
荨麻疹的鉴别诊断
荨麻疹伴有腹痛腹泻者,应注意与急腹症及胃肠炎等鉴别。伴有高热和中毒症状者,应考虑为严重感染的症状之一。血管性水肿须与实质性水肿如丹毒、蜂窝织炎及眼睑部接触性皮炎、成人硬肿病、面肿型皮肤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等鉴别。
一、与婴儿湿疹鉴别
婴儿湿疹是指发生于婴儿期的具有湿疹特点皮肤损害。婴儿湿疹可包括婴儿异位性皮炎,但异位性皮炎不能等同或取代婴儿湿疹。婴儿湿疹包括婴儿接触性皮炎;脂溢性和擦烂性婴儿湿疹;婴儿异位性皮炎。
二、与胃肠炎及某些急腹症鉴别
荨麻疹样血管炎风团持续时间长达24~72小时,伴有发热、关节痛、血沉增快、低补体血症。病理检查为破碎性血管炎改变。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时应与胃肠炎及某些急腹症鉴别。
静脉曲张早期症状
若怀疑自己是否可能患有静脉曲张,可从下列迹象来做判断:
1、腿部有「胀、肿、硬、酸、痛、麻」等不适感。
2、腿部某处皮肤变色。
3、维持坐姿或站姿一段时间后,下肢明显感觉不舒服。
4、腿常容易出现抽筋现象,特别是在下午或晚上半夜的时候。
5、双脚经常感觉疲累或沉重感,而且症状不易消失。
6、左右腿粗细明显不同,其中一只感觉特别肿胀。
7、腿部皮肤常感觉发痒或发热。
8、下肢皮肤摸起来有凹凸不平感。
足跟痛常见阿是性疼痛点有哪些
足跟痛是足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造成的疼痛及行走困难的一种疾病。病 因 病 理 :跟 骨 是 人 体 负 重 的 主 要 部 分 ,直 立 时 体 重5 0 % 是跟骨负担。① 跟 腱 止 点 滑 囊 炎 主 要 原 因 为 鞋 (尤其是高跟鞋)摩擦导致跟骨结节处滑囊发炎,囊壁增厚增大。②跟骨 下 脂 肪 垫 纤 维 因 走 路 硌 伤 、发 炎 、出 血 水 肿 、粘 连 、增 生 。③ 长 久 站 立 或 行 走 在 坚 硬 地 面 ,或 扁 平 足 使 跖 腱 膜 紧 张 、牵拉 、劳损挛缩、发炎充血、渗 出 、粘 连 、钙 化 、骨 刺形成。④体弱久 病 ,废用而致骨萎筋弛,皮 薄......
硬肿病的含义
硬肿病以皮肤硬化、非凹陷性肿胀为特征。非糖尿病性硬肿病常发生在感染以后,多为链球菌感染,经数月或1~2年内可自然消退。糖尿病性硬肿病则病变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几乎无自愈倾向。据国外统计糖尿病患者中硬肿病的发生率约为5%,多见于成年肥胖、病程长、病情较重、有血管病变及高脂血症者,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类似于中医文献中记载的“冷流肿”、“冷肿”。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腠理不密,卫外失固,风寒湿邪乘隙侵入,与气血相搏,以致营卫失和,经络痹阻而发病。病程迁延日久,阳气不足,失于温煦,寒湿凝滞不化,阻滞肌肤而硬肿难消。其临床表现为起病于颈肩后部,逐渐波及面、颈前、胸背及臂。病变处皮肤僵硬、肿胀,压之不凹陷,似木板样或软骨样,表面光滑,境界不清。皮损处无炎症,无色素改变,毛发不脱落,感觉无异常。患者常自诉面胀、颈厚、凝肩、头部转动受限。舌肿胀可致吞咽困难。
新生儿硬肿症主要的致病因素是什么
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寒冷和保温不足。
2、某些疾病,包括有严重的感染、缺氧、心力衰竭和休克等,使能源物质消耗增加,热量摄入不足,加之缺氧又能使能源物质的氧化产能发生障碍,故产热能力不足,即使在正常散热的条件下,也可出现低体温和皮肤的硬肿。严重的颅脑疾病也可抑制尚未成熟的体温调节中枢,其调节功能进一步降低,使散热大于产热出现低体温,甚至皮肤硬肿。
3、多器官的损害。低体温及皮肤的硬肿,可使局部血液循环淤滞,引起缺氧和代谢性的酸中毒,导致皮肤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出现水肿,如低体温持续存在,或硬肿面积扩大,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进一步加重,可引起多器官功能的一个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