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脑卒中怎么康复
得了脑卒中怎么康复
脑卒中又叫做脑中风,是由于大脑里面的血管破裂,导致的血液不能得到有效的循环,造成脑淤血或者脑梗塞的现象。那么,得了脑卒中怎么康复呢?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一,部分患者在患上此病以后,有着一定的药物依赖性,所以,药不能停。
二,保持适当的锻炼,比如说慢走,太极拳等锻炼方式,有助于大脑血液循环。
三,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情,大脑里面不要有太大的压力。
突发中风千万别做4件事
乱吃药。很多卒中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如果自己吃药或家人强行喂药,很容易使药和水呛入肺里,不仅会引发呼吸问题,还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极为危险。
仰面平躺。突发脑卒中的人容易发生呕吐,平躺会使呕吐物误吸入气管,造成呼吸道梗阻危及生命,还容易使患者的舌根后坠,堵在嗓子眼造成窒息。正确的方法是,让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或侧卧。
随意挪动患者。随意背抱患者,容易导致呕吐,最好等待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挪移。等待过程中,要让患者保持安静,尽可能地安抚患者,以免情绪紧张升高血压,加重病情。
掐人中。很多患者会感到呼吸困难,需要大口喘气,此时家属不要掐患者的人中,否则会导致其嘴部闭合,影响呼吸。
很多人都觉得脑卒中来得突然,没法预防,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武剑说,在发生脑卒中之前,许多人会有一些“小中风”症状,这些症状就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因为预警信号往往只出现几分钟,因此很容易被人忽视。“比如有人突然一侧身体麻木或无力,说话大舌头,突然一只眼睛甚至双眼视物不清或有黑朦双影,行走困难或失去平衡,突然眩晕,突然剧烈头痛,并且持续时间长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千万不要犹豫,赶紧到附近医院检查。“时间就是大脑”,只有争分夺秒才可能降低脑损伤。
因此,一旦发现家人或朋友出现脑卒中,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平稳放置患者,可以侧卧,若要平躺,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并垫高头部。安抚患者情绪的同时,解开其衣扣,如果患者有假牙,最好拿下来,防止误吞。记住患者发病时间,脑卒中的黄金治疗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在此期间内救治能将危险降到最低。不要等到患者半边身子不能动了,才急急忙忙去医院,从而失去最佳抢救时机,造成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脑卒中预防复发注意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锻炼
1、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方法:患者采取仰卧位,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即肩外展50度,内旋50度,屈50度,将整个上肢放在衬垫上,放置肩内收,上肢肘微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健身球或纱布卷,患者下肢及膝关节略曲,在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其外展、外旋,足底放足板以防止足下垂和外翻。
2、经常翻身,变动体位为仰卧位,侧卧位和半卧位2小时交替变换。
3、床上被动运动,主要防止肌肉萎缩和足膝关节变形,脑梗塞病人若无意识障碍,则在发病后次日开始。方法:被动运动时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既要注意各关节方向活动度,又要注意动作强度,切忌粗暴,对肢体的小关节如肘、指、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应按规定多做运动。
4、按摩。对患侧肢体进行轻柔而有节奏的按摩,使其放松。按摩胸大肌,减轻其痉挛性收缩,以免妨碍肩的活动。
5、系统功能训练。包括急性期床上正确的肢体摆放、拍打按摩、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挤压等,之后左右侧翻身、上下肢控制能力训练等,待病情稳定后采取坐、起、立、走、转、跑等训练。
■语言标准训练
1、让患者发“啊”声,或用咳嗽、吹火柴等诱导发音训练。
2、让患者听常用句的前半句,令其说出后半句。
3、能发音的患者,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可对着镜子发音,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在视觉和触觉的帮助下观察口型,并随时矫正。
4、语言刺激疗法:利用语言训练磁带,将日常生活常用的词组、句子,制成适宜患者跟读的录音带,每次训练五六分钟,音歇10秒。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误区
患者已有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营养好,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
我国专家对脑卒中偏瘫也进行过一些对照观察,例如:偏瘫患者步行恢复率:康复治疗组89.7%,单纯神经科治疗组65.2%;平均住院日:康复治疗组 74.4天,单纯神经科治疗组106.1天。由此可见,脑卒中偏瘫绝非靠药物、休息和营养就能逐渐恢复的疾患,必须尽早康复治疗,才有希望实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
秋冬脑卒中高发
秋冬季如何防脑卒中
30-40岁患者不在少数
康复医学会脑卒中防治与康复分会会长、神经内科副主任洪华教授介绍,脑卒中又称为“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为“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7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有将近两百万的新发病例。“脑卒中发病率递增的原因跟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相关的”,洪华表示,脑卒中发病人群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为主,但由于吸烟饮酒、高盐高糖,暴饮暴食、肥胖、生活不规律、加班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脑卒中的患者日趋年轻化,30-40岁的患者不在少数。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人们常说的“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都是导致脑卒中最大的危险因素。同时,洪华表示,曾有脑卒中病史的、缺乏运动、吸烟、肥胖或超重、房颤等都是常见的危险因素。这八大因素中有三个以上的,我们都把他定为发生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另外,气候本身也是一个诱因。可以明显看到,冬天发生脑卒中的病人比较多,而且北方的发生几率明显也比南方高很多。
许多病人患脑卒中后,会留下偏瘫、失语、麻木及手脚运动不灵活、反应迟钝、痴呆等后遗症。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压力。
春季老人散步有哪些讲究
春暖花开,老人在清晨或黄昏时分多到户外走走,有利于身体健康。
散步是老人常用的锻炼方式。看似很简单,其实有大学问,老人身体状况不同,选择的散步方式也应略有差异。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时间和运动量,才能使锻炼更有针对性。
对于老人来说,散步也是有讲究的。从速度上来讲,我们把散步分为慢速(每分钟60—70步)、中速(每分钟70—90步)、快速(每分钟90步以上),老人散步时不妨留心算一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散步方式。
脑卒中康复期适合中速散步。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肌肉力量已开始下降,健康状况不佳,脑卒中则雪上加霜,留下偏瘫等后遗症。每周坚持散步3次以上,可有效改善运动功能,促进脑卒中的后期康复。脑卒中患者散步速度不宜过快,时间不宜过长,每次20—30分钟最好。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也可以选择中速散步,锻炼心肺功能。
快速散步预防关节炎。人在行走时,肌肉就像一个转动的泵,能把血液推送回心脏。快步走路可以加快肌肉的运动,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因此,只要没有常见慢性疾病的老人,都可以适当加快散步的速度,每分钟走90—120步,每次坚持30—40分钟。在确保无障碍的条件下,可以跨大步,速度适当加快,步姿敏捷,抬头挺胸;肩部保持放松状态。长期坚持快走,可以有效预防关节疾病;但对于已经患关节炎的老人则不适合,会加重关节软骨的磨损,从而引起关节疼痛和肿胀,这类老人更适合中速或慢速散步。
血压高适合慢速散步。对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来说,每分钟60—70步的慢速行走较适合。速度过快会使血液循环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发生危险。这类老人最好的状态是散步30分钟左右,细汗微出,心率不快不慢,并且没有头晕、恶心、过度疲劳的感觉。患有下肢动脉硬化的老人,也不宜快速行走,否则容易导致血管顺应性降低,弹性下降,而慢速行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
此外,胃病患者散步时可以两手掌旋转按摩腹部,每走一步按摩一周,正反方向交替进行,每分钟40—60步,每次5—10分钟,帮助改善胃肠道功能;有腰腿痛的老人可以试试倒退散步,双手叉腰,先向后退、再向前走各100步,可适当缓解腰腿痛;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散步时,两臂随步伐节奏做较大幅度摆动,每分钟60—90步,可以增强胸腔功能,对肺气肿、胸闷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都有益处。
脑中风在生活该如何保健?
脑卒中后的预后各不相同,但研究显示:
1、大约30%幸存者不能达到完全恢复,尽管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另外20%的幸存者至少有一项活动需要接受帮助,多数(60%)需要接受医疗机构的帮助。脑卒中患者的幸存者的寿命会急剧减少,并且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可能性迅速增高。
2、脑卒中的经济负担:脑卒中是影响发达国家治疗费用最为昂贵的疾病之一。由于接受急性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直接护理费用非常昂贵,并且由于劳动能力丧失而对收入造成的影响,使得脑卒中疾病的治疗费用相当高。此外,在未来的几年,由于人口趋于老龄化,发展中国家趋于“西方化”,及脑卒中相伴而生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加,因此预计脑卒中所导致的负担将不断增长。
3、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脑卒中不是单一的症状,而是一系列症状的集合,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很大不同,包括:
面部、手臂或腿部,尤其是身体的一边,突然感到无力精神突然产生混乱,语言和理解力混乱单眼或双眼突然出现视力问题突然无法行走,头晕眼花,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这些症状可能只是暂时的,只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但不能完全消除。经常需采取紧急医疗救护,而不能稍有延迟,这样才能避免严重或致命的脑卒中随后发生。
老人快速走有什么好处
春暖花开,老人在清晨或黄昏时分多到户外走走,有利于身体健康。对于老人来说,散步也是有讲究的。从速度上来讲,我们把散步分为慢速(每分钟60—70步)、中速(每分钟70—90步)、快速(每分钟90步以上),老人散步时不妨留心算一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散步方式。
血压高适合慢速散步。对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来说,每分钟60—70步的慢速行走较适合。速度过快会使血液循环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发生危险。这类老人最好的状态是散步30分钟左右,细汗微出,心率不快不慢,并且没有头晕、恶心、过度疲劳的感觉。患有下肢动脉硬化的老人,也不宜快速行走,否则容易导致血管顺应性降低,弹性下降,而慢速行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
脑卒中康复期适合中速散步。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肌肉力量已开始下降,健康状况不佳,脑卒中则雪上加霜,留下偏瘫等后遗症。每周坚持散步3次以上,可有效改善运动功能,促进脑卒中的后期康复。脑卒中患者散步速度不宜过快,时间不宜过长,每次20—30分钟最好。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也可以选择中速散步,锻炼心肺功能。
老人家突然中风怎么办 中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病态体位:上臂和手指屈曲,足下垂或足内翻,头歪向健侧,躯干侧屈,肩胛回缩。康复训练除了对半身不遂患者早期采用被动运动外,在恢复期应尽早主动运动患肢,当主动运动尚不能达到关节活动应用的范围时,应辅以被动运动,循序渐进。脑卒中早期,应采取被动运动,并用正确的体位调护。
脑梗中风在生活该如何保健
1、大约30%幸存者不能达到完全恢复,尽管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另外20%的幸存者至少有一项活动需要接受帮助,多数(60%)需要接受医疗机构的帮助。脑卒中患者的幸存者的寿命会急剧减少,并且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可能性迅速增高。
2、脑卒中的经济负担:脑卒中是影响发达国家治疗费用最为昂贵的疾病之一。由于接受急性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直接护理费用非常昂贵,并且由于劳动能力丧失而对收入造成的影响,使得脑卒中疾病的治疗费用相当高。此外,在未来的几年,由于人口趋于老龄化,发展中国家趋于“西方化”,及脑卒中相伴而生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加,因此预计脑卒中所导致的负担将不断增长。
据2003年卫生部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表明,卒中患者的直接住院费用达195.95亿元,加上门诊及自购药费用,卒中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达到374.52亿,占同期我国医疗总费用和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分别为6.52%和5.68%。从1993年至2003年间,卒中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8.04%,超过同期GDP增长8.95%的幅度。
3、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脑卒中不是单一的症状,而是一系列症状的集合,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很大不同,包括:
面部、手臂或腿部,尤其是身体的一边,突然感到无力精神突然产生混乱,语言和理解力混乱单眼或双眼突然出现视力问题突然无法行走,头晕眼花,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这些症状可能只是暂时的,只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但不能完全消除。经常需采取紧急医疗救护,而不能稍有延迟,这样才能避免严重或致命的脑卒中随后发生。
老人中风能治好吗
当脑卒中发作后,如果能快速恢复对大脑组织进行供血,可使大脑组织的损坏程度降至最低。这可通过使用血栓溶解的治疗方法来达到,将限制动脉供血的血凝块溶解。
任何试图恢复大脑供血的治疗方法,都需在脑卒中发作后尽快进行。血栓溶解的治疗时间窗为3个小时。此外区分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都需使用头颅计算机断层或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而得到的神经影像。出血性脑卒中不能使用血栓溶解剂,因为这将增大破裂血管中的血流量。
中风是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引起脑血管损害的一种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中风患者除需药物治疗外,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中风患者康复期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
脑卒中偏瘫康复
脑卒中后常可遗留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偏瘫是最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之一。“挎篮画圈”是最常见的偏瘫步态,过去常被认为是脑卒中患者必然的后遗症。
目前认为脑卒中后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偏瘫的后遗症,近十年来,“卒中单元”治疗集中了脑卒中后的各种治疗手段,患者入院后康复医生即介入到患者的治疗中,病情平稳24小时,即开始主动的康复的训练,大大缩短了康复进程,避免或减轻了脑卒中的各种并发症。正规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显著。康复训练遵循一定的原则,体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其依据是每个患者的具体的功能状况而定。康复治疗遵循“剂量依赖性、时间依赖性”的原则,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用力过度造成关节损伤 如果患者家属或没受过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贸然在患者患侧肢体不能主动做各种运动时帮其做过多的被动运动,就极易造成患者软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和骨折。虽然有些损伤较轻微,损伤后从外表看不到红肿、淤血等现象,但这些损伤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关节内部的慢性炎症和粘连。这种损伤最常出现于肩关节和髋关节。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偏瘫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过早练习走路带来“划圈”步态 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各关节均呈僵直状态,上肢多表现为屈肘屈腕屈指,形似“挎篮”;下肢外旋伸膝,足尖下垂内翻“形似马蹄足”,使得患肢“加长”,抬离地面必须借助向对侧倾斜身体,并同时用力提胯,方可将下肢向上拉起,向前迈步时,还需患侧用力向外侧划弧线后再落回身体前方,形似“划圈”。如能在偏瘫早期开始正规的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依照偏瘫康复的规律下循序渐进的进行,在患侧肢体运动协调达到一定的基础上再进行步行训练,则能形成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