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苡仁的性状鉴别
中药苡仁的性状鉴别
种仁呈卵形—椭圆形,基部略平,顶端钝圆。表面乳白色。光滑。常有少量的淡棕色种皮残存,基部凹入,中央有点状种脐。侧面有腹沟,沟内淡棕色(有残留种皮)。依腹沟方向纵切可见胚乳较大,白色粉质,盾片狭长,淡黄色,油质,胚细长,位于腹沟一侧,上端为胚根,下端为胚芽。种仁横切肾形,质坚硬,味甘。以粒大、色白、完整,无碎粒,无粉屑杂质者为佳。
花椒的性状鉴别
1.花椒:呈1~2个相连球形果,或开裂成只基部相连的两瓣状。直径4~5mm。果皮表面红色、紫红色或红棕色,极皱缩,有多数突起又凹下的油腺,内果皮光滑,淡黄色,有的残存黑色球形种子。香气浓厚,味麻辣而持久。
2.青椒:呈1~3个相连的球形果,或每果已开裂成两瓣状,果顶端早短小喙尖。直径3~4mm。果皮表面草绿色、黄绿色或棕绿色,有网纹及多数凹下的点状油腺,内果皮灰白色或淡黄色。味微甜而后辣。
赤芍的性状鉴别
【拼音名】Chì Sháo
【英文名】RADIX PAEONIAE RUBRA
【别名】 山芍药、草芍药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皮层薄壁细胞切向延长。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群作放射状排列,导管旁有木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淀粉粒。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摇 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 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 1ml含 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 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
【炮制】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为类圆形切片,直径0.5~3cm,厚0.3~0.5cm,周边棕褐色,切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1.5%。
【性味】 苦,微寒。
【归经】 归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用法用量】6~12g。
【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 (1)赤芍能清血分实热,散瘀血留滞。本品功能与丹皮相近,故常与丹皮相须为用。但丹皮清热凉血的作用较佳,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治阴虚发热;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实热,以活血散瘀见长。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苡仁的功效
1、中药薏苡仁甘补淡渗,又兼补脾健脾。对水湿内停之疾患,兼有脾虚者尤相适宜。治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常与猪苓、茯苓、木瓜等配用,亦可与粳米煮粥食。治脾虚泄泻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等配伍,如参苓白术散。
2、中药薏苡仁能祛湿除痹,兼可舒筋,适用于湿邪留滞肌肉筋脉之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因其性寒尤宜于湿热痹痛,常与苍术、黄柏、牛膝等配伍,如四妙散。亦可与防己、络石藤、桑枝等同用。《食医心镜》单用薏苡仁为末煮粥,日日食之,治久风痹痛,筋脉挛急。若偏于寒湿者,则配麻黄、杏仁、甘草等,即麻杏苡甘汤。
3、中药薏苡仁寒清淡渗,既能清热,又能排泄痈脓,对于内痈脓成者皆相适宜。用治肠痈脓成,可配附子、败酱草、牡丹皮等,如薏苡附子败酱散;用治肺痈吐脓,可配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如苇茎汤。
中药薏苡仁用法参考
中药薏苡仁有滑胎作用,孕妇慎用,孕妇慎用,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用量:10-30克。
广枣的性状鉴别
果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3cm,直径1.4-2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稍有光泽,具不规则的皱褶;基部有果梗痕。果肉棕褐色。核近卵形,红棕色或黄棕色,顶端有5个(偶有4或6个)明显的小孔。质坚硬。种子5颗,长圆形。无臭,味酸。以个大、肉厚、色黑褐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果实横切面:外果皮由表皮细胞和数列厚角细胞组成,表皮细胞外壁被有角质层,细胞内含有黄棕色色素块。中果皮宽广,最外方的数列细胞长圆形,排列整齐,从外向内细胞形状逐渐变大,切向延长,并呈不规则交错排列,细胞内含多数黄棕色的颗粒状物质,偶可见簇晶样物质,直径约为10-25μm;内侧有压缩的中果皮颓废组织。内果皮由纤维状石细胞和少数的石细胞群组成,呈镶嵌状交错排列;石细胞呈类方形、类圆形、不规则形、胞腔和纹孔明显,胞腔中常可见黄棕色色素块;内果皮组织中,可见细微的维管束组织,导管的直径稍大于其周围的纤维状石细胞,此外尚有压缩的颓废组织。
粉末特征:棕黄色。①外果皮细胞为不规则多角形或类圆形,细胞内含黄棕色色素块,有时可见加厚的角质层纹理。②中果皮薄壁细胞浅黄色,细胞内含丰富的颗粒状物质,偶见簇晶样物质。③内果皮石细胞呈类方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27-54(-108)μm,胞腔和纹孔明显,胞腔中常含有黄棕色色素块。④内果皮纤维细胞多成群散在,偶见有细微的维管束组织通过。⑤棕红色色素块众多,呈不规则形。
蕨麻的性状鉴别
根纺锤形、圆球形、圆柱形或不规则形,微弯曲,长0.5-3.5cm,直径2-7mm;表面棕褐色,有纵皱纹。质坚硬而脆,断面平坦,类白色,有黄白相间的同心环纹,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3-5列细胞,棕黄色,栓内层明显,为2-3列类长方形细胞。
皮层宽广,占横切面的绝大部分,有环状裂隙,有的细胞含草酸钙簇晶。韧皮部狭窄,细胞多角形,排列紧密;韧皮射线明显。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次生构迁不发达,初生构造发达,呈星角排列的导管群压缩在形成层内的两个角隅处,导管多角形;木薄壁细胞含黄棕色物。髓小,细胞多角形,排列疏松。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为灰白色
。有以下特征:
①淀粉粒众多,多为单粒,卵圆形或圆球形,层纹不明显,脐点裂缝状、点状或叉状,直径10-25μm;复粒少,由2-10分粒组成。
②网纹、环纹和螺纹导管直径20-40μm。③草酸钙簇晶稀少,直径10-30μm。此外,有木栓细胞、薄壁细胞及少数韧型纤维。
中药菟丝子的性状鉴别
1 、菟丝子种子类圆形或卵圆形,腹枝线明显,两侧常凹陷,长径1.4-1.6mm,短径0.9-1.1m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微粗糙,种喙不明显;于扩大镜下可见表面有细密深色小点,并有分布不均匀的白色丝状条纹;种脐近圆形,位于种子顶端。种皮坚硬,不易破碎,用沸水浸泡,表面有粘性,煮沸至种皮破裂,露出黄白色细长卷旋状的胚,称“吐丝”。除去种皮可见中央为卷旋3周的胚,胚乳膜质套状,位子胚周围。气微,味微苦、涩。
2、南方茧丝子与上种相似,但种子卵圆形,腹棱线不明显,大小相差较大,长径0.7-2.0.Mm,短径0.5-1.2mm。表面淡褐色至棕色,一端有喙状突出并偏向一侧。于扩大镜下可见种脐微凹陷,位于种子先端靠下侧。
3、大菟丝子种子较大,长径约3mm,短径2-3mm,表面淡褐色或黄棕色。均以粒饱满者为佳。
茯苓的性状鉴别
完整的茯苓呈类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皱纹和缢缩,有时部分剥落。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样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习称“获神块”。气微,味淡,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饮片:白茯苓:为不规则的片块,长1-2cm;表面白色至类白色,略粗糙或平坦。质坚硬。气微,味淡。
赤茯苓:形同白茯苓。表面淡棕红色至棕褐色。
茯苓皮:为不规则形的片块,长约至4cm。外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粗糙,具不规则皱纹及疣状突起。内表面类白色至淡棕色,质柔软,略具弹性。气微,味淡、微涩。
茯神:为方形的片块,边长4-5cm,厚0.5-0.7cm。表面白色至类白色,较平坦,中间或一侧有类圆形松根木。质硬,折断面较粗糙。气微,味淡。
砂仁的性状鉴别
1.阳春砂仁果实椭圆形、卵圆形或卵形,具不明显的3钝棱,长1.2-2.5cm,直径0.8-1.8cm,表面红棕色或褐棕色,密被弯曲的刺状突起,纵走棱线状的维管束隐约可见,先端具突起的花被残基,基部具果柄痕或果柄;果皮较薄,易纵向开裂,内表面淡棕色,可见明显纵行的维管束及菲薄的隔膜,中轴胎座,3室,每室含种子6-20颗,种子集结成团。种子不规则多角形,长2-5mm,直径1.5-4mm,表面红棕色至黑褐色,具不规则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较小一端有凹陷的种脐,合点在较大一端,种脊凹陷成一纵沟。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
2.绿壳砂仁,果实卵形、卵圆形或椭圆形,隐约呈现3钝棱,长1.2-2.2cm,直径1-1.6cm,表面棕色、黄棕色或褐棕色,密被略扁平的刺状突起;果皮内表面淡黄色或褐黄色;每室含种子8-22颗;种子不规则多角形,长2-4m ,直径2-4mm,表面淡棕色或棕色,具较规则的皱纹。气芳香,味辛凉、微苦。
3.海南砂仁果实卵圆形、椭圆形、梭状椭圆形或梨形,具有明显的3钝棱,长1-2cm,直径0.7-1.7cm,表成灰褐色或灰棕色,被片状、分枝的短刺;果皮厚而硬,内表面多红棕色;每室含种子4-24颗,种子多角形,长2.5-4mm,直径1.5-2mm,表面红棕色或深棕色,具不规则的皱纹。气味稍淡。以个大、坚实、仁饱满、气香浓者为佳。
海龙的性状鉴别
全身呈长形而略扁,中部略粗,尾端渐细而略弯曲,长20-40厘米,中部直径2-2.5厘米,头部具管状长嘴,嘴的上下两侧具细齿,有两只深陷的眼睛。表面黄白色或灰棕色,黄白色者则背棱两侧有两条灰棕色带。中部以上具5条突起的纵棱,中部以下则有4条纵棱,具圆形突起的花纹,并有细横棱。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以条大、色白、头尾整齐不碎者为佳。
柏子仁性状鉴别
常绿乔木,高达20m,胸径可达1m。树皮薄,浅灰褐色,纵裂成条片。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叶鳞形,交互对生,长1~3mm,先端微钝,位于小枝上下两面之叶露出部分倒卵状菱形或斜方形,两侧的叶折覆着上下之叶的基部两侧,呈龙骨状。叶背中部均有腺槽。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于短枝顶端;雄球花黄色,卵圆形,长约2mm。球果当年成熟,卵圆形,长1.5~2cm,熟前肉质,蓝绿色,被白粉;熟后木质,张开,红褐色;种鳞4对,扁平,背部近先端有反曲的尖头,中部种鳞各有种子1~2颗。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形,长4~6mm,灰褐色或紫褐色,无翅或有棱脊,种脐大而明显。花期3~4月,球果9~11月成熟。
生于湿润肥沃地,石灰岩石地也有生长。分布于东北南部,经华北向南过广东、广西北部,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本品呈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7mm,直径1.5~3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外包膜质内种皮,顶端略尖,有深褐色的小点,基部钝圆。质软,富油性。气微香,味淡。
饮片性状
1、柏子仁同药材。2、柏子仁霜为均匀、疏松的淡黄色粉末,微显油性,气微香。
大薯的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圆柱形,长7-14cm,直径2-4cm,表面浅棕黄色至棕黄色,有纵皱纹,常有未除尽的栓皮痕迹,质坚实,断面淡黄色,散有少量淡棕色小点。无臭,味甜微酸,有粘性。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外皮已除去,薄壁组织中散有含草酸钙针晶束的粘液细胞,以皮层为多,粘液细胞长径86-120μm,草酸钙针晶长约100μm,中柱鞘有石细胞组成的环层,石细胞直径13-34μm,内含草酸钙方晶。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约35μm。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淀粉粒类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大粒层纹明显。
原产印度,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贵 州,湖南等地。常有栽培。
中药川芎性状鉴别
根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1.5-7cm。表面黄褐色至黄棕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类圆形凹窝状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细小的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具波状环纹形成层,全体散有黄棕色油点。香气浓郁而特残,味苦,辛,微回甜,有麻舌感。以个大饱满、质坚实、断面色黄白、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川芎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韧皮部宽广,散有根主迹维管束。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木质部不规则多角形。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开,偶有木纤维束。髓部较大。薄壁组织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横棕色,近形成层的油室小。薄壁细胞富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结晶。
粉末特征:淡黄棕色或灰棕色。
① 淀粉粒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4粒组成。
② 草酸钙结晶呈类圆形团块或圆簇状,直径10-25μm。
③ 木栓细胞深黄棕色,常多层重叠,表面观呈多角形,壁薄。
④ 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含有较多的油滴。
⑤ 导管多为螺纹导管,有的螺纹导管增厚壁相互联结,亿网状螺纹导管。亦有网纹、梯纹及具缘孔导管,直径14-50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