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简介
蜈蚣的简介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蝍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
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适宜人工饲养。《本草纲目》曰:“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本草衍义》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
误食蜈蚣怎么办呢
1、蜈蚣可以分泌毒液,过渡页储存在毒牙上,所以被蜈蚣爬过的食物不会有毒液残留,食用后不会造成中毒。也只有它在遇到昆虫时,它才能射出毒液的颚爪,杀死昆虫(甚至比自已大的动物)以供自己食用;而它爬过的地方并没有什么‘毒’。
2、请问目前有什么不适的感觉,说一下主要的症状,必须检查和症状相结合,需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蚣也可以作为一种药材来用,已经煮熟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3、蜈蚣的毒液是蛋白质,如果不进入血液,是没有作用的,在胃里会被酶分解掉。
4、蜈蚣本来就是一味中药,对人有好处,即使吃到也没有什么问题,你感觉不好,就吐掉就可以了,没有什么问题的。
5、长期大量服用,其结果往往不堪设想。是药三分毒”,这话中药和西药都适用。中药成分复杂,中西药合用,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药理作用均可能发生改变,所以应慎重使用。
以上就是误食蜈蚣怎么办呢详细的说明和介绍,如果因为把蜈蚣煮熟了的话,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因为热能杀菌,如果因为不小心吃了,就要去医院了。不知道宝宝有没有吃蜈蚣,这种情况下,不要急于担心宝宝吃了,所以要先看看宝宝有没有异常的症状。
蜈蚣有毒吗
蜈蚣有毒吗,对于一些蜈蚣是有毒的,但是对于一些蜈蚣是没有毒素的。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们一定要仔细的予以认识,才能对有毒的蜈蚣予以避免,才是最为重要的,不然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们队蜈蚣有毒吗一定要清楚。
蜈蚣有毒,特别是身型为长型(如一般笔芯小的蜈蚣无毒,大小为无名指以上有毒)的蜈蚣,此蜈蚣小脚非常多走路很快,蜈蚣的尿最毒,蜈蚣在咬物体的时候同时也会把尾巴弯过来注上尿液,被蜈蚣咬了一定要立即救治,被蜈蚣爬过或吃过的食物千万别再食用,蜈蚣喜欢在爬过或吃过的食物上拉尿,人吃了这食物就会中毒而亡。
另外蜈蚣牙齿也有毒,死后的蜈蚣一定要深埋或火烧毁,蜈蚣牙齿刺入皮肤也会中毒,不及时救治也会有生命危险,这和毒蛇的牙齿相同。
各个品种的蜈蚣毒性都不一样,大小也有影响,居家蜈蚣,才10多厘米,毒性是很微弱的。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蜈蚣有毒吗?因为我们在平时常见的一些蜈蚣是有毒的,被蜈蚣咬上了之后,就会因此而感到十分的红肿,重的话,我们会具有了生命之忧,要是处理得当的话,还是比较好的,预防的话,对于平时潮湿的地方放一点硫磺,会具有很好的效果。
樟脑丸可以防蜈蚣吗 防蜈蚣的其他方法
1、烧艾草
艾草的气味可以将蜈蚣熏走,将艾草晒干,在蜈蚣经常出没的地方点燃艾草条,封闭这些地方,可以起到防蜈蚣的作用,使用一段时间后,蜈蚣就会越来越少,可能不会再出现。
2、使用除虫菊酯产品
除虫菊酯产品对杀虫有很好的作用,在屋内墙脚喷上一些除虫菊酯类产品,可以有效防蜈蚣。
3、雄黄酒
蜈蚣很怕的一种酒是雄黄酒,其气味浓厚、有刺激性。将雄黄泡酒,洒在屋内,可以避免蜈蚣进入。
4、石灰
石灰粉末也可以防蜈蚣,将石灰粉末撒在屋内或屋外墙脚,可以使蜈蚣避开、绕道而行。
5、堵住墙缝
有墙缝的房子一般容易有蜈蚣出没,堵住墙缝和关紧门窗,只留纱窗透气,可以有效防止蜈蚣进入。
6、保持室内清洁干燥
蜈蚣喜阴暗潮湿,将室内清扫干净,保持清洁干燥,可以有效防蜈蚣。
蜈蚣如何食用
1、蜈蚣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常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等疾病。
2、食用蜈蚣不能太多,多量及长期使用,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特别是小孩,一次尽量不用太多,治疗癫痫病时最好再配伍一些全蝎加血府逐瘀汤来进行治疗。蜈蚣和全虫你使用微波炉烘干或者使用瓦片焙干即可研成细末即可,分次冲服即可,这种比放入药中直接煎服效果好的。
3、蜈蚣的食用方法:先把蜈蚣放进盐水中浸泡10-12小时(盐水淹没蜈蚣大半即可),让其吐净腹内脏物;再用清水洗净,沥干,下油锅炸熟捞出,洒上各种佐料即可食用;此外,您也可以泡酒服用。一般蜈蚣无论研粉适量内服,还是水煎服用乃至烹调食用,都有很好的助阳益肾功作用。
以上就是蜈蚣如何食用呢详细的说明和介绍。一般来说蜈蚣并不是没用处的,只会害人的,其实蜈蚣有很多的功效,但是自己不能随便的使用,以免不仅仅没有得到治疗的效果,而且还会引起毒液攻身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想要食用蜈蚣的话,还是要听医生的嘱咐。
蜈蚣有毒吗
蜈蚣的毒性介绍
蜈蚣属于多足纲,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人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临床表现
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应急处理
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口。症状较重者应到医院治疗。
蜈蚣咬了症状是什么
很多患者说,早上睡醒了,会然发现自己的手上起了很多密密麻麻的小疙瘩,看起来很渗人,而且还有破了的地方,看起来十分像咬的。仔细一看感觉是蜈蚣咬的,因为工作的原因,必须经常去野外走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却不知道被蜈蚣咬了的症状是什么样子的?
1、中小型蜈蚣咬伤 出现局部疼痛,被咬伤处有白色圆形隆起,其后潮红,可有水肿,表皮坏死,淋巴结炎,一般在1~3星期内好转、消失。部分患者未经有效治疗,伤后1个月仍有局部肿胀、瘙痒等。
2、大型蜈蚣咬伤 局部灼热肿胀、剧痛、灼痛难忍。重者可出现局部水泡或坏死,有明显淋巴管和淋巴结炎。毒素吸收后也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发热等,甚至出现谵妄、抽搐、昏迷。幼儿因体重轻,往往全身症状重。
3、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有类似蜂毒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症状,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及致死病例报道。
4、当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蜈蚣越大,螫入时注进毒素越多,中毒症状也更严重。蜈蚣毒液呈酸性,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酪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人被蜈蚣咬伤后可引起局部组织破坏及淋巴管炎,毒液也有致敏作用,有时可引起大面积紫癜。
以上就是蜈蚣咬了症状是什么详细的说明和介绍。被蜈蚣咬了刚开始察觉不出来,总要过一段时间有的症状才开始涌现出来了。被蜈蚣咬伤的严重不严重,可以根据蜈蚣的大小还有注射的毒液有关,有全身中毒还有小部分中毒,过敏反应的情况。
蜈蚣治疗男性阳痿有什么依据
治疗男性阳痿,很多人在西医求法不得,转而在中医上寻求治疗的方法,其实我国中医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关于阳痿的治疗方法,而且效果还不错,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种古方:蜈蚣治疗男性阳痿,有人要问了,蜈蚣治疗男性阳痿有何依据?蜈蚣可以入药吗?
其实,蜈蚣又名吴公、天龙、百脚虫、嗷高母,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陕西等地。现代药学研究主要成分为溶血性蛋白质、脂肪油、蚁酸、氨基酸、赖氨酸等。蜈蚣有祛风、定惊、攻毒、散结等作用,虽无补肾壮阳之功,但近年来常用作治疗阳痿,效佳。如《实用中医内科学》引《中医杂志》陈玉梅报道,蜈蚣配当归、白芍、甘草,治疗阳痿737例,治愈655例,好转77例,无效5例。
蜈蚣辛温有毒,为治风湿要药,而无壮阳之功。其治痿,古今文献鲜有载述。此可能有“兴阳”作用,就其机理:一是蜈蚣主入肝经,盖阳物所居,乃肝经循行所属;且肝主经,阴器又为筋脉所聚之处。二是蜈蚣辛温燥烈,搜涤疏畅,非草木之品所能为功。故对肝失条达,气血郁滞,或痰湿阻络,阳郁不伸所致阳痿确有一定疗效。由于阳痿病机以虚实夹杂为多,临床使用应在有辨证处方的基础上,酌情配伍蜈蚣“兴阳”则收效更佳。
阴阳俱虚之阳痿用壮阳亢痿散(程爵荣医师方)加蜈蚣:熟地黄、阳起石、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覆盆子各90克,生黄芪、当归、白芍、麦冬、枸杞子、柏子仁、石菖蒲、鹿衔草、鸡内金各80克,海马3条,韭子、九香虫、甘草、蜈蚣各30克。研末为丸,每服6克,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
肾气虚弱之阳痿用马钱通关散加蜈蚣:制马钱子、生麻黄、石菖蒲各12克,蜈蚣18克,烘焙后共研细末,分40小包,每晚1包,黄酒送服,并加服龟龄集,每天0。6克。
痰湿壅滞之阳痿用温胆汤加蜈蚣:竹茹、苍术、白术、枳壳各9克,半夏、陈皮各10克,猪苓、茯苓、泽泻、薏仁、车前子(包)、白芥子各15克,地龙12克,水煎取汁,每次冲服蜈蚣粉1克,每日3次。
肝气郁结之阳痿用四逆散加蜈蚣:柴胡15克,枳壳10克,赤芍20克,甘草6克,蜈蚣2条,露蜂房10克,九香虫6克,远志10克,白蒺藜15克,水煎服。
肝血瘀阻之阳痿用柴胡疏肝散加蜈蚣:柴胡15克,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各10克,赤芍20克,蜈蚣2条,露蜂房10克,九香虫6克,水煎服。
蜈蚣俗称百足虫
像蜈蚣这种动物,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蜈蚣跟蛇一样都是人们比较讨厌的动物。人们惧怕蜈蚣除了它的长相确实不怎么样之外,关键是普遍认为这东西是有毒的,毕竟蜈蚣咬人的事情时有发生。知道了蜈蚣存不存在毒性之后,碰到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应对。那么,金头蜈蚣有毒性吗?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下吧。
蜈蚣俗称百足虫,又名天龙。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体长8---25厘米,头部有一对触角,有21个体节,有足21对。第一对形成镰状毒腭且有毒腺。在人工饲养条件下,6个月左右性成熟。成熟蜈蚣体长11----14厘米,宽0.5——1.1厘米,背腹稍扁。
蜈蚣,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痛,攻毒散结,息经止痛等功能。主治半身不遂、破伤、骨结核、瘰疠、毒蛇咬伤、小儿惊风、中风等症。近代研究表明,蜈蚣主要成分为组织胺、溶血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胺及胆甾醇,此外尚含橙色素及淡蓝绿色素等。
蜈蚣毒素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原溶血作用,具有烟碱--阻乙酰胆碱样性质溶血作用,能使小白鼠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说明对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近年用于消化系统肿瘤癌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蜈蚣也是“蛇药片”、“拔毒膏”、“散风活络丸”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由此可见蜈蚣是动物性药材中不可缺少的。
有关金头蜈蚣有毒性吗的介绍,大家应该清楚了吧。蜈蚣是有一定毒性的,但通常不会致病,大家完全没有必要恐惧。虽然蜈蚣是人们非常不喜欢的动物,可蜈蚣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具有不错的效果,也算是很不错呢。
蜈蚣简单加工方法
蚣简单加工方法,怎么加工蜈蚣?
在加工前应准备好撑蜈蚣的细竹篾片,将活蜈蚣用60℃温水浸泡1~3分即死,捞出来沥去水分就可以用细篾片把蜈蚣撑开。其方法是将细竹篾片两头削尖,一头刺入头部腹面,另一头刺入尾节腹面把蜈蚣自然拉长。
撑好的蜈蚣要么放在通风阴凉处晾干,要么用炭火以较低的温度烘干。可成为成品销到药材收购部门。
蜈蚣野生自然群体的年龄组成与体长的关系大致是,一龄蜈蚣体长为5厘米,二龄蜈蚣体长为7厘米,三龄蜈蚣体长为9厘米,四龄蜈蚣体长为11厘米,五龄蜈蚣体长为12厘米,六龄蜈蚣体长为13厘米。
13厘米以上的蜈蚣在野外极少见。所以蜈蚣的寿龄一般为五龄,少数的可达六龄。按药用蜈蚣的商品规格,小条为2~3龄,中条为3~4龄,大条为4~5龄的蜈蚣。
蜈蚣咬伤的治疗要怎么办
蜈蚣是一种陆生多足类节肢动物,俗称百足,体扁而长,腹背约有20节,每一体节有一对脚,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位居口器直后,故一般称为腭牙或毒肢,能排出毒液。蜈蚣性畏日光,喜欢潮湿地,多栖息在腐木、石隙间或阴湿的草地中,偶有藏伏于衣物内。人们在室外工作或小儿玩耍时,可被蜈蚣咬伤而致中毒室内潮湿和不清洁,亦会有蜈蚣潜入,造成咬伤中毒事件。
当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蜈蚣越大,螫入时注进毒素越多,中毒症状也更严重。蜈蚣毒液呈酸性,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酪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人被蜈蚣咬伤后可引起局部组织破坏及淋巴管炎,毒液也有致敏作用,有时可引起大面积紫癜。
蜈蚣咬伤危重度的评估
蜈蚣咬伤的危重程度应综合考虑到以下方面因素:①蜈蚣的大小与毒液注入量有关。②局部症状与全身中毒症状表现。③过敏反应的表现。
1、中小型蜈蚣咬伤 出现局部疼痛,被咬伤处有白色圆形隆起,其后潮红,可有水肿,表皮坏死,淋巴结炎,一般在1~3星期内好转、消失。部分患者未经有效治疗,伤后1个月仍有局部肿胀、瘙痒等。
2、大型蜈蚣咬伤 局部灼热肿胀、剧痛、灼痛难忍。重者可出现局部水泡或坏死,有明显淋巴管和淋巴结炎。毒素吸收后也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发热等,甚至出现谵妄、抽搐、昏迷。幼儿因体重轻,往往全身症状重。
3、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有类似蜂毒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症状,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及致死病例报道。
饲养人员防止被蜈蚣螫伤中毒:饲养人员在捕捉蜈蚣时应使用小铁铲或其它农具翻开上块或碎石,发现蜈蚣时迅速使用铁制、竹制的专用夹子挟抓蜈蚣,防止被其螫伤受毒。如在捕捉时不慎被螫伤,可根据情况先挤出毒汁,
简单治疗:
(1)用盐肤木的汁液涂擦伤处;
(2)用黄草纸卷盐点燃后,从纸卷的另一端将烟灰吹于患处;
(3)用氨水或花露水涂抹伤处;
(4)用鸡蛋清或雄鸡唾液搽抹伤处;
(5)用蜗牛、蛞蝓、蚯蚓身上的粘液搽抹;
(6)用清凉油搽抹;
(7)用大蒜汁,桑汁拌白盐搽抹;
(8)用香烟丝捣烂拌茶油搽抹;
(9)用新鲜活蜈蚣捣烂拌茶油抹患处;
(10)用碱水或葱头切片涂在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