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应激相关障碍
精神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出件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内心理、社会(环境)因索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临床上有急性应撤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在刺激后数分钟或梦小时发病。
(2)创伤店应激障碍: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刨伤事件之后出现的精神障碍。
(3)适应障碍:是夜易感个性的基础欠,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件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谊退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
本病可能与胃动力及感觉障碍、胃酸分泌异常、胃幽门弯曲杆菌感染及胃十二指肠炎、精神、应激及环境因素有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诱因很多,其中精神因素作为发病诱因比较常见。精神紧张或抑郁状态下,胃的运动与分泌减弱,甚至可能停止,在抑郁,灰心时,肠蠕动呈抑制状态,焦虑或抑郁的心理状态可引起体内某些激素分泌的改变和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从而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
应激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
应激性精神障碍又被称为应急性精神障碍,是表现为精神活动功能性障碍的一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突然或持久的应急性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在传统精神病学上,该症又被称为“反应性精神病”。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往往是心理矛盾和精神创伤内容的反映,这些临床表现包括反应性意识障碍,反应性抑郁状态、兴奋状态、偏执状态以及拘禁性精神障碍等。
应激性精神障碍是典型的心因性障碍,病前有明确的精神创伤或应激性生活事件,起病常比较急骤,经过适当治疗措施,病情很快好转,恢复健康,预后良好。如果无精神打击,不会再度复发,达到终身痊愈的满意疗效。一般视为“良性心理疾病”。
应激性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
应激性精神障碍反复不由自主地、痛苦地回忆起受过刺激、打击的事件;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此事件;似乎创伤事件正在重现的动作或感受;暴露于作为此创伤事件的象征或很相象的内心或外界迹象之时,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暴露于作为此创伤事件的象征或很相象的内心或外界迹象之时,出现出汗、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努力避免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努力逃避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人物;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明显减少参加有意义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疏远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如,不能表示爱恋或者感到别人的爱);对未来没有远大设想(例如,不期望有一个好的职业、婚姻、儿女、或正常生活享受);难以人睡,或睡得不深;易激惹或易发怒;难以集中注意;警觉过高;过分的惊吓反应;焦虑、抑郁、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不足,等等。
(1)反应性意识障碍:本型常急骤发病,在急剧而严重的精神创伤下发作。意识障碍形式有神游样反应、朦胧状态、恍惚茫然或呈“情感休克”状态。深入检查,有与恐惧和痛苦境遇有关的情感体验,常伴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行为无法自控,失去协调性,可能是无意识的。可伴有幻觉或妄想,以片断非系统性为主。本型病程短暂,仅持续数天。
(2)反应性兴奋状态:此型较少见,常在急性较强烈精神创下发生,也可在长期精神创伤背景下,由于一个偶然刺激而促发。发病多急骤,受刺激后突然兴奋骚动、哭喊吵闹、狂歌乱笑、胡言乱语,可伴幻觉和错觉。症状可类似精神分裂症的急性发作或躁狂发作。但是症状表现的内容常围绕精神创伤(看到刺激物可使症状加重),症状带有可理解性特点。少数病人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
(3)反应性偏执状态:又名“心因性妄想症”。亦是常见的临床类型,以持久精神刺激和较缓慢的病程为多见。病前人格可有偏执性格缺陷。年龄偏大,30~40岁以后发病。对人不信任、多疑、敏感、固执己见,有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妄想内容比较接近现实,可有精神刺激所致的不安全感和创伤性情绪体验,妄想对象较为局限、固定、不泛化。少数有听幻觉。情感反应多数较好,与环境或患者的心境相协调。病程较长,预后良好
(4)反应性抑郁状态:患者受到精神刺激后持续地情绪低落;精神活动抑制,常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患者缺乏兴趣、活力和愉快感。本型常在持续长期的精神创伤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症状带有反应性抑郁症的特征,有时临床上难以鉴别。本型病前性格常以懦弱、内向、悲观、无力性格缺陷为主。
(5)拘禁性精神障碍:这是指在拘禁关押期间发生的反应性精神障碍类型,也称为“拘禁性精神病”。除了发病的特殊环境外,临床表现符合本病的一般特征。
精神障碍应该如何预防
一级预防
(primary prevention)即病因预防,通过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来防止或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属于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1.增进精神健康的保健工作,充分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教,及时提供正确的心理咨询服务,提高人们对精神健康的自我保健,是减少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的心理障碍发生的有效途径;
2.加强遗传咨询,防止近亲结婚,减少精神障碍发生率;
3.对一些具有易患精神障碍的“高危人群”,包括具有特殊心理素质者和从事高心理压力职业者,应采取特殊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心理宣泄的途径,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出现;
4.定期进行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精神障碍在人群的发生率、发病规律、影响因素和分布情况,结合地区人口构成的变化,为相关部门制订规划、进行决策,从宏观上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提供依据。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的重点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争取疾病缓解后有良好的预后,防止复发。由于许多精神障碍具有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隐匿、临床表现缺乏明确特征性等特点,往往失去及时干预的机会。因此,二级预防是精神障碍防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
1.积极、深入并有计划地向群众宣传精神障碍的有关知识,提高人们早期识别精神障碍的能力,尽早发现精神异常者。同时,要改善人们对精神障碍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及时就医,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2.对确认或可疑的精神障碍者,指导患者及家属及时就诊,明确诊断,积极治疗,争取使疾病达到完全缓解。同时,积极进行随访与巩固治疗,减少复燃和复发。
3.在综合医院内设立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做好会诊-联络和咨询及培训工作,帮助非精神科医师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精神障碍患者。
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的要点是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减少功能残疾,延缓疾病衰退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主要内容包括:
1.积极谋求各级政府部门对精神疾患的重视和支持,协调各相关部门工作,构成精神障碍防治康复体系,为减少精神残疾、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保障提供帮助。
2.对经过治疗,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让患者正确认识疾患,进一步正确认识自己,克服性格弱点,正确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社会问题和矛盾。同时,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防止疾病恶化、努力减少残疾,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心理和社会功能。
3.建立各种工娱治疗站、作业站、娱乐站,对患者进行各种康复训练,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咨询,使患者早日恢复家庭生活和社会功能。
4.做好出院患者的定期随访工作,使患者能够接受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医疗指导和服务。调整出院患者的生活环境,动员家庭成员支持和参与患者的康复活动,指导家庭成员为患者制订生活计划,努力解决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5.关心和满足精神障碍患者的合理要求,重视心理、社会环境对疾病预后、复发的影响。想方设法,妥善解决精神障碍患者以及精神残疾者恢复工作或重新就业,对支持其心理状态与投身于社会大环境接受锻炼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精神障碍病因
一、生物学因素
影响精神健康或精神疾病的主要生物学因素大致可以分为遗传、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这些致病因素将在以后的各个疾病章节里详述,这里仅列举遗传、环境、感染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1、遗传与环境因素
(1)遗传
人们早就认识到基因是影响人类和动物正常与异常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对所谓“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儿童孤独症、神经性厌食症、儿童多动症、惊恐障碍等)进行了家族聚集性研究,包括从了解这些障碍的遗传方式、遗传度到基因扫描等,共同的结论是:这些疾病具有遗传性,是基因将疾病的易感性一代传给一代。遗传 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或者可能性。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即使是单卵双生,同病率也不到50%.正常人的终生患病率约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终生患病率也只有10%左右。
(1)中枢神经感染与外伤
2、感染
早在20世纪的早期,我们就已知道感染因素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精神障碍。例如通过性传播的梅毒螺旋体首先引起生殖系统症状,在多年的潜伏后,进入脑内,导致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神经梅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表现为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麻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能进入脑内,产生进行性的认知行为损害,早期表现为记忆损害,注意力不集中及情绪淡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更为广泛的损害,如缄默症、大小便失禁、截瘫等。大约15%~44%的HIV感染者出现痴呆样表现。HIV不是直接感染了神经元,而是感染了免疫细胞——巨嗜噬细胞,巨嗜噬细胞死亡后,释放毒素,损伤了周围的神经元。
二、心理、社会因素
1、人格 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人格不健全者更容易患精神障碍。而且某些人格障碍与特定的精神障碍有密切联系。
2、应激 应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碍的诱因,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如急性应激障碍)才可能是直接病因。
精神病有哪些种类
一、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包括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及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
二、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酒精、烟草、毒品、兴奋剂、致幻剂、其他药物与挥发性溶剂都可能导致精神症状。
三、儿童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包括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社会功能障碍等。
四、精神病有哪些种类?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思维障碍、幻觉和妄想是这类精神病主要症状。
五、神经症性、应激相关性的障碍及躯体形式障碍:焦虑症和强迫症是这类中最常见的疾病。
六、器质性精神障碍:这类精神病病因为躯体疾病,常继发于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病等疾病。
七、成人人格障碍与行为障碍:包括性身份障碍、性取向异常、人格改变等。
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怎么办
1、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一种治疗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有效方法。患者的家人朋友可以适当进行安慰、心理疏导、陪伴,支持患者勇敢面对那些不愿面对的现实。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坚持下去,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2、药物治疗;
对于有强烈反应的患者,如长期失眠,压力大,焦虑等,可以采取适量的药物治疗,来减轻症状。再结合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减缓病症。
3、分散注意力;
大多数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重复回忆那些不好的经历,这个时候如果进行注意力的分散,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出去散散心,跟朋友一起去旅游,将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件事上,远离那些具有诱发因子的场景,久而久之,这种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就可以痊愈。
4、环境治疗;
由于病人对发病当时的处境有明显的创伤性体验,为了促使病情早日好转,应尽可能地调整环境,消除发病的不良刺激。实践证明,将病人转移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新环境中,对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5、仪器治疗;
C-TA生物基因脑神经递质平衡疗法,为中医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美结合品,无副作用,不含任何激素,可以快速彻底修复受损大脑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代谢分泌功能,调节脑神经功能失调,阻断功能紊乱再生,预防复发。促进细胞再生,改善细胞活力,使其恢复正常的分泌循环,达到病灶部位营养供给正常,增强肌体抗病功能,真正做到综合治疗,愈后不复发。
月经周期长怎样计算排卵期
1、中枢神经—下丘脑异常。中枢神经—下丘脑异常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精神应激性,如环境改变、精神打击等精神应激所引起的反应;二是下丘脑的分泌,如体重下降、神经性厌食、过度运动等可引起下丘脑分泌促性激素的调节功能失调或抑制;三是激素分泌异常,如先天性疾病或脑发育畸形以及肿瘤,均可引起激素分泌异常。
2、垂体性异常。如果脑垂体发生病变,可使促性激素的分泌出现异常,从而引起月经周期长。这既有先天性的因素,也有后天性形成的病变。
如何区分神经官能症
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它不是指一个特定的疾病单元,而是包括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颇不一致的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由于对神经症概念的理解不一致,各地神经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差别很大。我国1982年全国12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15~59岁的人口中,神经症的患病率为22.2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国外有资料报道在瑞典居民中神经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3%;在综合性医院就医的病人中,约30-40%可诊断为神经症。
神经症有一些共同特征:患者的精神活动能力通常降低,常伴有焦虑和烦恼,因各种躯体不适所痛苦;体检时不能发现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作为其临床症状的基础;自知力一般良好,无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通常不会把自己的病态体验与客观现实相混淆;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可为他人理解和接受,常迫切要求治疗。起病常与素质,人格特征或精神应激有关;病程多迁延或呈发作性。
神经症不同于心身疾病。心身疾病不仅有主观症状,而且有客观体征或器质性病变存在,而神经症的躯体不适常为主观体验,查不出相应的客观病变。
神经症与精神应激引起的心因性障碍也不同。心因性障碍出现的症状常常是个体对精神应激的直接反应,致病因素常为重大的生活事件,其应对机制多有缺陷。这些患者往往能清晰地意识到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与重大生活事件有明显相关,病程大多短暂,急性者仅数小时或数天,一般不超过半年,而且较少有反复发作。而神经症性症状的发生与发展往往不完全取决于精神应激的程度,而是与患者的素质和人格特征有关,病程多迁延反复。
神经症与人格障碍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为从小人格发展偏离正常,患者本人亦感到因与社会格格不入、适应不良而痛苦,并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
月经周期变长是什么原因 中枢神经下丘脑异常
包括精神应激性,如环境改变、过度紧张、精神打击等精神应激引起的反应;还有体重下降、神经性厌食、过度运动、药物等引起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的调节功能失调或抑制;另外还有先天性疾病或脑发育畸形及肿瘤引起激素分泌异常。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症状
应激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心理创伤导致的精神障碍疾病。应激反应可表现为躯体性的应激性生理障碍,或心理性的应激性心里(精神)障碍,同时也是急性精神障碍。就其发生的过程而言,这两者无法绝然分开。但从应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中观察,它们又各有所侧重,后者的症状主要是精神神经反应、心理功能障碍。
异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可产生急性应激反应;引起持续往不愉快环境的明显生活改变则可导致适应障碍。近年来,社会的相互交往与需求日益复杂,东西方文化理念冲荡混杂,生活节奏也加快加强,故这一类障碍的发病明显增多。所从心理障碍实际是对严重或持续应激适应不良的结果,是成功应付机制被妨碍的反应。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担心、恐惧、紧张及失眠求医,其次有情绪变化与行为异常。如焦虑、抑郁、强迫回忆、重复、刻板动作、反复洗涤、检查、清点物品等等。也有的梦中身临其境,害怕,回避现实,也有部分表现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与妄想症状等。总之,应激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既有认知异常表现,也有情绪与行为方面异常。 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中有人际关系紧张者占76.3%,学习工作压力加重者占22.4%,家庭婚姻危机占18.3%,经济与就业问题占34.6%,其次有失恋、早恋及性心理障碍患者也占一定比例。随着社会开放力度扩大,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激烈,各种应激性心理障碍的应激源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严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