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穴位敷贴治疗感冒 风热感冒敷贴疗法
如何用穴位敷贴治疗感冒 风热感冒敷贴疗法
症状:身体发热较重,微微怕风,汗出不畅,头胀痛,面红赤;咳嗽,咳痰黏稠或者咳出黄痰,咽喉干燥或红肿疼痛;鼻塞流出黄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
敷贴穴位:神阙穴(神阙即为肚脐)。
操作方法:取金银花6克,连翘6克,桔梗5克,荆芥3克,薄荷5克,炒牛蒡子5克,淡豆豉3克,淡竹叶3克,将上述药物一起研磨成细末,储入密闭瓶中备用。使用时取药粉2克,撒如脐内,外用胶布固定。每隔3日换药一次,5次为一疗程。
敷贴穴位:内关穴(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处),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将蝉蜕9克,生山栀9克,地骨皮5克,钩藤3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在加入少量的鸡蛋黄,调和后敷与穴位上,外盖上纱布,最后用胶布固定,8小时候取下即可。
咳嗽如何用穴位敷贴治疗 痰湿咳嗽敷贴疗法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嗽声音重浊,痰多,一般痰出咳平,痰液黏稠或者厚腻成块,颜色白或者带灰色,通常在早晨或食后咳嗽严重且痰多;可伴有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而溏泄,舌苔白腻。
敷贴穴位: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膏盲穴(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
操作方法:将白芥子粉。面粉各30克用水调和后再用纱布包好,服帖于上述穴位处,每日1次,每次约15分钟即可,以皮肤发红为度,连续敷贴3次。
敷贴穴位:中府穴(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中府穴),膻中穴(两乳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方法:取云母120克,将云母熬制成膏状后,敷贴于上述穴位上,外面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
儿童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有些病不能“夏治”
儿童高发的一些慢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包括反复发作的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在缓解期,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能达到预防疾病复发或减轻症状的目的。但是,一些正在发作期的哮喘患儿,应先接受药物控制。此外,患有严重皮肤过敏、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疾病的患儿,也不适合进行“冬病夏治”。
敷贴时间不宜过长
成人每次敷贴时间约6~8小时。但是对于皮肤稚嫩的孩子来说,每次敷贴时间大约为2小时左右,否则容易导致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现象。
治疗期间有禁忌
由于是中医治疗手段,因此在治疗期间讲究“忌口”,一般禁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孩子在夏天喜爱吃冷饮,如经常食用难免影响治疗效果。
穴位敷贴治疗咳嗽的方法 风热咳嗽敷贴疗法
症状:风热咳嗽常表现为咳嗽频繁剧烈,气粗或者咳嗽声音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液黏稠或者黄,咳嗽时常伴有汗出,常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者表现为怕风,身体发热等症状;舌苔薄黄。
敷贴穴位:涌泉穴(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准备黄连15克,法半夏15克,一起研磨成细末,放入密闭瓶中备用,在风热咳嗽时,可取药粉5克,另外再取大蒜头1瓣,捣烂后对人药粉中,加入蛋清或者蜂蜜调成稠糊状,在每晚热水泡脚后,敷贴于脚心涌泉穴处,成人敷贴6-8小时,儿童敷贴1-3小时。
三伏贴能治什么病 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有助调理体质
今年的三伏天分别是7/12(初伏)、7/21(中伏)、8/11(末伏),中医门诊也开放提供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服务;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而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也是一年最热的日子,当人体阳气处于最旺盛时候,利用大椎、定喘、肺俞、肾俞等穴位上敷贴热性中药,有助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达到调理体质的目的。
穴位敷贴治疗感冒 气虚感冒敷贴疗法
症状:气虚感冒的人群平时就常表现为体弱易疲劳,气短懒言,容易出现反复感冒。感冒时较为怕冷,发热而无汗出;头痛身楚;咳嗽,咳痰色白而无力;舌淡苔白。
敷贴穴位:神阙穴(肚脐)。
操作方法:取防风10克,黄芪10克,肉桂10克,蝉蜕1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后放入密闭瓶中备用,气虚感冒时可取药粉适量,用纱布包裹后敷贴于神阙穴处,再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
如何用穴位敷贴治疗哮喘 哮喘缓解期敷贴疗法
穴位: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心俞穴(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穴(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用老鹤草30克,白芥子35克,细辛15克,甘遂、白芷各10克,延胡索12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后加入麝香0.3克研磨均匀,用生姜汁调和做成约1克重的药饼,在每年的夏季初、中、末伏是敷贴于穴位上,每次贴4-6小时。
穴位: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膈俞穴(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操作方法:用生白芥子21克,延胡索、细辛、甘遂各12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后,用生姜汁调成膏状制作成药饼,敷贴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4-6小时取下,于夏季初、中、末伏个贴一次,连续敷贴3年。
穴位敷贴治疗咳嗽 痰热咳嗽敷贴疗法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者喉咙中有痰声,痰多黏厚或者黄稠,咳吐不爽,或者有热腥味,或者有咳血痰,胸肋胀满,咳嗽时引痛,面赤,或者伴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
敷贴穴位: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中府穴(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中府穴)。
操作方法:取大黄、芒硝、大蒜各15-30克,一同研磨成细末,用纱布包好后敷贴于穴位上,如果皮肤未出现刺激反应,可连续敷贴3-5日。
穴位敷贴治疗咳嗽的方法 阴亏咳嗽敷贴疗法
症状:肺阴亏损的咳嗽通常表现为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者痰中带有血丝,或者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表现为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乏力等,舌红少苔。
敷贴穴位:神阙穴(肚脐中)。
操作方法:取罂粟壳10克,五倍子10克,补骨脂10克,将此三味药一起研磨成细末,放入肚脐中,外面用常见的麝香风湿膏贴住即可,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病毒性流感可以治好吗
1本治疗
治法祛风解表。以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风热感冒,大椎行刺络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少商、委中用点刺出血法,余穴用泻法。方义感冒为外邪侵犯肺卫所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风池既可疏散风邪,又与太阳穴相配可清利头目。
2拔火罐法
选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后留罐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本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3刺络拔罐法
选大椎、风门、身柱、肺俞,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颜色转淡后,加火罐于穴位上,留罐10分钟后起罐,清洁局部并再次消毒针眼。本法适用于风热感冒。
4耳针法
选肺、内鼻、下屏尖、额,用中、强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体,毫针刺。
5敷贴疗法
取大蒜2枚捣汁拌面粉做成圆锥状,塞人鼻孔(两侧交替),每次留塞15—20分钟,每日4.5次。具有祛风散寒、宣肺通窍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
三伏贴能治什么病 冬病夏治三伏贴孕妇和婴幼儿不适合
包括成人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都可透过此法改善症状,但并非每个人都适用,像是对中药过敏或孕妇、三岁以下幼儿、严重心肺功能不足等,较不适合三伏贴治疗;若接受穴位敷贴治疗,每次敷贴时间不得超过四小时,且必须配合作息和饮食调养,避免吃生冷食物或浸泡冷水等活动,才能有效让三伏贴发挥疗效。
儿童适合冬病夏治吗
儿童一些慢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包括反复发作的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在缓解期,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能达到预防疾病复发或减轻症状的目的。但是,儿童“冬病夏治”时应该注意一些事项:
(1)敷贴的时间不易过长:成人每次敷贴时间约6~8小时。儿童每次敷贴时间约2小时,以儿童皮肤承受度为限。
(2)禁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痛苦小,药物经皮肤吸收不经胃肠代谢,保护脏腑功能,副作用相对较小,比较适合儿童应用。需要提醒的是,在治疗时,儿童需要禁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口腔溃疡竟然也可以用足贴
如果你口腔溃疡了,先想到的一般都是多喝水、用溃疡贴这些很常规的方法。其实,按照中医整体论治的原则,这嘴里的毛病,还能通过治脚来医。
专家介绍,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见的溃疡性损害之一,也被称为“口疮”。目前西医对口腔溃疡的治疗,多通过局部施用消炎药、止痛药、烧灼类药物等来缓解局部症状,但对于其反复发作却效果不佳。
而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口腔溃疡多由心脾积热、阴虚火旺引起,如用药物对心脾进行调节就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依据中医外治法中穴位敷贴疗法的理论,可选用茱萸、肉桂等,将其研成细末,用姜汁、醋等调成糊状,直接贴敷脚底的涌泉穴,或腿上的足三里等相关穴位,让药物透皮吸收,随经络运行至患处,就能有效缓解溃疡的疼痛症状,缩短愈合期,延长复发时间,且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用穴位敷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在热天或晚上用热水泡完脚以后进行效果最好,只要没有皮肤过敏反应,可以贴6—10小时,一般连续贴三天即可。
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方法 热哮发作期敷贴疗法
症状:热哮多表现为喉咙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胸高肋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咳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见有身热,舌苔黄腻。
穴位:涌泉穴(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取桃仁6克,杏仁6克,山栀子18克,白胡椒3克,糯米10克。将上述药材一起研磨成细末,用鸡蛋清适量调匀后敷贴于足心穴位处,12小时候除去,间隔12小时候可进行第二次敷贴。
穴位:百劳穴(在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膏盲穴(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
操作方法:取石膏30克,麻黄、甘草、苍耳子各5克,辛夷花、黄芩各3克,夏枯草、白芍各10克。将上述药材加水煎去浓汁,用纱布浸透后敷于穴位上,外面用塑料薄膜及胶布固定,每日2次。
三伏贴能治什么病
呼吸道疾病
三伏贴敷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以采用三伏贴敷作为辅疗手段。
反复感冒
根据“冬病夏治”理论,夏天气候炎热,采用适当药物对阳虚者进行治疗,可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所以三伏贴敷对患有慢性咳嗽、反复感冒人群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过敏性鼻炎
对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通过三伏贴敷疗法还可减少身体对抗原抗体的反应,降低过敏发作几率,减轻过敏症状。同时对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冬天易复发的病症,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风湿
采用三伏贴敷疗法配以辛温散寒的药物,通过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从而调理气血,减轻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冬季发病症状,减小发病几率。
贴敷时间
三伏贴是在初伏、中伏、末伏的时候来进行贴敷治疗。而这“三伏”是指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2016年初伏是7.17-7.26,中伏是7.27-8.15,末伏是8.16-8.25。
敷贴方法
三伏贴敷疗法3-5年为一个疗程。每年头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需每伏贴敷3次,每次贴4个穴位。儿童每次贴2~4小时,成人每次贴6小时。具体贴敷时间、次数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注意事项
三伏贴敷虽然对多种肺系疾病有较好的辅疗作用,但肺炎患者及感染性疾病的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是非常敏感的,这种情况不宜用贴敷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