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宝宝说话的实用妙招
教宝宝说话的实用妙招
尽早“对话”:不要等宝宝会说话了再和他对话,尽可能早甚至从一降生就可以和宝宝“对话”了,当然,这个对话更多是以非语言进行的,比如用心地记录和分辨宝宝哭闹的类型(饿、困、累、怕等各有各的哭法),并予以相应的回应和满足。当然,这需要慢慢摸索,不必期望自己一下子就成为孩子“肚子里的蛔虫”,如果宝宝对你的反应一时不理会,你可以耐心地等上一会儿或借助于眼神交流、身体接触等途径,使宝宝产生反应。此外,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宝宝的表达方式日趋丰富,开始发出各种各样的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时候模仿一下宝宝,它一定很开心。
只要我们满怀耐心和爱的关注,宝宝就会更自如、更固定的使用不同类型的方式和声音来传达不同的需求,从而和妈妈形成了一个初始的会话模式。这不仅是语言发展的高起点,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高起点。
使用“妈妈语”:生活中,对于呀呀学语的宝宝,妈妈(或其他家人)和宝宝说话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提高声调并采用夸张的语气说出或重复说出一些简短的词语或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妈妈语”.宝宝非常吃这一套,因为缓慢的语速、夸张的语气、高扬的声调和重复,是宝宝最容易理解的,可以使他更好地感受、学习语言。这不难理解,想像一下第一次和老外交流,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就知道了。
“妈妈语”也更容易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一旦宝宝被吸引,他就会逐渐地安静下来,注视着妈妈,并通过“咿咿呀呀”的声音、微笑的表情或其他身体语言来作回应。这种互动一方面是宝宝语言发育的上好土壤,一方面也利于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连结,促进亲子关系的顺利发展,为宝宝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做宝宝的“导游”: 宝宝是这个世界的“新客人”,即便是对洗澡、吃饭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宝宝也莫名其妙,这时候需要我们做好宝宝的“导游”,比如用亲切的声音、变化的语调,跟宝宝讲他当前面对的事物和事情。比如对他说“宝宝在摇小铃铛”,“妈妈正给你换尿布呢”等。当宝宝开始离开妈妈或者正在做的事情,去看别人,看别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要刻板的一定对孩子说我们想说的(如我们正在做的),而应该追随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看到的是叔叔”,“那是一棵大树”等。这样自然、亲切的语言“导游”,对提高孩子语言能力非常有效,也很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成为“朗读者”:很多优秀家庭的实践证明,坚持给孩子朗读、多给孩子讲故事,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优秀的汉语而不是传统中的婴儿语,宝宝的语言能力可以发展到让人惊喜的程度。
教宝宝说话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宝宝听不懂。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确实是听不懂大人的话,但是宝宝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如果家长长时间的向宝宝重复一句话,那么这句话的语言信息就会存在宝宝的头脑里,等宝宝的智力发育了,那么再重复几次,宝宝就会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到12个月左右就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也能理解别人的意思,比如叫宝宝拿什么东西,宝宝可能已经能明白那意思了。
误区二:过分满足宝宝的需要。
很多时候宝宝已经明白了大人的话,但是只是还不会说。而大人很多时候也可以从宝宝的行为中知道宝宝想要什么。比如宝宝指着某样东西,比如水壶,就证明宝宝想喝水。如果家长就直接把水壶递给宝宝,而没有让宝宝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么就会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所以家长应该想着引导宝宝说出要水的想法,这样才能锻炼宝宝的语言能力。
误区三: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一般显示单词句然后发展为多词句,最后是完整的句子,家长在教宝宝学说话的时候要注意了解这一规律,正确引导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多宝宝在单词句阶段常常会说一些重叠的音,比如抱抱等,等到再大一点就会说两三个词的,比如吃饭饭,喝水水。在这个发展的阶段中,孩子说重叠词是因为语言的局限,而有些家长却没有进一步引导孩子正确说话,还跟着宝宝一起说重叠词,这样拖延孩子过多到说一句完整话的阶段。
误区四: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
很多刚学说话的宝宝虽然可以基本的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不少宝宝还是会发音不准,这是因为宝宝的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调节能力较弱,不能正确的掌握某些发音方法。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要用正确的语言来和宝宝说话,这样就可以将孩子的发音调整过来。
教宝宝说话的一些妙招 学习规律化
虽然教导宝宝说话可以是随时进行的,并且这样也比较好。但是对于“无聊”的宝宝,用他的空闲时间来进行专门教育,效果也是不错的。每天可以固定一定时间,把宝宝抱在怀里,一边和他一起看图画书一边念给他听,教他读,发音。这同时和认字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
教宝宝说话的一些妙招 重点强化
可以重复或者大声强调想要宝宝学习的词语,比如:“这是奶粉。奶粉,奶粉。”一个词要重复很多遍后,宝宝才能理解并且记忆,最后自己说出这个词。对宝宝重复相同的话、唱同样的歌、念相同的歌谣,这一切都能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自然发生,而且能起到强化的作用。丰富的语言输入量是非常必要的。
宝宝不爱讲话怎么办 宝宝不爱说话正常吗
宝宝不爱说话正常,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宝宝在10-15个月之间就会开始说话,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还不会说话,就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了。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对宝宝多说话,让宝宝多模仿。比如:家长可以让宝宝坐在腿上,指着苹果教宝宝发音,并让宝宝摸家长的嘴唇和鼻子,然后跟着说“苹果”,如果宝宝说对了,就给些小奖励。对孩子的要求要延迟满足,尽量让宝宝说出来,再把东西给孩子。家长还可以把教宝宝说话与做游戏结合在一起。另外,家长可以为宝宝制造与小朋友在一起交流的机会,年龄差不多的宝宝在一起玩耍,既能给宝宝们带来快乐,又能让宝宝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
这么跟宝宝说话宝宝大脑发育更快
TOP1其实孩子在婴儿时期的时候就会说话,妈妈可以经常跟宝宝说说话、聊聊天。很多妈妈们以为 婴儿听不懂也不会说,所以很少跟宝宝进行语言互动,这样不利于宝宝的大脑发育。END如何跟宝宝 对话?用语言跟宝宝互动吧
婴儿时期的宝宝是很需要妈妈用语言跟自己的宝宝互动;经常用语言跟宝宝进行互动能促进宝宝的 大脑发育;那么如何教宝宝说话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呢?
在我们平时的交流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话,但是在孩子跟妈妈的交流当中还是有很多原则和需要 回避的一些问题。
这么跟宝宝说话,宝宝大脑发育更快!
3个月婴儿:宝宝沉默不语,妈妈唠叨不停
宝宝再婴儿时期,通常都是闭着嘴巴的,只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但是一般新生儿对声 音是非常敏感的,因此新生儿和妈妈之间进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宝宝一般再出生一个月之后才能辨别人的声音,但是在此之前,妈妈们还是应该经常与宝宝对话交 流,刺激宝宝的语言神经系统;这样不仅有助于宝宝的发育,还能稳定宝宝哭闹的情绪;
怎么跟宝宝说话?
一般宝宝婴儿时期妈妈们还不能跟宝宝进行情感上面的交流,即使妈妈们不愿意自言自语,但至少 再给孩子换尿布的时候要主动跟宝宝说话;
当宝宝饿了、尿床了不舒服的时候,就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宝宝来说,这样的行为就相当 于一种交流性质的语言;
在日常照顾宝宝的过程当中,妈妈也要时不时的跟宝宝说话:比如:“宝宝尿床了啊,是不是很不 舒服啊?妈妈给你换尿布哦!“ 给孩子的喂奶的时候可以说:多吃点吧,快点长大吧小宝贝!
父母该如何教宝宝说话
1岁半之前以听为主
在孩子一岁半之前,父母教孩子学说话要以听为主,因为孩子根本就不会说,所以只能从听上面下手。不会说的孩子并不代表他们听不懂大人在说什么,不要低估了宝宝的智慧,他们还在妈妈们肚子里时就学会了倾听。
多陪孩子聊天,指着各种事物告诉孩子他们的名称和作用,甚至还可以教孩子口型和发声,提前为学习发音打下基础。父母最好抽出固定的时间来陪宝宝聊天,在同一个时间内大人和小孩一起聊聊吃什么,去哪儿玩,或是边玩边聊,都是不错的选择。
两到三岁以情景对话为主
孩子在两三岁时还没有什么记忆能力,训练他们积累词汇还有一定的难度,但孩子此时对图片的印象远比对文字的记忆要强烈得多。因此,此时教孩子学说话用情景对话最合适不过了。父母可以多陪孩子看看动画片,或是讲故事,让孩子进入情景对话模式,这样就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记忆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至五岁当举一反三
到了三岁能后,孩子就拥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了,虽然他们记忆力还不是很好,但是聪明的他们已经能领悟到什么是举一反三了。比如妈咪说完苹果之后,还可以接着告诉他们香蕉、葡萄等其他水果,大人说一样由宝宝说出其他;颜色也可以这样子,大人说一种颜色,然后由宝宝说出多种颜色,这样可以帮助宝宝提高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孩子想不起来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与一些提示,却不要帮宝宝全部说出来。
五岁后重点提供机会
此时是宝宝学习语言的黄金时间,父母要意识到这一时间段的重要性,不要单独将孩子留在老人身边,而是要多陪孩子,多给孩子讲话的机会。
·带孩子去公园,参加各种活动,让孩子大胆地表现自己,交更多的小朋友,多和孩子流通交流,带孩子去看电影,回来后模仿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有固定的时间陪孩子阅读,让孩子爱上阅读,并从而爱上语言。
·肯定孩子并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哪怕他并不怎么优秀,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才会有所进步。
如何教宝宝说话
宝宝现在能发出比较清晰的音,整天咿咿呀呀地叫个不停,笑的时候也更多了,只有在很想要什么或特别不舒服时才会哭闹。小家伙越来越“懂事”,妈妈感觉到他越来越乖了吗?此时,真正开始学习发声的宝宝无论听到什么声音,都会试着去模仿,麻麻赶紧教教他吧!
宝宝尝试发声
宝宝已经进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他会学着用舌头和口水不断地练习。他努力发出细微声音的小模样,憨憨的,真是可爱!而且他发出的声调也有高低起伏了,说明宝宝越来越聪明。另外,以前他只知道你轻声哄他是为了安慰他,大声呼喊是有了麻烦。现在,你给他奶瓶时,说:“这是奶—瓶—”他会开始模仿,尝试发出同样的声音。
爸妈教宝宝发声
宝宝自己也不喜欢哭闹了,“懂事”的他哭的次数会大大减少,现在他更喜欢和你玩,学你发声。你可以把宝宝日常接触的物品拿给他,告诉他那叫什么。说话时可以放慢一些,但是重点单词要不断重复,中间还要间隔一会儿,给小宝宝学习和回应的时间。例如,当你拿奶瓶给他时,可以问他:“你要奶——瓶,是吗”当他笑着“啊啊”地回应时,你要热情地回应:“这是奶——瓶”,“奶——瓶”,这样一遍遍地重复,他就会不自觉地跟着你学发“奶瓶”这个音,尽管这时他还发不出来。
温馨小贴士
宝宝也需要空间,当他累了、听烦了,就会扭过头去,闭上眼睛,甚至突然怒容满面或哭闹起来,这时就别再跟他说话了。给他自由,让他休息,他一个人呆着会更好。
宝宝头型睡偏了怎么办
其实,只要妈妈在宝宝睡觉时定期更换宝宝的睡姿,不要让宝宝保持同一睡姿太久,就不用担心宝宝的头型会变形。当然,如果宝宝的头型睡偏了,就要赶紧采取小妙招引导宝宝把偏的一边“睡”回来。
妙招1:变换位置跟宝宝说话
对于爱偏向右边睡的宝宝,妈妈平时可以在左侧跟宝宝说话;如果宝宝爱偏向左睡,妈妈可以在右侧逗宝宝玩,从而把宝宝睡偏头的一边纠正过来。
妙招2:适度按摩宝宝颈部
宝宝头睡偏了,妈妈可以通过按摩宝宝的颈部来加以纠正。如宝宝的头偏向左,就按摩左边颈部,注意动作一定要轻柔,这种颈部按摩法可以减轻宝宝的偏头症状。
妙招3:用毛巾垫高宝宝头部
妈妈可以在宝宝头爱偏向的一侧用毛巾垫高,让宝宝的头骨减少压迫,以纠正变形的头骨,但这种方法要妈妈在一旁看着,因为宝宝睡觉时容易动来动去,毛巾很容易移位。
妙招4:考虑使用婴儿床垫
婴儿床垫最大的作用是减少6个月以前的宝宝产生偏头或扁头等头颅变形症状,防止头型形变进一步加深。婴儿床垫要选弹性适中、疏松透气的,这样更有利于宝宝头型的矫正。
教宝宝说话的误区
1、一般当宝宝发育到3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就可以为宝宝选择一套颜色鲜艳的布书或纸板书,开始和宝宝的第一次亲子共读了。刚开始的时候,妈妈不要给宝宝讲过于复杂的故事情节,只是告诉宝宝画面上的物品分别都是什么就可以了呃,这时候,简单明了的语言更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也更有利于宝宝学习简单的发音。
首先,父母对宝宝的要求不要反应太快,比如宝宝指着水瓶,家长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样使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宝宝指着水瓶,你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她想干什么,就算仅仅说一个“水”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2、不要经常用儿语和宝宝说话,简单地说就是不说不完整的话,例如,吃饭说成饭饭。长期用这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会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时间。
3、不要老是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刚学会说话的宝宝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苹果”说成“苹朵”等等。成人可能会觉得好玩,可爱,在不经意间重复错误的发音,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4、别让宝宝置身于语言复杂的环境当中,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宝宝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着重教他正确的语言,最好都说普通话,避免语言环境过于混乱。
教宝宝说话的一些妙招 帮助宝宝梳理语句
宝宝在“咿咿呀呀”时其实他很想表达,但想说又不会说,可以帮助宝宝把他想说的话说出来。认真听宝宝“说的话”并替他说出所想。除了可以发展宝宝的语言能力外,其实这也是一种很积极的回应,能给予宝宝很大的鼓励,让他更想学习。比如当宝宝手指着苹果咿呀时,就可以说:“噢,这是苹果呀。宝宝想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