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乱扔东西怎么办
孩子爱乱扔东西怎么办
因好奇扔东西,家长要做“加法”。1~3岁的宝宝会出于好奇摔东西,比如宝宝把一个小皮狗玩具扔在地上发出叫声,他很兴奋,又把其他玩具扔在地上,想听听它们是否发声,发出何种声音,宝宝很想通过“扔”来探究世界。这时家长要做“加法”,主动把一些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特性的能摔的物品拿出来,鼓励孩子摔,这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丰富孩子的探究体验。
因练力扔东西,家长要做“减法”。一两岁的孩子主要依靠肌肉的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事物,手部动作不灵活,通过扔东西来练手部动作的协调性,还能锻炼体力,这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把自己与外物分开来。家长这时候不仅要把那些易碎、易撕、易坏的物品收起来,还要把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的危险品(比如打火机、玻璃杯)收纳好。
发脾气扔东西,家长要疏解孩子不良情绪。有的宝宝情绪不好就可能往地上扔东西。家长一方面要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帮他调控情绪,为他找到疏泄不良情绪的正常渠道;另一方面,等孩子平静后,要让他学会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负责,可以进行必要的惩罚,或者让他亲尝后果,比如,心爱的玩具摔坏了就不给他再买,或者没收他喜爱的玩具促其反省。
怎样对待任性的孩子
任性一般是指放任自己的性情,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任何约束。孩子的任性使家长万分头痛。例如,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面对着任性的孩子,家长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那么,孩子任性该怎么办呢?
根据国外的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方法供家长选用。
一、 强制休息片刻。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二、 转移注意力。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 一个轻柔的暗示。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四、 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最受宝宝欢迎的捣乱事情
1、倒东西
东西扔到地上,或是哗哗地倒掉,这是孩子们特别喜欢做的事情之一。
把倒掉的东西重新放回桶里,接着再倒。这样反复玩,孩子们会感觉非常开心。
游戏建议:可以让孩子在指定的地方,比如墙角处玩这个游戏。如果不固定地方,孩子可能会将玩具满屋子乱倒,而且他们会因嫌麻烦而不想捡玩具。最后要记住,当孩子觉得玩够了,要教他收拾玩具,开始时你可以和他一起收拾。
2、卷线轴或磁带
孩子通常喜欢把卷好的线轴或磁带解开,再重新卷好。其实这对锻炼孩子的小肌肉很有好处。很多妈妈说,孩子特别爱玩卫生纸卷,道理也是一样的。
游戏建议: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旧磁带,防止他把你还有用的磁带弄坏。为了防止浪费手纸,可以将旧布撕成条缠在手纸筒上,让孩子玩,效果也一样。
3、玩食物
孩子使用勺子、筷子的时候,不小心把食物洒在桌子上或地板上是常有的事。而这时,孩子往往会用手去摸、去捏、去抓这些食物。其实,这是孩子想了解食物质感的一种方式,你不要生气地加以制止。
宝宝为什么超级喜欢扔玩具
八个月到一岁左右的孩子爱扔玩具,很多父母很烦恼,每次捡起来孩子又往地上扔。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从八九个月开始,孩子的思维在发展,孩子小的时候拿这个玩具不会主动放玩具,孩子都是先学会把东西拿起来,然后才学会把东西有意识地放下去。可能八九个月的时候,孩子发现无形当中玩具掉落在地上,玩具掉到地上的方式和过程很有意思,或者有了一种深度感,这个时候或者觉得把这个玩具有意识再去扔到地上,第一次他是无意识当中掉到地上,后来发现有意识扔到地上,看到玩具的着地情景和声音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会反复把这个东西扔到地上再要求父母捡回来。
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游戏的方式,父母千万不要烦燥,应该耐心甚至配合孩子做这样的游戏。这个对于孩子来说也一种探索和学习的必经之路,只要父母耐心配合,不但要耐心配合,甚至要给孩子提供不同让他扔的东西,比如有弹性的皮球扔在地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滚动方式,没有弹性的毛绒玩具扔到地上是什么样的滚动方式,正方形的积木扔到地上是什么滚动形式,圆的球在地上滚动是什么样的方式。不但陪孩子玩了,其实也把某种知识潜移默化告诉了宝宝。父母不用困惑烦恼。
为什么有的宝宝喜欢破坏玩具呢?
破坏玩具分两种,一种破坏是大人眼里所说的破坏其实是宝宝探索玩具的一种方式,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小孩,他拿来一个小汽车或者一个小玩具总是喜欢琢磨琢磨把它给拆了,或者把某个零件取下来。这就不能叫破坏,它其实是一种探索,他想看看这个闹钟为什么会响,或者小汽车的轮子为什么会转,他想看看玩具的内部是什么状况。他有这种探索欲和求知欲的时候,甚至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才能把玩具拆了,我们应该鼓励,起码不能严加限制,如果把任何到手的东西拆得七零八落,可以有意识买一些拼插玩具,把他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正常转移到拆分方面。这是一种情况,说明我们的孩子有动手能力。
另外一种孩子是破坏,恶意破坏性的损伤玩具,对于这样的宝宝我们应该给孩子讲,比如他在厮打一个小狗,你应该告诉他,你这样对待玩具它会疼的。如果正面引导以后还要检讨自己的行为,在对待一些物品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暴力倾向,孩子会潜移默化来模仿你的行为。
如果这两种情况都没有,那么应该注意孩子心理上有没有问题,有的孩子季度焦虑压抑,得不到正常的沟通的情况下,孩子发泄到玩具上,需要带宝宝看心理医生。八个月到一岁的孩子非常喜欢看玩具到地上滚动的样子,他觉得是通过我的扔使玩具产生这种变化,我们不用感到烦恼。而且每个成人小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
为什么宝宝不爱收拾玩具?
培养宝宝收拾玩具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从几个方面可以看。当孩子一旦可以自己会走路移动身体的时候,每次玩完玩具玩另外一种玩具的时候,自己首先要做榜样,把一种玩具收拾完再玩另外一种玩具,当宝宝大一点的时候不但自己收拾还要带着宝宝一起收拾。如果大人习惯于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或者这一堆那一堆的话,很难培养孩子很好的品格和好习惯。爱不爱收拾屋子其实和大人很有关系,关键看你的榜样和你的要求。
妈妈勿责备宝宝的4种“坏习惯”
“坏习惯”一:用手抓饭
一岁左右的宝宝经常用手抓饭吃,很多家长会立即制止这种“不规矩”的行为。其实宝宝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悉度,逐渐培养他们对食物的兴趣,还能避免宝宝长大后养成挑食的坏习惯。吃饭和读书都是需要慢慢培养兴趣的,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接触食物的颜色、形状和特质吧。
“坏习惯”二:吃手指
宝宝四五个月的时候喜欢吮吸手指,甚至凡是触手可及的物体总爱放到嘴巴里咬一咬。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孩子是通过吮、舔、咬等方式来尝试认知事物、感知世界的。强硬地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坏习惯”三:到处乱爬
在地上爬来爬去多脏啊!妈妈们一般不喜欢让宝宝在地上乱爬。但爬行是宝宝行走的第一步,而且爬行还能加强宝宝的手、眼、腰、腿等全身部位的协调,能较早地让宝宝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促进认知能力的发育。对于陌生的环境,除了畏惧感,宝宝也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自娱自乐。
“坏习惯”四:乱扔东西
你把玩具递给宝宝,他看都不看就扔到地上。你捡起来,他再扔。有时候宝宝抓到什么都扔,水杯、汤匙、饭碗……扔东西其实是一种“婴儿游戏”。宝宝在不断重复的游戏动作中,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为日后的认知发展打基础。“扔”和“捡”之间的眼神交流、身体接触,满足了宝宝的情感需求与情绪发展,亲子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
孩子总是哭闹该怎么办
孩子总是哭闹该怎么办
宝宝任性的表现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放任宝宝任性的危害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小孩子总是发脾气咋办
千万保持冷静。发火的父母会使孩子更加发火。记住,你面对的只是一个孩子——你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要来抓你的大妖怪。你可以发泄怒气,但是不要针对自己的孩子,毕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温柔、温和地和孩子讲话,对他安静下来有好处。如果孩子在叫嚷,注意简化自己的用语,而且平静地和孩子说话。不要让孩子抱怨或者太孩子气。
靠近孩子,抱他爱他。身体上的亲密能达到很好的安慰效果,可以使气氛缓和下来。让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亲密地坐在孩子身边帮她平静下来。
如果孩子因为生病而发脾气,此时你应该对他表示同情,可以找出平时收藏起来的玩具让他玩。因为这时他发脾气不是无理取闹。
当他表现出一点控制自己的能力时,你要有针对性地表扬,比如本来他发脾气时要扔东西,这回虽然发了脾气,但没有扔东西,应该表扬他。
对家长教育孩子来说,要赏罚分明,学会说不,一定的挫折式教育是利于孩子的成长的,要告诉孩子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如果想要得到自己心爱的东西就要有正确的付出。当然素质教育不包括打骂,打骂只会让教育变得更苍白无力。
儿童爱扔玩具有利于成长
(1)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限制
对于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当他们爱上扔玩具时,您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限制或者大声地训斥,而是应该让他们尽情地“扔”,给他们提供不同质地的玩具来扔,让他们的体验更丰富,能力会提高得更快。
(2)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
在孩子的身边不要放置玻璃、陶瓷等其他易碎制品,给孩子一些塑料、橡胶或者毛绒玩具等不易被摔坏的玩具来玩,同样要注意孩子的身边不要放置剪刀等有可能带来危险的物品,确保孩子的安全。比如让孩子打开抽屉——里面装满各种颜色、不同质地的布料,满眼的色彩,一定会让孩子惊喜不已;还可以给孩子一篮子用布盖着的神秘玩具,鼓励他去倒,去摆弄。
(3)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
此时的孩子虽然对大人的讲话内容不能完全理解,但是您还是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比如,当孩子把小熊玩具扔在地上时,您帮他捡回来以后可以跟孩子说:“你把小熊扔在地上,小熊会疼的。”如果孩子把塑料玩具扔在地上而摔坏时,您可以告诉孩子,很多东西扔在地上会摔坏的,让孩子慢慢形成一些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概念。
宝宝自发性动作
宝宝自发动作
5-6个月的孩子,会用手抓东西了,看见什么都要抓,而且出手很快,一眨眼,东西就到他手里了。你还会发现,贝贝喜欢把固体食物捏得粉碎。贝贝不是在捣乱,而是在做试验,他想要了解东西的质地、重量,他想看看自己是否能驾御它们。
如果贝贝不太愿意吃你给他的固体食物,你不妨由着他去用手抓、捏,等他了解了这些食物的性状,相信自己能驾御它们时,他便乐意吃了。
过不了多久,这个爱抓、爱捏的贝贝,“无缘无故”变得不喜欢这些东西了,不断地扔东西,你才捡起来,他转眼又扔掉了。贝贝扔东西不是要破坏,不是想激怒你,而是想练练“身手”,练习“扔”这个动作;是要试验试验,看看东西扔在地上会发生什么。
所以你千万不要生气,只要看好你的贝贝,不受伤,看管好那些不宜摔的东西就可以了。如果你发现贝贝练习和试验有变成调皮嬉闹的迹象,你要做的是保持平静,不要过分关注。
宝宝动作暗示
6个暗示,妈妈抱抱
1.笑眯眯地看着妈妈:宝宝想要抱抱或需要大人关心时,会一直笑眯眯地盯着妈妈看。当妈妈走过来抱起他后,宝宝就笑得更开心了。
2.趴在床上发出“哦~哦~”的声音:宝宝趴在床上充满期待地看着妈妈,嘴里发出“哦~哦~”的呐喊声,就是在要求你的怀抱或关注。
3.手脚乱蹬:想要抱抱的宝宝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有比较激烈的行为,比如手脚乱蹬,以示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