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患者随访很重要
肾移植患者随访很重要
一是注意科学、合理的随访间隔。出院后应每周1次到医院随访,一般持续两周;如果病情稳定改为每两周1次,持续12次;然后改为每4周1次,持续6次;恢复过程顺利即改为每两个月随访1次。之所以要科学随访,主要是因为肾移植后3个月内是急性排斥反应高峰期,术后半年左右是免疫抑制过度导致感染的高发时间段。规律的随访可及早发现过低免疫状态,并予以纠正,减少发生严重感染的机会。
二是随访检查项目不可少。这些项目主要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胆固醇,CsA或FK506血浓度,对不明原因的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患者可做移植肾穿刺活检,对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的患者定期行移植肾彩色超声检查。
三要正确对待检查结果。患者要重点注意相关指标,了解各项指标的意义。如淋巴细胞比例应控制在轻度降低水平较为理想,其比例过低可能是低免疫状态(感染)的早期表现。
肾脏移植患者的随访问题需要有经验的移植专科医师判断、评价和处理。对一个移植受者不妥当的处理,可能影响移植肾的远期存活时间。目前国际上在器官移植领域已将移植受者在什么地方随访,是由有经验的移植医师随访还是由普通医师随访看做是影响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影响肾移植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
①移植中心效应:不同移植中心,其移植肾1年存活率从52%到100%不等,移植肾半寿期从3年到25年不等。目前认为,移植中心效应是影响肾移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仅次于hla相同孪生同胞间移植对移植效果的影响。
②受体(患者)年龄和受体在术前体内即存在的抗体水平:20岁以下患者移植肾的5年存活率明显低于其它年龄组。55岁以上患者移植肾的存活率低于15~54岁患者。儿童患者移植肾存活率较低,其原因主要与排斥反应比较频繁且严重有关;老年患者移植肾预后较差,则与老年死亡率较高有关。受体在术前体内即存在的抗体水平:肾移植患者体内致敏的淋巴细胞毒抗体数量愈多,术后移植肾失功的可能性愈大。高敏患者,hla配型相符程度对移植肾效果有明显地影响。移植术前,若通过免疫吸附或血浆置换清除体内的致敏抗体,则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③ 患者原发疾病和hla配型相容程度:肾移植术后,患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可复发并导致移植肾功能衰竭。其中,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复发率较高,特别是儿童患者,可导致24%的移植肾功能衰竭;其次是膜增性肾炎ⅱ型,可导致19%移植肾功能衰竭;其它类型的原发性肾炎可导致约4%移植肾功能衰竭。移植肾功能衰竭多发生在肾移植数年以后,但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是个例外,2/3病例在2年内出现。随着hla配型错配位点数目的增加,即使在环孢霉素a时代,尸体肾移植患者移植肾的存活率也逐步降低。但移植中心效应、第2次肾移植等因素,对肾移植预后的影响,比hla配型更重要。
④供体年龄、性别、死亡原因、与受体年龄差异:尸体肾移植,18~34岁供体移植肾的预后最好;50~64岁供体移植肾的3年存活率比前者要低12.2%;65岁以上供体更低,达20.9%。但在活体供肾移植,供体年龄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并不突出,50~64岁供体移植肾的3年存活率比18~34岁供体低3.5%,65岁以上供体低5.5%。女性供体较男性供体移植肾3年存活率低5%。这种性别差异在二次移植更加明显。其原因可能与女性供体肾脏体积较小,肾功能不全进展速度更快有关。因脑外伤死亡的尸体供肾与因脑出血死亡的尸体供肾相比,前者移植肾1年存活率高4%。尸体肾移植效果与供-受体年龄差有关。供体比受体年龄大5岁以上,移植肾1年存活率为66%;供体比受体年龄小5岁以上,移植肾1年存活率达84%;供-受体年龄相差5岁以内,移植肾1年存活率为72%。
⑤供体与受体体型差异、受者术前透析时间:下列因素可使移植肾1年存活率减少3%~9%:受体与供体相比,体重超过40kg以上;身高超过40cm以上;体表面积及体积超过2倍以上。长期透析是导致移植肾远期预后不良的一项独立因素。
⑥二次肾移植:二次移植者易发生移植肾功能衰竭,特别是因急性排斥致首次移植肾丢失者,或二次移植前患者体内已产生循环抗体者。进行第二次肾移植时,活体供肾的效果优于尸体供肾。
⑦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graftfunction,dgf)与移植肾远期预后不良有关。使用eurocollins保存液,手术吻合时间超过45min者,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机会增加。尽管有人认为,供体年龄超过50岁,冷缺时间大于24h,可使移植肾延迟恢复增加,但现今还有人持不同看法。
⑧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方案:虽然有报告,发生一次急性排斥反应,就可使移植肾半寿期从12.5年减少到6.6年。但也有报告,如果一次急排是完全可逆的,排斥后血清肌酐(scr)值<130 μmol/l,排斥组与未排斥组移植肾6年存活率并没有明显地差别。环孢霉素a(csa)治疗移植肾的近期存活率、远期存活率,优于硫唑嘌呤(aza)治疗。同第一代csa相比,新环孢素(新山地明),fk506,霉酚酸酯(骁悉),能够显着地减少急性排斥的危险。
⑨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和合并症:患者对治疗是否配合,是影响肾移植远期预后的第三个主要因素。由于许多患者不愿承认对治疗配合不力,故实际因治疗不配合而导致的肾功能衰竭率,可能要远远超出估计值。年轻患者以及移植肾功能不全患者,往往对治疗配合较差。伴有严重肾外疾病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增加。并发症一方面可引起死亡,另一方面迫使更改免疫抑制方案,进而导致不可逆排斥反应。因此,术前对患者全身状况进行临床评估,对了解肾移植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肾移植后的存活时间有多长
肾移植后新肾能存活多久要看具体情况,如是否发生过排斥反应,免疫抑制用药量是否合理,能否定期复查,有无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等等,一般来说,移植肾的5年存活率是70-80%,10年存活率50%,也就是说大约有一半的肾移植患者移植肾能存活10年。另外除了移植肾的存活,还要关心其他影响受者存活的因素如您提到的脑出血等心脑血管以外,恶性肿瘤倾向等,这些发生率都较普通人群高,同样影响受者长期存活。
肾脏移植后规律随诊是关键
应用肾脏移植救治终末期肾脏衰竭并不是短期“应急”的治疗技术,肾脏移植理想的目标是获得移植受者与移植肾脏的长期存活。肾脏移植成功并且患者长期存活的3个重要环节是:1.移植前良好的各种准备,合适的供—受体配对。2.良好的肾脏移植手术及肾脏移植术后正确的各项处理。3.肾脏移植长期规律随访,防治排斥反应、感染、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各种并发症。三个重要环节的实施需要移植中心及富有专业水准的移植医师来完成。而规律性随访是实施防治排异药物调节,早期发现及处理潜在隐患,不断清除影响肾移植长期存活障碍的基本途径。
肾脏移植后警惕心血管疾病、感染、肿瘤的发生。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均衡饮食,适度体育锻炼,调整好免疫抑制药物,可以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至最低。注意避免与感染人群的接触(移植后早期阶段3~6月),注意居住环境的卫生及健康饮食,不吸烟,移植受者不宜养宠物,应经常洗手,注意伤口处理及感冒的早期防治,规律随访-检查-调整,从而保持适度的免疫抑制,以预防感染的发生。还要定期体检及筛查。这些手段都是防止肿瘤因素影响肾移植病人长期存活的重要步骤。
肾脏移植使尿毒症患者重新获得新生,供体器官的严重短缺应使我们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肾脏。肾脏移植长期存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重环节,需要移植医生-移植受者-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 ,形成一种良好的“保障体系”,从而使得肾脏移植受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像健康人群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尿毒症要肾移植还是透析
移植是公认首选
肾移植是公认的尿毒症首选的治疗方式。
首先,移植肾不仅能充分满足机体排除代谢废物的需要,而且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和维持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正常人水平。此外还有营养作用和内分泌作用(包括抗贫血和调节骨骼代谢),故能够较全面地替代肾脏的功能。成功的肾移植能迅速纠正或改善尿毒症的症状及其并发症,如贫血、皮肤瘙痒、食欲不佳、不安腿综合征、高血压、肾性骨营养不良、周围神经病变、性功能障碍等。
其次,肾移植更接近生理状态,对患者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发生脑卒中、心脏病等不良事件的风险远低于透析患者,移植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和临床预后。
再次,肾移植患者无需频繁就诊于医院,生活和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的干扰也较小。目前,配型技术、手术策略及抗排异药都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肾移植1年和5年的肾存活率可达90%和70%,亲属活体供肾的效果更好。其绝对禁忌症也明显减少,受者年龄范围在不断扩大,最低和最高年龄已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尽管由于手术和抗排异、预防感染的需要,移植患者第一年的花费相对较大,但从第二年起,即明显下降,从长远来看,患者的获益仍较为显著。
移植并非人人适合
尽管肾移植有上述诸多优点,但其本身也有尚未解决的难题,如手术本身的风险、排异、免疫过度受抑(容易引发感染和恶性肿瘤)、抗排异药物的毒副作用、慢性移植肾肾病等。因此,对全身播散性恶性肿瘤、顽固性心力衰竭、慢性呼吸衰竭、严重血管病变(如结节性动脉炎、弥漫性血管炎)、进行性肝脏病变、全身严重感染、活动性结核病、凝血机制紊乱、精神病的患者,不主张行肾移植。而消化性溃疡、心肌梗死等患者也需在病情稳定半年后再考虑手术。此外,受者的一些自身因素也有增加死亡和移植肾失功能的风险,如高龄、糖尿病等。因此,尽管不断有老年患者肾移植成功的报道,但治疗效果最佳的年龄段是12~50岁。
肾移植术后饮食注意事项
1. 水:肾移植患者每天的饮水量应大于2000毫升(相当3-4瓶矿泉水的量),若出现少尿(尿量少于400毫升/天),则一天的饮水量应为500-750毫升(一瓶半矿泉水的量)加上24小时的总尿量。
2. 盐:除术后多尿期外,盐的摄入一定要控制,一般每天盐的摄入应在3-4克。无水肿、无高血压时,则不必严格限制,可为每天6克以下即可。
3. 蛋白质:肾病患者应多摄入优质蛋白质,优质蛋白质主要是动物性蛋白,如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材。在动物蛋白中,鱼、禽类又称“白肉”,“白肉”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都相对较少,不会在成肾脏的负担,建议食用。植物性蛋白如花生、大豆等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建议少食用。
4. 糖:多糖本就易患糖尿病,而且免疫移植药本身就可能诱发糖尿病。糖尿病不仅会对心血管系统有所影响,更会影响到移植肾脏的功能,增加排斥的几率。水果一般不要超过250克/天。
5. 钙:肾功能下降本身就会引起钙质的吸收,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骨质疏松,表现为腰痛、骨关节痛等。因此要注意补钙,钙的来源可以是奶制品,不但含量高,吸收率也高。还可以是汤品,食补大于药补。另外,补钙也不要过量,否则也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6. 碳水化合物:包括谷类、米饭、面食。由于皮质激素、环孢素等药物的应用,进食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会导致糖量激增,加重排斥几率。推荐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150-250克/天。
7. 胆固醇:移植后的病人饮食应营养清淡,忌油腻,少食动物内脏。少用动物油脂,多用植物油脂。另外,南瓜、山芋、山药等可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摄入。
8. 提高免疫功能的食物:不要过多的食用如白木耳、黑木耳、香菇、红枣、人参以及蜂王浆等,会降低免疫剂的作用,加重排斥的几率。这些都是肾移植后,患者和家人以及医护人员所要注意的事项,除此之外,肾移植患者还应改变生活习惯,多吃绿色蔬菜,戒烟戒酒,适当的进行外出活动,加强自身的免疫力。这样才能更快的恢复健康,开始新的生活。
肾衰竭能活多久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
专家指出,肾衰竭早诊断,早治疗,对疾病控制至关重要。如果发展到终末期,发生尿毒症,此时通过适当的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患者也可以长期存活,不必过于担忧。
怎么确定是不是林赛氏指甲 林赛氏指甲与哪些疾病有关
目前来说关于林赛氏指甲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这种情况常见于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患者。另外,患有克罗恩病、川崎病、白塞病、肝硬化、甲亢、HIV等疾病都可能出现林赛氏指甲。
林赛氏指甲会传染吗
不会
林赛氏指甲的主要特征为白色指甲的近端部分,以及红色、粉红色或棕色的远端部分。两半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情况常见于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患者。
而传染性疾病通常是由于病菌感染后,传染给其它正常部分引起的病变。
所以林赛氏指甲并不是由病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不会有传染性。
林赛氏指甲会自愈吗 林赛氏指甲好发人群
林赛氏指甲发病人群通常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因为林赛氏指甲可能是因为身体衰老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慢性肾病引起的。而百分之七十血液透析患者和56 %的肾移植患者至少有一种指甲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