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辨证分型
痛风的辨证分型
第一个证型是湿热蕴结型,这一型出现最多,主要表现在患者的局部发作部位出现红肿热痛,例如足趾会有烫手的感觉,局部活动不灵,短时间内突然发病突然出现症状,同时伴随的症状还有口干口苦,饮水较多,大便比较干结,小便比较黄,患者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者是弦。
第二个证型是寒湿痹阻型,病人的发作表现为局部关节的疼痛,疼痛肿胀但是不红,足趾不烫手,没有灼热感,患者会觉得局部发冷,遇冷还会加重,疼痛肿胀也是会影响活动,局部的关节活动不灵,舌质为淡,苔白腻,脉一般为沉紧或者弦脉。
第三个证型为肝肾不足型,多数病人进入了间歇期恢复期后,除了关节疼痛以外,患者可能还会伴随着一些神疲乏力,头晕,腰酸这些症状,同时,患者的舌质是淡的,苔是薄白或者薄黄,患者的脉一般是沉细脉,满足以上条件就考虑为肝肾阴虚。
第四个证型出现比较多的是痰淤痹阻,痰瘀痹阻一般出现在痛风的后期,患病时间长了以后,患者多处出现痛风结节,痛风石沉积,所以疼痛的部位比较多。痛风患者开始都是单发的部位疼痛,但是发展成痰瘀痹阻型后,患者的多关节都会疼痛,而且肿胀疼痛反复发作,疼痛是以刺痛为主,患者的舌质暗淡,有时候有瘀点,或者是瘀斑,苔是白或者是薄黄,脉搏是细涩的,这种情况比较多。
最后,临床上还有一种证型是寒热错杂型,寒热错杂的病人身体里边除了局部关节的疼痛,患者的身上难受,通常会恶寒怕冷,但是触摸局部关节,会有灼热的感觉。寒热错杂患者的一般舌质淡,苔薄白或者白,热像不明显,一般是浮脉或者紧脉。
月经少的辨证分型
血虚型
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 色淡,头晕眼花,心悸无力,面色萎黄、下腹空坠。舌质淡,脉细。
血虚的代表补品为阿胶、当归。阿胶被称为“补血圣药”,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等功能。中青年女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比较高,约占20.6%。因为经常食用的乳类和蛋类含铁都比较少,致使体内造血原料不够;而月经致使女性每月都会失血,因此更容易发生贫血。
肾虚型
经少色淡,腰酸膝软,足跟痛,头晕耳鸣,尿频。舌淡,脉沉细无力。
一般肾阴虚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群,因中青年活动量比较大,无论是学习、锻炼,精力上物质耗损比较多。肾阴虚在性功能方面,表现为性欲不低,但射精快(早泄),伴有遗精现象。而肾阳虚者阳痿的比较多,且有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等症,且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肾阴虚、肾阳虚的共同症状有腰酸乏力,四肢酸软等。
血瘀型
经少色紫,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舌紫暗,脉涩。
血瘀型月经不调是会引起痛经的,对怀孕有影响,由于月经血在子宫腔内停留时间长引起的,还因为内分泌失调,炎症所致。
痰湿型
月经量少,色淡红,质黏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带多黏腻。舌胖,苔白腻,脉滑。
体态多较肥胖,胸口闷胀,月经较易延后或经量少,常伴有白带较多的情形,宜多吃白萝卜,海带,荸荠,冬瓜,海参,海蜇皮等去痰消脂的食物,少吃肥肉油炸等助长痰湿的食物,肥胖者宜少吃多动,减轻体重。
痛经的辨证分型
气滞血瘀型属于实证的一种,如果是气滞血瘀引起的痛,表现在来月经痛,不喜欢按,子宫里面有血瘀,血块出来以后,痛就减轻,疼痛的特点表现在痛的很厉害,类似绞痛,它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子宫出现比较强烈的收缩。从月经的方面来考虑月经通常会往后推迟,持续五六天,经血的颜色暗黑,甚至月经是少的,气滞血瘀的患者她的脉搏是弦脉,可能她的脉不是那么流利,很涩,很缓慢,她的舌质是紫的,暗色的,带暗,因为血液流通的不好,舌苔一般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实证的第二种就是寒凝型,因为受了寒,她的血液运行不畅,血液流动很慢。实证的第三种是湿热瘀阻型,即感染了热邪,那么就要清热,凉血,止痛。
虚症的疼痛有哪些表现呢?张教授指出,首先是气血不足型,她的表现是月经推后,量少,颜色很淡,精气血虚,气血都不够,血的颜色是淡的,质清稀的,不是那么粘稠,一般是没有血块的,这个是月经的表现。疼痛的特点为喜按,按了疼痛就减轻。她的脉是沉细,以上是气血不够的表现。如果是肝肾不足型引起的疼,疼痛一定会牵扯到腰疼,因为肝肾不足,月经往往不能按照周期来,都是往后推迟40天50天,而且血的颜色为淡,例如有些人痛经,腹不痛却腰痛,膝盖酸软,没有力气,这种人多半是多次流产,或者是分娩次数多,或者分娩的时候失血过多,经血不足。血可化精,精可化血,所以肾虚精血不足可以归为肝肾的问题。
面瘫的中医辨证分型
突然口眼歪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或瞬目流泪,畏风无汗,多有受凉吹风经过,舌淡红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松地无力,或咽喉疼痛,或见耳鸣,舌红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
口眼歪斜,兼见胃胺灼热,口渴口臭,牙龈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口眼歪斜,耳部起痕瘆,耳内剧痛,兼见胁助胀痛,口苦纳呆,厌油腻,大便不爽,舌红,答黄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口眼歪斜,头晕头痛,目赤耳鸣,兼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
口眼歪斜,兼见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胀满,走窜不定,舌暗,苔薄白,脉弦。
口眼歪斜,兼见院腹胀满,渴不欲饮,肢体困重,舌红答黄腻,脉濡数。
口角歪斜3月之上,闭眼无力及漏白,患侧面肌虚胀无力,兼见少气懒言,头晕目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口眼歪斜,双目干涩,耳鸣,或见面肌抽动,兼见胁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口眼歪斜,肌肉挛缩,面肌抽动,兼见面色黧黑,舌质暗,可见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湿。
初起,以实证多见,如风寒或风热外袭、痰热腑实、肝胆湿热、肝阳上尤、肝郁气滞等。后期,以虚实夹杂或虚证多见,如脾虚湿盛、正气不足、肝肾亏虚。又“久病多瘀”,故后期也常见瘀血阻络的证型。
面瘫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普遍的一种症状,面瘫俗称“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
白癣的辨证分型
1.血虚风燥
证见皮损呈灰白色斑片,瘙痒,毛发干枯,易于折断,面色晦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2.湿热毒聚
证见皮损呈红斑肿胀,丘疹脓疱,结黄色痂,多有发热,身疼。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痛经的辨证分型
中医将痛经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包括由气滞血瘀型,寒凝型和湿热瘀阻型引起的疼痛,虚证包括气血不足型和肝肾亏虚型引起的疼痛。
气滞血瘀型属于实证的一种,如果是气滞血瘀引起的痛,表现在来月经痛,不喜欢按,子宫里面有血瘀,血块出来以后,痛就减轻,疼痛的特点表现在痛的很厉害,类似绞痛,它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子宫出现比较强烈的收缩。从月经的方面来考虑月经通常会往后推迟,持续五六天,经血的颜色暗黑,甚至月经是少的,气滞血瘀的患者她的脉搏是弦脉,可能她的脉不是那么流利,很涩,很缓慢,她的舌质是紫的,暗色的,带暗,因为血液流通的不好,舌苔一般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实证的第二种就是寒凝型,因为受了寒,她的血液运行不畅,血液流动很慢。实证的第三种是湿热瘀阻型,即感染了热邪,那么就要清热,凉血,止痛。
虚症的疼痛有哪些表现呢?张教授指出,首先是气血不足型,她的表现是月经推后,量少,颜色很淡,精气血虚,气血都不够,血的颜色是淡的,质清稀的,不是那么粘稠,一般是没有血块的,这个是月经的表现。疼痛的特点为喜按,按了疼痛就减轻。她的脉是沉细,以上是气血不够的表现。如果是肝肾不足型引起的疼,疼痛一定会牵扯到腰疼,因为肝肾不足,月经往往不能按照周期来,都是往后推迟40天50天,而且血的颜色为淡,例如有些人痛经,腹不痛却腰痛,膝盖酸软,没有力气,这种人多半是多次流产,或者是分娩次数多,或者分娩的时候失血过多,经血不足。血可化精,精可化血,所以肾虚精血不足可以归为肝肾的问题。
痔疮的中医辨证分型
每一种证型相对应的症状是有区别的。比如说风伤肠络型,这类病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以便血为主,而且便血的颜色一般多以鲜红色为主,量比较多,或者是喷射出来,或者是滴出来,而且往往这个患者还伴有口干舌燥、尿黄、心烦这些相应的症状。湿热下注型,这个是我们平常常见见的症状,患者肛门边分泌物比较多,有一些红肿,一般内痔脱出来,这种症状比较明显,分泌物比较多。气滞血瘀型,多见肛门局部的疼痛比较厉害,血栓形成,或者是水肿等等这些。脾虚气陷型一般以年纪大的,年老体虚的病人比较多见。病人年纪大,咳嗽或者是行走,痔疮都有可能脱出于肛门之外,这是脾虚气陷型。还有一种阴虚肠燥型,伴随的症状有大便干结,口干舌燥等。
中医讲究的是一个整体观,辨证分型,病人就诊的时候,我们还看一看他的舌苔脉象,是偏湿热还是偏阴虚,还是偏气虚,然后结合他局部的症状,和整体辨证相结合,,对他的病情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比如风伤肠络型,一般的脉它表现为浮数,苔一般表现为薄黄苔;气滞血瘀型从脉象方面来看,多表现为血瘀逆行的不畅,表现为涩脉,舌苔有一些瘀斑、瘀点,或者是瘀痔?;阴虚肠燥型,一般是舌苔发干,津少发干,脉一般表现为细脉;湿热下注型从脉象上来看,都表现为滑脉,或者是弱脉,从舌苔方面来看,表现腻苔和黄腻苔;还有脾虚气陷型,脾虚气陷型从脉象来看,多表现为脉搏的力道比较小,脉细脉软。
痛风的中医认识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由来已久,元代丹溪的《格致余论》曾提到,“痛风者,大率因受热已自沸腾”。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病原因包括外感风寒和先天禀赋,先天禀赋不足,会导致肾气亏虚和脾胃功能失常,也是导致痛风发作的根本原因,临床表现为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多发的关节部位在第一跖趾关节,也就是在脚的大拇指位置,还有踝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这些关节都会发作。
中医将痛风大致分为五型,包括湿热蕴结型,寒湿痹阻型,肝肾不足型,痰瘀痹阻型以及寒热错杂型。临床上则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痛风的发作期是一个急性的表现,突发关节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活动不灵,肿胀,如果到了间歇期,一般疼痛已经缓解,遗留下来的多是高尿酸血症,有的病人可能还会遗留一些关节疼痛。
中医治疗痛风的方法分为内治和外治,内治就是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来辨证分型,根据不同的证型来进行治疗,除了服药以外,中药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外治法,还可以进行杂合以治,也就是将内外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外治包括外敷,外洗以及痛风贴来进行治疗,除此之外,火针放血疗法也可以治疗痛风。
盆腔炎中医辨证分型
1.热毒型:高热,寒战,头痛,小腹疼痛,带下量多如脓,臭秽,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妙方:野菊花栓:外用,每次1粒,肛门给药,一日12次。
2.湿热型:低热,小腹疼痛灼热感,口干不欲饮,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赤黄相兼,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妙方:金鸡胶囊:每次4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3.湿热淤滞型:小腹胀痛,口苦口干,带下黄而稠,小便混浊,大便干结,舌黯红,苔黄或白,脉弦或弦数。妙方:妇宝冲剂:每次20g,一日2次,开水冲服。
4.淤血阻滞型:下腹持续疼痛拒按,或经行不畅,或量多有块,舌紫黯,或有淤斑淤点,苔薄,脉沉弦或涩。妙方:妇女痛经丸:每次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5.冲任虚寒型: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妙方:温经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痔疮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的辨证分型,一般把痔疮分为这几大类:风伤肠络型、湿热下注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气陷型、阴虚肠燥型。这几种分型临床上最为常见。
每一种证型相对应的症状是有区别的。比如说风伤肠络型,这类病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以便血为主,而且便血的颜色一般多以鲜红色为主,量比较多,或者是喷射出来,或者是滴出来,而且往往这个患者还伴有口干舌燥、尿黄、心烦这些相应的症状。湿热下注型,这个是我们平常常见见的症状,患者肛门边分泌物比较多,有一些红肿,一般内痔脱出来,这种症状比较明显,分泌物比较多。气滞血瘀型,多见肛门局部的疼痛比较厉害,血栓形成,或者是水肿等等这些。脾虚气陷型一般以年纪大的,年老体虚的病人比较多见。病人年纪大,咳嗽或者是行走,痔疮都有可能脱出于肛门之外,这是脾虚气陷型。还有一种阴虚肠燥型,伴随的症状有大便干结,口干舌燥等。
中医讲究的是一个整体观,辨证分型,病人就诊的时候,我们还看一看他的舌苔脉象,是偏湿热还是偏阴虚,还是偏气虚,然后结合他局部的症状,和整体辨证相结合,,对他的病情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比如风伤肠络型,一般的脉它表现为浮数,苔一般表现为薄黄苔;气滞血瘀型从脉象方面来看,多表现为血瘀逆行的不畅,表现为涩脉,舌苔有一些瘀斑、瘀点,或者是瘀痔?;阴虚肠燥型,一般是舌苔发干,津少发干,脉一般表现为细脉;湿热下注型从脉象上来看,都表现为滑脉,或者是弱脉,从舌苔方面来看,表现腻苔和黄腻苔;还有脾虚气陷型,脾虚气陷型从脉象来看,多表现为脉搏的力道比较小,脉细脉软。
痛风怎么通过舌苔来诊断呢
痛风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机械的诊断,和专业的检查来进行诊断的,但是要是用中医的看舌苔的方法怎么进行呢?下面是专家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痛风的诊断首先要说的是,痛风性关节炎的舌色在性别分布上无特殊;
第二,痛风性关节炎的舌色变化与年龄的关系符合人类生长壮老己的自然发展规律;
第三,痛风性关节炎出现舌下络脉迂曲与否与年龄的关系密切,而病程长短对舌下络脉的表现影响不大;
第四,舌苔的表现与判断病情活动性的指标不平行,两者无正相关的关系;
第五,舌色和舌苔合参对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重要价值,是痛风的诊断的主要的方面;
第六,通过察舌审证有助判断虚实的多寡,寒热的轻重,决定攻补的尺度。
上述的关于专家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要进行诊断的话,建议您最好还是进行相应的科学的诊断,痛风的诊断通过舌苔的话是很难的,只有专业的老医生才会有这样的本事。祝您早日康复!
痛风拔罐拔哪里好 痛风辨证分型
风热湿痹症状:足趾关节红肿热痛,或游走痛,或有发热,汗出,烦热,咽痛,舌红苔薄,脉弦数。
风寒湿痹症状:足趾关节冷痛而肿痛,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
痰淤痼结症状:关节刺痛,夜晚加剧,发作频繁,伴结节,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暗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
脾肾阳虚症状: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隐痛,腿酸软,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夜尿频多,少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口臭中医辨证分型
胃热上蒸型:主要表现为口臭,口渴饮冷、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赤烂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当以清胃泄热为治,可选用黄连上清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三黄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或牛黄清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痰热壅肺型:主要表现为口气腥臭,胸痛胸闷、咳嗽痰黄粘稠,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当以清热宣肺为治,可选用羚羊清肺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清气化痰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复方鱼腥草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肠胃食积型:主要表现为口中酸臭,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大便溏薄或泻下不爽,小便短少,舌淡苔厚浊腻,脉滑。
当以消食化积导滞为治,可选用保和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大山楂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或木香槟榔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复方鸡内金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