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的症状 肝性脑病
急性肝衰竭的症状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程度从轻微的失眠、注意力不集中(1级)到深度昏迷(4级)不等。脑水肿(CE)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肝衰竭的神经系统合并症,其不同于慢性肝病相关的肝性脑病。它常见于大多数4级肝性脑病患者,是最常见的尸检死亡原因。病原菌尚不清楚,但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机制发挥了作用。脑水肿可以通过全身性高血压,如心动过缓、去脑强直、非共眼球运动、瞳孔反射消失和视乳头水肿的发生进行区别。
肝性脑病的类型有哪些
一、什么是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又称为肝昏迷或门体脑病。它是指肝病进行性发展,肝功能严重减退,伴有(或)广泛门体短路时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等。
二、肝性脑病的类型
①急性肝性脑病:如暴发性、重症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化学药品如四氯化碳或毒蕈引起的中毒性肝炎,以及急性妊娠期脂肪肝。
②慢性肝性脑病:见于各种病因的晚期肝硬化、门-腔吻合术后、晚期肝癌、门静脉血栓形成以及任何慢性肝病的终末期。
肝衰竭的症状有哪些
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恶心、食欲不振、呕吐)、皮肤黏膜黄染进行性加深、尿色进行性加深、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皮肤粘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尿道出血等)为主要共同临床特点,还可有低热、各种并发症相应的表现等,具体临床表现因肝衰竭的不同分类存在一定差异。
(1)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精神错乱、意识模糊、睡眠障碍、定向力和理解力减低等)。北京佑安医院对50例急性肝衰竭患者资料总结:高度乏力者88%,严重食欲不振者80%,恶心呕吐者76%,腹胀者84%。发病者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占78%。由于既往体健,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强,所以在疾病早期仍能坚持劳动或工作。另外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也是疾病加重和迅速恶化的原因之一。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期限为15日~26周,除症状体征与急性肝衰竭相同特点外,黄疸迅速加深,由于疾病的病程延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如:腹水、腹腔感染、肝性脑病等,患者会出现腹胀、浮肿、意识障碍。诊断上也分为腹水型或脑病型。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既往有慢性肝病表现,短期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表现,临床症状比急性肝炎起病要重。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有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各种并发症表现。
肝性脑病的概述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有急性与慢性脑病之分。是严重肝脏病由于急性或慢性肝细胞功能衰竭所致的大脑功能障碍。是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肝性脑病过去曾称为肝性昏迷,因昏迷只是肝性脑病全过程的一个表现,且某些门一体分流的患者,仅有意识行为改变而并不发生昏迷,所以肝性昏迷一词现已很少使用。门体分流性脑病强调门静脉高压,门静脉与腔静脉间有侧支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流入体循环,是脑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指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智力试验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做出诊断的肝性脑病。
急性肝衰竭是如何引起的
【常见病因】
1.病毒性肝炎 为急性肝衰竭的多见病因,甲,乙,丙型肝炎病毒均引起爆发性肝炎。
2.化学物中毒 药物如甲基多巴,氟脘等,可能引起肝衰竭,肝毒性物质如四氯化碳,黄磷等也可造成肝衰竭。
3.外科病症 肝衰竭可能在手术,创伤,休克等的病人中发生,长原先有肝硬变,阻塞性黄疸等肝功能障碍。
4.其他 妊娠期多在后3月。
【发病机制】
1.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即往认为ALF主要是原发性免疫损伤,并继发肝微循环障碍。随着细胞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研究的深入和对肝微循环障碍在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认为Schwartz反应与FHF发病有关。细胞因子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介质,是继淋巴因子研究而衍生出来的,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及淋巴毒素LT等。其中,TNF是内毒素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的产物,能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及肝细胞,可导致Schwartz反应,因而被认为是ALF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此外,内毒素血症可加重肝细胞坏死和导致内脏损伤如肾功能衰竭,也是一个重要致病因素。
2.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多年来提出了若干学说,且各有所据。但均不能全面解释临床和实验研究中的问题,其中蛋白质代谢障碍可能是核心因素。已知氨中毒是氮性或外源性肝性脑病的重要原因,对血氨不增高的肝性脑病患者,经研究证实多数有红细胞内氨量增高,所以氨在导致脑病中的作用值得重视。
近年对血中氨基酸检测研究发现,色氨酸增高可致脑病,同时也有蛋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增高。检测色氨酸不仅有助予肝性脑病的诊断,还可作为急性肝炎向重症转化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但肝性脑病时,支链氨基酸BCAA却表现正常或减低。FHF时支/芳比值可由正常的3~3.5下降至1.0以下。近年有认为氨基酸的变化可能与血氨增高有关,提出血氨与氨基酸的统一学说;假性神经递质鲜胺致肝性脑病这一学说经重复试验未能证实,只有同时有氨基酸代谢失平衡时。芳香族氨基酸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使5-羟色胺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增加并致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减少,而抑制大脑。出现意识障碍。经实验表明,急性肝衰竭患者在脑内递质浓度无变化时,通过神经递质受体的变化也可致脑病,因而卫提出神经递质受体功能紊乱学说。总之,肝性脑病的发生是由多种毒性物质联合协同作用,多种致病因素致神经传导结构及功能失常,是多因素连锁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引起临床综合征。
此外,根据专家介绍,术后肝衰竭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如残留肝体积、术中失血量、肿瘤体积、手术方式等。随着肝脏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术中出血及手术方式较前已有很大改善,但仍有步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会引发什么疾病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并发症有肾功能不全、慢性肝炎、肝功能衰竭等。
1、肾功能不全: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严重破坏,使身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合症后群。分为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功能不全。预后严重,是威胁生命的主要病症之一。肾功能不全可分为肾功能储备代偿期、肾功能不全期、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四期。
2、慢性肝炎:由急性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久治不愈,病程超过半年,而转为慢性的肝炎。常见症状有纳呆、疲倦、腹胀、腹痛、胁痛等。
3、肝功能衰竭:肝细胞受到广泛、严重损害,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简称肝衰竭。肝衰竭发生于许多严重的肝脏疾病过程中,症候险恶,预后多不良。患者通常有黄疸、肝性脑病、出血、脑水肿、肺水肺、腹水等症状。
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1、肝性脑病肝性脑病由严重肝病所致,以代谢紊乱等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肝性脑病常见临床表现有精神和运动状态改变,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行为改变,如活动能力减退、睡眠清醒循环的改变,认知、意识及运动功能障碍等。在进行有关精神状态的检查时应注意评估意识水平、对检查者注意力及合作程度,完成测试的速度及情感(淡漠或迟钝)等方面。异常运动常见扑翼样震颤,无局部神经定位体征。
2、腹水是肝衰竭的常见体征。少量腹水只能在肘膝位叩诊脐部显示浊音而确定,中等量腹水则出现移动性浊音。大量腹水时腹膨出如蛙腹。病毒性肝炎肝衰竭发生的腹水一般不伴有静脉怒张,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发生的腹水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腹壁静脉怒张。
3、出血出血症状也是肝衰竭的常见表现。据统计肝衰竭时出血的总发生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三,其中严重出血发生率可达百分之三十以上。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最常见的严重出血部位是胃肠道,主要是胃粘膜糜烂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其他部位包括鼻咽、肺、腹膜后、肾脏。重少数肝衰竭患者在病程中突然发生死亡,但找不到直接致死原因,通过小脑延髓穿刺证实为颅内大出血。颅内出血虽然少见,但后果严重,应引起重视。
4、脑水肿急性肝衰竭时常见脑水肿,严重者可发生脑疝。缺氧、毒素、脑代谢异常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是引起脑水肿的主要原因。
急性肝衰竭怎么办
ALF的临床过程为进行性多器官功能衰竭,除中毒引起者可用解毒药外,其余情况均无急性肝衰竭的特效疗法。治疗目标是维持生命机能,期望肝功能恢复或有条件时进行肝移植。
1.一般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常规给予H2受体拮抗剂,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给予皮质类同醇、肝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无明显效果。
2.肝性脑病和脑水肿 肝性脑病常骤起,偶可发生于黄疸之前。常有激动、妄想、运动过度,迅速转为昏迷。有报道称,苯二氮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fIumazenil)至少能暂时减轻昏迷程度。
Ⅳ期肝性脑病患者75%~80%发生脑水肿,是ALF的主要死因。提示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征兆有:①收缩期高血压(持续性或阵发性);②心动过缓;③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去脑样姿势;④瞳孔异常(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⑤脯干型呼吸,呼吸暂停。颅内压可在临床征兆出现前迅速增高,引起脑死亡,应紧急急性肝衰竭的治疗。
过去常规从胃管注入乳果糖。但未证实对ALF有肯定疗效。新霉素可能加速肾功能衰竭的发展。甘露醇可提高ALF并发Ⅳ期肝性脑病患者的存活率,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征兆或颅内压超过2.7 kPa(20 mmHg)者,可用甘露醇0.5~1.0 g/kg(20%溶液)静脉输注,20分钟内注完;如有足够的利尿效应,血清渗透压仍低于320 mOsm,可在需要时重复急性肝衰竭给药。据报道,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所有原因引致的ALF都有效.能通过增加脑血流和提高组织氧消耗而减轻脑水肿。
3.急性肝衰竭的感染问题 早期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无效,而且会引致有多种抵抗力的细菌感染。
部分(30%以上)并发感染者无典型临床征兆(如发热、白细胞增多),应提高警觉。早期发现感染并给予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4.凝血功能障碍
ALF患者几乎都有凝血功能障碍。由于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硫糖铝,急性肝衰竭最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已显著减少。预防性应用新鲜冰冻血浆并不能改善预后,只有在明显出血、准备外科手术或侵入性检查时才用新鲜冰冻血浆或其他特殊困子浓缩物。血小板少于50000/mm3者,可能需要输血小板。
5.肾功能衰竭约50%的ALF患者发生少尿性肾功能衰竭。扑热息痛诱发的肾功能衰竭可无肝功能衰竭,预后良好。非扑热息痛ALF发生肾功能衰竭者通常伴有肝性脑病、真菌感染等,预后不良。常用低剂量多巴胺维持肾的灌注,但其疗效未得到对照研究的证实。血肌酐>400μmol/L、液体过量、酸中毒、高钾血症和少尿性肾功能衰竭合用甘露醇者,要选用肾替代疗法。持续性血液过滤(动脉-静脉或静脉-静脉)优于间歇性血液过滤。由于衰竭的肝脏合成尿素减少,血浆尿素监测不是ALF肾功能的良好观察指标。
6.心血管异常ALF心血管异常的临床表现以低血压为特征。急性肝衰竭的处理措施是在肺动脉楔压和心排血量监测下补液,如补液改善不明显,要用血管加压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最常用;血管紧张素Ⅱ用于较难治病例。尽管血管加压药有维持平均动脉压的疗效,但减少组织氧消耗,使其麻用受到明显限制(可同时应用微循环扩张药前列环素等)。
7.代谢紊乱 ALF患者通常有低血糖,中枢呼吸性碱中毒常见,低磷血症、低镁血症等也不少见。扑热息痛过量代谢性酸中毒与肾功能无关,是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8.肝移植(OLT)是目前治疗AFL最有效的方法。OLT患者选择非常重要,O’Grady等根据病因提出的ALF患者行OLT的适应证可供参考。OLT的绝对禁忌证为不能控制的颅内高压、难治性低血压、脓毒血症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9.急性肝衰竭的辅助肝移植(auxiliary liver transplantation)
即在患者自身肝旁植入部分肝移植物(辅助异位肝移植),或切除部分自身肝后在原位植入减少体积的肝移植物(辅助原位肝移植)。移植技术困难,急性肝衰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10.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 BAL)
理论上,启用人工肝支持系统(liver support system)帮助患者度过病情危急阶段是最好的治疗方法。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疗效不理想。BAL已试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11.肝细胞移植
肝细胞移植治疗ALT是可行和有效的。需进一步研究如何保证肝细胞的高度生存力和代谢活力,并了解最适合的细胞来源(人、动物或胎肝细胞)和植入途径(腹腔内、牌内或经颈静脉的门静脉内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