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
-
如何做心肺复苏急救
1.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宝宝仰卧在坚硬平面上,确保移动时要将头部、颈部、肩膀胳膊及背部一并移动。保持呼吸通畅,头侧位,解开衣服,清楚口腔内分泌物和异物,防止误吸入呼吸道。 2.人工呼吸。观察宝宝3-5秒,看他有无呼吸,若无呼吸,即用口对口吹气1-2次,具体操作如下:首先,一只手捏宝宝鼻孔,另一只手扶住下颌,让宝宝头部后仰,上呼吸道得以畅通。其次,先深吸一口气,俯身用口唇包围宝宝的口部,用力缓缓吹起,能看到宝宝上腹部及胸部稍微升起,然后再放开鼻孔。 3.检查脉搏。触摸儿童颈动脉5-10秒,触摸婴儿股动脉或肱动
-
心肺复苏的步骤 确认呼吸状况
在确保呼吸通道的状态下,在10秒以内确认伤病者是否可以正常呼吸。 1、观察胸腹部有无呼吸动作。 2、确认有无呼吸音「听」 3、用面颊凑近鼻子感觉有无气息 即使可以呼吸,如果呼吸时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或啸鸣音,有必要采取确保呼吸通道的措施。如果确认无法正常呼吸,则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
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 什么是抢救黄金时间
心肺复苏的抢救时间以秒计算。一般来说: 心脏骤停之后3秒钟就会发生头晕; 10秒就会意识丧失、突然倒地; 30秒全身抽搐,继而昏迷、瞳孔散大; 60秒呼吸逐渐停止、大小便失禁; 3分钟的时候开始出现脑水肿; 6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8分钟就会“脑死亡”、进入植物状态。 这就是医学上所谓的“黄金8分钟”。 这宝贵8分钟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如果在这8分钟里处置得当,生存率可达30%~50%;如果8分钟之内得不到正确的抢救,脑细胞就会不可逆性坏死,患者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极为渺茫。因此对于心脏骤停
-
心肺复苏按压频率 心肺复苏按压部位
给患者做胸外按压时要注意找准按压的部位,通常来说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在胸骨的中1/3段与下l/3段的交界处。
-
心肺复苏急救的方法
操作前准备 判断周围环境:保证复苏操作者、心脏骤停者、旁观者的环境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心肺复苏。 识别 1)判断意识:拍患者双侧肩部并呼唤患者,观察其是否有反应。 2)判断呼吸:施救者侧耳靠近患者鼻部,听是否有气流声,同时双眼观察胸廓是否有起伏。 3)检查脉搏:(仅限医务工作者)应不超过10秒钟。用食指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向靠近抢救者一侧滑动2厘米,触及颈动脉,检查是否有搏动。 发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
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 复苏30分钟
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
-
心肺复苏后的主要护理措施 防治抽搐
通过应用冬眠药物控制缺氧性脑损害引起的四肢抽搐以及降温过程的寒战反应。但无需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物。 高压氧治疗: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有条件者应早期应用。
-
心肺复苏急救程序是什么?
一、先要判断患者意识 大声地呼叫他,或者摇摇他,看是否有反应。凑近他的鼻子、嘴边,感受是否有呼吸。摸摸他的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切忌不可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容易发生危险。 二、开放气道 将患者置于平躺的仰卧位,昏迷的人常常会因舌后坠而造成起到气道堵塞,这时施救人员要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是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三、人工呼吸 如患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然后摸颈动脉,如果能感觉到搏动,那么仅作人工呼吸即可。 四
-
心肺复苏后最重要的处理措施 维持有效循环
应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统及相关因素的评价,仔细寻找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尤其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电解质紊乱存在,并作及时处理。 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则需要评估全身循环血容量状况和心室功能。
-
如何对休克者进行心肺复苏
首先要明确有无心跳停止,一般人喜欢摸脉搏来判断是否心跳停止,这很不可靠。颈动脉位置靠近心脏,容易反映心跳情况,而且便于迅速触摸,易于学会及牢记。因此,在家庭急救时,必需学会触摸颈动脉的方法,否则,会耽误宝贵的时间。颈动脉的手摸法是:在颈部的正中部有一喉结,由此在皮肤上平向左 (右)滑至颈部最大的肌肉(胸锁乳突肌)深处,有明显的动脉血管搏动。家庭急救时,胸外按压术的具体操作如下: (1)患者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如为弹簧床,则应在患者背部垫一硬板。硬板长度及宽度应足够大,以保证按压胸骨时,病人身体不会移动,
-
心肺复苏开放气道的三种方法 双手抬颌法
病人平卧,抢救者用双手从两侧抓紧病人的双下颌并托起,使头后仰,下颌骨前移,即可打开气道。此法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以下颌上提为主,不能将病人头部后仰及左右转动。注意,颈部有外伤者只能采用双手抬颌法开放气道。不宜采用仰头举颏法和仰头抬颈法,以避免进一步脊髓损伤。
-
心肺复苏cab指的是什么
心肺复苏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中“C”指的是有效循环,主要指对病人进行的一个有效胸外按压,胸外按压的频率一般是100~120次/分,按压深度五公分以上。“A”指的是开放气道,一般要清除患者口腔的异物,保持气道通畅。 “B”指的是人工呼吸,一般的比例是胸外按压跟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
-
心肺复苏常用于哪些疾病
心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搏骤停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3]: 1、心室颤动:心室肌发生快速而极不规则、不协调的连续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频率为200-500次/分,这种心搏骤停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图2)。心室颤动如能立刻给予电除颤,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2、心室静止:心室肌完全丧失了收缩活动,呈静止状态。心电图表现呈一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多在心搏骤停一段时间后(如3~5min)出现。 3、心
-
心肺复苏法三项基本措施 气道检查方法
气道阻力测定有多种方法,不同方法测定的指标、结果及其意义各有不同。体积描记法是目前唯一可直接测量人体气道阻力的方法,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且已建立相应的测试标准。脉冲振荡法是基于强迫振荡技术的气道阻力测定方法,近年临床应用开展较为普及,本节重点介绍此两种方法。
-
心肺复苏的目的是什么 心肺复苏心脏按压部位
胸外心脏按压部位主要在胸骨下半部,即双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胸骨中下三分之一处,用一只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只手掌根部叠放齐上,双手紧扣进行按压,使身体稍前倾,使肩肘腕于同一轴线上,与患者身体平面垂直。
-
心肺复苏后最重要的处理措施 降温
复苏后的高代谢状态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的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心跳骤停复苏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采取降温退热措施。体温以33~34℃为宜。
-
心肺复苏法三项基本措施 胸外按压(人工循环)
依传统的观点是“心泵机制”,即在胸外按压时,心脏在胸骨和脊柱之间挤压,使左右心室受压而泵出血液;放松压迫后,心室舒张,血液回心。近年临床观察证明,人体循环的动力不单是心泵机制,主要还是来自胸腔内压增减的变化,心脏骤停病人的胸廓仍具有一定的弹性,胸骨和肋骨交界处可因受压下陷。 当按压胸部时,使血液向前流动的机制是由于胸腔内压力普遍增加,以致胸内压力>颈动脉压>头动脉压>颈静脉压。正是这个压差使血液向颈动脉,流向头部,回流到颈静脉。
-
突发心脏骤停学会心肺复苏急救
1、先要判断患者意识。大声地呼叫他,或者摇摇他,看是否有反应。凑近他的鼻子、嘴边,感受是否有呼吸。摸摸他的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切忌不可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容易发生危险。 开放气道。将患者置于平躺的仰卧位,昏迷的人常常会因舌后坠而造成起到气道堵塞,这时施救人员要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是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2、人工呼吸。如患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然后摸颈动脉,如果能感觉到搏动,那么仅作人工呼吸即可。 方法: